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及其規劃探索的「杭州樣本」

2020-12-10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城市規劃 ,作者點擊關注 >

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創刊於1977年,是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主辦的科技期刊,是國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百強科技期刊、精品科技期刊等。

【文章編號】1002-1329 (2020)02-0077-10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819/cpr20200212a

【作者簡介】

張京祥 (1973-),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鄉治理與政策研究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張 勤 (1963-),女,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學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杭州市規劃與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本文通信作者。

皇甫佳群 (1971-),男,杭州市擁江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李 鏑 (1995-),男,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碩士研究生。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基於精明收縮的城市工業園區轉型再生研究」(51578276) 。

精彩導讀

【摘要】城市發展史就是人類對未來城市持續追求的歷史,尤其是百年前,為應對快速工業化、城鎮化的問題而開始探索「未來城市」,隨後長期延續著高技術指向性的發展特徵。如今面對迅猛的技術進步,技術導向的「未來城市」陷入了誤區,我們當重新回歸「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建構人、自然、科技協同的新型未來城市。進入新時代,面向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面對世界城市發展的新趨勢,中國亟需改變傳統城市的發展模式,有責任、有義務向世界貢獻未來城市的「中國方案」。本文以杭州「未來城市實踐區」為案例,從發展路徑、生活方式、空間營建、技術支撐、文化精神與善治等方面,闡述了對未來城市的理解和規劃實踐探索,以期對我國城市發展思路、模式、路徑的轉型提供啟示。

【關鍵詞】新時代;未來城市;以人為本;中國方案;杭州樣本

FUTURE CITY AND PLANNING PRACTICE OF 「HANGZHOU SAMPLE」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urban development is the history of human’s continuous pursuit of future city. Especially in the past century, facing problems induced by th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exploration of 「future city」 has long been oriented by high technology. Nowadays, with the rapid speed of technological advance, the high-tech oriented future city has fallen into misunderstandings in practice. We should return to the value of 「people-oriented」, and construct a new type of future city in which people liv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technologies. Entering a new era, facing the requiremen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new trend of world urban development, China urgently needs to change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traditional cities, and has the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to contribute to the world the 「Chinese approach」 for cities in the future. Taking Hangzhou – 「practice area for future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understanding and planning exploration of the future city from the aspects of development path, life style, spatial construction, technical support, cultural spirit and good governance, with the hope of providing enlightenment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ideas, modes, and paths in China.

KEYWORDS: new era; future city; people-oriented; Chinese approach; Hangzhou sample

1

引言

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霍華德的「田園城市」、柯布西耶的「光輝城市」,從「周王城」、「管子營城」到近現代中國城市規劃建設實踐,古今中外人類對「未來理想城市」的探索從未停止。從這個意義上講,城市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對「未來城市」、理想城市持續追求的歷史。20世紀初,面對快速工業化、城鎮化所引致的嚴峻城市問題,以義大利詩人馬裡奈蒂發表的《未來主義宣言》為標誌,在高技派的主導下現代意義上的「未來城市」探索開始萌芽、發展[1],無論是「工業城市」、「廣畝城市」、「光輝城市」,還是「立體城市」、「海上城市」、「穿梭城市」等等,都表達出人們對通過高技術來解決城市問題的極度憧憬。近20年來,伴隨著生態綠色的理念以及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新能源等新一代技術革命,人們更加熱衷於對未來城市的探索,生態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雲端城市等等概念不斷湧現,相應的研究和規劃實踐也在世界各地廣泛開展。與此同時,如今世界各地對未來城市的探索實踐已經不再是僅僅為了解決現實的城市病、城市問題,而是將複雜的城市場景當作一個觸發未來技術、產業與業態發展的巨大實驗室和孵化器,從而有效地增強國家與城市的競爭力。

過去百餘年來,人類各種各樣有關「未來城市」的概念與實踐探索,其「高技術指向」的屬性沒有發生過本質變化。尤其是近年來,在一些強大的資本、地產商、高科技公司等推動下,許多地方正在陷入「未來城市」實踐的誤區——這些所謂的「未來城市」,越發成為了一場由「前沿科技」堆砌起來的技術盛宴和資本盛宴。2000多年前亞里斯多德的名言、上海世博會的主題詞、中共十九大報告等等,都指出了城市發展的中心目標是「以人為本」、幸福生活①,但是今天許多的城市發展、規劃建設正在偏離這個核心的目標,資本與高技術驅動下的「未來城市」正在把人們引向迷失方向的歧途,有必要正本清源。另一方面,中國在經歷了改革開放40年的高速工業化、城鎮化之後,國際國內發展環境的巨大變化,資源環境、社會矛盾等巨大壓力,都使得粗放、低效的傳統城市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聚焦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等一系列重大要求,都要求我們重新思考、探索解決城市問題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路徑。中國依然是當今世界城鎮化進程最快、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無論是新城新區的建設,還是舊城更新的任務都非常艱巨,在長期學習借鑑西方國家的經驗之後,如今的中國有責任、有條件向世界貢獻解決城市問題、建設未來城市的「中國方案」。

杭州自古被譽為人間天堂,山水城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近年更是長江三角洲乃至全國美麗發展、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典型代表,正在努力建成「獨特韻味、別樣精彩的世界名城」,成為世界觀察、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窗口。面向生態文明、創新發展、治理現代化等新時代的要求,杭州以永立潮頭、未雨綢繆的姿態,主動學習雄安新區、對接長三角一體化合作示範區,率先以「未來城市」為命題,系統地開啟了對未來城市理念和範式的探索實踐,通過「三江匯未來城市實踐區」的規劃建設,以期為未來城市的「中國方案」貢獻一個有益的「杭州樣本」。

2

未來城市探索演進的總體歷程

「未來」是相對於過去、現在的時間概念,「城市」是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空間縮影,深受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影響[2],因而,「未來城市」可以理解為人類在不同發展階段、技術條件和社會文化背景下,面向未來提出的具有針對性、預測性、理想性的城市發展模式。據此,筆者將人們對未來城市的探索劃分為19世紀及以前、19世紀末-20世紀、20世末以來3個主要的階段(圖1)。

▲ 圖1 「未來城市」探索演進的總體歷程與特徵

Fig.1 Evol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uture city」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2.1 19世紀末及以前:理想與藝術導向的空想化階段

