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17,日曆也瘋狂)
《單向歷2017》內頁
《故宮日曆2017》內頁
在出版行業內,2016年被稱作「日曆出版元年」。日曆當然不是今年的發明。但日曆煥發新生,年輕化、審美化和趣味化的文藝日曆以暴增之勢橫掃市場,掀起一股現象級的消費浪潮,卻是今年出版界值得關注的一件大事。 時至年末,又是一年日曆發行時,2017年,又有什麼「新的驚喜」在等待著文藝日曆的擁躉們呢?
自《故宮日曆》打開市場後,2017年將至,《生肖日曆》《單向歷》《西洋鏡日曆》《親愛的日曆》《傳家日曆》《紅樓夢日曆》《給孩子的日曆》《每日讀詩日曆》等不勝枚舉的主題日曆迅速「搶灘」文創市場。不僅僅是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中信出版社等大型出版機構發力,叫得上名字的出版社都在出自己的年曆。2017年的年曆市場,文藝日曆漸成爆款。消費者、經營者及文化市場的繁榮,正在共同促進著文藝日曆的發展。
消費審美化,
文藝日曆買者多屬新中產
這幾天在網上選購2017年日曆,讓職場新人小楊感覺有點頭大。「從上學的時候開始,就喜歡買掛曆或檯曆,這樣每個月或每天的任務都寫在那,一抬頭就能看到,這種效果還是手機提醒做不到的。但是過去感覺日曆設計樣式都比較陳舊,選不出什麼好看的。沒想到不過三兩年功夫,我已經挑花眼了。」小楊說。
據北京大學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2015年的研究報告顯示,在日常購物時,77.3%的90後會注重自己是否喜歡,40.5%會關注價格高低,31.9%會受到朋友推薦的影響。作為一名90後,小楊認為,文藝檯曆非常符合90後購物這三大考慮。這些日曆設計感十足,且主題鮮明,裝幀和紙張也很好,價格多在60元到90元之間。「這個價格即便學生也消費得起,雖然比書略貴,但可以用上一年,這樣算起來性價比就比較合適了,而且網上購買往往會更便宜。」小楊說。
自己喜歡,價格不高,而且還能作為伴手禮,當做小夥伴之間「志趣相投」的證明。正是這種相互推薦,使得文藝日曆短短幾年之間獲得了良好的口碑。介於書、文具盒家具飾品之間,習慣於購買文藝筆記本的消費群體,發現了一種更能標明自身審美情趣的設計,這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文藝日曆對消費群體最大的吸引力所在。
實際上,文藝日曆的消費者並不僅僅局限在90後群體。70後、80後也是文藝日曆的擁躉和潛在消費者。如果說豆瓣出品的《電影生活日曆》更符合年輕人胃口的話,那麼,除了「經典款」《故宮日曆》的「百搭」以外,《啟功書畫日曆》《修心日曆》《北京風情日曆》《親子日曆》《正義之美日曆》《金剛經修福日曆》等多種主題基本涵蓋了不同年齡、行業、地域、情趣和愛好等類別需求。而更多的消費者不僅意味著更大的市場,同時也意味著通過尋找共性,勾連一些歷史記憶和生活方式。從這點看來,文藝日曆發掘出了一批更傾向於「精緻化消費」的新中產人群。
概念經營改變消費習慣,
文創產品多樣化發展
從業者的高素質和巧心思,使得文藝日曆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在花樣翻新。
《故宮日曆》的編輯王冠良是一個代表,自從他復刻了1933年~1937年共五年的《故宮日曆》,到2013年加入生肖主題後,《故宮日曆》的持續暢銷迅速刺激了日曆市場,同時也鼓勵了文創行業。此後,多家書店、網站和出版社迅速跟進,而品味和層次則成為這些日曆銷售的王牌。不論是《故宮日曆》的文物範兒、《西洋鏡日曆》的歷史範兒,還是《單向歷》的文藝範兒,「有範兒」成為日曆文創的核心概念,這顯然是文創行業從實用性向概念性轉型的表現,也是當下IP變現風潮的延伸。
從數據上看來,在眾多文藝日曆中,《故宮日曆2016》發行量超過30萬冊位居榜首,雖然數字都已經夠得上暢銷書的級別,但若與臺北故宮相比,2400種文創產品為其創造了超過於門票的收入。相較而言,大陸各大書店、出版社出品的文藝日曆的銷量顯然還有極大的市場前景。
