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配細分閱讀需求,「黑+白」勾勒出怎樣的用戶畫像
夜晚逛書店,跟白天有何不一樣?黑夜+白天又勾勒出怎樣的用戶畫像?
一張書桌、一盞燈、一杯特色夏飲、一碟點心……50元就能承包思南書局的4個小時,這讓90後小周和朋友們解鎖了周末夜晚社交的新選項,圍坐在長桌四周,年輕人低聲交流著心儀新書的讀後感。相隔幾米的另一書桌邊,25歲關小姐認為,相比以往白天走進書店隨意逛逛,挑燈夜讀更有儀式感,「坐擁一處獨屬自己的閱讀空間,感覺很放鬆,很享受。」
6月5日至30日的每周五、周六晚20時至24時,思南書局50個「深夜書桌」,滿足了多樣化細分閱讀需求——一樓小花園書桌浪漫清新,一個人讀有適當的空間,和朋友一起亦有恰當的氣氛;二樓書桌伴隨有咖啡和甜點的香氣,舒適沙發滿足自由的閱讀姿勢;三樓有足夠廣闊的空間,無論獨自學習還是和朋友拼桌,都各得其樂。同步推出的「指定圖書6.6折」深夜折扣,讓體驗深夜「深讀」的讀者享受更多優惠。
「讀者的反饋讓我們很受鼓舞。書店比圖書館少一些約束、比其他空間少一些商業氣,正是獨特的氛圍吸引著愛書的人們。」上海世紀朵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營運長馮潔告訴文匯報記者,剛剛過去的周五、周六兩個夜晚,思南書局「深夜書桌」活動迎來近70位讀者,以20-40歲中青年為主,女性比例大於男性,「獨處型」閱讀為主,也有一大一小親子關係、朋友關係的「結伴型」閱讀。在她看來,夜市的開啟讓市民對公共環境安全更有信心,也隨之派生出新的消費體驗。
「網際網路線上消費,晚間是高頻時段,深夜書店節讓市民放下手掌10公分視線範圍的拇指體驗,轉向步行體驗、手拉手體驗,增加了面對面溝通。夜間模式有望加速書店業恢復到正常運營,也呈現了城市煙火氣之外的清歡一面。」馮潔說。恰如書店外的思南集市熱熱鬧鬧,充滿喧譁與騷動,一牆之隔的書店書桌邊卻別有一番寧謐天地,「黑白」互補,動靜皆宜。
「從6日晚實際情況來看,顧客很給力,我們打心眼裡高興。」上海圖書公司副總經理石洪穎曬出了兩張收銀條——晚10點出頭,有讀者抱走了心儀已久的《非凡抄本尋訪錄》,198元單價打了66折,相當划算;還有一位資深擁躉一口氣拿下13部古籍著作。一天下來,上海古籍書店和藝術書坊近11萬碼洋,比平時日均營業額翻了一番。
石洪穎觀察到,晚上逛書店的,「進來了基本上都不會空手出門」,讀者的「帶貨」能力和書店的專業定位也有一定關係,「不少專業讀者聽聞購書優惠後提前鎖定寶貝,預約購買。」晚上顧客群體中很大比例是年輕人,「有讀者告訴我,平時白天上班忙沒時間,趁著夜間營業時間延長,趕緊過來掃貨。」這也給她帶來啟發,以往上海古籍書店和藝術書坊是傍晚6點關門,「這會不會有點早?如果深夜書店運營一段時間後效果好,確實能夠服務到讀者,我們也考慮將夜間模式成為常態化。」
比鄰的上海書城福州路店,也嘗到了「甜頭」。上海書城總經理趙鋒透露,福州路店6日銷售碼洋20.3萬元,環比增長6%;夜市的主力消費群以80後90後為主,晚23點15分,一對年輕情侶下了最後一單。
深夜書店上漲的不止是碼洋,也提振了行業信心,推動了業界對書店力釋放的思考。比如,昨晚的上海外文書店,收銀臺前的隊伍基本沒停過。有兩位老人專程來買書,雖腿腳不大利索,但逛得很有興致,其中一位出了店門又返折回來說漏了兩本,再到二樓補買。書店員工照顧老人優先結帳,其他排隊的顧客也主動讓出位置,場面溫馨感人。