早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的《理想國》就從社會、城市形態、人性等方面討論了如何建立一個理想的國家(城市),其中,以絕對的理性和強制的秩序建立「理想國」、按照「社會幾何學家」的理想設計城市等思想[3],對西方「未來城市」的探索影響深遠。以棋盤式路網為骨架的「希波丹姆斯模式」,維特魯威《建築十書》中追求幾何韻律的「理想城市」,以及文藝復興時期阿爾伯蒂等人提出的多邊形「理想城市」等等[4],均繼承了柏拉圖等人對理性、秩序的強調。16世紀初在「空想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以莫爾的「烏託邦」為代表,西方還產生了一系列將城市建設與社會改良相聯繫的理想化探索[1,4]。中國古代對「未來城市」的探求則主要表現為兩種範式:一種是以「周王城」為代表的宮城居中、中軸對稱的秩序化範式,另一種是以「管子營城」為代表的因地制宜範式。總之在長期的農業社會時代,人們對未來城市的認識雖有在思想層面對理想社會制度、生活方式的追尋,但更多是在空間形態方面對城市象徵式布局模式的探索。然而,受制於當時的政權、制度、經濟狀況等條件,這些方案大多呈現出「空想化」的特徵而難以施行。

2.2 19世紀末-20世紀:化解城市病導向的技術應對階段

19世紀末、20世紀初,面對工業革命、高速城鎮化時代引致的嚴重城市病,人們開始專向針對具體的城市問題來探討如何構建一個理想的城市模型,由此分別出現了「技術理性」導向、「人本主義」導向下的兩類探索。技術理性導向的未來城市探索源於20世紀初的未來派(Futurism)②,他們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度樂觀,不僅傾向於將技術視作城市形態構造的支撐,而且視作城市發展的支柱和基礎[5],湧現出諸如「海上城市」、「插入式城市」、「仿生城市」等各種想像[1],其中尤以萊特、柯布西耶等人的未來城市方案對城市建設影響深遠。萊特認為在汽車和廉價電力遍布各處的時代,應發展一種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廣畝城市」(Broadacre City);柯布西耶則將城市理解為「居住的機器」(House Machine),認為可以通過先進的技術來構建一種由立體交通、垂直電梯、摩天大樓、巨型綠地組成的「光輝城市」(Radiant City)[4]。雖然在這一時期也有霍華德以改良社會為目標的田園城市(Garden City)[6]、佩裡倡導重塑社區精神的鄰裡單元(Neighborhord Unit)[4]、科勒重視場所與文脈的拼貼城市(Collage City)[7]等人本主義思想的解決方案,但是總體而言,這段時期西方對未來城市的探索實踐是在高技術、現實功利主義驅動下進行的。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經濟與城市的高速發展、技術的飛速進步,當年許多對未來城市場景的想像都變成了現實。與此同時有必要看到的是,在1960年代末以後這些高技術驅動的城市規劃建設理念,由於忽略了人性化關懷並引致廣泛的社會與環境問題,而日益遭到反思與批判。

2.3 20世紀末以來:可持續理念導向的多元探索階段

20世紀末,隨著世界城市化、全球化進程的發展,城市在日益成為人類主要居所的同時③,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城市病」和生態危機,可持續發展成為未來城市探索的核心理念。新城市主義主張緊湊、步行、複合的「傳統鄰裡開發模式」(TND)和「公交導向模式」(TOD)[8],體現綠色生態價值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型城市」(包括生態城市[9]、低碳城市[10]、低碳生態城市[11]等),利用信息和通訊技術實現城市更好發展的「智慧城市」[12],以更加和諧、健康的城市生活為目標的「宜居城市」[13]、「健康城市」[14],保障城市安全的「韌性城市」[15]等等,都是近年來國際上對於未來理想城市的種種思考與探索。秉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過去二三十年中人們從生態、技術、宜居等方面提出了多樣化的「未來城市」解決方案,並努力在一些實踐中落實為具體的政策、工程措施和評價指標。但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方案大多是基於對未來城市發展中某一方面要素的特別強調,尤其是在實踐中常常受技術與資本的主導而偏離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導致這些單一的方案難以破解城市發展所面臨的系統性難題。

3

未來城市內涵的重思與時代重構

3.1 功利化驅動的未來城市發展方向與實踐誤區

縱觀未來城市發展演進的總體歷程,「技術」與「人本」兩條主線始終在其中相互交織,前者強調技術的工具理性推動,後者則更多將城市與社會聯繫起來,體現出濃厚的人文色彩。在認識論層面,如今未來城市正在由技術導向逐步回歸以人為本的價值導向,這不僅體現在百餘年來人文主義精神大家(如霍華德、芒福德等)對高技術指向的發展模式的糾偏,也體現在一些技術型未來概念向人本化的回歸,例如近來國際上有關智慧城市理論正在向技術與人本結合的綜合導向演變[12]。然而在實踐層面,許多地方普遍陷入了「未來城市」的建設誤區:一方面,當前很多未來城市實踐的高技術指向性仍然十分明顯,據統計我國已有上百座在建的智慧城市、生態城市④,但這些智慧城市的項目大多是對政府職能和工作流程的技術改造,停留在表層工具手段的信息化[16],而許多「生態城市」要麼成為了標榜「生態」概念的偽生態城市,要麼陷入了高技術堆疊的運維危機[17];另一方面,「未來城市」還成為了資本、技術用於產品營銷、攫取利潤的時髦概念,近年來一些國際國內的信息科技企業、房地產企業直接攀附「未來城市」之名,而實際上只是單純地提供某種技術或住房產品(如最近某信息科技公司推出的「Wecity未來城市」概念)。

總之,這些層出不窮的「未來城市」概念實質上已經成為了一個個技術與資本裹挾下的「城市標籤」(urban labelling)[18],由此牽引出的規劃建設風潮必將是片面的、應景式的,極易將人們引入錯誤的方向、實踐的歧途。