事實上,「日曆元年」之後,2017年日曆市場是否會像電影市場一樣呈現規劃化增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文藝日曆從業者對這一行業的規劃。怎樣做到「日曆+」,正是這個新興市場從業者們正在耕耘的領域。藉由商務印書館120年館慶,「雞年」在即,《生肖日曆:2017錦雞吉祥》成為國內出版界首創的集博物自然知識與生肖於一體的日曆。在博物畫家精心手繪下,水彩畫、石版畫、木刻畫等不同形式使日曆變成了具體而微的雞的百科全書。而同樣是商務印書館推出的《佛曆》,集合了佛曆、農曆、公曆於一體,再次以其首創概念而廣受好評。如果說其定製化的封面和每日一個佛教故事完全符合了善男信女的需求的話,《佛曆》每本銷售收入,都拿出兩元錢捐贈給鄉村小學校舍建設及支持五臺山佛教學會事業發展,這種善舉則構成了佛教文化的具體踐行。
概念營銷之外,多媒體、自媒體也為文創行業帶來了春天。對於目前的消費主力來說,文化程度普遍較高,又長期生活於網絡生態之中,個性化、區別化消費的願望使消費者不願購買千篇一律的文化產品。而視頻網站、手機APP等多種媒體的共同作用,也常常催生出多樣化的文創概念。高曉松的視頻節目上線後,他的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喚起的不僅僅是消費者對文學或旅遊業的熱情。《每日讀詩日曆》《唐詩之美日曆》等文創產品也成為間接的受益者。而《羅輯思維》微信公號推送的《故宮日曆》等禮物,也使得這檔視頻節目的廣大受眾群體感受到了文藝日曆的精緻典雅。
內容生產和媒介融合
促進文創產業生態建設
「差不多一年前,在一次例行策略會上,我們談到一個情懷滿滿的話題。『能否用當代人的方式,重建人們對傳統生活方式的認知。』這種認知如果能夠通過某個媒介,跟我們的生活聯繫在一起,就有可能變成一場有意義的文化復興。」有禮有節品牌聯合創始人陳倫對《工人日報》記者說。在他看來,推出傳家日曆,並不是為一個產品而作,而是讓產品承載一定內容,讓產品與內容的結合更加緊密。
不同品牌的日曆,表達的都是它背後母品牌的文化訴求。在陳倫看來,不只是做素材的搜集和排版工作,《傳家日曆》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南,幫消費者將一整年的每一天都規划起來,建議你吃什麼、做什麼、玩什麼。
「我們先是構建有關傳統文化整個體系性的內容,把其中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部分梳理出來,然後,把適合用在日曆裡面的內容再提煉出來。」陳倫說,「創作周期有300多天,團隊投入30人來完成這本日曆的開放工作。構架出內容體系後,才落到文案的創作、插畫師的畫圖和設計師的設計。」按照他的思路,日曆只是品牌內容生產和推廣過程中的一個環節。既然不以單一的環節盈利,那麼整個文創概念的產業鏈就活絡了,變成了一個有機相連的生態環境。長期下來,會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線上創業,這是一種趨勢。文藝日曆可能只是文創行業中『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一個例子,但是市場就是靠這些小產品慢慢餵出來的。如何把IP的價值充分釋放出來,非常考驗年輕的創業者。」北京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系教授楊立梅說,「過去大家的消費習慣偏向於實用性,但是現在逐漸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消費體驗。比如我去蘇州博物館參觀時發現,大家不僅在欣賞建築之美,蘇博自己也開發了一些絲巾、扇面或茶點小吃。這就叫做融合性消費,體驗藝術後又可以『消費』藝術。據我所知,也有一些文化機構或展館開展了編織、刺繡、軟陶、雕塑、黏土、布藝、陶藝的創意DIY活動。這些活動真正地讓文創產品變成一種交互式的消費體驗。我想,未來如果將傳統藝術和新媒體結合起來,媒介融合後,文創市場會變得更大,種類也會變得更多。」楊立梅建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