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刊專題之一】管理思維:從顛覆到數字泰勒主義

2021-02-23 經濟學人集團
管理學的推陳出新關乎決策者,也關乎商業模式。就決策者而言,處亂不驚,逆境而上,是本色;能把壞事轉變成變革的動力,則是卓越的表現。但是當下的流行模式似乎把決策者推向誤區,推崇修身秀,以為自己得是超人才能證明自己的領導力,走向了反面。同樣,商業模式中如今最常被提到的詞是顛覆,最初克裡斯坦森創造的這一名詞意指新進者以低廉技術或低級商業模式挑戰既有商家,但它現在被賦予了更廣泛的外延,任何商場的王位更迭都是顛覆。顛覆的無所不在意味著無人敢安享成功。但是沒有被顛覆的卻似乎是泰勒主義這樣古老的管理法則。甚乎,移動互聯與共享經濟的發展讓分工超越時空,考核隨時隨地,進化論的法則煥發新的生命力,卓越的員工被賦予無上的榮耀與金錢,代價是默默無聞者的無情淘汰。

《商論》二月刊精選四篇熊彼特專欄文章,梳理不同的管理思維。


像「顛覆性創新」或「顛覆性技術」這樣的詞在90年代克裡斯坦森創造它們之初幾乎從未見諸報端,但到2014年,使用它們的報刊雜誌文章達兩千多篇。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顛覆」被用濫的時代。既然顛覆似乎無所不在,也需要對它有更廣泛的詮釋。

克裡斯坦森所定義的顛覆可謂狹義的顛覆論。他認為,儘管運營良好、竭盡所能兢兢業業地服務現有客戶,既有公司仍可能失敗。它們可能被成功蒙蔽了雙眼,意識不到虎視眈眈的局外人正悄然改寫規則。他說,這些新貴用未經證實或較低級的技術和商業模式起步,提供比主流產品和服務更便宜的選擇,贏得了知名公司認為無利可圖或無法觸及的客戶。漸漸地,後來者越做越強,最終走到了能夠突襲既有業者客戶基礎的位置。這讓既有業者進退兩難:是繼續投資成熟可靠但目前岌岌可危的現有業務,還是躍入未知領域、模仿顛覆者並與之競爭,以求不被徹底摧毀呢?

移動互聯的時代,的確讓所有大公司都無法安享其成,總是要提防可能的挑戰者。不過現在的顛覆者卻不僅局限於克裡斯坦森所界定的利用較低技術或商業模式的新進者。首先,顛覆者可能使用更好的技術或提供更好的服務。比如優步在很多情況下提供優於計程車公司的服務。第二,顛覆者不一定是新進者。顛覆性創新者通常是新來者,但近年來最成功的顛覆者可能正是一家成熟企業——蘋果,它將自己掌握的技術和設計應用到更為廣闊的領域。第三,克裡斯坦森認為「真正的」顛覆性創新者靠從市場底端打拼而成功。但蘋果一貫靠瞄準高端市場取得成功。同樣,Netflix 摧毀百視達(Blockbuster)正是通過吸引其核心客戶,這些人非常喜歡看電影,願意付月費看個夠。


將危機轉劃為變革的動力,並不容易。但是默多克做到了。當2011年新聞集團爆發竊聽醜聞之後,默多克很快做出了一些在平時絕不會考慮的艱難抉擇。在意識到電話竊聽事件的嚴重性後,他立刻關閉了《世界新聞報》。這份他1969年收購的報紙銷量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一直下滑。收購英國天空廣播集團的雄心遇阻,他就以股份回購的方式將新聞集團閒置的部分現金返還給投資者,從而推高股價。

對股東意義更為重大的是,默多克同意將公司一分為二,將高增長的電影和電視資產與持續下滑的報紙業務分拆,後者需承擔醜聞帶來的法律責任。投資者們多年來都在呼籲這樣的拆分,但由於雙層股權結構,一直無力實現。

危機時,老闆可能會做出正確的決策。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默多克的圓滿結局告訴人們,只要身處危機之中的老闆反應迅速,採取有利股東的政策,生意場也會寬宏大量。


亞馬遜不僅在美國引領了電子商務的浪潮,更把管理領域的泰勒主義嫁接到網際網路時代。最近《紐約時報》上一篇關於亞馬遜的文章揭露這家網際網路零售商正使用經典的泰勒式管理來達到高效:員工不斷被量化,未達標者被無情淘汰,即使導致個人悲劇也在所不惜。亞馬遜的老闆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堅稱他不認同文章所描述的公司形象。

