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史》「故事」中的諸制流變

2021-02-13 遼金西夏研究

2017年07月10日 來源:光明日報   

 

  檢讀二十四史,常見歷代關涉當朝「制度」的各類「故事」,因而,「故事」與「制度」的關係問題也引起學者們的關注與研究。記載遼朝史事的《遼史》中也有與遼朝各項制度相關的「故事」。筆者不揣淺陋,僅就《遼史》「故事」中反映的遼朝諸制形成及其流變,略作探考,冀望方家教正。

  前朝「故事」:中原漢制之援引

  遼朝諸制有不少是承唐仿宋的,譬如官制中的「南面官」,《遼史·百官志》即言其「如唐制也」。遼制中援引中原漢制而形成者,在《遼史》的文本敘述中,有些也是在「故事」中出現的。比如禮制中的「朝會禮」。《遼史·穆宗紀上》載:應曆元年十一月「乙亥,詔朝會依嗣聖皇帝故事,用漢禮」。這就是說,遼朝的「朝會禮」應該是耶律德光借用中原王朝漢禮而創製。史實的確如此。《遼史·禮制一》即云:「太宗克晉,稍用漢禮。」而「借用」之過程,《遼史·儀衛志四》亦有記載:遼滅後晉,「大同元年正月朔,備法駕至汴,上(遼太宗)御崇元殿,受文武百官朝賀。自是日以為常」。儘管耶律德光滅晉後在汴京僅僅駐紮三個多月便匆忙北歸,但契丹人卻把包括「朝會禮」在內的後晉整套禮儀制度,以及支撐完成各種儀式程序的「硬體」——「太常樂譜、諸宮懸、滷簿、法物及鎧杖」(《遼史》卷4《太宗紀下》)等,統統帶回塞北草原。這則「故事」告訴我們,源自中原漢禮的遼朝「朝會禮」形成於太宗朝末期,穆宗即位後,又將其進一步明確並繼續推行之。

  同漢魏、兩晉援引秦漢「故事」形成的好多「制度」相似,遼人講前朝「故事」,引中原漢制而形成的某些制度,也多為不便草擬成文或無法形成制條者,只能是遇事效法前朝「故事」中具有參考價值及借鑑意義的成例,作為處理現實棘手問題的依據。比如,遼朝末年,天祚皇帝耶律延禧在女真大軍的追擊下,一路潰敗西逃。此情此景,頗與當年「安史之亂」發生後,唐玄宗棄長安逃奔巴蜀有些相似。玄宗西逃,率兵北上的太子李亨在部下的擁戴下,於靈武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天祚皇帝在金兵的追擊下西逃,一些仍在內地的契丹貴族、文武臣僚等,便提議仿照唐肅宗即位做法,立遼興宗之孫、秦晉國王耶律淳為帝,希望其重組契丹鐵騎,擊潰女真軍隊,光復遼之天下。《遼史·天祚皇帝紀四》即云:「保大二年,天祚入夾山,奚王回離保、林牙耶律大石等引唐靈武故事,議欲立淳。淳不從,官屬勸進曰:『主上蒙塵,中原擾攘,若不立王,百姓何歸?宜熟計之。』遂即位。」在沒有成文法律規約的情況下,只能用前朝「故事」之成例,作為特殊時期皇位轉移的制度依據。

  本朝「故事」:現行制度之沿用

  契丹(遼)政權建立後,統治者根據客觀實際,陸續制定並頒行了諸多法制規章,以便各級軍政官員及廣大民眾遵照執行。遼在建國之初及至前中期制定的某些法制規章,沿用到遼末都沒有改變,這在《遼史》「故事」中也有所反映。例如遼朝前期制定的契丹皇帝車駕巡遊,節度使等地方官員要有所「進獻」的制度。《遼史·張儉傳》云:「統和十四年,(儉)舉進士第一,調雲州幕官。故事,車駕經行,長吏當有所獻。聖宗獵雲中,節度使進曰:『臣境無他產,惟幕僚張儉,一代之寶,願以為獻。』」這則「故事」表明,遼朝節度使「進獻」制度應是制定於聖宗即位初期或之前。另據《遼史·道宗紀五》記載:大安三年十月「罷節度使已下官進珍玩」。道宗皇帝詔令節度使以下官員此後不再「進獻」,並不包括節度使本身。如是,該制應該延續到了遼末。

