有一個焦慮的老父親,在社交平臺上求救說,自己女兒都是26歲的碩士了,還沉迷於動畫片不能自拔。並且還喜歡與盟友一起扮演動畫片裡的人物,玩得不亦樂乎。
作為家長,孩子年紀小的時候,他並未覺得不妥,相反會買來許多光碟,同孩子一起看。可如今孩子成人了,所學的專業也與動畫無關,還如此沉迷,就有人說孩子不成熟。
為此他很焦慮,所以請教網友們要怎麼教育女兒,並詢問要不要去看心理醫生。
在回答焦慮的老父親問題前,先講一個真實的、有趣的事情。
在我還小的時候,親眼看到一個大學生,拿著小馬扎,在電視前坐下來,把電視調到動畫頻道,忘我地看起來。每當此時,他的同齡人,都會笑到前言後合,而他卻完全沉浸於劇情中,對外界的嘲笑毫不知情。
那時候,從他專注的樣子,就能感受到他內心有多幸福。但是作為未成年,還是會覺得大人看動畫片的場面,太逗了。
直到有一天,我長大成人後,也依然對動畫片情有獨鐘的時候,才明白一個成年人擁有一個長期的愛好,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我不僅自己看,還會跟孩子一起看動畫版的《小豬佩奇》,還會買圖書版的《小豬佩奇》。
還有動畫版及圖書版《艾特熊和賽娜鼠》。
還會帶孩子去看電影版的動畫片,如宮崎駿的作品,還有《熊出沒》《冰雪奇緣》《愛麗絲夢遊仙境》《哪吒之魔丸降世》等等。與其說,自己帶著孩子去看動畫,倒不如說我沾孩子的光,去欣賞動畫片背後的美妙。
而且看完動畫片後,還能孩子討論一番,那種開心大概只有真正懂得動畫魅力的人才能體會。
可有人說,你年紀一大把了還看動畫,是有多幼稚?
不管看不看動畫的人,對宮崎駿#宮崎駿#的大名和他的作品,應該都很熟悉。他在1941年1月5日出生於東京都文京區,日本動畫師、動畫製作人、漫畫家、動畫導演、動畫編劇。畢業於日本東京學習院大學政治經濟部。
他創作的《阿爾卑斯山的少女》《起風了》《千與千尋》等許多作品,都獲得了各種知名大獎。他的作品不僅備受孩子們喜愛,也很受大人的歡迎。
他的動畫作品裡,既有唯美的畫面,也有多姿多彩的人生,更有勾起人們共鳴的深意。這麼優秀的作品,自然能引人關注,可如果關注的人被認為是幼稚,那要麼說明他沒有看過好作品,要麼沒有看懂動畫背後的深意。
消除偏見,看好動畫,竟有這麼多好處。
有一位繪畫界小有名氣的老師說,引導孩子愛上畫畫,提升畫畫水平的三種重要的途徑是:看畫展、讀好書、看好電影。
這裡的好電影,自然包括優秀的動畫片。他認為好的動畫作品(電影),能拓展孩子的知識面,也能引導孩子打開思維,同時也能夠激發想像力、創造力、藝術鑑賞力等。
總之,好的動畫片不僅不是幼稚的,還是難得的藝術品。多看能增長智慧。
什麼是好動畫呢?它的判斷標準是什麼?
其實哪有什麼標準。如果硬要標準,那一句「好動畫,會讓人念念不忘」,還不足以說明一切的話,那麼時間就是最好的標準師。
我們可以把一切交給時間、交給歷史,經過時間洗禮、眾人篩選,大家仍然喜愛的的作品,自然是最好的。
動畫雖好看,但也要適可而止哦
醫學研究表明 2個小時的看電視時間 所獲收益最高 在此基礎上 時間越長收益越低 直至為負收益。所以,就算是成人,也不能毫不節制地看電視,而是要適當休息呢。如果不克制,眼睛、頸椎等都會受到傷害。
對小孩來說,為了保護孩子的視力,專家們建議,寶寶一天最多能看半個小時的電視。如果時間過長,長此以往,很容易引發近視等眼部問題。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要明白,好的動畫片不是幼稚,而是能夠能夠增長智慧的藝術品;看動畫的成年人並不是不成熟,只是保有童真;愛看動畫的人,不用看心理醫生,相反他們比看「成熟」作品的人內心多了一些想像的空間、創造的能量和更多的單純的快樂。
因此,樓上那位焦慮的爸爸,您不要焦慮了,也不要聽外人的說道了,有時間多和閨女一起看動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