3.2 以人為本:未來城市核心內涵重構

不可否認,突破性的技術變革將對城市產生顛覆性的影響[19],而資本更是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動能,但未來城市的意涵遠不止於此。我們有必要更加全面、準確地理解未來城市的內涵和基本的發展方向,不能再被技術、資本所挾持,而興奮地誤將動力當成方向、將手段當成目的。回歸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取向,實現自然、文化與科技的和諧交融,才應該是貫穿於城市發展脈絡之中的真理,才應當成為未來城市的核心內涵並以此引領正確的探索實踐方向。正如近期加拿大多倫多「未來城市」規劃中提到的那樣,「當我們詢問市民對未來城市的暢想時,我們沒有聽到對飛行器和飛天汽車的渴望,沒有聽到對摩天大樓的憧憬,我們聽到的是一個個樸實、人本的願望:可步行的街道、可負擔的高品質居所、人與人的交往遠多於人與手機的互動……(未來城市)是一個讓所有人都可以稱之為『家園』的地方」[20]。城市有興衰,技術的發展更是瞬息萬變,唯有自然可以永續,唯有文化可以永恆,唯有可以安放心靈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家園。

綜上所述,筆者借用「馬斯洛需求」金字塔來描繪未來城市演化升級的總體方向,或者稱之未來城市演進的「馬斯洛模型」:技術的進步和超前只是處於最基礎層次的未來城市概念,它讓未來城市的活動和景觀表徵得以某種形式的「超越現在」;位於其上層次的未來城市則是「適應未來」的城市,城市的經濟、社會與空間具有應對種種不確定性的能力與彈性,比如常說的「韌性城市」概念;再其上的層次是「迭代更新」的未來城市,這些城市具有持續保持創新活力、社會活力從而不斷實現自我完善的能力;而最高層次的則是具有「永續魅力」的未來城市,這樣的城市是依託文化、自然與科技的完美結合而迸發出對人的持續吸引力,從而實現城市的永續、健康發展(圖2)。

▲ 圖2 未來城市的內涵與演化層次

Fig.2 Concept of 「future city」 and evolution level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4

杭州開展未來城市實踐的總體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對杭州的發展寄予厚望,要求杭州成為「美麗發展的樣板」,將杭州建設成為「獨特韻味、別樣精彩」的世界名城,成為世界觀察、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窗口。在此要求下,杭州有責任、有能力去率先探索生態文明新時代未來城市的實現路徑,建設集中展示「中國魅力、杭州元素」的示範窗口。另一方面,杭州近年來經濟發展的成就主要集中於網際網路+商業、數字經濟等「偏軟」的模式創新上,而在「硬核創新」、「原研創新」等方面存在明顯的短板(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分院,2019)。面對世界大勢、國家戰略、長三角一體化等新發展背景,杭州有必要在錢江新城、城西科創大走廊、錢塘新區等既有成熟載體之外謀劃承載新功能、新發展模式的突破所在,使杭州能夠在新發展環境、新發展格局中未雨綢繆、勇立潮頭,實現以未來引領未來。總之,如何將世界大勢、國家要求與杭州優勢有機結合起來,承擔踐行新時代、新理念的發展使命,探索創新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構築激發城市持續競爭力的新平臺,更加積極主動地支撐長三角世界城市群的建設,是杭州之所以要開展未來城市實踐的根本原因。

杭州未來城市實踐區選擇在三江匯流地區(簡稱「三江匯」)(圖3),該區域位於杭州主城區西南部,為錢塘江、富春江、浦陽江的交匯處,總面積約450km2⑤。從城市區位、山水文化、創新資源、空間可塑性等方面綜合分析,三江匯區域具備進行未來城市實踐的諸多優勢:(1)在杭州走向擁江發展的時代,三江匯同時面向擁江發展的上下遊兩個扇面,是市域戰略性的空間轉合樞紐。(2)三江匯兼具大都市風貌、山水田園風貌兩種不同的空間體驗,是不可多得的「城市田園」樣本。(3)三江匯具有江南韻味與現代文化交融的多重魅力,這裡不僅擁有湘湖文化、跨湖橋文化等深厚底蘊,也是《富春山居圖》的開卷之地,還集聚了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浙江音樂學院、中國網絡作家村等眾多現代文化創意載體。(4)三江匯擁有包括雲棲小鎮、濱江高新區、白馬湖生態創意園等多個充滿活力的創新載體,在生態休閒、創新創意、文化藝術等方面已經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5)三江匯擁有相對充裕的可建設空間,是杭州主城區內可想像、可雕琢的難得之地⑥,隨著內外發展環境的變化,該地區的窗口性價值愈發凸顯。

▲ 圖3 杭州三江匯未來城市實踐區區位

Fig.3 Location of Sanjianghui practice area for future city in Hangzhou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以「魅力未來·無限江南」為願景,杭州在三江匯地區高起點謀劃未來城市實踐區,從生態保護與利用、文化傳承與創新、產業組織與形態、生活態度與方式、治理模式與能力等方面,全面展開對未來城市的探索實踐,以期繪製一幅融中國山水營城文化、生態文明、新時代發展與治理理念於一體,展現未來城市現實模樣的「現代富春山居圖」。

5

未來城市營建的核心理念與杭州探索

5.1 重構發展路徑:構築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在生態文明、美麗發展、創新發展等新時代的要求下,未來城市的建設要徹底扭轉過去以GDP優先、破壞自然、低效粗放的發展慣性,轉而從「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思維出發,統籌好資源、資產、資本的關係,統籌好長期與短期、局部與整體等多維關係,建立起可持續城市的發展路徑。具體而言,未來城市應重建以下幾組共生關係:(1)重建「人類-城市-經濟與社會」的共生關係,探索從一次性土地出讓型現金流到持有型現金流的轉型,探索從傳統生產要素驅動向創新發展驅動的轉換,從而逐漸擺脫城市發展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使城市成為孕育創新經濟的沃土與詩意棲居的家園;(2)重建「人類-城市-自然」的共生關係,堅持綠色本底,以生態化思維超越傳統增長主義思維,使城市成為人與自然交融、相生相依的共同體;(3)重建「人類-城市-文化」的共生關係,以自信、創新的態度弘揚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精華,以包容、豐富的文化底蘊塑造人們的精神夢想,使文化影響力成為城市的核心競爭力;(4)重建「人類-城市-科技」的共生關係,聚焦、回應人類發展的本真需求,使智慧、生態等技術進步真正服務於人的發展,促進美好幸福生活的實現。

