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近日,據媒體報導,江蘇揚州的小陳突然接到一個自稱是某貸款公司客服的電話,對方稱小陳在大學期間借的一筆9000元「校園貸」未還,現在國家正在大力整治校園貸款,如果小陳再不還,將影響到個人徵信。
雖然小陳在上學期間並沒有借過校園貸,但由於對方提供的信息絲毫不差,小陳很是驚訝。對方提出只要按其說的操作,小陳的貸款記錄就會註銷,個人徵信也不會受影響。在對方的指導下,小陳向多個App申請了貸款,最終申請到三筆總計65000元的貸款。隨後,按照對方的要求,他將貸款分別轉到三個陌生的個人帳戶裡。按要求操作後,對方又要小陳把下載的App都刪除。此時,小陳才發覺事情不對勁,趕緊把之前貸款的App一一打開核對,結果發現一個下午就損失了6萬多元。
小陳遭遇的就是一個典型的「註銷校園貸」陷阱,這也是近期「校園貸」的新變種。
調查發現,「校園貸」有關的詐騙近期又出現了高發的情況
,在多個社交軟體平臺搜索「校園貸」詐騙的關鍵字,出現大量用戶反映受騙的經歷。為此,中消協於10月26日發出消費警示。
消費警示
「校園貸」是主要面向大學生群體的一項借貸業務,初衷主要是為家境貧寒的學生提供貸款完成學業,或是為解決在校生創新創業解決資金短缺問題。但是,由於當前「校園貸」市場存在辦理貸款業務門檻低、經營者資質參差不齊、身份審核形同虛設、合同信息不透明、風險提示不充分等一系列問題,導致一些不法借貸機構將「校園貸」變成了「校園害」,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據了解,「註銷校園貸」詐騙手法主要分為兩類,一是針對有註冊網貸平臺帳號或有貸款記錄的,騙子會聲稱「根據國家相關政策需要配合註銷帳號,否則會影響個人徵信」;二是針對無註冊網貸平臺帳號或無貸款記錄的,騙子則稱「你的身份信息被盜用註冊了網貸帳號,需要配合註銷,否則會影響個人徵信」。由於騙子能夠準確說出對方的真實姓名、身份證號、學校名稱,甚至消費記錄等隱私信息,詐騙得以成功。
其實,為遏制不良「校園貸」侵害廣大學生,國家有關部門自2016年起就先後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網貸整治工作的通知》《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未經銀行業監管部門批准設立的機構,一律禁止提供校園貸服務,並明令禁止網際網路借貸平臺以任何形式向大學生貸款。
但是,在這種嚴防嚴治的高壓態勢下,仍有部分不法機構為了獲取暴利鋌而走險,現實中仍存在「註銷校園貸」「套路貸」「培訓貸」等多種不良「校園貸」陷阱。有研究機構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監測到有關網貸詐騙負面輿情信息共計28.8萬餘條,其中涉及「註銷校園貸」的騙局接近9.3萬條,佔32.14%。
為更好保護廣大學生的財產安全,避免其陷入形形色色的「校園貸」陷阱,中消協建議:警惕「註銷校園貸」騙局,不向陌生帳戶轉帳;樹立正確消費觀念,辦理貸款務必做好前期工作;主動學習金融消費知識,保管好個人信息;留存有關憑證,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
相關警示強調
實際上,相關部門、業內並沒有推出所謂的「註銷校園貸」操作,個人徵信信息也無法人為修改,只要大學生借款後能夠按時還清貸款,就不會影響到個人徵信。大學生如果對個人徵信存在疑問的,可通過當地人民銀行徵信部門、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信息服務平臺或是撥打徵信中心客服電話等官方渠道進行諮詢。
來源: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