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良,號尋吾齋主,1958年生於成都。師從著名畫家郭汝愚先生,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工筆畫會理事,四川省意象書畫藝術研究會理事,四川省詩書畫院特聘畫師,成都工筆畫院副院長,成都二酉山房書畫研究會秘書長。擅畫水墨及青綠山水。注重傳統中創新,重意境,畫風清雅。作品發表刊載:香港「收藏家」畫刊,「中國西部名家作品集」,「中國西部大地情」專集, 「當代名家臨摹與創作」,「美術」月刊,「收藏快報」青綠山水專版,海南日報「海南周刊」藝術專版,中國嘉德主辦的「收藏報」專刊,中國改革報文化創意《風採》欄目以「青綠山水裡的寫意精神」作專題報導,「國畫大家」期刊,「中國當代書畫家翰墨精品集」,「升值潛力無限的中國美術名家(川渝精英版)」,「巴蜀水墨精英首選投資圖鑑」,「川渝中國美術風雲榜」,「墨象·意象」。出版有個人專集:「工筆重彩山水畫法」。中國美術家大系《宋國良》卷。
中國山水畫源出青綠,始於六朝,盛於唐宋,其畫境明蒸霞蔚、幽逸青冥,唐人在此基礎上創意為金碧山水,並由此風靡九州、遺法後世。中國青綠底蘊深厚,系本民族傳統繪畫的精髓,畫風完全符合古今中外人士的審美情趣,有研究表明:巴山蜀水幽奇雄秀、流泉紫氣的風貌與金碧輝映的唐人定法不謀而合,前有五代蜀人李升憑工畫青綠名動天下,而近代蜀人張大千亦有媲美唐宋的青綠巨製傳世,或許是得山川秀色之助,四川全然成其為青綠一脈的風水寶地,當代蜀人宋國良先生就是這青綠寶地上的實力型傳承人!
青綠山水於當世近乎稀少,自張大千仙逝,青綠後繼乏力已然明目,絕響尚未成音之際,有一眾國內名家欲以振興青綠為已任,宋國良無疑是這當中最具影響和實力的青綠繪畫大家,其名望在蜀並弘揚於海外。
畫家選擇了唐宋青綠的山水路子,細加揣摩和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中廣泛吸取歷代青綠名家精華,師古不泥、食古而消,全面繼承和與時創新,自成一派大家氣,明快亮麗、怡然芳清、悅目溫馨,隱隱然自成高士大雅風。
畫家正值創作之年,自號尋吾齋主,「尋吾」的意義在於「我是誰」。其畫室的物趣很考究,廳前有陽光照露臺、有假山依碧而立,盡收苔蘚青翠、遊魚趣樂;室內有畫案呈祥高古,有明清太師椅、老匾雕花窗,有怪石件、文房具、線裝書、蓋碗茶……一應俱全,不失青綠雅韻。
宋國良先生是位謙謙君子,國字臉、學者調,那種自裡而外的氣度很沉穩,在並不張揚的含蓄中透露出自信。其人國學造詣深,常常題詩賦文以立畫心,現為四川省詩書畫院的特聘畫師、成都市工筆畫院副院長……,其作品廣泛入選全國性畫展並屢獲大獎,是名副其實之當代青綠翹楚。
畫家選擇青綠山水為創作道路絕非偶然,他於少年時代就有青綠夢想,這成其為繪畫生涯中揮之不去的情結,並時常回歸到與內心一致的創作本源中去,免創作積累決斷藝術思考,努力地追求同自己性情和精神取向和諧相容的畫風,真正意義上對中國青綠溯源歸根,這無疑是畫家面對塵世紛擾困惑而內心堅持的那份從容與淡定。
在宋國良先生看來,宋人青綠精神在於氣韻,之所以一度瀕臨失傳,皆因其創作對畫家要求太高,不但要具備有傳統筆墨功底,還要有著墨構圖、調線潤彩、表達意境諸方面的高度匠心,方能始通神韻妙境。
