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蔣悅1
1月23日,「顛覆式創新」之父、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Kim B. Clark教席教授克萊頓·克裡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在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因病去世,享年67歲。
他所提出的「顛覆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理論曾在管理學界引起轟動。此前,企業怎麼也不會想到,良好的管理竟成了它們的失敗之源,不以主流顧客為目標的「低端市場」竟能一步步蠶食大型企業的份額。
「自從克裡斯坦森提出破壞性理論後,出現在我桌上的每一份提案都自稱是『破壞性的』」, 比爾·蓋茨曾這樣說道。
克萊頓·克裡斯坦森於1952年出生在美國鹽湖城,他曾創辦了諮詢公司Innosight、高科技製造公司CPS Technologies等多家企業,後任職於哈佛商學院,是1995年度麥肯錫獎得主。在獲得學士學位前,克裡斯坦森曾是一名傳教士;宗教信仰不僅影響著他的生活方式,也使得他的創新理論多了一絲悲憫。
走進哈佛之前,克裡斯坦森滿腹疑惑——「為什麼那麼多聰明人都失敗了,為什麼聰明的公司也會被淘汰?」這些疑問在最後促成了「顛覆式創新」理論的提出。
1997年,還是哈佛商學院助理教授的克裡斯坦森出版了《創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 to Fail),創造性地提出了「顛覆式技術」這一概念。這類技術簡單、方便又便宜,即便是規模較小、資源較少的公司也能夠利用它成功挑戰大型企業。
克裡斯坦森曾在採訪中舉例,在北京的大街上,許多小型、功能簡單的電動汽車,就是一種顛覆式創新。這種創新會創造增長,而不是替代增長,這種低成本創新使得買不起汽車的人能夠負擔得起。「產品不需要很好,但要夠便宜。這就是典型的『和無消費作鬥爭』。」
但同時,這一理論也不斷遭遇質疑。
《與克裡斯坦森教授商榷——什麼是「破壞性創新」的本質?》一文指出,創新的核心驅動力是與在位企業迥異的商業模式或產品技術,其他條件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比如,小靈通便滿足該理論所定義的「從低端市場切入」,然而,由於其產品技術本身不具有向上發展、拓展主流市場的能力,最終還是難以顛覆性地創新。
2016年,克裡斯坦森在《與運氣競爭:創新和顧客選擇故事》(Competing against luck-the story of innovation and customer choice)中也承認了「顛覆式創新」理論的局限性——它並不能告訴人們該從哪裡尋找新的機遇,如何開闢新的市場;它無法預測和詳細解釋企業該如何創新才能動搖對手的霸主地位,它也沒有告訴企業如何避免把自己的命運交給運氣。
為解決「企業該如何更好地預測創新的成功機率」這一問題,他提出了「待辦任務」(Jobs-to-be-done)模型,從功能、社會和情感等三個維度洞察客戶的潛在需求,針對性地創新。
比如,奶酪公司Sargento推出的超薄切片奶酪,在第一年就為公司帶來了5000萬美元的利潤,而其同年開發的其他34種產品,卻在一年內全部下架。
為什麼只有這款超薄切片奶酪受到了市場的認可?這是因為它完成了一個讓消費者頭疼的事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既享受到三明治中美味的奶酪,又不必擔心卡路裡、脂肪以及隨之而來的罪惡感」。在超薄切片奶酪之前,消費者們只能買到未經切割的整塊奶酪,而Sargento在包裝上的小小創新正好解決了顧客的左右為難。
2019年,克裡斯坦森進一步完善了他的創新理論,提出了「開闢式創新」(market-creating innovation)。這種創新不只為公司帶來新的增長,還會開闢新的行業,拉動整個前沿經濟體,促成包容性可持續發展。
比如在20世紀90年代,多數中國消費者將微波爐視為用不著的奢侈品,製造商也認為,價格高昂的微波爐根本無法吸引大多數消費者。
格蘭仕卻發現,狹窄的公寓住宅往往沒有灶具,住在這樣的公寓裡的人一般不想做飯。於是,該公司通過報紙向外宣傳微波爐的知識,讓普通民眾意識到微波爐是一件人人都應擁有的必需品;同時,格蘭仕以市場價的一半出售微波爐,把它從奢侈品的「神壇」上拉下,使得人人都能夠負擔得起。如今,格蘭仕在近200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銷中心,並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微波爐研發中心。
克裡斯坦森認為,這就是開闢式創新,它有能力找到看似沒有受眾的機會,創造一種顛覆以往的商業模式;它還能社會發展的途徑,幫助我們發展基礎設施和制度,甚至減輕腐敗。
「顛覆」一詞用得極端,但從始至終,克裡斯坦森的創新思想都不以「教企業如何成為行業霸主」或是「賺錢」為目的,而是落地於社會整體的福祉。他曾在採訪中說:「有趣的是雖然我們很喜歡錢,但是錢並不喜歡我們。它就這樣溜走了,完全不會以任何形式影響我們的幸福感。」
為人類謀福祉——這應該也是克裡斯坦森「顛覆式創新」的重要條件,可惜它被很多企業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