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音樂產業觀察丨聚焦獨立音樂人:在理想與現實間交鋒

2020-12-19 大洋網

近年來,國內原創音樂發展可謂突飛猛進。隨著酷狗等各大平臺的崛起,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的出現,原創音樂「出圈」的渠道可謂越來越廣。而與爆發式增長的原創音樂數量相對應的,還有越來越多的獨立原創音樂人。以網易雲發布的《2020中國音樂人生存狀況報告》顯示,僅在該平臺上入駐的音樂人總數已超過 20 萬,相比2019年12月,人數同比增長超 100%。


獨立音樂是否真的迎來了發展期?獨立音樂人的生存狀況如何?本期《廣州音樂產業調查》,我們採訪了兩位廣州的獨立音樂人——知名填詞人三本目與唱作者俅其。

他們一致認為,儘管如今做獨立音樂的門檻低了,「路子」廣了,但音樂產品的質量與聽眾的音樂素養都參差不齊,獨立音樂最終還要回歸到內容創作者身上,只有創作者擁有更多平臺,才能形成更好的行業良性循環。

名利與困窘:

有了億級作品,也被稱「填詞佬」

「在廣州,憑藉填詞能夠養活自己的人不多,大部分填詞人都屬於斜槓青年;而能夠達到中等收入的人可能就只剩我一個了。」本土著名音樂人三本目在接受採訪時稱。

三本目是在廣州音樂圈摸爬滾打了十多年的填詞人,如今他所累積的作品數量相當可觀,其中包括莊心妍演唱的《生活艱難》以及關喆演唱的《更好的我們》等;除此之外,他還曾為GNZ48、青鳥飛魚、楊臣剛、東山少爺、胡芳芳、康天庥等本地知名歌手製作專輯,其中不少歌曲的傳播量在音樂平臺上累積為「億級」。


「但是這些與我們無關,製作人只是幕後的,網絡導流對於我們個人而言沒有太大意義。」三本目說,在音樂產業創作環節中,核心工作者包括詞曲作者、唱作人、歌手、編曲製作人、錄音師、混音師、DJ 等幾大群體。「錄音師可能是在圈子裡處於最底層的,其次就是填詞人,所以別人都笑我們是『填詞佬』。」

即便是像三本目這樣的資深填詞人,在做音樂的過程中也總是遭遇各種窘境:「很多歌手來找我寫歌時,他們都會問價格,但是一聽到我的收費之後他們就會說『怎麼那麼貴,歌詞我都會寫』,即便他們一場演出的收入就有20萬元,一首歌的歌詞買斷版權可能才2000~2500元,但是他們就會覺得這個價格不值得。可文字是有價的!」三本目稱。

據記者了解,在港臺地區,填詞人的生存狀況則相對可觀,如香港著名填詞人陳少琪,其在業內承包一首歌曲創作的價格甚至可以高達上百萬元;而根據中國傳媒大學張豐豔工作小組此前發布的《2019中國音樂人生存狀況報告》,內地原創音樂人的處境卻是並不樂觀:如兼職音樂人佔比高達80%,全職音樂人僅有12%,絕大多數音樂人難以只憑藉做音樂維繫生存。憑藉興趣而走進獨立音樂圈,再用其他的主業來維持音樂愛好,幾乎是許多獨立音樂人的常態。

理想與現實:

需要獨立,也需要妥協

「在圈子裡,音樂人要想通過音樂達到自給自足的水平,除非達到大師級,否則就只能選擇妥協。」俅其說。

作為一名90後音樂人,俅其是廣州音樂圈中較典型的集唱、詞、曲、編,甚至平面設計為一體的獨立唱作人。談及獨立音樂創作者的生存現狀,俅其告訴記者,對於獨立音樂人來說,他們一方面需要保持自己的音樂獨立性,另一方面也需要結合市場需求,做出適度妥協。


「我自己在兩方面的平衡度是5:5,自己創作佔一部分,幫別人編曲、製作佔一部分,收入方面好一點的話,這種模式其實也不差。但總體而言,這是一個我覺得有點難度、相對來說又苦又累的活兒。」俅其直言。

