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有一微博主發布了一部短片引爆了網絡。
短片名為《啥是佩奇》,是電影《小豬佩奇過大年》官方發布的一支宣傳片。
視頻主要講述了生活在大山裡的留守老人李玉寶,為了給他城裡的孫子準備新年禮物,在問遍全村男女老少才知道「啥是佩奇」,然後自己製作了一個堪稱「硬核」「朋克」的鼓風機版佩奇。
不過是一部廣告,但卻憑藉一頭粉紅小豬得以刷屏,形成病毒式傳播,主要是因為內容契合了觀眾的春節情感。
可以說視頻展現了中國人樸素的情感和當下流行文化之間的碰撞,用一種本真溫馨的敘事方式表達了流行文化,一段不到6分鐘的視頻讓觀眾看得既心酸又感動。
不少網友紛紛留言評論:「幽默中帶點感動,看完想回家了」、「真是年紀大了,一個宣傳片我竟然看哭了」、「片子拍的真好,硬核爺爺」。
那麼「小豬佩奇」究竟是何方神聖?又是如何在中國的網絡上流行開來的呢?
1. 小豬佩奇的誕生
《小豬佩奇》(Peppa Pig),是由英國人阿斯特利(Astley)、貝克(Baker)、戴維斯(Davis)三人創作、導演和製作的一部英國學前電視動畫片,也是目前最具潛力和炙手可熱的的幼兒IP,於2004年5月31日首播。
《小豬佩奇》每集長度約5分鐘,故事圍繞一隻名叫佩奇的擬人化粉紅豬女孩以及她的家庭成員和朋友來展開。她的朋友都是不同種類的哺乳類動物,如貓、狗、兔等,而且都跟她同齡。
故事內容多數以日常生活為主,比如小孩們參加學前遊戲班、遊泳、探訪祖父母和親戚、在遊樂場玩耍、踏單車等等。
動畫裡的角色高度和人類相似,不僅和人類一樣穿著衣服,還有個各自的居所。不過角色同時仍然保留著動物的特性。例如,佩奇和她的家人說話時,不時會像豬一樣嚄[huō]嚄叫,而其他動物角色也會發出各自的叫聲,比如兔子角色除了說話時還會吱吱叫外。
此外,各種角色都有類似人類的豐富情感,尷尬時會臉紅,而嘴巴會表達悲傷、喜悅、憤怒、困惑等情緒。人性和動物特徵兼具。
雖然動畫裡的哺乳類動物都是擬人化角色,但其他動物卻並非如此,例如鴨子、烏龜小提、鸚鵡波莉、金魚金金等。
加強了劇情喜劇效果的旁白也是動畫的一大特色,例如在不幸的事情發生時加上一句「Oh,慘了 !」,或者角色做出危險的行為時大喊「小心 !」
2. 小豬佩奇身上紋,掌聲送給社會人
小豬佩奇現如今已是中國網絡文化的一部分,常被運用於表情包等符號以表達各種情感。
可是小豬佩奇什麼時候開始在中國流行?
有跡可循的是,網絡流行語「小豬佩奇身上紋,掌聲送給社會人」是最早引起關注的標誌性語言。
這句話應當是在2018年初,發源於快手或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本來是用來嘲諷、調侃和鄙視那些紋身的人所製作的、配社會搖的「非主流」「土味」視頻。
為了和這些「非主流土味」文化對抗,一群超齡網民爭相佩戴小豬佩奇手錶,表明自己的身份與眾不同。
發展到最後,許多人以各種方式刷「小豬佩奇身上紋,個個都是社會人」,甚至有人將小豬佩奇紋在了身上,用紋身來進一步表達這份赤誠和熱血,瞬間社會人的身份就升華了。
網絡主流文化(如微博、知乎)認為發源於短視頻平臺(如快手)的社會搖、自製短劇等內容是趣味低下的,沒有格調,蔑稱為「low」和「土味」。
由此,小豬佩奇從一個兒童動畫,不僅變成了主流文化對抗非主流文化的武器,也變為主流文化將自己與非主流文化相區分的符號。
小豬佩奇也在這個符號內涵變化的過程中,成為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為人所熟知。
註:本文為時事熱點,與電影宣傳無關。
參考/引用:
[1] 維基百科、百度百科、萌娘百科
[2] 鳳凰新聞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