正是基於上述的綜合認識,杭州未來城市實踐區提出以人為核心,構築「生態+文化+創新+智慧+善治」五大維度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圖4),希望將之建設成為杭州面向生態文明、面向未來的全新展示窗口:展示現代富春山居風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山水格局與城鄉有機融合的生態營城模式;展示歷史積澱與現代文化意境相融合的詩意棲居模式;展示杭州創新與浙江基因相結合的新產業、業態發展模式;展示智慧技術與未來生活場景相結合的智慧未來體驗模式;展示政府積極有為、精準作為的新社會協同治理模式。

▲ 圖4 以人為本的未來城市五大發展模式

Fig.4 Five development modes of future city from people-oriented perspective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5.2 重築空間形態:建設生態為基、有機複合、彈性適應的「生命共同體」

未來城市並不一定就是高樓林立的科幻式場景,正如雄安新區提出的「三不建」原則(不建高樓大廈,不建水泥森林,不建玻璃幕牆)一樣,面向生態文明發展的新要求,中國的未來城市更應是體現中華營城風範的最原真的生態城市、文化城市。在宏觀層面,未來的城市空間形態應以區域生態條件、資源環境約束為基礎,以規模適度的城市組團有機融於大自然本底之中,構築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城市生態空間體系,最終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城鄉共生共榮、有機生長的「生命共同體」。在微觀層面,隨著現代人們對居住、遊憩、工作、學習等功能的需求日趨複合化,城市各個組團的功能與空間組織將會呈現出多樣化複合的特徵,建築、公共空間、街道、綠地等進而在空間上相互交織滲透,充滿活力的各種功能與活動交疊。總而言之,只有建立對生態價值觀和複合生態系統的深刻理解[21],採取更加靈活、多樣的用地布局和功能配置,將未來的不確定性納入空間應變的種種考量,走向生態、複合和永續的狀態,才能使未來的城市空間具備可持續的功能迭代能力。

如果說雄安新區的空間形態主要體現的是「平原營都」模式,那麼杭州三江匯未來城市實踐區則希望展現的是中國「山水營城」的新模式(圖5)。規劃充分傳承、彰顯「現代富春山居開捲地」的風貌特色,融合傳統經典元素與文化藝術風尚,構建「中華風範、山水城市、田園裡坊」的新營城範式。在空間總體格局方面,順應三江匯地區的山形水勢,對《富春山居圖》中「山-水-田園-人居」的內涵秩序進行現代演繹。同時,化被動為主動,有機利用交通廊道分割、生態紅線與基本農田等限制因素,形成多個規模適宜的靈動組團,展現「一川展卷、兩翼湘靈、三江匯心、田園組群」的總體風貌。在用地布局方面,規劃堅持「三生」融合、組團共生的理念,採取集中與分散方式相結合的結構方案。在土地利用類別劃分上,不追求繪製一張精細、確定的終極用地藍圖,而更加注重空間形態與用地類型對多元混合需求、未來新生功能的適配能力,並適當預留承載未來戰略性功能發展的白地(圖6)。

▲ 圖5 三江匯地區富春山居圖場景的現代演繹

Fig.5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the scenes of 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 in Sanjianghui area

資料來源: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院《杭州未來城市實踐區發展戰略與行動規劃》。

▲ 圖6 三江匯未來城市實踐區用地規劃

Fig.6 Land use plan of Sanjianghui practice area for future city

資料來源: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院《杭州未來城市實踐區發展戰略與行動規劃》。

5.3 重塑生活生產方式:建設「均等化+定製化」的宜居宜業新社區

未來城市的生產生活空間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如果因循技術導向的思維去想像未來城市的模樣,那麼一定會陷入想像力枯竭的陷阱,陷入完全偏離未來城市內涵的誤區。對此,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可感知實驗室(MIT Senseable City Lab)主任卡洛·拉蒂(Carlo Ratti)明確地指出:「從建築學的角度來看,未來的城市看起來不會有本質上的變化——就像古羅馬也沒有和當今城市有多大的差別一樣。但是,未來所改變的是我們感受、體驗城市生活的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講,未來城市的景觀也許應當「去CBD化」、去「魔幻化」,真正回歸到人對生活生產的本真需求,以更加混合的城市功能-空間單元引導人們的生活生產回歸到社區之中。

所謂「均等化」,是指未來城市要在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上更便捷、更優質地滿足人們生活的共性需求,如高度混合的功能配套、綠色高效的交通出行、廣泛的智能服務設施、無處不在的交往空間、永續健康的生活環境等等。所謂「定製化」,是指未來城市要更加精準地滿足不同人群的多樣化需求,形成以社群為單位的各種宜居宜業空間。過去很長一段時期,許多人認為信息和通訊技術將完全克服空間距離的限制,甚至提出「地理已死」(the death of geography)的判斷。但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意識到知識的產生與溢出不僅來源於標準化的、不受距離限制的編碼知識(Codified Knowledge),還要依靠由面對面的非正式交流而帶來的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22]。因此,面向未來更深層次、更泛在的「網際網路+」時代,人們面對面交流將與虛擬場景互動並重,現實生活中會依託自身價值觀、興趣偏好等聚集成一個個相互交流協作、相互感染啟發的「社群聚落」(The Crowd)[23]。總而言之,未來城市要塑造「與工作的人一起生活,與生活的人一起工作」的社群聚落圈。

面向原研創新、硬核創新、灰度創新及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杭州三江匯未來城市實踐區確立將主要吸引科技創新人才、文化創意人才等年輕活力群體,並逐步實現導入全齡友好人口的目標。以這些創新創意人群對生活、工作、交通、休閒、虛實場景等的需求分析為基礎⑦,規劃提出打造一個個小而特的城市組團,分別形成以設計美學、文學動漫、數字遊牧、科學家等為主體的多樣化定製聚落(圖7)。從順應山水自然環境、傳承歷史文化、匹配創新創意產業發展、塑造彈性應變空間等角度出發,規劃挖掘、借鑑杭派宋坊元素,提出塑造以「現代裡坊」為細胞單元的宜居宜業新社區模式,並由此演繹出了居住功能導向的「弄坊」、濱水而建的「河坊」、研學創新的「學坊」、遊憩休閒的「囿坊」等多種社區空間單元(圖8)。