不過該文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有相當數量的評論者稱他們的僱主也採取過類似的政策。在被稱為「排名和淘汰」的過程中,包括亞馬遜在內的許多公司將進化論邏輯用於表現最差的員工:定期按生產力給僱員評級,把最差的砍掉。


隨時隨地的考核只能是過猶不及。或許唯有慷慨的獎金會讓員工接受無處不在的考核。自稱「亞馬遜機器人」的員工似乎樂於忍受微觀管理,只要年終能拿到不錯的獎金。


是從眾心裡使然也好,自大情愫誇耀也罷,現代西方的老闆們對個人極致表現的狂熱崇拜正愈演愈烈,仿佛如果自己在公私場合都表現超人,公司自然是管理一流,發展飛速。達沃斯對這一思潮更是火上加油,欽定了今天精英人士的準則是勞心費力的優越性:成功者理應成功,因為他們在跑步機上揮汗如雨。

梳理一下老闆們的超人崇拜,以下幾點可以表徵。


一、攀比誰早起。百事公司的CEO盧英德(Indra Nooyi)凌晨四點起床,而迪士尼的鮑勃·艾格(Bob Iger)四點半起床。管理Twitter和Square兩家公司的傑克· 多西(Jack Dorsey)要在床上賴到五點半,已經算晚起的了。

二、瘋狂的晨練。早起的第一件事是健身。維珍美國的CEO大衛·卡什(David Cush)早上四點一刻起床,緊接著騎健身自行車。蘋果的庫克則早上五點去健身房。

三、分心有術。卡什在騎車時會閱讀、打電話、聽電臺體育節目。艾格在鍛鍊時查看電子郵件,上網,看點電視,此外還會聽音樂。

四、擁抱極限運動。嘉年華保險公司(Fiesta Insurance Franchise Corporation)總裁約翰·羅斯特(John Rost)已經登上七大洲最高的山峰(即所謂「七高峰」)。21世紀地產(Century 21 Real Estate)的瑞克·戴維森(Rick Davidson)利用業餘時間登山、跳傘、水肺潛水、參加納斯卡車賽(NASCAR)、開飛機等。

到底是強健的體魄和多任務的大腦成就了今天的老闆們,還是老闆們要展示自己的體魄與大腦卓爾不群以證明自己勝任管理大公司?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讚揚,但任何事情推向極致總會走到它的反面。


歡迎下載《經濟學人·全球商業評論》App,深入閱讀二月刊熊彼特專欄之管理思想系列文章,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閱讀《超人老闆來了》


