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管理之父---泰勒

2021-02-19 厚德企業管理培訓諮詢

生平簡歷

弗雷德裡克·溫斯洛·泰勒(1856年3月20日—1915年3月21日),美國著名管理學家,經濟學家,被後世稱為「科學管理之父」。出生於費城一有名律師家庭的泰勒,從小生活富足,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1874年,他考入哈佛大學法律系,不久,因眼疾輟學。1875年,他進入費城恩特普裡斯水壓工廠當模具工和機工學徒。1878年,他轉入費城米德維爾鋼鐵公司工作。從機械工人做起,歷任車間管理員、小組長、工長、技師等職,他在該廠一直幹到1890年。

從1881年開始,他進行了一項「金屬切削試驗」,由此研究出每個金屬切削工人工作日的合理工作量。1898年,泰勒受僱於伯利恆鋼鐵公司期間,進行了著名的「搬運生鐵塊試驗」和「鐵鍬試驗」。

泰勒一生大部分的時間所關注的,就是如何提高生產效率。這不但要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潤,而且要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工人的工資。泰勒在親身的工作中感到了提升工作效率在工廠實踐中的重要性,並且在眾多的實踐中,創立了自己的管理理論——科學管理學說。泰勒的主要著作有:《計件工資制度》(1895年)、《車間管理》(1903年)、《科學管理原理》(1911年)。

20世紀以來,科學管理在美國和歐洲大受歡迎。如今,科學管理學說仍舊被廣泛運用,仍舊是各界管理學者必須要學習以及借鑑的經典。

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

科學管理理論的核心:

●管理要科學化、標準化;

●要倡導精神革命,勞資雙方利益一致。

實施科學管理的結果是提高了生產效率,而高效率是僱員和僱主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因此,泰勒認為只有用科學化.標準化的管理替代傳統的經驗管理,才是實現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

泰勒對科學管理作了這樣的定義,他說:「諸種要素--不是個別要素的結合,構成了科學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科學,不是單憑經驗的方法。協調,不是不和別人合作,不是個人主義。最高的產量,取代有限的產量。發揮每個人最高的效率,實現最大的富裕。」這個定義,既闡明了科學管理的真正內涵,又綜合反映了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

科學管理理論的內容:

●進行動作研究,確定操作規程和動作規範,確定勞動時間定額,完善科學的操作方法,以提高工效。

●對工人進行科學的選擇,培訓工人使用標準的操作方法,使工人在崗位上成長。

●制定科學的工藝流程,使機器、設備、工藝、工具、材料、工作環境儘量標準化。

●實行計件工資,超額勞動,超額報酬。

●管理和勞動分離。

科學管理理論的原則:

●動作科學化

●科學選擇工人原則

●誠心合作原則

●責任劃分原則

工作定額

泰勒認為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了改善工作表現,他提出:

(1)企業要設立一個專門制定定額的部門或機構,這樣的機構不但在管理上是必要的,而且在經濟上也是合算的。

(2)要制定出有科學依據的工人的「合理日工作量」,就必須通過各種試驗和測量,進行勞動動作研究和工作研究。其方法是選擇合適且技術熟練的工人;研究這些人在工作中使用的基本操作或動作的精確序列,以及每個人所使用的工具;用秒表記錄每一基本動作所需時間,加上必要的休息時間和延誤時間,找出做每一步工作的最快方法;消除所有錯誤動作、緩慢動作和無效動作;將最快最好的動作和最佳工具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序列,從而確定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即勞動定額。

(3)根據定額完成情況,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制,使工人的貢獻大小與工資高低緊密掛鈎。

在制定工作定額時,泰勒是以「第一流的工人在不損害其健康的情況下,維護較長年限的速度」為標準,這種速度不是以突擊活動或持續緊張為基礎,而是以工人能長期維持的正常速度為基礎。通過對個人作業的詳細檢查,在確定做某件事的每一步操作和行動之後,泰勒能夠確定出完成某項工作的最佳時間。有了這種信息,管理者就可以判斷出工人是否幹得很出色。

挑選工人

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必須為工作挑選頭等工人,既是泰勒在《科學管理原理》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他為企業的人事管理提出的一條重要原則。