▲ 圖7 三江匯未來城市的社群聚落引導示意

Fig.7 Guidance of the future functional communities in Sanjianghui future city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 圖8 三江匯未來城市的「現代裡坊」單元示意

Fig.8 Illustration of the 「Modern Lifang」 in Sanjianghui future city

資料來源: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院《杭州未來城市實踐區發展戰略與行動規劃》。

5.4 重思技術支撐角色:發展人本指向與成本可控的適宜技術

技術是支撐未來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而城市本身也是孕育科技創新、實踐技術應用的最佳場景。可以說,當今的城市發展已經進入到了場景驅動的時代,城市高密度的場景及其所帶來的海量數據,將成為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真正燃料。但是,未來城市不能完全變成各種技術堆砌而成的試驗場,技術應用不能一味求高、求大、求新,更不能為了追求新技術應用而引致城市不可逆的高昂建設成本、運營成本⑧。作為一個可運營、可複製的未來城市,應該注重採用成熟可控的適宜技術,要為難以預知的未來技術發展預留應用和升級的接口。要更好地甄別技術的適用性,更高效、規範地收集、整合、分析愈加龐大的數據資源,更審慎地關注技術安全與倫理問題等等,這些都需要城市不斷提升治理能力與創新有關的制度規範。總之,未來城市既要高度重視技術應用,但又不能唯技術至上,要理性、務實地發展人本指向的技術(芒福德,1932),真正建設一座以人為本、成本適宜可控的未來城市,而不是將城市建設成為一個昂貴的「高科技玩具」,也不能將人變成技術與資本的附庸。

杭州三江匯未來城市實踐區在適宜技術應用的原則基礎上,充分利用杭州的數位技術與產業優勢,從構建感知體系、營造未來場景等方面探索未來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在感知體系方面,以建成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同步的「數字孿生城市」(Digital Twin City)、提升數字治理能力為目標,規劃建設全面覆蓋城市的感知設施系統,搭建及時性、精細化的智能城市信息管理中樞,構建實時感知、瞬時響應、智能決策的新型智能交通體系等設施。在場景營造方面,規劃為下一代通信網絡、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發展布局了各種展示和試驗的場景基地,促進實現人們需求與技術發展的雙向反饋。

5.5 重建善治體系:建立多元聚力、精準作為的協同治理體系

適應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未來城市從規劃方案編制到社會共識,再到實施管理的全過程,應成為創新城市治理模式、建立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治理體系的持續改革過程。未來城市的治理要從過去「科層式、複雜交錯、重審批輕服務」[24]的僵化管理模式,向「多元主體參與、多元化協同」的善治模式轉變。例如,可以考慮創新建立理事會體系,將政府、企業代表、社會組織、社會人士代表等組織起來,建立一種縱向扁平化、橫向網絡化的治理模式,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平衡各方利益,實現共商、共議、共決(圖9)。如此,可以提高政府積極有為、精準作為、有效管控的能力,實現有限政府、有效市場的目標[25]。

▲ 圖9 未來城市的理事會治理模式

Fig.9 Board governance model of future city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杭州三江匯未來城市的實踐將充分發揮浙江、杭州的體制活力、市場活力、社會活力優勢,將浙江、杭州的文化基因有機地嵌入到現代城市治理體系之中,探索建立政府、市場、社會充分互動、多元聚力的協同治理方式。此外,通過編制《杭州未來城市實踐區建設與治理準則》,建立「正面清單+負面清單+審慎清單」⑨,為各級政府、各類投資建設主體及市民提供明確的行動方向指引和清晰的行為邊界,探索不同於傳統城市建設、運營、管理的一系列全新模式。

6

結語

當年,當通用汽車公司在紐約世界博覽會⑩上展示機動化時代(Motor Age)「完全消除擁堵」的立體交叉系統的時候,當柯布西耶盛讚他的光輝城市是「和諧而抒情」(harmonious and lyrical)的時候[26],他們可能從未料想到眼中的「未來」在今天恰恰成為了上述願景的反義詞。今天,當著名金融機構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將無人駕駛汽車普及的時代比作「烏託邦社會」(Utopian Society)的時候[27],當騰訊公司直接將其技術產品冠以「未來城市」之名的時候[28],人們可能也難以準確預料它們對未來的影響究竟如何?將是巨大的進步,還是歷史的重演?比爾·蓋茨對此曾經有過非常著名的判斷:「人們往往高估未來兩年的變化,而低估未來十年的變革」。新技術、新產業帶來的衝擊將不斷刷新我們對未來、對城市的認知,但毫無疑問,千百年來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一個不變的真理,那就是人性的光芒始終永恆。正如英國城市規劃理論家奧斯本在1946年評價霍華德的「田園城市」時說:「在讀這本書時要注意,我們正在研究的是一張近50年的藍圖。令人驚訝的不是它的邊緣已經褪色,而是它的中心依然清晰、醒目」[29]。因此,探索未來城市的價值不在於追求精準地預知未來,不在於痴迷、追趕各種前沿技術,而核心是服務於人類對理想、品質、幸福生活的追求,在於尊重生態規律、城市發展規律,不忘營造美好人居環境的初心和使命。

迄今為止,世界範圍內尚沒有按照上述理念完全建成的未來城市。華人規劃學者粱鶴年先生曾說過:「中國要創造中國自己的城市,談何容易,但不能不為」[30]。當今中國有責任、有條件率先探索未來城市的模式與實現路徑——未來城市的「中國方案」。杭州未來城市實踐區規劃的很多內容還處於理念探索層面,但杭州的實踐首次全面闡述了對未來城市的認知,努力為「中國方案」貢獻一個先行先試的「杭州樣本」,為我國城市發展理念、模式、路徑的轉型提供積極的經驗。應該說,杭州未來城市的實踐探索只是一個起點,但一定不是最後、最完美的終點。

(感謝杭州「未來城市工作坊」各團隊及南京大學項目組鄧驥中、張媛明、吳斌、張咪等的貢獻。)

注釋

① 2000多年前亞里斯多德就說過:「人們聚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期望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好」;2010年上海世博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

