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廣州Livehouse:見證本土獨立音樂發展「新生代」正在發力求變

2020-12-13 瀟湘晨報

大洋網訊 廣州作為全國流行音樂中心之一,經歷過20世紀90年代的黃金時期,如今廣州也被許多音樂人及樂隊視為巡演的必經之地,「票房好」幾乎是許多人對於廣州的第一反應;廣州音樂產業的現狀究竟如何?近日記者採訪了多支本土樂隊、本土Livehouse(小型室內演出場館)及音樂廠牌。

只做本地樂隊的Livehouse

說起鍾建斌,許多廣州音樂人腦海中對他的第一印象是個「生意人」。2011年,鍾建斌在海珠區南華中路創辦了他的Livehouse品牌「廟色唇」,諧音「Musician」,看名字就能猜出,這是一個與音樂人相關的餐飲店。如今在番禺沙灣,鍾建斌還孵化了一處面積約1700平方米、集音樂教學、培訓、藝術展覽等為一體的Livehouse。

鍾建斌

Livehouse的音樂風格往往代表了其主理人的音樂喜好和品位。廣州人鍾建斌嘗試以他的餐飲店為實驗,去尋找屬於廣州味道的音樂。店內的音樂幾乎都是以沙漏、與非門、皇后花園等廣州本土樂隊的歌單為主;而翻開餐牌,映入眼帘的便是以無了期、吹波糖等廣州本土樂隊名字命名的雞尾酒;就連在店內不起眼的角落中,也藏著許多廣州本土樂隊的CD和黑膠碟……這些樂隊儘管風格不一,但卻一點不妨礙鍾建斌將這些元素融合在一家店裡,「我可以這麼說,在廣州,沒有第二家Livehouse是只做廣州本土樂隊的。」

鍾建斌之所以對廣州本土樂隊如此有情結,與他自身的經歷分不開。他是曾經叱吒風雲的無了期樂隊中的成員。這支成立於1999年的廣州本土樂隊,隊中四人都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曾一度締造過中國南方音樂史上現場演出最多、唱片發行最多的輝煌。然而隨著本土音像市場的走低,加上港臺流行樂的衝擊,這支獨立搖滾樂隊最終走向解散。離開樂隊後,鍾建斌便開始籌划起他的Livehouse事業。

從喜窩到TU凸空間

2011年前後,廣州的Livehouse數量並不算太多,但由於大部分Livehouse的主理人是兼具老闆與音樂人的身份,擁有眾多中國初代獨立音樂人的廣州,在當時Livehouse的經營理念上也是相當超前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主理人便是有著「廣州獨立音樂一哥」之稱的刀疆華。

現年50歲的刀疆華儘管幾乎退隱「江湖」,但關於這位資深音樂人的故事卻總會被廣州音樂人們反覆提及。在採訪中,鍾建斌也不斷提及刀疆華:「如果要我說出一個為廣州獨立音樂貢獻最大的人,那個人一定是刀哥。我之所以會做Livehouse,也是受到了他的啟發。」

刀疆華於2006年創辦喜窩Livehouse,曾一度作為廣州本地的文藝地標。喜窩見證了廣州獨立音樂的蓬勃發展,從這裡走出的不乏玩具船長、三跺腳等知名本土樂隊,而在此參與過演出的,更是不乏萬曉利、周雲蓬、二手玫瑰、萬能青年旅店、逃跑計劃等重量級嘉賓,他們在初入音樂圈的時候都曾踏入喜窩,在這裡留下汗水和音符。

也是在喜窩的「一脈相承」下,2009年和2015年刀疆華又相繼開闢了TU凸空間、樂府等Livehouse,量的積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州音樂氛圍的逐步提升。TU凸空間的兼職主理人David和任柯告訴記者,他們兩人從2009年起就開始幫刀疆華打理這家Livehouse:「我們看得到,這些年廣州觀眾對於獨立音樂的接受度在不斷提高,受眾群體越來越廣,票房在不斷翻倍,場地也越來越專業化。」

來自廣州本土的吹波糖樂隊在Livehouse裡與樂迷互動。

守住優勢積極求變

但不可忽視的是,2015年後儘管廣州Livehouse數量猛增,目前廣州擁有包括中央車站、TU凸空間、191Space、SD Livehouse等多個樣本,從其數量上來看相對可觀。

但做Livehouse,似乎很大程度上都是在「用愛發電」。Livehouse的收入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酒水餐飲收入,一種則來自於演出門票收入。「但這些年來,我們探討過無數種盈利模式,例如幫助樂隊賣周邊、出租場地、賣酒水或者為樂隊提供服務等,但目前我們的主要收入來源依然是依賴於演出票房。」任柯說。

