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各樣的文創日曆讓這個市場重新回暖
2017年即將到來,北京青年報記者最近走訪,本來在前幾年低迷的掛曆、日曆市場,銷售大幅回暖,各種被賦予了文化創意色彩和DIY的紙質日曆產品走紅網絡,有的網店一個月銷售出2萬餘本。在經歷了單位公款購買熱賣期、禁止公款購買低迷期,紙質日曆因為文化創意的加入又迎來了新的復甦。
各種文創日曆成「網紅」
《故宮日曆》、《紅樓夢日曆》、《傳家日曆》、《每日讀詩日曆》、《月相日曆》……今年,在網上熱銷的2017年文化創意日曆品種多達幾十種,有的像一本厚厚的書,需要一頁一頁地翻,在指尖的滑動中感受歲月的流逝。有的是日拋型,在日曆由胖變瘦的變化中體會時間的緊迫。還有異型的月相歷,用月相的變化,提醒每天忙著「柴米油鹽」的人們,別忘了抬頭看看陰晴圓缺的月亮。
今年,一本叫做《傳家日曆》的日曆特別火,被稱為日曆界的「網紅」。它不僅有日曆功能,還將中國24節氣、老手藝、老工藝、各種傳統節日、養生之道,通過380多張原創手繪插畫的方式表現出來,充滿了濃濃的中國風。創作團隊說,這本日曆的每一頁都是由出品方根據《傳家日曆》每一天的內容,投入30人、300多天的時間創作出來的,為大家演繹每天不重樣的傳家生活。
售價88元的湯顯祖逝世400周年紀念珍藏版的2017年日曆,也是文創日曆裡的新兵。裡面收集了《牡丹亭》的精美劇照,其中穿插點綴了導演、演員和攝影師的手記,成為很多粉絲爭相收藏的一本日曆。
《每日讀詩日曆》,每天一首從漢魏到清的數百首古詩詞中精選。詩詞的出處、文中背景、文化藝術內涵都加以注釋,成為父母送給孩子首選的新年禮物。
DIY日曆花費數千元仍火爆
除了文化創意日曆外,製作DIY日曆的人也越來越多。北青報記者登錄淘寶網,可以為顧客定製日曆的店多達100頁。
徐先生告訴北青報記者,他定製日曆就是看中它的獨一無二。徐先生愛好攝影,冬天愛養各種鳴蟲。今年,他把自己家裡養的蟈蟈、蛐蛐、油葫蘆都拍了一遍,製作成了5本檯曆。雖然製作費就花了1700多元,可他仍然樂此不疲,「元旦,送給親戚、同事,多有品位,我自己拍的。」
實體書店也加入日曆銷售熱潮
作為實體書店的北京圖書大廈,文創日曆的銷售,也是今年的一個新特點。
北京圖書大廈工作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這些文創日曆近幾年來特別走紅,北京圖書大廈從八九月份開始銷售《故宮日曆》。日曆每月都有一個獨立的主題,「金雞獻瑞」、「百鳥朝鳳」、「珍禽翠羽」等吉言令人眼前一亮。
目前,中華書局出版的定價88元《紅樓夢日曆》、定價68元《漢字之美日曆》、定價68元《古都之美日曆》都各銷售出了百餘冊。
文/本報記者 王薇
內存
掛曆、日曆的興衰史
說起掛曆、檯曆、日曆,在我國有著近百年的歷史了。最火的時候是在上世紀80、90年代。80 年代以前,掛曆僅供少數人使用,80年代開始,成為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日用品、必需品。
上世紀80年代初,因為印刷量少,在北京家庭能有一本掛曆是一件特別有面子的事。因為少,掛曆成了人們送禮的首選。
隨著掛曆、年曆、檯曆的普及,漸漸這個過年的必需品開始泛濫。單位用公款大批購買賀卡、年曆、檯曆送禮成為一種社會現象,不少南方的印刷廠,每到一年的下半年,各種訂單紛至沓來。有時成本不過20元左右的掛曆,標價卻在200元以上。採購中大量的回扣,已是公開的秘密。
2013年末,中央紀委發布的一則通知,讓公款購置日曆、年曆成為歷史。通知要求各級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和金融機構,嚴禁用公款購買、印製、郵寄、贈送賀年卡、明信片、年曆等物品。
令行禁止,2014年,全國掛曆、日曆市場陷入低迷。有媒體報導,從2013年中央紀委下發「掛曆禁令」後,掛曆、檯曆的銷量就一路下滑,有些掛曆、檯曆的生產廠家因為嚴重虧損,開始倒閉。
2015年,沒有了免費的日曆、檯曆,很多人開始懷念起它們,朋友圈裡到處都是求檯曆的帖子。同年,文化創意日曆開始熱賣,《故宮日曆2015年(精)》在北京實體書店銷售火爆,故宮網上書店——故宮淘寶一度賣斷貨。
2016年,更多的文化創意日曆加入銷售大軍,日曆再次成為炙手可熱的送禮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