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春節跟過往幾年相較起來,無疑是最為火熱、競爭也最為激烈的一個檔期。
因為不僅定檔同期的電影多、電影類型也多:從硬科幻到軟科幻、從喜劇到奇幻應有盡有。
當然,也少不了動畫。
同樣在春節上映的《小豬佩奇過大年》,比起其他電影相比看起來似乎最為簡單、也沒那麼多花裡胡哨。
不就是一部動畫嘛?
但直到前幾天那部《啥是佩奇》的短片上線,一下子讓許多人意識到,這部片子的「不簡單」。
而什麼地方「不簡單」?提前看過電影的我,這就給小夥伴們說道說道——
《小豬佩奇過大年》
Peppa Celebrates Chinese New Year
《小豬佩奇過大年》(下稱小豬佩奇電影)的「不簡單」之處,大體上源自於背後導演的用心跟巧妙設置。
往年春節檔上映的動畫電影,其實總有某個方面上的局限性:
它們大體上只滿足於單方面講述一個小朋友能理解的故事,這對於帶小孩去影院看片子的大人來說,無疑有些許無聊。
所以《小豬佩奇電影》的導演張大鵬不想如此,他想突破這個局限,於是他從電影的表現形式入手——延續了英國IP的原版電影模式真人+動畫,來到中國後結合本土傳統進行了升級。
動畫的內容依舊是小朋友們熟悉的那些個佩奇與喬治,那些個哼哧哼哧、萌萌噠的豬豬一家人。
真人部分則是一個簡單而又完整溫馨的故事。
爸爸(朱亞文飾)和媽媽(劉芸飾)有一對可愛的兒女,女兒的小名湯圓(王聖迪飾)和兒子餃子(單禹豪飾)。
在弟弟餃子人生中第三個春節來臨時,爺爺奶奶、還有外公外婆一起來到家中,共同度過這個闔家歡樂的節日。
一邊用動畫滿足小孩子童真的幻想世界,一邊用故事講述給在場的大人們聽;《小豬佩奇電影》用「動畫+真人」這種特殊的表達形式,在原本受眾局限的動畫電影裡找出一條適合所有人的道路。
但這還不夠。
如何把動畫故事跟真人部分的故事更好地融合起來,才是電影的關鍵。
導演張大鵬找到兩者間的緊密的共同點:家庭。
動畫裡的豬媽媽溫柔寬厚,豬爸爸體貼能幹,兩豬相親相愛;而爺爺奶奶,也能站在不近不遠的位置。
動畫外的家庭同樣如此,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來自不同的地方、卻也都給予孫子孫女們暖暖的愛意。
然後在這個共同點的基礎上,電影又給予《小豬佩奇》這個故事更加接地氣的氣質、也就是年味。
這種「年味」是相互的,動畫裡來自英國的小豬豬們,學會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學會了舞龍舞獅、圍在一起吃年夜飯。
這一點在今天剛剛發布的「五福迎春海報」裡,就體現得淋漓盡致。
整張海報看起來像是一張普通的春節年畫,但仔細一瞧,卻滿滿都是巧妙的小心思和小「心機」。
比如這張貼春聯的海報上,除了滿滿的年味和中國風之外,那些個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剪紙,上面卻是小豬佩奇的模樣;
這張「送福到」的海報上,則是一家三代的溫馨畫面;
更有意思的是這張年夜飯的海報,撲面而來就是一種熟悉而熱鬧的感覺。
但再仔細瞧瞧桌面上的飯菜,你就能感受到片方的細心善意,有心思地安排好每一樣飯菜。
而反過來,真人故事裡的年味也有著「小豬佩奇」的韻味。
無論是窗外的貼紙、還是家裡剛剛貼上的剪紙窗花,都與時俱進緊跟著小孩子的喜好,是小豬佩奇的蠢萌喜慶模樣。
這些存在於《小豬佩奇電影》片子內外的元素,每一個都讓電影變得更加完整、也更加融洽,但導演還不滿足。
看片過程中,最讓人感同身受的地方還是電影裡面隱藏著那些無處不在的小細節,這些細節太過熟悉、因為也曾發生在每一個中國老百姓的身邊。
比如在一起貼春聯、放煙花,在一起吃年夜飯;
比如生活中細微的南北文化差異;
來自南方的外婆想著煮湯圓,但來自北方的奶奶轉手就給炸了,姐弟兩人的小名,起的也是意味深長。
再比如生活中奶奶與外婆有些調皮的「賭氣」,兩人各自施展「神通」,只為「奪得」更多些孫子孫女的愛。
所以一個會貼對聯會剪窗花,另一個就會講故事;一個喜歡在脖子上帶點花,另一個外套一脫下來,滿身都是靚麗的花朵。
這些是溫暖而且親切的笑點,卻也是最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地方。
而且這裡的共鳴不僅僅是對小孩和成年人來說,對大部分老年人來說也是如此。
他們從心底裡愛著自己的孫子孫女,也接觸著自己孫子孫女熱愛的一切,他們渴望著了解這一切、也想要有渠道去了解這一切。
《小豬佩奇過大年》也許就是最好的媒介。
在春節檔的諸多電影中,它是真正意義上的「合家歡」電影,因為每一代人都能看懂、每一代人都能理解、每一代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或歡喜火感動的一幕。
足夠「硬核」,也足夠地道。
小孩子看小豬佩奇喬治、老人家看年味十足、溫暖的另一個家庭。
而你,就該是買票的那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