泰勒指出,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則是使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適應,企業管理當局的責任在於為僱員找到最合適的工作,培訓他們成為第一流的工人,激勵他們盡最大的力量來工作。為了挖掘人的最大潛力,還必須做到人盡其才。因為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才能,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於做任何一項工作的,這和人的性格特點、個人特長有著密切的關係。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率,對某一項工作,必須找出最適宜幹這項工作的人,同時還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最適宜於這項工作的人的最大潛力,才有可能達到最高效率。因此對任何一項工作必須要挑選出"第一流的工人"即頭等工人。然後再對第一流的人利用作業原理和時間原理進行動作優化,以使其達到最高效率。

對於第一流工人,泰勒是這樣說明的:「我認為那些能夠工作而不想工作的人不能成為我所說的'第一流的工人'。我曾試圖闡明每一種類型的工人都能找到某些工作,使他成為第一流的工人,除了那些完全能做這些工作而不願做的人。」所以泰勒指出,人具有不同的天賦和才能,只要工作合適,都能成為第一流的工人。而所謂「非第一流的工人」,泰勒認為只是指那些體力或智力不適合他們工作的人,或那些雖然工作合適但不願努力工作的人。總之,泰勒所說的第一流的工人,就是指那些最適合又最願意幹某種工作的人。所謂挑選第一流工人,就是指在企業人事管理中,要把合適的人安排到合適的崗位上。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充分發揮人的潛能,才能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這樣,重活、體力活,讓力氣大的人幹,而精細的活只有找細心的人來做。

對於如何使工人成為第一流工人,泰勒不同意傳統的由工人挑選工作,並根據各自的可能進行自我培訓的方法,而是提出管理人員要主動承擔這一責任,科學選擇並不斷地培訓工人。泰勒指出:「管理人員的責任是細緻地研究每一個工人的性格、脾氣和工作表現,找出他們的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發現每一個工人向前發展的可能性,並且逐步地系統地訓練,幫助和指導每個工人,為他們提供上進的機會。這樣,使工人在僱傭他的公司裡,能擔任最高、最有興趣、最有利、最適合他們能力的工作。這種科學地選擇與培訓工人並不是一次性的行動,而是每年要進行的,是管理人員要不斷加以探討的課題。」在進行搬運生鐵的試驗後,泰勒指出:(19世紀)可以清楚的是,甚至在已知的最原始的工種上,也有一種科學。如果仔細挑選了最適宜於幹這類活計的工人,而又發現了幹活的科學規律,仔細選出來的工人已培訓得能按照這種科學去幹活,那麼所得的結果必然會比那些在「積極性加刺激性」的計劃下工作的結果豐碩得多。可見,挑選第一流工人的原則,是對任何管理都普遍適用的原則。

標準化原理

泰勒認為,科學管理是過去曾存在的多種要素的結合。他把老的知識收集起來加以分析組合併歸類成規律和條例,於是構成了一種科學。工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潛力是非常大的,人的潛力不會自動跑出來,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這種潛力呢?方法就是把工人多年積累的經驗知識和傳統的技巧歸納整理並結合起來,然後進行分析比較,從中找出其具有共性和規律性的東西,然後利用上述原理將其標準化,這樣就形成了科學的方法。用這一方法對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勞動和休息的時間進行合理搭配,同時對機器安排、環境因素等進行改進,消除種種不合理的因素,把最好的因素結合起來,這就形成一種最好的方法。

泰勒還進一步指出,管理人員的首要責任就是把過去工人自己通過長期實踐積累的大量的傳統知識、技能和訣竅集中起來,並主動把這些傳統的經驗收集起來、記錄下來、編成表格,然後將它們概括為規律和守則,有些甚至概括為數學公式,然後將這些規律、守則、公式在全廠實行。在經驗管理的情況下,對工人在勞動中使用什麼樣的工具、怎樣操作機器,缺乏科學研究,沒有統一標準,而只是憑師傅教徒弟的傳授或個人在實際中摸索。泰勒認為,在科學管理的情況下,要想用科學知識代替個人經驗,一個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實行工具標準化、操作標準化、勞動動作標準化、勞動環境標準化等標準化管理。這是因為,只有實行標準化,才能使工人使用更有效的工具,採用更有效的工作方法,從而達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目的;只有實現標準化,才能使工人在標準設備、標準條件下工作,才能對其工作成績進行公正合理的衡量。