據俅其介紹,獨立歌手的收入分為幾個板塊:除了在音樂作品上所獲得的版權收入、分成之外,還有一部分則來源於商業化收入。「其中商業收入的機會是微乎其微的,比如一年給100多萬元,要求製作100多首歌,這些都屬於批量生產的歌曲,是比較公式化的創作。」而對於這種類型的歌曲,俅其往往抱有一種「警惕性」:「因為如果曝光率增加,工作量增多之餘還會形成一種負擔,把你自己創作的那一部分思維慢慢消解。因此我不建議音樂愛好者將自己的職業變成音樂人,當你在職業上做一份無關音樂的工作,可能你才能擁有最享受音樂的狀態。」

創作與機遇:

常為他人做作嫁衣

對於一位獨立音樂人而言,最好的「歸宿」可能就是自己的歌曲得到了主流的認可,但是往往也有「造化弄人」的時候,即為他人作了嫁衣。

以俅其為例,如今已經發行了四張專輯,擁有上百首作品的他,從專輯中所獲得的收入並不高。「前兩張專輯都不是實體,第三張專輯基本上半賣半送,到現在第四張專輯,銷售也就只有三成,300張左右。」


儘管做音樂專輯的成本也並不低,從邀請樂手、編曲師到錄音棚錄製,成本最低也需要一兩萬元。但這上百首歌曲所帶來的流量,累加起來或許還不及他花半小時所編的《廣東愛情故事》。

這首由廣東雨神所演唱的歌曲,在網絡平臺上便擁有上億級播放量,他也憑藉這首歌曲紅遍大江南北。但是這首歌曲的創作者並非只有廣東雨神一人,其編曲創作者為俅其,詞曲創作者還有歌手談風,歌曲的全部版權支出加起來不過幾千元。

「誰也沒留意過這首歌,直到這首歌火了,朋友告訴我才知道情況。但是我並沒有因為他火了而眼紅,因為我只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其中一個點而已;我只是很感嘆,自己用心製作的歌沒火,只花了半個多小時製作的歌反而火了。」俅其說:「所以做音樂是需要機遇。」

而作為幕後的填詞人,三本目則更是常常「為他人作嫁衣」。「在如今的音樂氛圍裡,歌詞是容易被大眾忽視的,它屬於小眾的範疇,目前大部分聽眾也無法分辨歌詞質量的好壞。」三本目稱:「比如歌曲《學貓叫》,在我看來,可能就是一首兒歌,但是它也照樣能火。」

渠道與流量:

不應以大數據論好壞

三本目分析,內容創作被忽視,其實追根究底,與目前市場的風向標相關:「因為現在做原創的很少,翻唱都可能會紅過原創。所以很多人都會想要去迎合市場。」在三本目看來,這樣的音樂氛圍是「危險的」。三本目表示,儘管他不排斥流量,但是要看流量掌握在誰的手裡,就像在一條高速公路上,車的前進方向不應該由不開車的人去決定,而應該由司機去決定。「過去的音樂創作是控制在精英手裡的,所以當時的音樂都是精巧製作的;如今的音樂創作更多是掌握在大眾手裡。流量決定不了好壞,但流量會決定方向。」

因此,三本目覺得,如今自己需要「幕前化」,站出來帶動風向,就像《皇帝的新衣》中的小孩,來告訴觀眾什麼叫好的音樂,「不要被流量所吞沒」。如今在B站上,三本目(ID:不是詞神)已經擁有數十萬粉絲,「只要能影響一部分人,這對我而言就是有意義的。」


相比之下,俅其的態度則更為「佛系」。「我自己覺得推廣的作用是有限的,因為這是由音樂本身的特點來決定的,如果你有足夠驚豔的東西,會1變成2,2變成4,他不是累加,而會以裂變的方式來擴大影響力。」

但對於大數據下的音樂創作氛圍,俅其則認為是「弊端大於好處」:「大數據會讓人們變得懶惰。像我就比較反感『每日推薦』功能,因為這是平臺試圖用同類型的音樂來把用戶留住,它會讓人們丟失一些聽其他聲音的機會。所以儘管如今音樂的渠道廣了,但其實音樂的『壽命』變短了,我認為大數據應該要更具有隨機性,從而讓更多音樂作品得到平均分配的機會。

市場與傳承:

