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小豬佩奇過大年》失敗了,《啥是佩奇》或許應該背鍋2019年2月8日 21:15:02
本文轉自微信公號「網際網路與傳媒娛樂怪盜團」,作者:裴培
2019年2月2日,歷史上最激烈的電影春節檔開始之前,我有幸與一位廣告行業大佬喝下午茶。我問他對這個春節檔票房的預測,他說:「從廣告投放和反饋的情況看,前三名應該是《瘋狂的外星人》《飛馳少年》《流浪地球》。」我問:「《小豬佩奇過大年》如何呢?」他馬上說:「不會很好。它跟《熊出沒》一樣,都會止步於3-4億量級。」
說實話,我不太信這個答案,因為「啥是佩奇」早已刷遍了微博和朋友圈。於是我追問:「《啥是佩奇》的病毒營銷非常成功,難道這樣還不足以製造10億量級的票房嗎?」對方扶了一下眼鏡,笑著說:「《啥是佩奇》完全沒用,這個營銷手段選錯了。小豬佩奇嘛,就是小孩子看到了影訊,鬧著要大人帶自己去看的。小孩子會看到《啥是佩奇》嗎?看得懂嗎?」
此時此刻(2月8日下午6時),《小豬佩奇過大年》的票房只是勉強超過1億,看樣子會永遠止步1億。相比之下,《熊出沒》已經斬獲3.3億,就連無人看好的《神探蒲松齡》都斬獲1.2億;在整個春節檔,《小豬佩奇過大年》的戰績僅強於《廉政風雲》。口碑更是一敗塗地,即便是事先最悲觀的人,也沒想到它會落到這個地步。
小豬佩奇過大年,算真人版還是動畫片呢?
毫無疑問,《小豬佩奇過大年》的失敗,有一半是因為內容質量。在所有可能的選擇中,它做出了最差的選擇——給動畫片段套上了真人版電影的外殼,但是兩個都沒有做好,既不能取悅兒童,又不能贏得大人。如果老老實實做一個「加長版電視動畫」,哪怕仍然是粗製濫造,結果也會更好。在社交媒體發達的今天,從大年初二開始,這部電影的命運已經註定:口碑太差、上座率不足,票房開始自由落體。然而,真正的問題在於:為什麼連第一天都沒有守住?
大年初一(2月5日),《小豬佩奇過大年》的排片率為6.0%,僅僅排在第七位;上座率為41.9%,在首映新片中僅僅排在第六位。它最大的競爭對手《熊出沒》的排片率為4.4%,上座率卻高達66.3%!春節檔呼聲最高的《瘋狂的外星人》《流浪地球》《新喜劇之王》《飛馳少年》的上座率均達到或接近50%。輸給其他電影倒是無可厚非,輸給《熊出沒》有些匪夷所思:《啥是佩奇》已經刷爆社交媒體半個月之久,這是徹徹底底的自發性病毒營銷。在我的朋友圈,至少有五十人轉發過《啥是佩奇》或為它點了「好看」;如果《熊出沒》能夠有這樣的社交媒體熱度,片方恐怕做夢都要笑醒。
哪怕《小豬佩奇過大年》是一部四不像,哪怕它無法真正吸引主流觀眾,在如此高漲的話題熱度下,它完全可以在第一天奪取足夠高的市場份額,從而利於不敗之地。一個多月之前就有先例:《地球最後的夜晚》是一部非常不符合主流觀眾口味的實驗文藝片,但是依靠聰明的定檔(12月31日)、巧妙的包裝(很多人以為它是科幻片或愛情片)、浩大的宣傳攻勢,在首日取得了約3億票房。當然,社交媒體也是惡評如雲,無數觀眾認為自己被騙進了電影院,但是就發行和營銷本身來說,算是個成功案例。
什麼是佩奇?一個上限可以很高的IP
可是,正如本文一開始提到的:《啥是佩奇》引發的話題熱度,很大程度上是無效熱度。幾百萬人看了、感動了、轉發了,可是那然後呢?他們真的會自發地去電影院買票觀賞《小豬佩奇過大年》嗎?絕不會。《小豬佩奇》的目標觀眾只有一種:家裡有小孩的合家歡觀眾,小孩年齡還不宜太大,最好在上幼兒園或小學低年級。不要相信什麼「小豬佩奇社會人」的爛哏——那些把小豬佩奇紋在身上、貼在手機上、然後在抖音或快手發視頻的人,其實根本不會去看原版的《小豬佩奇》!