要讓每個人都用正確的方法作業,對工人操作的每一個動作進行科學研究,用以代替傳統的經驗方法。為此應把每次操作分解成許多動作,並繼而把動作細分為動素,即動作是由哪幾個動作要素所組成的,然後再研究每項動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去掉那些不合理的動作要素,並對保留下來的必要成分,依據經濟合理的原則,加以改進和合併,以形成標準的作業方法。在動作分解與作業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觀察和分析工人完成每項動作所需要的時間,考慮到滿足一些生理需要的時間和不可避免的情況而耽誤的時間,為標準作業的方法制定標準的作業時間,以便確定工人的勞動定額,即一天合理的工作量。

泰勒不僅提出了實行標準化的主張,而且也為標準化的制定進行了積極的試驗。在搬運生鐵的試驗中,泰勒得出一個適合做搬運工作的工人,在正常情況下,一天至少可搬47.5噸鐵塊的結論;在鏟具試驗中,他得出鐵鍬每次鏟物在重21磅時,勞動效率最高的結論;在長達26年的金屬切削試驗中,他得出影響切割速度的12個變數及其反映它們之間相關關係的數學公式等,為工作標準化、工具標準化和操作標準化的制定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所以,泰勒認為標準化對勞資雙方都是有利的,不僅每個工人的產量大大增加,工作質量大為提高,得到更高的工資,而且使工人建立一種用科學的工作方法,使公司獲得更多的利潤。 

計件工資制

在差別計件工資制提出之前,泰勒詳細研究了當時資本主義企業中所推行的工資制度,例如日工資制和一般計件工資制等,其中也包括對在他之前由美國管理學家亨利·湯提出的勞資雙方收益共享制度和弗雷德裡克·哈爾西提出的工資加超產獎金的制度。經過分析,泰勒對這些工資方案的管理方式都不滿意。泰勒認為,現行工資制度所存在的共同缺陷,就是不能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不能滿足效率最高的原則。例如,實行日工資制,工資實際是按職務或崗位發放,這樣在同一職務和崗位上的人不免產生平均主義。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最有進取心的工人,不久也會發現努力工作對他沒有好處,最好的辦法是儘量減少做工而仍能保持他的地位」。這就不可避免地將大家的工作拖到中等以下的水平。又如在傳統的計件工資制中,雖然工人在一定範圍內可以多幹多得,但超過一定範圍,資本家為了分享迅速生產帶來的利益,就要降低工資率。在這種情況下,儘管工人努力工作,也只能獲得比原來計日工資略多一點的收入。這就容易導致這種情況:儘管管理者想千方百計地使工人增加產量,而工人則會控制工作速度,使他們的收入不超過某一個工資率。因為工人知道,一旦他們的工作速度超過了這個數量,計件工資遲早會降低。

於是,泰勒在1895年提出了一種具有很大刺激性的報酬制度--「差別工資制」方案。其主要內容是:

(1)設立專門的制定定額部門。這個部門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計件和工時的研究,進行科學的測量和計算,制定出一個標準制度,以確定合理的勞動定額和恰當的工資率,從而改變過去那種以估計和經驗為依據的方法。

(2)制定差別工資率。即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額而採用不同的工資率。如果工人能夠保質保量地完成定額,就按高的工資率付酬,以資鼓勵;如果工人的生產沒有達到定額就將全部工作量按低的工資率付給,並給以警告,如不改進,就要被解僱。例如,某項工作定額是10件,每件完成給0.1元。又規定該項工作完成定額工資率為125%,未完成定額率為80%,那麼,如果完成定額,就可得工資為10×0.1×125%=1.25(元);如未完成定額,例如哪怕完成了9件,也只能得工資為9×0.1×80%=0.72(元)。

(3)工資支付的對象是工人,而不是根據職位和工種,也就是說,每個人的工資儘可能地按他的技能和工作所付出的勞動來計算,而不是按他的職位來計算。其目的是克服工人「磨洋工」現象,同時也是為了調動工人的積極性。要對每個人在準時上班、出勤率、誠實、快捷、技能及準確程度方面做出系統和細微的記錄,然後根據這些記錄不斷調整他的工資。