  遼朝北部、東北及西北邊疆地區,分布著數量眾多、名稱各異的遊牧、漁獵民族或部族。遼朝政府根據他們的不同狀況及與中央政權的親疏關係,採取了不同的管理方式,其中包括定期「朝貢」制度。比如,遼朝政府對生女真實行羈縻式管理,制定了較為完善的生女真部族「朝貢」制度,因為《遼史》所見從道宗鹹雍年間開始的生女真「朝貢」活動已頗為頻繁。生女真「朝貢」制度具體內容是什麼?除了《遼史》記載的「進馬」「貢良馬」及籠統的「遣使來貢」外,詳細者鮮見。然《遼史》中一則遼末「故事」,為我們進一步了解遼朝政府制定的生女真「朝貢」制度相關內容,提供了線索。史載,天慶二年「二月丁酉,(天祚帝)如春州……界外生女真酋長在千裡內者,以故事皆來朝。適遇『頭魚宴』,酒半酣,上臨軒,命諸酋次第起舞,獨阿骨打辭以不能。諭之再三,終不從」(《遼史》卷27《天祚皇帝紀一》)。這則「故事」表明,除了命其貢納土特產品外,還要求各部酋長在距離遼帝春捺缽地春州「千裡內者」「來朝」,並在「頭魚宴」上表演民族舞蹈等。這就是說,道宗朝制定的生女真「朝貢」制度,到遼朝末年仍沒有改變,還在沿用。

  本朝「故事」:現行制度之變革

  遼代,也有些制度在制定並執行一段時間之後,會隨著所處環境的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比如某些地方的賦稅制度,地方官可能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建議修改某些條文(如納稅額度)。這在《遼史》「故事」中也有所反映。《遼史·耶律抹只傳》即云:「統和初,……(抹只)遷開遠軍節度使。故事,州民歲輸稅,鬥粟折五錢,抹只表請折錢六,部民便之。」《遼史·聖宗紀三》卻記耶律抹只所任為「大同軍節度使」,「大同軍節度使耶律抹只奏今歲霜旱乏食,乞增價折粟,以利貧民。詔從之」,這說明減稅利民之事發生在雲州(舊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當然,該「故事」不管發生在何處,耶律抹只奏請修改稅制條文的事實應該是存在的。這則「故事」表明,遼朝前期曾規定民眾向國家納稅可以糧折錢,標準是「鬥粟折五錢」;為減輕民眾納稅負擔,耶律抹只奏請朝廷批准,鬥粟改折六錢。其建議得到了朝廷的認可,此地的賦稅制度便發生了改變。

  聖宗朝之前,遼朝中央負責刑獄事務的機構是夷離畢院。《遼史·國語解》云:「夷離畢,即參知政事,後置夷離畢院以掌刑政。」這一制度到聖宗太平年間發生了變化,中央最高軍政長官北、南兩院樞密使開始過問獄訟之事。這有《遼史》「故事」為證。《遼史·刑法志上》即云:「故事,樞密使非國家重務,未嘗親決,凡獄訟惟夷離畢主之。及蕭合卓、蕭樸相繼為樞密使,專尚吏才,始自聽訟。」聖宗朝刑獄制度之所以發生改變,原因是「小民犯罪,……不能動有司以達於朝」;「內族、外戚多恃恩行賄,以圖苟免」。於是,聖宗皇帝便詔令:「今貴戚以事被告,不以事之大小,並令所在官司按問,具申北、南院覆問得實以聞。」(《遼史》卷61《刑法志上》)將一些訟案的終審權收歸樞密院,由中央最高軍政長官樞密使「覆問」裁決,目的是想減少因辦案官員收受賄賂、暗箱操作而產生的法制腐敗。當然,夷離畢職掌刑獄並沒有因為兩院樞密使的介入而取消。《遼史·刑法志下》即云:道宗清寧「四年,復詔左夷離畢曰:『比詔外路死刑,聽所在官司即決。然恐未能悉其情,或有枉者。自今雖已款伏,仍令附近官司覆問。無冤然後決之,有冤者即具以聞。』」可見,到遼代後期的道宗朝,主抓刑獄事務仍是夷離畢的職責所在,只不過是增加了樞密使的「覆問」環節。

  (作者:張國慶 本文系遼寧省社科規劃基金重點項目〔L12AZS001〕成果)