粵語歌需要被保護

在三本目所填詞的歌曲作品中,三分之二的作品為國語歌,三分之一的歌曲則為粵語歌。

而在廣東,粵語歌的專職填詞人並不多,「大概也就十幾個,不僅基數變少了,而且拔尖的創作者也變少了。」三本目分析,這種現狀是由市場決定的:「首先香港的歌手很少找廣東的詞作者;其次,當更多聽眾選擇了國語歌,自然創作者也會趨向於創作國語歌。但是我很愛這個語言,我認為粵語歌需要像粵曲一樣,變成一種被保護和傳承的文化。

三本目稱,粵語存在「倖存者定律」,從普通話填詞到粵語填詞本身就是一個由易入難的過程。「在不同的語言體系中,粵語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它是很適合用來填詞的。」三本目介紹:「因為粵語存在協音,它的語言就像齒輪和螺絲一樣嚴絲合縫,你唱出來的音調和說出來的音調是一致的,所以粵語填詞本身就具備一定門檻,對填詞人的要求因此也比較苛刻。」

而作為集唱作人和製作人於一身的俅其,則對於粵語創作環境感受更加深刻:「我的國語歌和粵語歌編曲製作數量大概只有8:2。如果你不加入這個行業,你沒辦法感受到這一點。」

出生於廣東雲浮的俅其,對於粵語同樣有著深厚的情結,因此他也同樣對此擁有一份使命感:「粵語本身是伴隨了我們這一輩人很久的,當現在主流的粵語音樂人開始減少輸出時,我們作為後輩是需要去傳承它。我覺得只要你所創作的粵語歌足以感染更多人,這就會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當音樂人努力把自己分內的事情做好,就可以達到很多目的。


~~~~~彩蛋分割線~~~~~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程依倫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程依倫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程依倫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蔡凌躍

相關焦點

  • 廣州音樂產業觀察(二)丨探訪廣州Livehouse:「用愛發電」,積極求變
    11月30日,「2020廣州文交會」系列活動中的重要分論壇——2020首屆大灣區現代音樂產業論壇如期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為「聽見花開,灣區未來」,以此為起點,在全新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廣州將拉開大灣區音樂泛娛樂產業發展的助推器。
  • 創作不應以流量論好壞|獨立音樂|原創音樂|音樂人
    三本目俅其廣州音樂產業調查3近年來,國內原創音樂發展可謂突飛猛進。隨著酷狗等各大平臺的崛起,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的出現,原創音樂「出圈」的渠道可謂越來越廣。而與爆發式增長的原創音樂數量相對應的,還有越來越多的獨立原創音樂人。
  • 中國最大在線音樂產業盛會開幕,30%獨立音樂人從未獲得版權收益成...
    獨立音樂是音樂產業的有生力量,在中國具有巨大發展空間。由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上海)、國家版權貿易基地(上海)、看見音樂、星球發行聯合主辦的上海國際獨立音樂季日前正式拉開帷幕。來自全球多國的文化處、全球性行業協會、國際音樂頭部知名企業、全球諸多獨立音樂廠牌、國內外知名獨立音樂人、格萊美獲獎音樂人、全球性音樂媒體機構等近300個機構和嘉賓相聚雲端,共同聚焦新媒體時代下的音樂產業集聚發展和創新開拓,為全球觀眾帶來中國最大的在線音樂產業盛會。
  • 探訪廣州Livehouse:見證本土獨立音樂發展「新生代」正在發力求變