泰勒為他所提出的差別計件工資制,總結了許多優點,其中最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有利於充分發揮個人積極性,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能夠真正實現「高工資和低勞動成本」。

第二,由於制定計件工資制與日工資率是經過正確觀察和科學測定的,又能真正做到多勞多得,因此這種制度就能更加公平地對待工人。

第三,能夠迅速地清除所有低能的工人,吸收適合的工人來工作。因為只有真正好的工人,才能做到又快又準確,可以取得高工資率。泰勒認為這是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制最大的優點。

為此,泰勒在總結差別計件工資制實施情況時說:「制度(差別計件工資制)對工人士氣影響的效果是顯著的。當工人們感覺受到公正的待遇時,就會更加英勇、更加坦率和更加誠實,他們會更加愉快地工作,在工人之間和工人與僱主之間建立互相幫助的關係。」

勞資關係

泰勒在《科學管理原理》一書中指出:「資方和工人的緊密、親切和個人之間的合作,是現代科學或責任管理的精髓。」他認為,沒有勞資雙方的密切合作,任何科學管理的制度和方法都難以實施,難以發揮作用。

那麼,怎樣才能實現勞資雙方的密切合作呢?泰勒指出,必須使勞資雙方實行「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和「觀念上的偉大轉變」。泰勒在《在美國國會的證詞》中指出:「科學管理不是任何一種效率措施,不是一種取得效率的措施;也不是一批或一組取得效率的措施;它不是一種新的成本核算制度;它不是一種新的工資制度;它不是一種計件工資制度;它不是一種分紅制度;它不是一種獎金制度;它不是一種報酬職工的方式;它不是時間研究;它不是動作研究……我相信它們,但我強調指出這些措施都不是科學管理,它們是科學管理的有用附件,因而也是其他管理的有用附件。」

泰勒進一步宣稱,「科學管理在實質上包含著要求在任何一個具體機構或工業中工作的工人進行一場全面心理革命--要求他們在對待工作、同伴和僱主的義務上進行一種全面的心理革命。此外,科學管理也要求管理部門的人--工長、監工、企業所有人,董事會--進行一場全面的心理革命,要求他們在對管理部門的同事、對他們的工人和所有日常問題的責任上進行一場全面的心理革命。沒有雙方的這種全面的心理革命,科學管理就不能存在」;「在科學管理中,勞資雙方在思想上要發生的大革命就是:雙方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盈餘分配上,不再把盈餘分配看做最重要的事情。他們將注意力轉向增加盈餘的數量上,使盈餘增加到使如何分配盈餘的爭論成為不必要。他們將會明白,當他們停止互相對抗,轉為向一個方面並肩前進時,他們的共同努力所創造出來的盈利會大得驚人。他們會懂得,當他們用友誼合作、互相幫助來代替敵對情緒時,通過共同努力,就能創造出比過去大得多的盈餘。」

也就是說,要使勞資雙方進行密切合作,關鍵不在於制定什麼制度和方法,而是要實行勞資雙方在思想和觀念上的根本轉變。如果勞資雙方都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勞動生產率上。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不僅工人可以多拿工資,而且資本家也可以多拿利潤,從而可以實現雙方「最大限度的富裕」。

例如,在鐵鍬試驗中,每個工人每天的平均搬運量從原來的16噸提高到59噸;工人每日的工資從1.15美元提高到1.88美元。而每噸的搬運費從7.5美分降到3.3美分,對僱主來說,關心的是成本的降低;而工人關心的則是工資的提高,所以泰勒認為這就是勞資雙方進行「精神革命」,從事合作的基礎。

專門計劃層

泰勒指出:「在老體制下,所有工作程序都由工人憑他個人或師傅的經驗去幹,工作效率由工人自己決定」;由於這與工人的熟練程度和個人的心態有關,即使工人能十分適應科學數據的使用,但要他同時在機器和寫字檯上工作,實際是不可能的。泰勒深信這不是最高效率,必須用科學的方法來改變。為此,泰勒主張:「由資方按科學規律去辦事,要均分資方和工人之間的工作和職責」,要把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開並在企業設立專門的計劃機構。