② 義大利詩人馬裡奈蒂是未來派的創始人,1909年他發表的《未來主義宣言》歌頌了科技、工業和交通技術的進步對人類物質生活的改變;1914年義大利建築師聖伊裡亞進一步發表了《未來主義建築宣言》,認為機械結構和新材料是未來主義建築的基本形式,希望以「營造更大更高的未來城市」為目標。

③ 據聯合國人居署《世界城市報告(2016)》,全球城鎮化率在1998年首次超過了50%,2015年達到了54%(約40億人),到2050年時這一比例將達到66%。

④ 《中國低碳城市發展報告2012》顯示,截至2012年,中國共有259個城市已先後以「生態」或「低碳」為城市發展目標。《2016-2017中國物聯網發展年度報告》顯示,截止2017年底,中國已經有超過500個城市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

⑤ 458km2範圍為「未來城市實踐區」的協調管理區,規劃在其中進一步劃定了265km2作為重點管控區。

⑥ 三江匯地區位於濱江、蕭山、西湖、富陽四區的交界,現狀戶籍人口46萬人,現狀建設空間151km2(佔比32.8%),非建設空間308km2(佔比67.2%)。

⑦ 例如在不同群體的定製化需求方面,數字型人才需要高效的信息基礎設施,藝術匠人需要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科學家需要高等級的創新平臺以及完善的醫療教育配套等。

⑧ 阿聯斥巨資打造的「沙漠烏託邦」馬斯達爾城,歷經10多年建設而仍然難以實現「零碳零汙染」的教訓值得警醒。

⑨ 利用「正面清單」,指出明確的支持鼓勵方向,引導政府、市場、社會等多元主體合力參與建設與運營;運用「負面清單」,給予市場以明確的底線邊界,充分激活市場活力,規避市場失序、管控脫序的缺點;採用「正負清單相結合、審慎清單做補充」的方式,在明確負面清單「什麼不能做」、正面清單「什麼應該做」之外,對一些難以簡單裁判的事項給予審慎務實的應對。

⑩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最後一次世界博覽會(第20屆)在紐約舉辦,以「明日世界」為主題。

參考文獻

1 沈玉麟. 外國城市建設史[M].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9.

SHEN Yulin. History of Foreign City Construction[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1989.

2 于濤,張京祥,羅小龍,等. 人本視角下的城市發展動力與治理創新——基於南京實證研究[J]. 城市規劃,2018,42(3):50-58.

YU Tao,ZHANG Jingxiang,LUO Xiaolong,et al. Dynamic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Innovation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An Empirical Study of Nanjing[J]. City Planning Review,2018,42(3):50-58.

3 章士嶸. 西方思想史[M]. 上海: 東方出版中心,2002.

ZHANG Shirong. History of Western Thought[M]. Shanghai: Orient Publishing Center,2002.

4 張京祥. 西方城市規劃思想史綱[M].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ZHANG Jingxiang. A Brief History of Western Urban Planning Thought[M].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2005.

5 霍爾. 明日之城:一部關於20世紀城市規劃與設計的思想史[M]. 童明,譯. 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2017.

HALL P. Cities of Tomorrow: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M]. TONG Ming,trans.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Press,2017.

6 金經元. 再談霍華德的明日的田園城市[J]. 國外城市規劃,1996(4):31-36.

JIN Jingyuan. Review on Howard’s Garden City of Tomorrow[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1996(4):31-36.

7 羅. 拼貼城市[M]. 童明,譯.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

ROWE C. Collage City[M]. TONG Ming,trans.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2003.

8 王慧. 新城市主義的理念與實踐、理想與現實[J]. 國外城市規劃,2002(3):35-38.

WANG Hui. Concept and Practice,Ideal and Reality of New Urbanism[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2002(3):35-38.

9 ROSELAND M. Dimensions of the Eco-City[J]. Cities,1997,14(4):197-202.

10 劉志林,秦波. 城市形態與低碳城市:研究進展與規劃策略[J]. 國際城市規劃,2013,28(2):4-11.

LIU Zhilin,QIN Bo. Urban Form and Low-Carbon Cities: Research Progress and Planning Strategies[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2013,28(2):4-11.

11 沈清基,安超,劉昌壽. 低碳生態城市的內涵、特徵及規劃建設的基本原理探討[J]. 城市規劃學刊,2010(5):48-57.

SHEN Qingji,AN Chao,LIU Changshou. A Discussion on the 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and Basic Principles of Planning/Construction of the Low Carbon Eco-City[J]. Urban Planning Forum,2010(5):48-57.

12 PAPA R,GARGIULO C,GALDERISI A. Towards an Urban Planners』 Perspective on Smart City[J]. TeMA - Journal of Land Use,Mobility and Environment,2013,6(1):5-17.

13 張文忠. 宜居城市建設的核心框架[J]. 地理研究,2016,35(2):205-213.

ZHANG Wenzhong. The Core Framework of the 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16,35(2):205-213.

14 馬向明. 健康城市與城市規劃[J]. 城市規劃,2014,38(3):53-55.

MA Xiangming. Healthy City and Urban Planning[J]. City Planning Review,2014,38(3):53-55.

15 翟國方. 韌性城市建設須提上議事日程[J]. 城市規劃,2016,40(4):110-112.

ZHAI Guofang. Construction of Resilient City Should be Put on the Agenda[J]. City Planning Review,2016,40(4):110-112.

16 周瑜,劉春成. 雄安新區建設數字孿生城市的邏輯與創新[J]. 城市發展研究,2018,25(10):60-67.

ZHOU Yu,LIU Chuncheng. The Logic and Innovation of Building Digital Twin City in Xiong』an New Area[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2018,25(10):60-67.

17 許歡,楊慧. 智慧城市迭代發展的問題、邏輯與路徑[J]. 學術研究,2017(10):68-72.

XU Huan,YANG Hui. Problem,Logic and Path of the Iterative Development of Smart City[J]. Academic Research,2017(10):68-72.

18 HOLLANDS R. Will the Real Smart City Please Stand Up? Intelligent,Progressive or Entrepreneurial?[J]. City,2008,12(3):303-320.

19 WOETZEL J,RAJADHYAKSHA V,FREM J. Thriving Amid Turbulence: Imagining the Cities of the Future[R]. McKinsey Company,2018.

