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味中藥,曾在中藥界被稱為「四大天王」,還被譽為藥中「國老」,能解百毒,更是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方劑中用得最多的。然而現在卻淪為「調和諸藥」的閒差。大家猜猜它是誰?沒錯,它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中藥——甘草。
甘草歷史悠久,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被列為藥之上品,多長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等地區。作為解毒良藥,甘草性平味甘,歸心、脾、肺、胃經,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可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餘種草木毒,應用廣泛。而且甘草的藥用部位根及根莖,其主要成分是甘草酸,又稱甘草素,是一種類似激素的化合物,有助於平衡女性體內激素含量,可治療更年期併發症。
功能解讀
1.脾胃虛弱,倦怠乏力
甘能補虛,歸脾胃經,能補脾胃不足而益中氣。治脾胃虛弱,中氣不足,體倦乏力,食少便溏等症。同人參、阿膠等補氣藥合用有益氣補中之用,如主治心律不齊的炙甘草湯。
2.心氣不足,心悸氣短,脈結代
甘草歸心經,能補益心氣,益氣復脈。適用於心氣不足所致的脈結代、心動悸。常與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湯、炙甘草湯。
3.癰腫瘡毒,咽喉腫痛
癰疽瘡瘍,甘草常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共奏清熱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飲。咽喉腫痛,甘草常與桔梗同用,如桔梗湯。
4.氣喘、咳嗽、痰多
本品甘潤平和,歸肺經,能祛痰止咳。可用於寒熱虛實多種咳喘,有痰無痰均宜。用作痰多咳嗽能祛痰止咳,可單用,也可隨證型的不同,配伍不同藥材。
5.脘腹、四肢攣急疼痛
甘草善於解攣止痛,可用於血虛、血瘀、寒凝等多種原因所致的脘腹、四肢攣急作痛。甘草作為使藥調和諸藥,與白芍配伍起緩急解攣止痛之功。
6.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甘草藥性和緩,與寒熱補瀉各類藥物同用,能緩和烈性,減輕毒副作用;單用或同綠豆煎湯服可解藥物或食物所致的中毒。
不適反應
1、過敏
主要表現在過敏性皮膚反應和過敏性休克,因此,有對甘草過敏體質的人禁用。
2、水腫
水腫也就是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如果出現全身乏力、四肢麻木、血壓升高、水腫腹脹、頭痛胸悶、心律紊亂或呼吸困難,這時一定要停藥。
3、消化系統不良反應
噁心,嘔吐,腹瀉。
在用藥過程中,甘草能補脾益氣、清熱解毒,但也會升高血壓,導致水腫和低血鉀。所以希望大家合理應用,在治病防病的同時,根據體質權衡利弊選擇用藥,使藥物發揮更好的治療作用,避免發生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