泰勒在《工廠管理》一書中為專門設立的計劃部門規定了17項主要負責的工作,包括企業生產管理、設備管理、庫存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技術管理、勞動管理、營銷管理等各個方面。所以,泰勒所謂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開,實際是把管理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開;所謂設置專門的計劃部門,實際是設置專門的管理部門;所謂「均分資方和工人之間的工作和職責」,實際是說讓資方承擔管理職責,讓工人承擔執行職責。這也就進一步明確廠資方與工人之間、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係。

泰勒把計劃的職能和執行的職能分開,改變了憑經驗工作的方法,而代之以科學的工作方法,即找出標準,制定標準,然後按標準辦事。要確保管理任務的完成,應由專門的計劃部門來承擔找出和制定標準的工作。

具體說來,計劃部門要從事全部的計劃工作並對工人發布命令,其主要任務是:

(1) 進行調查研究並以此作為確定定額和操作方法的依據。

(2) 制定有科學依據的定額和標準化的操作方法和工具。

(3) 擬訂計劃並發布指令和命令。

(4) 把標準和實際情況進行比較,以便進行有效的控制等工作。

在現場,工人或工頭則從事執行的職能,按照計劃部門制定的操作方法的指示,使用規定的標準工具,從事實際操作,不能自作主張、自行其是。泰勒的這種管理方法使得管理思想的發展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將分工理論進一步拓展到管理領域。 

職能工長制

泰勒不但提出將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開,而且還提出必須廢除當時企業中軍隊式的組織而代之以「職能式」的組織,實行「職能式的管理」。

泰勒認為在軍隊式組織的企業裡,工業機構的指令是從經理經過廠長、車間主任、工段長、班組長而傳達到工人。在這種企業裡,工段長和班組長的責任是複雜的,需要相當的專門知識和各種天賦的才能,所以只有本來就具有非常素質並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勝任。泰勒列舉了在傳統組織下作為一個工段長應具有的幾種素質,即教育、專門知識或技術知識、機智、充沛的精力、毅力、誠實、判斷力或常識、良好的健康情況等。但是每一個工長不可能同時具備這9種素質。但為了事先規定好工人的全部作業過程,必須使指導工人幹活的工長具有特殊的素質。因此,為了使工長職能有效地發揮,就要進行更進一步細分,使每個工長只承擔一種管理的職能,為此,泰勒設計出8種職能工長,來代替原來的一個工長。這8個工長4個在車間、4個在計劃部門,在其職責範圍內,每個工長可以直接向工人發布命令。在這種情況下,工人不再聽一個工長的指揮,而是每天從8個不同頭頭那裡接受指示和幫助。

泰勒的職能工長制是根據工人的具體操作過程進一步對分工進行細化而形成的。他認為這種職能工長制度有三個優點:

(1) 每個職能工長只承擔某項職能,職責單一,對管理者培訓花費的時間較少,有利於發揮每個人的專長。

(2) 管理人員的職能明確,容易提高效率。

(3) 由於作業計劃由計劃部門擬訂,工具和作業方法標準化,車間現場工長只負責現場指揮與監督,因此非熟練技術的工人也可以從事較複雜的工作,從而降低了整個企業的生產費用。

儘管泰勒認為職能工長制有許多優點,但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這種單純"職能型"的組織結構容易形成多頭領導,造成管理混亂。所以,泰勒的這一設想雖然對以後職能部門的建立和管理職能的專業化有較大的影響,但並未真正實行。

例外原則

所謂例外原則,就是指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把一般日常事務授權給下屬管理人員,而自己保留對例外的事項一般也是重要事項的決策權和控制權,這種例外的原則至今仍然是管理中極為重要的原則之一。

泰勒認為,規模較大的企業不能只依據職能原則來組織和管理,而必須應用例外原則。所謂例外原則,是指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把一般的日常事務授權給下級管理人員去負責處理,而自己只保留對例外事項、重要事項的決策和監督權,如重大的企業戰略問題和重要的人員更替問題等。泰勒在《工廠管理》一書中曾指出:「經理只接受有關超常規或標準的所有例外情況的、特別好和特別壞的例外情況、概括性的、壓縮的及比較的報告,以便使他得以有時間考慮大政方針並研究他手下的重要人員的性格和合適性。」

泰勒提出的這種以例外原則為依據的管理控制方式,後來發展為管理上授權原則、分權化原則和實行事業部制等管理體制。

版權說明:文字來源於網絡,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創作,如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謝謝!