只有小孩子才會產生去電影院看《小豬佩奇過大年》的衝動,只有小孩子才能把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拉進電影院。但是小孩子有幾個會用微博、刷微信朋友圈、看抖音?小孩子又有幾個能理解《啥是佩奇》的劇情並產生感動?小孩子當然更不會去淘寶搜索「啥是佩奇」同款鼓風機並玩哏。從一個病毒視頻到最終的票房變現,其中有太多的環節,而《啥是佩奇》在每一個環節都沒有踩準。
我們可以做一個有趣的假設:有人拍了一部關於職業足球的電影,並且做了一部精緻的預告片,以「足球能促進女性自身修煉」為主題,在淘寶直播、小紅書等平臺進行傳播。你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荒謬:大部分球迷是男性,男性不關心什麼「女性自身修煉」,也不會看淘寶直播和小紅書。如果預告片做得足夠好,可能真能吸引許多女性點讚,還會有人預定同款商品,這就到極限了。如果你相信電影上映那天會有許多單身女性或閨蜜聚會觀眾,最好還是去做個精神科檢查。
《啥是佩奇》感動了幾百萬非目標客戶
說實話,如果《小豬佩奇過大年》不是一部院線電影,而是一部動畫番劇、電視綜藝或遊戲,效果可能反而好些。電影觀眾的心理非常特殊,無論是粉絲經濟、IP經濟還是話題營銷,都不一定生效。投資者大概還記得2017年夏天的國產片滑鐵盧——在聚集了無數流量明星的情況下,《悟空傳》《三生三世十裡桃花》《鮫珠傳》等IP大片均以失敗收場。無論是彭于晏的粉絲、楊洋的粉絲還是張天愛的粉絲,都救不了票房。別誤會,我知道他們有粉絲、有真粉絲、有消費能力很強的粉絲,但是仍然無法轉化為票房。最後,所有的大IP、大流量明星都敗在了《戰狼2》的尖牙利爪之下。
既然大IP、大流量明星都不可能確保一部電影的票房,《啥是佩奇》這樣的預告片就更不可能了。歸根結底,《啥是佩奇》在造哏玩哏,而且是「親情哏」(與我們常見的搞笑哏、無釐頭哏很不一樣)。DNF玩家在直播室裡刷「假豬套天下第一」是玩哏,《戰狼2》觀眾在朋友圈發「雖遠必誅」是玩哏,多閃的產品經理在發布會上故意稱張小龍為「龍叔」也是玩哏。我們要非常小心:一個哏火了,它背後的文化產品不一定火。在順風的情況下,玩哏能讓產品推廣如虎添翼;在逆風的情況下,玩哏幾乎不可能雪中送炭。
這種宣傳語顯然無法真正吸引觀眾進電影院
如果沒有《啥是佩奇》,《小豬佩奇過大年》的票房和口碑會不會反而好一點?有可能。首先,片方投入任何一部電影的宣傳資源都是有限的,製作、傳播預告片需要成本,就算是病毒營銷也絕非「沒有成本」。其次,《啥是佩奇》這部預告片定下了整部電影宣傳的基調:面向成年人打親情牌,這就必然會忽視真正的核心觀眾——小孩子。最後,《啥是佩奇》的病毒式傳播可能給片方傳遞了錯誤信號,認為電影宣發已經很成功了。專業的電影營銷人士肯定有更全面的看法,在此我只是拋磚引玉。
最後說些題外話。春節之前的一個上午,我與一家大型電影公司的朋友喝咖啡,聊著即將到來的春節檔。他在電影公司負責影院業務,兼管一部分發行。從頭到尾我們都在聊內容——它將決定春節檔和以後所有檔期的格局。「這個行業只有兩大塊:內容和宣發,宣發環節能夠玩的新花樣越來越少了,內容會越來越重要,」他搖晃著咖啡杯,表情凝重地說,「所有影院經理都告訴我,太缺乏好內容了。雖然《流浪地球》的首日排片量不太好,但是我相信內容質量能讓它逆襲。」
我說:「可是投資者都認為,內容製作環節的風險太高,確定內容質量的標準又太不統一;說實話,他們往往是忽略內容質量這個概念的。」他說:「內容製作在任何時候都很困難——但這不是不去做的理由。就像你考試的時候,不能因為一門功課很難學,就不去學它。」
那也是我的想法。祝大家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