20 WINTERS A,FOX L,CAPUCILLI L,MORAY N,et al. Toronto Tomorrow: A New Approach for Inclusive Growth[R]. Sidewalk Toronto,2019.

21 楊保軍,陳鵬,董珂,等. 生態文明背景下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J]. 城市規劃學刊,2019(4):16-23.

YANG Baojun,CHEN Peng,DONG Ke,et al. 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Territory Development Planning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J]. Urban Planning Forum,2019(4):16-23.

22 MORGAN K. The Exaggerated Death of Geography[J]. Geography,2004,89(1):32-49.

23 周啟紅. 社群經濟與社群商業模式分析[J]. 商業經濟研究,2017(22):19-21.

ZHOU Qihong. Analysis of Community Economy and Community Business Model[J]. Journal of Commercial Economics,2017(22):19-21.

24 張勤,章建明,張京祥,等. 追求善治與善政的統一——杭州「最多跑一次」規劃實施管理改革經驗與啟示[J]. 城市規劃,2018,42(4):9-17.

ZHANG Qin,ZHANG Jianming,ZHANG Jingxiang,et al. Pursuing 「Good Governance」 and 「Good Government」: Experiences and Implications from the 「Running at Most Onc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Regulation Reform in Hangzhou[J]. City Planning Review,2018,42(4):9-17.

25 林毅夫. 中國經驗:經濟發展和轉型中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缺一不可[J]. 行政管理改革,2017(10):12-14.

LIN Yifu. China’s Experience: Both Effective Market and Proactive Government Are Necessary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J]. Administration Reform,2017(10):12-14.

26 GREEN B. The Smart Enough City: Putting Technology in Its Place to Reclaim Our Urban Future[M]. London: The MIT Press,2019.

27 SHANKER R,JONAS A,DEVITT S,et al. Autonomous Cars: Self-Driving the New Auto Industry Paradigm[R]. Morgan Stanley,2013.

28 周政華,劉瓊,劉金松,等. Wecity·未來城市:智慧城市進化之道[R]. 騰訊研究院,騰訊雲,2019.

ZHOU Zhenghua,LIU Qiong,LIU Jinsong,et al. Wecity · Future City: The Way of Smart City Evolution[R]. Tencent Research Institute,Tencent Cloud,2019.

29 霍華德. 明日的田園城市[M]. 金經元,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0.

HOWARD E. 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M]. JIN Jingyuan,trans.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2000.

30 梁鶴年. 城市理想與理想城市[J]. 城市規劃,1999(7):17-20.

LEUNG Hok-Lin. City Ideals and Ideal Cities[J]. City Planning Review,1999(7):17-20.

註: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於分享,不用於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後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原標題:《未來城市及其規劃探索的「杭州樣本」》