「6日全天碼洋31萬元,其中光是晚上4小時活動期間碼洋佔了22萬,讀者反響挺熱烈的。」上海外文書店總經理顧斌告訴文匯報記者,不光是線下打卡消費,書店昨晚策劃的兩場直播點讚數破1.1萬人次,一場是親子互動講故事活動不帶貨但傳播效果很好,聚攏了人氣和口碑;另一場是松坂書屋在線接單2000多元。
「深夜書店節期間每周末都有直播、促銷、親子閱讀等活動,線上線下聯動已成為書店發展必然趨勢。多業態多時間段的呈現能改變讀者對書店固有的單一印象,增強書店自身的活力,也是上海對書店文化創新融合發展的需要,希望我們能為城市的夜經濟文化消費盡一份力。」顧斌的一番話道出不少書店人的心聲。
書店變身「小酒館」「放映室」,有讀者最晚逗留到凌晨1點
「上海素有不夜城之稱,夜上海不只是白天的延伸,也是城市生活發展的必然結果。書店、咖啡館、美術館、影劇院,夜市,既是人們在世俗生活中尋求休憩、寬慰和薰陶的場所,更是城市文化滋生、確認和傳播的舞臺。」作家孫甘露認為,鼓勵人們走出家門,匯聚到人群中去,也是個體和社會彼此尋求精神慰藉和支持的一種途徑。「一本書不只是在枕邊陪伴你,它也許有一萬種方式等待你去邂逅。」
第N種「邂逅」是什麼?滬上書店一直在探索。比如,光的空間·新華書店把閱讀之光帶到書店之外,在愛琴海購物公園外街設置書攤,周末每晚18時至21時邀請市民「夜遊書集」。而光的空間紹興路店每周六晚則變身「7號小酒館」,講述書與酒的夜間故事。
80後溫小姐在朋友的推薦下相約「小酒館」,自學日語、愛好日本文學的她選了《日本色氣》,「調酒小哥哥手藝超讚,他曾跟著日本調酒大師學過,專門調配了一杯『銀座清風』,是不是和這本書很搭?」
這也是書店和讀者玩的遊戲,「令人驚喜的是,昨晚最後一位客人1點才離場。顧客發現,拿一本書,或說一句話,描述一段心情,調酒師就會做一杯對應的限量款特調飲品。用酒的質地和酒文化,來貼合圖書主題,給讀者一些新鮮感和交互感。」光的空間紹興路店執行店長邊牧城發現,這種形式打通了吧檯之間不同客人的隔閡,聊到了書,就有了話題;也讓讀者更深度地參與到書店的建設中,書店和讀者不再拘泥於傳統的「我提供空間,你來買書」模式,而是打破隔閡,建立共建和信任關係,從「顧客」變「朋友」。
當越來越多讀者對書店產生老友般的親近感與信任感,書店的磁場效應就會越發明顯。「這裡有《讀者》雜誌哎!」6日晚,路過九江路的市民及遊客駐足在讀者·外灘旗艦店門口,進門處桌上擺滿了《讀者》,類似迷你書攤,有一家三口停下,父親是《讀者》的粉絲,給上二年級的兒子「安利」——「這就是你老爸年輕時看的雜誌」,說罷拿起最新的兩期,說要買給孩子也看看。
徜徉書店,《薛兆豐經濟學講義》《人生海海》《半小時漫畫中國史》是人氣單品,銅活字印刷的系列文創商品也頗受歡迎。「周末全家出行逛店的顧客比較多,深夜書店節的系列活動,對滬上書店消費生態會帶來改變,至少更多人樂意到實體書店消費場景中,體會閱讀的美好。」讀者(上海)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讀者·外灘旗艦店主理人蔡志文告訴文匯報記者,「文化+夜生活」有了更多的切入口,各家書店也卯足勁頭髮揮各自優勢,推出不同形式的推廣活動,這對實體書店調整經營模式,持續為大眾提供優秀的文化服務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