而鍾建斌的廟色唇則相對依賴於餐飲收入。早期,店裡的經營主要依賴於鍾建斌本身十多年來的搖滾獨立音樂人形象,直到2014年底,由於廣州Livehouse數量增加,鍾建斌本人在音樂取向上也發生變化,廟色唇曾一度偏向爵士樂,也是由於搖滾樂隊的演出數目減少,店裡流失了一大部分來自獨立音樂界的樂迷與隨之而來的酒水收入,運營變得更依賴餐飲收入。之後,鍾建斌在餐飲這一塊下了不少苦工,店才得以生存下來。這也啟發他後來在保留餐飲品牌的同時,在番禺沙灣開了另一家Livehouse分店。

而要運營一家Livehouse的成本,卻不止是場地費。作為獨立音樂最重要的「生產基地」,Livehouse作為小型演出場所,其核心產品是高質量的現場音樂,因此在音響設備、聲場設計、燈光設計以及調音師等方面都需要不斷追求高品質。據鍾建斌透露,Livehouse的結算方式多為門票分成,即一般場地方收取總票房的3成,樂隊收7成,而一般的門票價格都在100元~200元之間。以一個可以容納500人的場地為例,若門票價格為100元,在滿座的情況下,Livehouse可獲得的收入為15000元。

因此,對於Livehouse主理人們來說,增加音樂演出的場次是拉動效益的最直接方式。

但毫無疑問,受商業環境的影響,傳統意義上的Livehouse自身也需要改變。「比如這次疫情,我們也考慮到了直播的大趨勢,有考慮過將線上演出和線下相結合,但是後來發現準備直播設備需要成本,加上直播流量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頭部藝人,所以我們也不敢保證每一場直播都能夠獲得預期效益;但是直播是大趨勢,未來我們不排除和其他網際網路企業合作,提供場地出租服務,只是我們不會在這個領域扮演主動的角色。」任柯告訴記者,「我們也相信,線下演出相比線上,它在體驗上依然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

記者觀察:

Livehouse遍地開花 看好廣州音樂氛圍

Livehouse承載的是一個城市的音樂氣質,凝聚著一個地域的音樂文化、語言習俗等。

隨著那些深受喜窩啟蒙的年輕音樂人逐漸成長起來,廣州Livehouse呈現「遍地開花」之態,而區分於TU凸空間主要為籤約樂隊服務的理念,像不大空間、191space等Livehouse則更多服務於具有上升空間的獨立音樂人。「我們看得到廣州的演出資源也越來越豐富,各種風格的樂隊在廣州演出都能有一定的市場。」David透露:「廣州的音樂氛圍是值得肯定的。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現狀下,我們的現場演出也在逐漸回暖,現在基本上恢復到疫情之前的80%。」

而在網際網路文化領域,廣州也依然保留著音樂產業方面的優勢,湧現了像荔枝、酷狗音樂等數字文化類企業,在網絡音頻、在線音樂領域成績驕人。

David說:「雖然我們在樂隊演出的過程中,會經常採取『以一帶一』的方式去拉動本地樂隊的發展,但本地樂隊能達到Livehouse演出級別的數量比較有限。」

那廣州的Livehouse應該是什麼風格?鍾建斌說:「無可否認,在廣州,我們在不同的Livehouse裡聽到的音樂類型很多,有流行,有雷鬼,有民謠,這些顯示了廣州音樂的多元性;但與此同時,我們需要去探討廣州音樂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一定要是廣州本地才有的特色,是廣州音樂能夠拿得出手的名片,是根植於廣府文化之下的音樂風格。」

而鍾建斌一直在做的就是扶持本地樂隊。「不管是重型樂隊,還是民謠和流行,我們在宣傳上都一視同仁,並且會幫助這些本土樂隊賣周邊,為他們創收。」

鍾建斌告訴記者,如今廣州有著良好的音樂和演出氛圍,這意味著廣州本土音樂已經有了良好的發展土壤。「廣州的音樂氣質一直比較含蓄,如今坐在計程車裡聽電臺,你會發現在電臺的曲庫裡還是以經典的粵語老歌為主,播放新生代廣州本土音樂人的歌卻是不多。這不只是需要音樂人去努力,而是需要整個社會一同去改變心態,從樂隊、音樂人,音樂節評委到媒體環境,都要努力去讓本地音樂人發聲,去尊重本土音樂。」

廣州的音樂產業還有更多的上升空間,本土音樂值得迎來一個屬於自己的高峰。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程依倫