    大洋網訊 廣州作為全國流行音樂中心之一,經歷過20世紀90年代的黃金時期,如今廣州也被許多音樂人及樂隊視為巡演的必經之地,「票房好」幾乎是許多人對於廣州的第一反應;廣州音樂產業的現狀究竟如何?近日記者採訪了多支本土樂隊、本土Livehouse(小型室內演出場館)及音樂廠牌。
  • 網易雲音樂「硬地圍爐夜」:獨立音樂人的孤獨、浪漫與希望
    「硬地圍爐夜」的出現是雲音樂對2017年獨立音樂的一次總結,根據平臺各領域的數據機制盤點出2017年優秀的獨立音樂人,也是對音樂行業的無聲宣告,獨立音樂人已經走向了大眾音樂市場,擁有了自己的擁躉勢力。 「獨立音樂還是在一個發展階段中,我們並不是說獨立音樂人非常成熟了。可以說開花了,也結果了,但是不是到收穫的時候,可能還沒到。它需要更多的關心,更多的灌溉。」作為平臺方丁博解釋道,「我們希望能夠在未來的幾年中,讓中國原創音樂形成非常強大的勢力,讓整個音樂產業健康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 蝦米音樂再尋光,推獨立音樂人專輯
    與此同時,阿里音樂旗下的在線音樂平臺蝦米音樂宣布,第二季「尋光計劃」音樂人首張個人專輯系列,也將於本月底前後正式推出。在這些音樂人身上,不僅能夠讓樂迷看到2018年中國獨立音樂引領者的潮流趨勢,也蘊藏著原創音樂領域不可忽視、溫暖強大的耀眼力量。那麼,從海納國內外曲庫版權,到持續發掘與扶植獨立音樂人,阿里音樂正在下一盤怎樣的棋?
  • 半月談|音樂人沒有來自音樂的收入?中國音樂人陷維權之困
    半月談記者 張漫子國際唱片業協會2019年4月發布的《2019年全球音樂報告》顯示,中國音樂產業總產值再創新高,位列全球第七。業內預計,2019年中國音樂產業總規模或將超過4000億元。然而,音樂市場雖在蓬勃生長,部分音樂人卻陷入侵權頻發、維權無門的境地,靠做兼職生存。國內各音樂平臺近年來相繼推出扶持獨立音樂和原創音樂人的計劃,有的平臺甚至拿出上億元支持精品創作。以網易雲音樂為例,該平臺入駐的原創音樂人超過10萬,原創作品數量超過150萬首。3年來,在此計劃扶持下,原創音樂人數量增長31倍。
  • 網易雲音樂LOOK直播2.0版本上線:開闢音樂人LIVE專區 強化音樂人扶持
    不同於業內同質化的泛娛樂直播平臺,LOOK直播更聚焦音樂直播,致力於打造最適合音樂表演的線上平臺。此次LOOK直播2.0版本升級,專門開闢「音樂人LIVE」專區,用戶可以在「音樂人LIVE專區」一鍵預約、觀看、回放感興趣的音樂人演出。同時,新增「音樂人專區」也意味著,平臺將向音樂人傾斜更多資源,幫助音樂人和音樂作品收穫更多流量曝光和收入增長。
  • 唱吧「Mix+」音樂人計劃——用跨界整合帶動音樂產業革新
    在未來,唱吧為該音樂人計劃所繪製的藍圖實際又宏偉: 3 年間為音樂人、網紅及達人打造 1000 首原創音樂作品(包括音頻和視頻);為行業品牌量身定製 100 首音樂作品;投資、合作扶持 100 家音樂工作室及音樂廠牌,全網音樂平臺開放合作,認真服務原創音樂人及音樂產業;並且這些商業化收益會向所有音樂人開放。
  • 原創才是未來 騰訊音樂娛樂為音樂人點亮夢想
    網際網路的發展顛覆了唱片銷售體系,音樂產業也由此經歷了數位化轉型。近日,《第一財經周刊》「周圍」沙龍聯合騰訊音樂娛樂,邀請知名音樂DJ、LavaRadio聯合創始人有待、好妹妹樂隊及陳粒經紀人奚韜、知名樂評人鄧柯、龍井說唱創始人孫旭,探討了數字時代音樂產業的未來。
  • 酷狗星曜學院音樂人沙龍起航,傳授爆款音樂秘籍
    如何讓自己的音樂被更多人聽到?為了幫助音樂人解決這一"痛點",酷狗官方打造的"酷狗音樂人沙龍-星曜學院"蓄勢啟航。這是酷狗音樂開放平臺為各地音樂人舉辦的學習與交流的聯動活動,更是疫情後的首場音樂人線下沙龍。
  • 關掉流媒體音樂網站,3年後他的音樂人服務平臺「樂童音樂」付費率...
    另一邊,樂童音樂面向40萬音樂愛好者,三年積累下來,這裡的付費率是50%。這意味著,有一半的用戶願意為那些民謠、搖滾、爵士等小眾獨立音樂人主動付費。生意馬客是一個爵士樂迷,收藏了很多黑膠唱片。在創辦氧氣音樂、樂童音樂之前,他是廣告人,先後供職於康師傅、LG電子、EMI百代唱片、三星電子等企業。
  • 樂童音樂CEO馬客:再見,不聚焦-虎嗅網
