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生物+政治的組合,是一個文理混搭組合,比較符合新高考的設計理念,也是一個比較值得推薦的組合。理由如下:
一、專業受限不明顯
這個組合最大的好處就是選擇了物理,這意味著90%以上的專業可以報考,雖然有些理工科專業不能報考,但是基本上集中在生化環材這些「天坑」專業,並非是熱門專業。
所以,選擇了物理,相當於保住了專業,而生物和政治,能起到提分的效果。
二、學習難度不太大
這裡的學習難度,是相對的,因為物理是公認的選考科目中最難的學科,能選擇物理的學生, 成績不會太差,太差的學生,選擇物理也沒有意義,比如有的學生到了高二,物理只能考二三十分,還強行選擇物理,連大學都考不上,還談什麼專業?
除了物理之外,化學就成了選課科目中最難的學科,物理難,化學散,二者對學生的思維要求都比較高,如果不是學霸,儘量不要物化同時選,所以這個組合,避開化學,實際上降低了難度。生物和政治的思維含量不高,學習難度相對較小。
三、考試賦分壓力小
如果在「3+1+2」模式下,物理是不賦分的,如果在「3+3」模式下,物理則是賦分的。另外兩門學科,生物因為選擇人數多,學生分布比較均勻,所以賦分相對合理,能體現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如果生物成績不錯,賦分時就很可能多賦分;選擇政治的人數雖然少,但是以成績中下遊的學生居多,因為真正的學霸,不想背政治,當然即便是選擇政治,他們也沒有絕對的把握考高分,有可能被一些學習中等的學生超過,選擇政治,對手實力相對弱,賦分也會更高些。
四、大學考研有優勢
到了大學,考研就是很現實的問題了,今年有400多萬學生考研究生,佔了大學畢業生的一半, 形勢非常嚴峻,而考研,政治是必考科目,對於理工科的學生來說,政治還真不好學。但是,對於高中選擇政治的學生來說,到了大學,政治就好學多了。
「贏在高三」老師當年上的歷史系,考研政治考查「毛概」和「鄧論」,這樣的內容,對於一名文科生來說,毫無壓力,基本上在高中都有很好的基礎,大學深化一下就可以了。
五、學科之間聯繫不密切
當然,這個組合也有弊端,除了有些理工科專業,比如臨床醫學、化學類專業不能報考外,在高中階段還有一個弊端,就是各學科之間的聯繫較小,甚至還會出現相互幹擾的情況。
比如喜歡物理的學生,更加理性,不太喜歡背誦,記憶能力也相對較弱,而從做題的角度看,物理的題型和政治明顯不同,要求的素養也不一樣,如果用物理的思維來做政治題,則很難得高分。
從分班後的實踐看,選擇物理和政治的班級,政治成績不如選擇政史地組合的班級好,這就是和學科之間的聯繫不密切,不能相互促進,有很大關係。
總體而言,這個組合更適合中上遊的學生,如果是學霸,選擇這個組合,也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是「贏在高三」,專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問題, 如果對你有幫助,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