【來源:大洋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探訪廣州Livehouse:「用愛發電」,積極求變
    鍾建斌之所以對廣州本土樂隊如此有情結,與他自身的經歷分不開。他是曾經叱吒風雲的無了期樂隊中的成員。這支成立於1999年的廣州本土樂隊,隊中四人都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曾一度締造過中國南方音樂史上現場演出最多、唱片發行最多的輝煌。然而隨著本土音像市場的走低,加上港臺流行樂的衝擊,這支獨立搖滾樂隊最終走向解散。
  • 廣州音樂產業觀察(二)丨探訪廣州Livehouse:「用愛發電」,積極求變
    廣州作為全國流行音樂中心之一,曾經歷過上世紀90年代的黃金時期,廣州被許多音樂人及樂隊視為巡演的必經之地,「票房好」幾乎是許多人對於廣州的第一反應。廣州音樂產業的現狀究竟如何?近日記者採訪了多支本土樂隊、本土Livehouse(小型室內演出場館)及音樂廠牌。該篇為廣州音樂產業觀察系列第二篇。
  • 等來夏天的本土livehouse,終究敵不過音樂餐吧
    到處充滿了對獨立音樂市場的樂觀氛圍,連livehouse行業也嗅到了一絲夏天的氣息。 從2007年廣州第一家livehouse開業,廣州形成了191、SD、TU凸空間等一批有代表性的livehouse,和廣州的獨立音樂一起構成了一道獨特的城市文化風景線。
  • 拯救正在消失的livehouse
    ——迷笛音樂學校校長張帆每一個夏天都是屬於搖滾樂的,那些音樂節上的難忘瞬間,那些在livehouse揮灑著熱情、汗水與啤酒難忘夜晚,那些午夜穿過的大街小巷,都是我們曾經燃燒過的青春、熱血和夢想。特別是去年《樂隊的夏天》這檔節目讓「樂隊」成為了全民關注的熱點,也見證了我們曾經奮力過、沸騰過、為自己努力活過。
  • 復工在即,有些livehouse卻永遠留在了春天
    曾聽說,這個場地在當地樂迷心目中的位置,有點類似成都的小酒館、北京的school,或者廣州的SD;《Time Out》雜誌更是曾稱它為「香港最佳演出場地」,即使稱其為「當地獨立音樂朝聖地」也不會太誇張。
  • 一份必須收藏的國內livehouse終極指南
    北京livehouse中的老字號。TU凸空間建成於2009年,場地由最早的雕塑公園到現在的廣州大道,交通更加便捷,也吸引了許多白領光顧。音樂總監小刀是廣州本土知名音樂人,盧廣仲、反光鏡、萬能青年旅店等一大批歌手、樂隊都曾來此演出。
  • 在英國,寧願出國看音樂節,也不去 Livehouse? |新歌新梗 170711
    英國音樂演出繁榮 難掩小型現場生存困境在英國,越來越多的人把看音樂演出當作一種習慣。最近,英國音樂行業機構 UK Music 的一項報告顯示,在過去的一年裡,英國本土音樂現場的眾人數增長了12%,帶來了40億英鎊的收入,促進了英國的音樂產業發展。
  • 出租場地、轉型酒吧自救,北上廣livehouse盼回歸
    張錦燦寫道:「始於年初的這次前所未有的疫情,讓本就艱難的音樂場地雪上加霜。如今疫情得到一定緩解,但livehouse真正恢復秩序仍難以預期。」作為場地方,扛過3個月的疫情停頓期十分艱難,關店是一個萬分艱難的決定。但他也強調,DDC將在北京尋找新址,重新出發。這家在四合院裡經營了6年的livehouse,以無數個黃昏與黎明,呈現出北京獨立音樂演出開放多元且國際化的場景。
  • 出租場地、轉型酒吧、賣儲值卡「自救」 北上廣老牌livehouse期待...
    張錦燦寫道:「始於年初的這次前所未有的疫情,讓本就艱難的音樂場地雪上加霜。如今疫情得到一定緩解,但livehouse真正恢復秩序仍難以預期。」作為場地方,扛過3個月的疫情停頓期十分艱難,關店是一個萬分艱難的決定。但他也強調,DDC將在北京尋找新址,重新出發。  這家在四合院裡經營了6年的livehouse,以無數個黃昏與黎明,呈現出北京獨立音樂演出開放多元且國際化的場景。
  • 出租場地、轉型酒吧、賣儲值卡自救 北上廣老牌livehouse期待演出...