《經濟學人·全球商業評論》

   二月刊主題之一


管理思想

熊彼特:超人老闆來了

熊彼特:安度醜聞危機

熊彼特:數字泰勒主義

熊彼特:顛覆「顛覆者」

點擊「閱讀原文」,免費閱讀《經濟學人·全球商業評論》二月刊文章《超人老闆來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泰勒主義在IT界大行其道?
    上一篇文章《陳理捷:招聘是一門關乎夢想的生意》發表後,朋友在SegmentFault的專欄下留言,希望能更深入地探討一個問題:為什麼泰勒主義仍然在中國的IT界甚至網際網路界大行其道?如果你結合周邊的種種案例,會發現這種安全感其實並不安全。我一直像個旁觀者,這些現實世界每天真實上演的東西,離我個人的內心追求甚遠。我相信技術的力量,網際網路的意義早已超越技術本身,滲透到思想、行為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影響的是所有人、所有組織、所有事物的行為方式。技術本質的價值觀就是自由、平等、分享,所以你會觀察到未來事物發展的規律都在往技術價值觀的方向走。
  • 思考 | 逃離單向度的泰勒主義
    即便在這個「科學管理」已經在「管理科學」中被視為一種落後存在的年代,他這隻一百多年前的觸手仍然富有張力地伸展到了現在。 按年代來算,泰勒能算馬爾庫塞半個爺爺輩,後者在美國進行了數十年的社會研究工作,在時空上天然地具有批判的優勢。
  • 科學管理之父泰勒:如何用破局思維成為一代大師?
    在泰勒那個時代,所有的工廠主都不知道如何管理工人,泰勒憑著多年的做事微觀體感、研究做事中觀招式及駕馭布局宏觀的能力,把這一困局給破了。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他有趣而又充滿「破局」思維的一生吧。1878年,22歲的泰勒來到米德維爾工廠,從一名學徒工開始,在短短的六年內,先後被提拔為車間管理員、技師、小組長、工長、維修工長、設計室主任和總工程師。也就是,在這家工廠的經歷,讓他了解到工人們普遍存在怠工的原因,他感到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是提高生產率的嚴重障礙。為此,泰勒開始探索科學的管理方法和理論。
  • 科學管理之父---泰勒
    實施科學管理的結果是提高了生產效率,而高效率是僱員和僱主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因此,泰勒認為只有用科學化.標準化的管理替代傳統的經驗管理,才是實現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泰勒對科學管理作了這樣的定義,他說:「諸種要素--不是個別要素的結合,構成了科學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科學,不是單憑經驗的方法。協調,不是不和別人合作,不是個人主義。
  • 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
    在他的管理生涯中,他不斷在工廠實地進行試驗,系統地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動作所花費的時間,逐漸形成其管理體系——科學管理。泰勒的主要著作是《科學管理原理》(1911)和《科學管理》(1912)。在兩部書中所闡述的科學管理理論,使人們認識到了管理是一門建立在明確的法規、條文和原則之上的科學,它適用於人類的各種活動,從最簡單的個人行為到經過充分組織安排的大公司的業務活動。
  • 科學管理之父:泰勒(上)
    那裡的競爭非常激烈,泰勒很有學習熱情,常常一連幾個小時學習到深夜,這導致他視力下降並且經常頭疼。雖然他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且通過了哈佛大學的入學考試,且戴上眼鏡之後也最終解決了視力和頭疼的問題,但泰勒還是決定放棄學業。37年後,泰勒站在了哈佛大學的講臺上。
  • 效率中的「泰勒主義」,如何提高學習的執行力
    具體到操作層面上,我認為有兩方面比較重要:減掉枝蔓和一次只做一件事。我分別舉例說明。有一次課間,我想去老師辦公室問問題。去之前我發現口渴了,就到教室後面打水喝。回來的時候,把同學的筆碰掉了,我撿起來,跟同學聊了幾句。到了門口,有人喊我一起去廁所,我去了。
  • 科學管理之父泰勒與《科學管理》
    泰勒出生在一個律師世家,父親和母親都是當時著名的律師,律師這個職業算是上流社會的職業,所以毫無疑問泰勒的父母也是把小泰勒按這個方向來培養的。泰勒在18歲的時候如父母所期盼的那樣進入到了哈佛大學的法律系學習。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泰勒會在畢業後順利當上一名律師(畢竟他的父母都是律師)。按這種發展思路,估計世界上的人就不會認識泰勒了。
  • 從1到144——數字、數學與神秘主義:1
    本系列文章將從數字1開始,到144間,挑選具有「神秘力量」的數字,聯繫數學、自然科學、神秘主義,在暑假這段時間隆重推出此系列,講述這些數字不為人知的有趣知識。先從1、2、3開始講起。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作為最小的三個自然數,也是絕大多數人類文明最早有概念的三個數字,所以他們被賦予了最多的意義。
  • 《我發現數字無處不在》:用顛覆認知的方式,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
