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部名為《啥是佩奇》視頻在網絡上刷屏,佔據微博熱搜,並被王思聰、任素汐等大V相繼轉發。不得不說這是一次成功的營銷案例,它本來是電影《小豬佩奇過大年》的宣傳片,這部電影將於春節檔上映。至於一直被尋找的佩奇,便是電影的主人公—一隻來自英國的小豬。
其實佩奇是英國動畫片《小豬佩奇》中的卡通人物,在幾年前就被引進,已經獲得了不少孩子的喜愛。而在這次短片營銷之後,小豬佩奇的知名度大大增加了,甚至被不少中老年人所注意。
那麼為何《啥是佩奇》能引發如此高的關注度?其實,《啥是佩奇》的劇情和電影本身並沒有太大的關聯,它更像是一個春節的宣傳片。
故事並不複雜,在鄉村的老頭盼望兒子帶著孫子一起回家過年,電話中他問孫子想要什麼樣的禮物,答案是「佩奇」。這讓他很困惑,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是「佩奇」,問遍了全村才知道,佩奇是動畫片裡的豬,於是他便親手做了一個粉紅色的鼓風機版佩奇。
很多人看後覺得很感動,這的確是個很有淚點的故事,結合了春節、親情、農村、老齡化等眾多熱點問題,因而它的爆紅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但是拋開那些催淚的因素,仔細分析人們就會發現這個故事實際是比較老套的。故事中所呈現的鄉村是落後和無知的,農民是沒有方法獲取信息的,不僅老人不知道佩奇是什麼,而且大多數村民也不知道佩奇是什麼,最後還是靠的是一個在北京當過保姆的「老三媳婦」才知道答案。
這的確很符合主流敘述中的農村,長久以來在小說和電視劇中,人們所接受到的農村的形象就是如此,閉塞而又貧瘠,農民除了種田和養豬是沒有其他娛樂生活的。
然而這真的是現實嗎?或者說從劇情上說是存在漏洞的,即便爺爺是老年人不會用手機搜索,難道其他村民也不知道嗎?
在當下,手機在農村的使用率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程度,抖音、快手和直播等甚至主打的就是農村市場,因而這完全不用太費周章,用手機搜索一下就知道了。或許從某種程度上說,劇中所呈現的農村更像城市中產所想像出的農村。
同時,默默等待兒女回家的老人也就是熒幕上所展現的父母形象,他們沒有自己的生活,可以為子女付出一切。
就像去年的「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盤番茄炒蛋」的廣告,也是沿用的這一模板,留學美國的兒子想給異國朋友們做一盤番茄炒蛋,打電話問遠隔重洋的父母,父母就錄了一段小視頻手把手教他做,朋友們嘗後讚不絕口。
之後聚會的時候朋友問中國和這裡的時差是多少,兒子這才意識到,父母是半夜四點多爬起來給他錄的做菜視頻。在電視劇中就更不用說了,這樣的人物就更多了,好像在人們的認知中,老人的形象就只能是如此。
所以《啥是佩奇》依舊是個套路化的故事,打的是溫情牌,人們所討論的問題也大多是那些陳詞濫調,無非是告訴人們要去關愛老年人、過年就是要團圓等。但這個視頻也不只是一碗雞湯,或許取決於你從什麼角度去看它,拋開人物的身份和情感關係,這實際講的就是信息差的問題。
對於孩子而言,他們看的大多數是動畫片,所以小豬佩奇對於他們而言,自然是了如指掌的。但是對於農民,他們不知道小豬佩奇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這既不是他們的娛樂項目也和他們的日常工作沒有關係。那麼反過來看,城裡的孩子也不會知道真實的豬是什麼樣的?
這或許就說明人們並不能脫離具體的情境來判定誰比較高級,雖然在網際網路時代,總有所謂的熱點和熱詞出現,好像不知道這些就是落伍了。但這很可能只是一種偏見而已,因為每個人在接收信息的時候都會存在著側重點,他們會選擇那些對他們而言最有用或是最感興趣的事情。
從這個角度來看,「代溝」或許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不止在家庭中,即便是在同齡人中也會存在著很大的信息差異。就像喜歡漫威的人會認為蜘蛛俠和鋼鐵俠應該是人盡皆知的,然而對於那些對漫畫毫無興趣的人而言,他們則根本就不知道這些人物到底是誰。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會存在著一些信息盲點,這是人人都無法避免的事情。但是這是否可以解讀為某些信息就比另一些要更為高級呢?宣傳片中所呈現的內容似乎在暗示爺爺和村裡人不知道佩奇是一件落伍的事情,雖然村裡人的各種舉動很有喜感,但是這種詼諧又何嘗不是帶著一絲嫌棄。
就像有些人所言,這個視頻是在告訴我們年輕人要對老人進行「認知升級」,不要讓他們落伍了。其實這種說法是存在著很大的漏洞的,且帶有某種居高臨下的語氣。
就拿《啥是佩奇》中的情節來說,為什麼是爺爺費心的去了解什麼是佩奇?實際上孩子也可以來農村看一下真實的豬是怎麼樣的,這對他而言未嘗不是一次「認知升級」,因為他會體驗到一種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客觀的說,這並不是導演和編劇的問題,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如此,人們經常會產生一些莫名的鄙視鏈,覺得知道某些信息的人就是高端的,如果你不知道那就代表你品味很低或者很土。
最典型的就是電視劇鄙視鏈,追英劇的鄙視追美劇的,追美劇的鄙視追日劇的,追日劇的鄙視追韓劇的,追韓劇的鄙視追港臺劇的,追港臺劇的鄙視追內地劇的。不可否認電視劇在質量上的確是存在著差異,但是以此來抬高自己身份的手段就沒有必要了。
因為按照這個方式,每個人勢必都會在某些方面處於鄙視鏈的底層。你可能看的是英劇,但與此同時,你卻喜歡聽流行音樂,那麼在這時候依據音樂圈的鄙視鏈,你就將被看做是沒有品位的。
或許有人會說,正是爺爺出於對孫子的愛,讓他主動去接觸一些不屬於他認知範圍內的事物。但是人們應該意識到,打破認知壁壘靠的既不是迎合,也不是居高臨下的賜予,而是人們自己對某些事物產生了興趣,想要去更多的了解它。
就像柴靜在《看見》中所言:「以前「新聞調查」老說啟蒙,我一直以為是說媒體需要去啟蒙大眾。後來才知道康德對啟蒙的定義不是誰去教化誰,而是「人擺脫自身造就的蒙昧」。
這麼看來,這個視頻也許並不溫馨,反而體現出的是老人的卑微和無奈,為了引起兒女的關注他們不得不去迎合各種流行的喜好。可能當人們在說「信息差」或是「信息鴻溝」的時候也應該意識到,沒有任何一樣事物應該被所有人所認識,甚至成為一種鄙視鏈。你有喜歡小豬佩奇的權力,其他人也有不去了解的權力。
校訂:吳巍 / 姚色豐 | 圖源:網絡
▌新生訂閱號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