    這家在四合院裡經營了6年的livehouse,以無數個黃昏與黎明,呈現出北京獨立音樂演出開放多元且國際化的場景。  「五一」過後,廣州TU凸空間緊鎖的大門前,貼上了「招租」告示。很快,這家廣州最老牌的livehouse主理人之一任柯出面回應了關於照片的猜疑,「沒什麼不好意思說的,確實是撐不下去了。沒有演出,對於livehouse來說就意味著關門。關門容易但房租照交,在目前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可能再硬挺著了。」  5月初,上海地下俱樂部Arkham也宣布永久停業。
  • 中國livehouse二十年進化史
    2015年前後的租金政策問題,讓一些livehouse消失在鼓樓片區。劉非和小偉都是時代的幸運兒,School在第五年開始盈利,蝸牛在2015年也進入到了發展的最好一年。但是面對越發競爭的市場,轉型成為了二者面臨的必經之路。
  • MAO livehouse李大龍:藝術與商業從不衝突
    近十年間,國內Livehouse文化伴隨著獨立音樂潮流而興起,與普通酒吧不同,Livehouse有頂級音樂器材和音響設備,適合近距離欣賞現場音樂,在Livehouse中的演出氣氛遠勝於大型體育館的效果。
  • 走進90後新生代獨立音樂「才子」孫焱彬
    原標題:走進,90後新生代獨立音樂「才子」孫焱彬    新生代90後不僅年齡小、顏值高,在技能上也是加強版,個個才藝出眾,功夫了得。    孫焱彬,1990年12月30日出生於吉林省吉林市,是中國內地男歌手,獨立音樂人、演員、夜店駐唱歌手、夜店管理、同時現在還是一名著名的網絡主播。
  • 大麥網發力LiveHouse 國內第二家大麥·66LiveHouse正式運營
    大麥網發力LiveHouse 國內第二家大麥·66LiveHouse正式運營金羊網  作者:  2019-12-08 未來一年內,雙方將共同引入優質演出落地杭州大麥
  • Enwise華南區首店綻放廣州,升級新生代家庭育兒模式
    Enwise華南區首店綻放廣州,升級新生代家庭育兒模式 2020年12月07日來源:網際網路 提要:12活動現場,精彩的廣州傳統舞獅表演靈動十足、熱鬧非凡,為中心開業揭開序幕。
  • 誰說livehouse必須像夜店?
    和冠欣攝本報訊(記者 韓軒 實習生 楊帆)說起小型音樂現場,大多數人對它的印象就是「像夜店」,除了晚上舉辦演出外,白天從不營業。可這個中秋假期,線下多功能音樂空間「樂空間」的開幕改變了大家的印象。在這裡,觀眾可以一邊看小型演出,一邊參觀音樂主題展覽,還可以參與音樂沙龍。在小型音樂現場頻繁傳出關店消息時,樂空間的開幕顯得特立獨行。
  • 共存智能櫃:Livehouse苦盡甘來
    近期《樂隊的夏天》熱播,節目歌曲更是在QQ音樂霸榜,這檔節目除了讓觀眾知道了一些樂隊,更是帶動了不少樂迷對livehouse的興趣。尤其是對於沒有親身經歷過90年代狂熱搖滾樂的90後、00後而言,原來現場音樂還可以如此炸裂。而對於livehouse而言,在艱苦維持十幾年之後,終於時來運轉。
  • MAO Livehouse 完成Pre-A輪融資,由太合音樂集團、君聯資本投資
    作者/阿寶受益於消費升級,音樂現場演出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娛樂陣地。單店年演出200多場,新店12個月實現盈虧平衡,明年計劃開到20家MAO Livehouse 是以獨立音樂、先鋒音樂為主的現場音樂院線,被樂迷稱為「中國第一音樂現場」,其名字中M代表Musician(音樂人),A代表Audience(觀眾),O代表Organizer(主辦方),共同組成livehouse
  • 從小酒館到院子,一部成都獨立音樂發展小史|城市畫像
    從史雷個人經歷來看,他幾乎親歷並見證了成都獨立音樂場景繁榮的全過程。這一段歷史的縮影印刻在小酒館過往的歲月中。如今,從小酒館到院子文化,他們正承擔起更多獨立音樂挖掘與推廣的責任,與城市文化和獨立音樂場景產生更多的連接。
  • 廣州音樂產業觀察丨聚焦獨立音樂人:在理想與現實間交鋒
    近年來,國內原創音樂發展可謂突飛猛進。隨著酷狗等各大平臺的崛起,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的出現,原創音樂「出圈」的渠道可謂越來越廣。而與爆發式增長的原創音樂數量相對應的,還有越來越多的獨立原創音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