    正是這種精神,激發、促進、鼓舞並驅使人類的思維得以運用到最完善的程度。」數學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從小啟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對孩子心智、潛能的開發與提升具有深刻而長遠的作用。所以,如何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就變得尤為重要。
  • 歌手泰勒·斯威夫特專輯《Lover》上線網易雲音樂
    8月23日,美國創作型歌手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最新專輯《Lover》全球同步正式上線。當天下午15點,《Lover》在網易雲音樂平臺的銷量已突破24萬張,並收穫大量好評。據了解,《Lover》是泰勒·斯威夫特在中國首度發行「中國特別版」數字專輯,與18首曲目組成的國際版本數字專輯相比,「中國特別版」共收錄20首曲目,其中包含2首記錄專輯創作過程的珍貴「audio-memo」作品,在國際市場具有唯一性和獨特性,在中國市場也具有突破意義。
  • 陳春花:我讀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
    在我自己學習管理理論的時候,給我深深影響的就是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眾所周知,在1911年泰勒在發布本書之前,管理都是憑經驗。只有到了泰勒的時候,管理才成為科學。改革開放之後我們開始學習管理,但是在那個時候,我們還是把理論歸為理論、經驗歸為經驗,我們實際上沒有把管理變成科學。
  • 是誰顛覆了美國精神?
    比如初期以生產炸藥為業的杜邦公司,老闆杜邦十分迷戀化學實驗,他的祖父、父親都被炸死在實驗室裡,他卻依然每日沉浸在其中;再比如HP公司,當初是兩個人開的一間修理作坊,創始人之一休利特始終對技術保持著濃厚興趣。那一代美國經理人大多親臨一線,他們在基層跑來跑去,50多歲時才坐進辦公室,曾經的成功與挫折成了他們的寶貴財富。
  • 綿陽小學數學思維專題:數字謎題
    數字謎題是小學奧數的內容之一,但是很多孩子不知道怎麼解題,今天,我們以案例形式來分析解題技巧。
  • 案例剖析|谷歌顛覆傳統的全新管理思維
    每個公司的發展壯大都和其公司的管理模式息息相關。那麼,作為網際網路行業巨頭的谷歌又是如何進行管理的呢?我們從谷歌的企業文化、員工管理、產品研發等來看看谷歌是如何進行管理的。員工管理——聘用最優秀人才員工是企業的生產力主體,谷歌在招聘上投入的資金佔人力預算的比例是其它公司平均水平的兩倍。谷歌工作法則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將人力資源費用首先投入到招聘上,並且聘用最優秀的人才。
  • 泰勒·斯威夫特顛覆傳統,改變了創作者和音樂產業之間的不平衡
    然而在2019年,泰勒·斯威夫特以身作則,改變了創作者和音樂產業之間的不平衡。(一),泰勒·斯威夫特改變了創作者和音樂產業之間的不平衡無論人們如何評論泰勒·斯威夫特的音樂,她在2019年年底又回到了榜首:她的第7張專輯《Lover》是今年唯一一張銷量超過100萬張的唱片。
  • 井柏然《MadameFigaro中文版》二月刊封面大片
    日前,井柏然《MadameFigaro中文版》二月刊封面大片曝光。井柏然目光深邃而堅定,置身抽象壁畫前與藝術隔空對話,宛若藝術品的一部分。年少通過選秀節目出道成為歌手,後來轉行做演員,十幾年的職業生涯倏然而過,井柏然說,每一步的選擇其實都只有在回頭看的時候才會意識到它的重要性。然而時間確實為井柏然埋下了彩蛋,陪著他向前走,也讓他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中敢於停下來。攝影師 Zhong Lin 鍾靈
  • 2019事業單位備考之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
    這個人就是泰勒,管理思想發展史中最重要,同時也是最富有爭議的人。弗雷德裡克溫斯絡泰勒,1856年生於美國費城一個律師家庭,1874年泰勒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哈佛大學法學院,但因眼疾未能入學,後來到一家機械廠當徒工。1878年泰勒進人費城一家鋼鐵廠工作,先後當過技工、工長、總機械師和總工程師。
  • 確定性的尋求與本質主義的興衰
    由於極度追求絕對確定性而生發出的本質主義,為了確保確定性的絕對可靠,勢必排斥實踐的不確定性,這就形成了傳統哲學重觀念重抽象、輕實踐輕現實的傾向。正如杜威所批評的:「人們把純理智和理智活動提升到實際事物之上,這是跟他們尋求絕對不變的確定性根本聯繫著的。實踐活動有一個內在而不能排除的顯著特徵,那就是與它俱在的不確定性」。其次,經過實在與表象、本質與現象二元論的剝離,造成二元對峙。
  • 《清教徒的禮物》:是誰顛覆了美國精神?
    美國為什麼超越了英國清教徒主義源於英國,為何美國能後來居上?因為在傳統清教徒主義的基礎上,美國人又加入了法國人重視科技的精神。傳統清教主義雖重視技師精神,但在制度層面沒有落實。美國建國不久,很快湧現出一大堆新發明,到1851年倫敦世博會時,美國人的創新能力讓英國公眾羨慕不已。也許,「流水線」最能體現出英美清教主義的不同,美國19世紀20年代開始採用此技術,較英國晚了10多年,可到1850年時,反而是英國派人到美國學習引進,可引進後不久便又放棄了。因為英國缺乏專業技工,所以他們只能玩小系統,玩不了大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