    去年9月,馬客的樂空間Live House開業了,陸續迎來了趙雷、譚維維、楊海崧等一系列音樂人在中國,音樂一向是不好做的一個產業,爵士樂迷、搖滾樂迷、唱片收藏愛好者、連續創業者馬客創辦「樂童音樂」卻勇敢地步入了第5個年頭。他想要做的,一直是讓「音樂在這個城市發聲」。不止於眾籌,接下來,樂童音樂會把觸角伸向演唱會、衍生品、粉絲經濟等等更多的聚焦在樂行業維度的地方。不過,他想最想再見的,還是「不聚焦」。
  • 眾多大咖聚焦中美音樂產業論壇
    原標題:眾多大咖聚焦中美音樂產業論壇  2018年3月4日,首屆中美音樂產業論壇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圓滿落幕。UCLA音樂學院,UCLA校友中心,UCLA民族音樂學系及UCLA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聯辦這次活動。葛萊美獎得主、白金唱片製作人、Netflix音樂總監、迪士尼音樂出版集團高級主管、環球音樂副總裁等業內大咖與會。
  • 紀錄片《偶像》將播 記錄不一樣的中國獨立音樂人
    這部由中國獨立音樂人主演的紀錄片中,講述了眾多中國獨立音樂人的故事,其中有布衣樂隊,網紅、麥子、Naggy等,他們大多對音樂痴迷而執著,但卻在音樂道路上發展並不算「順利」,他們為自己的選擇而不悔,面對名和利,堅定選擇初心和夢想。第十一集《謠籃曲》中,紀錄了一個坐落在北京大興胡同的livehouse——蝸牛的家,曾經走出過無數獨立音樂人、被譽為「北京民謠的搖籃」。
  • 讓獨立音樂走向大眾,網易雲音樂要趟一條路
    網易雲音樂覺得,到了這個階段,應該有一個屬於獨立音樂人自己的有影響力的活動了。「網易雲音樂在這個領域,可以說當仁不讓。」目前,網易雲音樂註冊的獨立音樂人已經超過五萬人,成為國內獨立音樂人重要的陣地。「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一些活動和努力,幫助中國的獨立音樂,進入一個更好的發展時期。」丁博說。
  • 蘋果的野心:統治音樂產業?
    佔領音樂行業的策略根據我的觀察,緊隨收購Beats後,蘋果就一直以佔領整個音樂產業為最終目標,努力奪回對這個行業的話語權,其策略可以被明確地劃分為四步:調轉方向,進入付費音樂流播市場;動用強大資金儲備,控制音樂行業話語權;搶抓盈利份額,奪取流播行業的生存空間;為獨立音樂人創造可持續的發展環境。
  • 3年前他關掉流媒體音樂網站,3年後他的音樂人服務平臺「樂童音樂...
    今天的樂童音樂更像是面向獨立音樂創作者的服務平臺,不僅籌集做出作品需要的資金,還有LiveHouse、音樂周邊、門票預售等服務。另一邊,樂童音樂面向40萬音樂愛好者,三年積累下來,這裡的付費率是50%。這意味著,有一半的用戶願意為那些民謠、搖滾、爵士等小眾獨立音樂人主動付費。生意馬客是一個爵士樂迷,收藏了很多黑膠唱片。
  • 資本之路踽踽獨行 南京獨立音樂人群體的進階困局
    太陽宮內,歐拉藝術空間擁擠著各異的青春的靈魂,他們眼裡是星光閃爍,發間有微風輕拂。兩年前,紀錄片《搖滾南京》讓更多人窺見了南京獨立音樂人的真實生活,少了宏大的敘事,減了情懷的泛濫,抽了炫酷與夢幻,增添了日常的磕磕絆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淡反而成為片子的主調。
  • 首部披露中國獨立音樂人真實現狀的紀錄片《偶像》將播
    近日,由麥潮時代影業(北京)有限公司出品,中國獨立音樂人主演,王大維、石青、高意超、劉芳濤等導演,馬曉曦、袁森、王大維任出品人的勵志、偶像、追夢、音樂的情感故事紀錄片《偶像》(外文名:EXIT),確定將於2019年1月初登陸優酷平臺獨播。《偶像》紀錄片聚焦於中國獨立音樂從業者,呈現他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講述他們如何用獨立的態度證明音樂還活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