傳統青綠與現今畫風盛行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之風大相背馳,而客觀上青綠之難絕非耗時費工就可為之,難點更在於對大氣丰韻的表現上!它必須建立在對傳統文化、山水形態、筆墨技法的深層次研究基礎上,通過章法以心造景、以情傳神,更要將千山萬壑的壯美與文人高士的逸趣有機相加,畫家認為:「青綠山水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不但極具裝飾性並且雅俗共賞,還能達到崇高意境並營造出古典神韻;同時可將墨彩融入時代氣息,以大氣丰韻表現青綠精神,在筆墨創新中升華松風高士,方可達筆精意妙、品高暢逸之境。」
畫家竭力思考傳統與現代的對接關係,深受近代大師黃賓鴻、張大千的影響,他將自己的美學領悟傾注於畫幅之中,極工盡善、層染密潤併兼顧點線面,以局部碰撞潑寫「沒骨」畫彩,這使得畫景愈加疏密有致、濃淡相宜,突破傳統再師法傳統。
畫家深知張大千的貢獻在於將青綠「潑墨潑彩」,從而開創出青綠創作的蹊徑和新篇,故而他自己不能一成不變,需要通過構成空間去破解二維平面,用時代意識去衝擊傳統視覺,故須用當代精神去突破傳統青綠禁區。他常試以複合彩水墨法去表現青綠畫感,其變化效果出乎意料地好,這為畫家重新詮釋青綠找到了一個有意義的新方向和新方法。
畫家在創作中將青綠感覺導入自己秉性中的高士文風,畫面上極力營造碧水青山,還兼具松林雅集與古道清音,同時圖解出高山流水與名士清風,故無論是尋師訪友還是林蔭論道,無論是箏溪對答還是茅廬書聲,高士名士禪僧禪道盡皆從生動的故事裡走出來了,此等大雅都聚集在一派青綠神暢的祥和中,借古喻今、借景生情、借人託韻,所營造的意境格調極富品味,超凡脫俗不同凡響,這與畫家的性格有些反差,但又在情理之中。
畫家在精神上嚮往高山流水的古韻,在生活上追求山石林泉的平靜,常引畫道調心明志,常借筆意以消隱俗氣,一如其筆下的松間明月、箏音鳴泉、幽境桃源、古意青城、峨眉西山、讀書柴門……,那種高士風和神仙境都在青綠神韻下一一呈現,無不體現出胸中豪情和才思妙想,其畫面舒展溫馨,其線條自然流暢,其畫感表現力日趨厚重,更彰顯其嫻熟的章法品味,山水的清秀與古樸的畫風全然貫通後,使得天地知音與結廬情懷一體呈現,那和暢的詩意、流彩的氣韻更加生靈活現且碧意如春,可感可讀可品可嘆!
目前,宋國良先生的青綠山水畫在藝術市場一路高歌,很受藏界人士歡迎,有專業人士對筆者如是說:「宋國良畫作是真正意義上的青綠山水,既有傳統韻味又兼顧現代意識,畫面很精美,其傳統筆墨性與現代視覺美並重,行家稱道,大眾喜歡,收藏者認為值。」
在畫家看來:「畫畫與做人一樣要實在,來不得半點虛假,創作必須精益求精,對創作認真就是對市場認真,人非天縱之才,態度成就天才。」他畫畫往往一點一線一筆一划都認真到反覆推敲的程度,為把畫畫好,一幅三尺小畫也需耗七日之工。
畫家勤攻青綠山水,遍踏峨眉青城,廣遊蜀山大川,放眼碧野搜奇峰,往返古道寫畫魂,用赤誠之心去與古人對話、與今人探討,大有「包藏丘壑而洗滌心胸,借養雲煙而澄清性靈」的氣魄,把山嶽雲水寫實入微,使人物風骨先聲奪目,於山水間禪悟畫道,憑墨線色暢筆心靈,創造出了江河不息的青山意念和人文松風。(責任編輯:王清琪)
作者介紹: 箏(曾策),美術評論家兼藝術品策劃推廣人,1964年生於四川成都,為《文旅鑑藏》雜誌主編、四川省古玩協會副秘書長、四川省通俗文藝研究會副會長、四川省隕石協會名譽會長、四川文學藝術院副院長……先後做過報社記者、電視臺製片人、公司法人、營銷策劃人,知曉傳媒運作及商企文化,正從事產品文創、商會協調、藝玩鑑藏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