相關焦點

  • 未來城市是什麼模樣?三江匯「未來城市」實踐區景觀控制規劃(草案...
    從11月24日起至12月23日,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對三江匯「未來城市」實踐區景觀控制規劃(草案)進行公示,公示內容包括規劃範圍、景觀格局控制、高度秩序控制等。三江匯地區是探索「未來城市杭州方案」的樣板間,在很多專家與學者看來,三江匯未來的模樣,或許就是我們這座城市的發展方向,更是為中國城市發展理念、模式、路徑的轉型提供積極的經驗。
  • 「軌道與城市」杭州TOD的實踐模式
    以深圳、上海等先行城市為樣本,各地TOD開發模式呈現「快規模」與「高密度」發展趨勢,通過交通換乘、商業消費、辦公居住等行為的變化,推動城市綜合價值的提升,帶動城市整體發展格局潛在巨變,從而引發地塊開發利用、空間塑造以及價值提升等方面的全新理解。 作為新一線城市代表的杭州,也不例外。
  • 萬科積極探索實踐未來社區—— 創城市理想單元 享未來美好生活
    未來城市發展論壇現場圖在「2020未來城市發展論壇」上,來自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城市大腦等相關領導專家,就未來城市規劃及未來生活方式展開探討,重點關注人本化、生態化讓人頗感神奇的是,良渚文化村誕生與浙江未來社區理念提出,雖然時隔近20年,但文化村的不少實踐探索,竟與浙江省未來社區理念,有著諸多的不謀而合。「作為進一步向未來城市、未來社會推進的大膽探索、實踐,未來社區對城市發展和建設有重要意義。」杭州萬科相關負責人認為,在良渚文化村發展歷史和脈絡中,不難看出未來社區中「九大場景」的身影。
  • 沈磊:新時期天津城市規劃的探索
    沈磊:新時期天津城市規劃的探索 admin 2009-11-04
  • 深度| 未來城市的智慧規劃怎麼做?
    未來城市的智慧規劃怎麼做?未來城市的智慧規劃怎麼做?正是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未來城市實驗室研發副主任楊滔在CCF-GAIR的演講題目。關於「未來城市實驗室」,其實是阿里雲和中規院聯合成立的。2018年9月19日,在2018杭州·雲棲大會上,阿里雲總裁胡曉明與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保軍共同發布了「未來城市實驗室」。該實驗室致力於未來城市綜合解決方案的研發和推廣,中規院和阿里巴巴將整合各自技術資源、行業生態和實踐機會搭建平臺,為世界未來城市創新匯聚中國力量、貢獻中國方案。
  • 城市社區智慧治理 助力「數智杭州」
    杭州日報訊 日前召開的市委十二屆十一次全會,謀劃杭州「十四五」規劃及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會議提出,要高水平打造「數智杭州·宜居天堂」,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轉變理念 打造新型治理智慧城市杭州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朱海龍近日,杭州提出以「數智杭州·宜居天堂」為發展導向,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十四五」規劃的新階段,如何實現這份宏偉藍圖,政府和人民則需有新的思考。
  • 會「呼吸」有「彈性」 杭州海綿城市要這樣建
    昨天,杭州市建委(市海綿辦)透露,作為西湖區的一個「海綿樣本」,白沙泉雨水收集和綜合利用系統正在建設中,預計最快本周就能和大家見面了,藏在這個「奇觀」背後的是整個片區吸收雨水蓄水再利用的妙計。  其實,杭州在今年5月確定海綿城市建設任務後一直在行動。
  • 為中國提供未來城市美好生活的示範樣本!同濟大學與...
    2018-07-30 15:48 來源: 澎湃新聞 同濟大學 本文原標題:《為中國提供未來城市美好生活的示範樣本!感謝同濟大學的前期工作,希望雙方共同成長,建立同濟雄安命運共同體,充分發揮同濟大學雄安未來城市研究院這一平臺作用,面向未來開啟合作新篇章,共同把這座承載「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重託的未來之城建設好。方守恩指出,在同濟大學111年的辦學歷程中,「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是其辦學傳統,更是同濟人的文化基因。
  • 打造杭州火車東站「未來樞紐」改革樣本
    攻堅「最多跑一次」,為杭州東站開展服務大提升,杭州做到了。  「平均進站減了4分鐘,離站減了10分鐘,候車減了17分鐘!」最新出爐的杭州東站大數據監測報告顯示,杭州東站朝著快進快出目標,又邁出堅實的一大步。
  • 未來用於探索外星海洋!科學家利用水下機器人捕獲了第一個樣本!
    近日科學家利用水下機器人捕獲了它的第一個樣本,這個樣本位於海平面以下500米!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HOI)表示,他們的水下機器人剛剛完成了首次自動水下採樣操作。該機器人名「NUI」,它在希臘地區收集了樣本。NUI比智能汽車略小,重約1800公斤(3960磅),它正在地球上做一些重要的科學考察工作。
  • 與沃探索城市未來 | 聖克魯斯
    為此,這座城市近年來開啟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在舊城旁建造一座全新的城市。待建造完成,我們將看到一座著眼於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之城。在「與沃探索城市未來」前兩期,我們把目光放在了繁華都市上。本期,讓我們聚焦拉美國家玻利維亞的第二大城市聖克魯斯,看看這座欠發達城市(underdeveloped city)雄心勃勃的「換城」方案吧。欠發達城市的特點是人口快速增長,但交通基礎設施底子薄,公共運輸服務覆蓋有限。
  • 規劃未來城市發展,雪梨大學城市規劃碩士推薦
    在當今,城市規劃是一個面臨多種挑戰的職業,想要城市的可持續化管理,為居民提供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就需要具有高素質並且具有前瞻性思維的城市規劃者的努力。在澳洲,有不少頂尖大學都開設了城市規劃專業。今天,留學益網Gloria帶大家看看澳洲最知名大學之一的雪梨大學都開設有哪些城市規劃專業相關的碩士課程吧!雪梨大學城市規劃碩士簡介
  • 杭州入選全國首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 未來要大變樣
    這意味著,未來杭州的城市面貌將會有一個質的提升,城市設計也將更多地向精品化、人文化邁進。  2016年2月國家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意在通過城市設計,從整體平面和立體空間上統籌城市建築布局,協調城市景觀風貌,體現城市地域特徵、民族特色和時代風貌。
  • 「浙江省城市運營與未來發展」圓桌會落幕
    12月23日,「浙江省城市運營與未來發展」圓桌會議在浙江日報國際廳舉行。會議旨在探索城市發展和未來社區生態發展過程中,各個城市運營主體有機結合的可能性和發展方向,探索未來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吸引了包括政府代表、學院代表、未來社區產業聯盟、媒體代表等在內的社會各界人士參與。會上,圍繞九大未來社區場景,未來社區場景聯合體正式發布。
  • 「地鐵+物業」 未來地鐵軌道上的杭州長這樣
    作為「軌道上的城市」的踐行者,杭州地鐵集團一直堅持「地鐵+物業」的發展理念,積極實施以軌道交通為導向的TOD發展模式,形成軌道交通推動新城開發和老城更新的城市發展思路。近日,在「沉寂」了多年的杭州地鐵1、5號線換乘站「打鐵關站」上蓋,由杭州市地鐵集團與藍綠雙城科技集團共建的城市更新TOD項目「蘇荷匯」示範區正式亮相。
  • 麻省理工-清華大學未來城市創新網絡杭州行成功舉辦
    杭州網訊 7月8日,「麻省理工-清華大學未來城市創新網絡」(FCIC)2018杭州行活動在杭州舉行。活動中,麻省理工和清華大學的創新項目團隊,帶著傳感和計算、汙水成分檢測、智能建築和能源系統等技術方案和產品,與政府部門以及投資、科技、地產企業進行對接。
  • 浙江未來最吃香城市,不是杭州、寧波,而是這個離上海最近的城市
    省內杭州、寧波等城市的發展非常不錯,省內其他城市的發展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畢竟如今的經濟形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誰能在未來的發展中大放異彩也是不一定的,今天我們要看的就是浙江未來最吃香城市,不是杭州、寧波,而是這個離上海最近的城市。
  • 一座遺產城市的未來生活!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杭州段)建設集中開工
    記者 任彥 通訊員 李林蔚 大運河是杭州的「城之命脈」,孕育滋養了杭州城市千年發展。今天,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杭州段)建設全面集中開工。這又是杭州對大運河的一次創新實踐,將會重構一座遺產城市的未來生活方式。杭州地處京杭大運河最南端,也是浙東運河的發端。大運河杭州段穿城而過,總長110餘公裡,包括11個遺產點段。
  • 「網際網路+益民服務」的杭州樣本
    杭州的探索,或可帶來一定的啟示和借鑑意義。杭州有著濃厚的網際網路基因和基礎。根據《中國「網際網路+」指數2016》,在2016中國「網際網路+」總指數100強中,杭州位列第五,僅次於北京、深圳、廣州和上海;在「網際網路+基礎」分指數100強中,杭州位列第七,另外,「網際網路+」10大細分行業城市10強中,杭州的「網際網路+醫療」排第九位。
  • 錢塘站打造重大客運樞紐,同協路規划過江通道!杭州與全國主要城市...
    那麼亞運會之後,杭州的交通會是什麼模樣?今天(9月29日),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網站對《杭州市綜合交通專項規劃(2021-2035年)》(草案)進行了公示,杭州交通的未來藍圖更加清晰。規劃草案以「國際門戶樞紐,精彩公交都市,智慧綠行天堂」為總體發展目標,構建面向國際、國內雙循環,與主要城市群高效聯繫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引導城市交通綠色轉型,提供人民滿意的交通服務,支撐杭州千萬級大都市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