 諮詢項目SMS(系統化管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  (環境管理體系)

IATF16949 

(汽車管理體系)ISO22000  (食品管理體系)ISO45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品質管理、生產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物控管理、6S現場管理、BSCI社會責任驗廠等。

湛江開發區厚德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聯繫人:萬 生

電話:18922067576
傳真:0759-2205996
QQ:372854243

網址:Http://www.houdeiso.com

地址:湛江市經濟開發區園嶺路13號

相關焦點

  • 科學管理之父泰勒與《科學管理》
    弗雷德裡克·溫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 一個在死後被尊稱為「科學管理之父
  • 科學管理之父:泰勒(上)
    【核心觀點】最近在開發《管理思想史》課程,系統梳理了一下管理思想的發展史,發現自己簡單化了「科學管理之父」泰勒。
  • 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
    「所有的日常活動中不注意效率的行為都在使整個國家資源遭受巨大損失,而補救低效能的辦法不在於尋求某些出眾或是非凡的人,而在於科學的管理。」提出這個觀念的人正是被西方管理界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的泰勒。(Frederick W. Taylor, 1856~1915)是美國古典管理學家、科學管理的創始人。
  • 2019事業單位備考之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
    一個在死後被尊稱為「科學管理之父」的人;一個影響了流水線生產方式產生的人;一個被社會主義偉大導師列寧推崇備至的人;一個影響了人類工業化進程的人一個由於視力被迫輟學的人;一個被工人稱為野普般殘忍的人;一個與工會水火不容,被迫在國會上作證的人;一個被現代管理學者不斷批判的人。
  • 科學管理之父泰勒:如何用破局思維成為一代大師?
    科學管理創始人1878年,22歲的泰勒來到米德維爾工廠,從一名學徒工開始,在短短的六年內,先後被提拔為車間管理員、技師、小組長、工長、維修工長、設計室主任和總工程師。也就是,在這家工廠的經歷,讓他了解到工人們普遍存在怠工的原因,他感到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是提高生產率的嚴重障礙。為此,泰勒開始探索科學的管理方法和理論。
  • 中國「科學管理之父」穆藕初
    根據《管理進化簡史》的描述,穆藕初在美國留學期間曾幾次拜訪過被後人尊稱為「科學管理之父」的弗雷德裡克·溫斯洛·泰羅,結識了泰勒及其弟子,是唯一跟這位偉大的管理學家有過切磋的中國人。穆藕初對泰勒本人崇拜有加,對《科學管理原理》這本書也十分推崇。1916年,穆藕初等人將《科學管理原理》第一次譯成中文出版, 當時翻譯的書名為《工廠適用科學管理原理》,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
  • 2019山東醫療衛生考試公共基礎知識: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
    2019山東醫療衛生考試公共基礎知識: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 公共基礎知識是山東衛生事業單位考試中的重要部分,本文整理2019山東醫療衛生考試公共基礎知識: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不少地區都在筆試當中安排了公基的考核。
  • 泰勒「課程評價之父」
    泰勒(R.W.Tyler)課程理論基本觀點:泰勒(R.W.Tyler)提出的四大課程基本問題:(1)學校應努力達成什麼目標?泰勒認為應根據學習者本身的需要、當代校外生活的要求以及講師的建議三方面提出。泰勒原理可概括為:目標、內容、方法、評價,即:1.確定課程目標;2.根據目標選擇課程內容;3.根據目標組織課程內容;4.根據目標評價課程。他認為一個完整的課程編制過程都應包括這四項活動。
  • 陳春花:我讀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
    在我自己學習管理理論的時候,給我深深影響的就是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眾所周知,在1911年泰勒在發布本書之前,管理都是憑經驗。只有到了泰勒的時候,管理才成為科學。改革開放之後我們開始學習管理,但是在那個時候,我們還是把理論歸為理論、經驗歸為經驗,我們實際上沒有把管理變成科學。
  • 「管理聖經」《科學管理原理》
    上一篇文章,我們介紹了中國「科學管理之父」穆藕初,那麼全球「科學管理之父」泰勒,更是一位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
  • 泰勒:現代課程理論之父、現代課程理論的聖經作者
    泰勒知識1:人物介紹及評價泰勒(1902 -1994),, 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 課程理論專家、評價理論專家。現代課程理論的重要奠基者,科學化課程研究的集大成者,被譽為「當代教育評價之父」「課程評價之父」「現代課程理論之父」。知識2:著作《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1949年)。
  • 1911年,泰勒發表了《科學管理原理》
    1911年,泰勒發表了《科學管理原理》。自泰勒將其知識運用於工作後的短短幾年中,社會生產力便以3.5%~4%的速度持續遞增。這就意味著,社會生產力每隔18年左右就會翻一番。自泰勒時代至今,所有發達國家的生產力水平均已提高了50倍左右。
  • 科學管理原理:教你如何制定科學的作業方法
    「科學管理」作為當下管理者耳熟能詳的名詞,在泰勒的著作中,其實有明確的內涵,和當下我們的理解有比較大的差別。今天,第一管理學派就給大家分享一本書——《科學管理原理》。作者弗雷德裡克·泰勒,被全世界的管理學界尊稱為「科學管理之父」。
  • 產業機器人到來,如何讓時間用的高效,用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
    來源網絡泰勒這個人從小就對機器痴迷,是個執著的工程師,他認為機器非常精細,而人的操作卻非常不科學,這兩者間存在巨大的反差,讓機器不能夠高效的運轉。"發條型"工廠,最大限度的消滅了可變因素,讓一切都變成了標準化的流程,而泰勒也成為了世界第一位的管理大師。
  • 2020國考行測常識判斷考點:科學管理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弗雷德裡克·溫斯洛·泰勒,也被稱為泰羅,美國著名管理學家,經濟學家,他的主要代表作為《科學管理原理》,因為他是科學管理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所以被後世稱為「科學管理之父」。   1881年,泰勒在米德維爾鋼鐵廠進行勞動時間和工作方法的研究,為以後創建科學管理奠定了基礎。同年,為了解決工人的怠工問題,泰勒在米德維爾廠開始進行著名的「金屬切削試驗」。
  • 教育學常見的「之父」
    1.誇美紐斯地位:教育學之父來源:1632年《大教育學》的出版標誌著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大教學論》也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學著作,因此誇美紐斯被譽為教育學之父。2.赫爾巴特地位:科學教育學之父;現代教育學之父;傳統教育代表人來源:《普通教育學》標誌教育學作為一門規範、獨立的學科正式誕生,並與誇美紐斯對比故被稱為現代教育學之父。他提出了傳統三中心「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與杜威的新三中心比較,所以被稱為傳統教育代表人物。
  • 教師招聘考點中的各種「之父」早知道
    泰勒於1949年出版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由此確立起了科學化課程開發理論,並被後人稱為現代課程理論之父。故本題選C。2.被美譽為「當代教育評價之父」的是( )。A.斯克裡文 B.泰勒 C.布魯姆 D.赫爾巴特2.【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當代教育評價之父。
  • 2019山東三支一扶考試內容-公基:管理學之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
    2019山東三支一扶考試內容-公基:管理學之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 【導語】三支一扶考試中,公共基礎知識是必考內容,但公共基礎知識點浩如煙海
  • 2019甘肅省三支一扶考試內容-公基:管理學之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
    2019甘肅省三支一扶考試內容-公基:管理學之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 2019年甘肅省三支一扶公告預計5月份發布公告,報名時間5月份底6月初,筆試時間為7月上旬,筆試內容為公共基礎知識,為了幫助廣大考生比較好的備戰2019三支一扶考試
  • 教師資格證必考點:教育學常見的「之父」
    1.誇美紐斯地位:教育學之父來源:1632年《大教育學》的出版標誌著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大教學論》也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學著作,因此誇美紐斯被譽為教育學之父。2.赫爾巴特地位:科學教育學之父;現代教育學之父;傳統教育代表人來源:《普通教育學》標誌教育學作為一門規範、獨立的學科正式誕生,並與誇美紐斯對比故被稱為現代教育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