相關焦點

  • 苗潤博︱《遼史》與史源學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苗潤博的新著《〈遼史〉探源》,全面檢討了元修《遼史》的史源問題,系統考證了《遼史》各部分的文本來源、生成過程、存在問題及史料價值,並將《遼史》放置在整個中國古代正史文本生成、流變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
  • 專題 《遼史》修訂:一門學科的傳承
    1、歷經坎坷的《遼史》被稱為「遼史三大家」之一的馮家昇(已故)曾在《遼史源流考》中寫道:「今之二十四史,以《遼史》成書最速,亦以《遼史》為最劣。」那麼,《遼史》為什麼會如此飽受詬病?再後來,才把《遼史》中的具體篇目交給他點校。 「讓誰點校哪一卷、什麼部分,劉老師都是出於深謀遠慮的規劃。一般都會和學生的研究興趣、畢業論文方向等緊密結合。」本次修訂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陳曉偉說,在讀書課上,按照《遼史》卷數的前後順序,分到具體點校某卷的學生就是當天的主講。在講課前,主講人要把點校中遇到的需要討論的問題發郵件給劉浦江和所有與會同學,讓大家提前準備。
  • 「遼史四大家」有何治學特點
    清儒治遼史者莫勤於厲樊榭(鶚)之《遼史拾遺》二十四卷。」(《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不過嚴格說來,此書「是一些有關史料的匯錄而已,對《遼史》本身的裨補不大」(羅繼祖語)。後有楊復吉撰《遼史拾遺補》5卷,採厲鶚未見書及散見其他書中有關遼事400條,與厲書相輔流行。
  • 【專題】《遼史》修訂本有哪些學術推進
    浦江師要求我們修訂人員在做具體的點校工作時,儘量窮盡史料,除了廣泛發掘和參閱傳世五代宋元高麗文獻中的遼史資料之外,尤其要充分利用作為第一手材料的遼代石刻文獻。這些資料彙編為《遼史》的他校工作提供了極大便利。通過利用以上所述傳世文獻及出土石刻,可以解決《遼史》記載中的不少問題。譬如宋遼交聘使臣姓名,《遼史》所記多不準確,而在《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宋代文獻中則保存有較為完整的記錄,可為《遼史》糾謬補闕。再舉兩個利用石刻文獻的例子。此前學者早已指出,《遼史》所見楊皙、楊績事跡系一人重出,但此人本名究竟是「楊皙」還是「楊績」,則未能確定。
  • 民間傳說流變:凱爾特傳說中的萬聖節
    帶著這些疑問,我查閱了一些資料,了解到一些萬聖節習俗流變的故事。 一、薩姆汗節日傳統的演變 萬聖節的最初源自歐洲人三大先祖之一,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薩姆汗節,這個節日本身承載著慶祝豐收、紀念死者,祈求健康平安等多種意義,也被視為當時的新年。
  • 水性塗料流變助劑的作用機理及研究進展
    流變助劑是塗料配方中的關鍵組成,水性塗料的流變特性是一種較複雜的黏度與剪切力之間的相互關係,如圖1所示,其決定著塗料的生產、貯存以及施工性能。圖1 塗料生產應用與流變性能關係水性塗料常用的流變助劑按其化學性質可以分為有機和無機兩大類。
  • 端午節的起源及流變過程
    今天端午節的形式與文化內涵,是歷史演變過程中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時間的多種文化因子相複合的產物。它的起源和流變過程,較之其它任何一個節日都要複雜。農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端午節又名端陽節、蒲節、重五節等。《太平御覽》卷三十引《風土記》:「仲 夏端午,端者,初也。」
  • 百年音樂的流變
    但是,不要忘了,音樂漫長的流變已經歷了無數個百年,再宏大的敘事也只是某個瞬時取景框,羅斯的目的是讓我們不僅看到20世紀的圖景,而且看到無數的分岔,它們有來路,同樣有去路。而音樂之可期,在於它的「變」,它的不受馴。起於混沌時光已過去13年。
  • 流變中的青海民間舞蹈
    《駱駝舞》記述了撒拉族人民的東遷史;《安昭舞》卻出現在土族人民歡慶佳節和婚嫁喜慶之日;《納頓》則表現土族人民慶祝豐收時的喜悅;《宴席舞》多在回族群眾婚嫁喜慶之日展示;《社火》舞蹈均在漢族元宵佳節的歡騰氣氛中起舞;《鍋哇》是古代藏族人民為防禦敵人侵略進行練兵為內容的武士舞…… 青海是古老的黃河文明、長江文明、瀾滄江文明的發祥地和重要傳播地
  • 幾個原因告訴你應該採用流變儀代替粘度計
    上述這些問題,如果你的答案中有一個是肯定的,那麼你就需要好好考慮採用現代化的流變儀來代替廉價的粘度計了。在過去的十年裡,流變儀的設計和功能已經得到了顯著提高。大部分的現代儀器都具有廣泛的測試功能,這些都通過使用軟體得以體現,這也使得新用戶能夠更加輕鬆的使用。
  • 畢克化學推出新品液體流變助劑BYK-7410 ET
    畢克化學推出新品液體流變助劑BYK-7410 ET    慧聰塗料原料網訊:畢克化學為了適應市場和環保需求,推出新品液體流變助劑BYK-7410ET。    由於N-乙基吡咯烷酮(NEP)標籤的情況已經變化,NEP是被包含在BYK-E410中的溶劑,因此有必要在2014年12月31日前改變這些畢克化學流變添加劑的標識情況。畢克化學已經開發了基於不屬於標識為CMR,醯胺酯(ES)和醯胺醚(ET)的替代品。
  • 「詞媒體」內涵再探析及其話語流變
    比如「蝸居」、「蟻族」兩個詞,用動物的特性來形容現代社會中人類的生存困境,不僅形象地描述了現實,而且促使人去思考人本身的存在問題;第四,衍生功能強。這一點在第一部分已經提到過,這裡不再贅述。 三、詞媒體的話語流變 詞媒體的話語流變是一個由單個事件不斷擴大的過程,誠如有學者所指出,詞媒體在話語流變過程中具有「連續劇般的接續性」、「交響般的交互性」和「多層面的延展性」[5]。下面就以「淘寶體」為例來分析詞媒體話語流變的過程。
  • 寧稼雨:諸子文章流變與六朝小說的生成
    而渲染髮揮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要用人間已經或可能發生的故事去說明其要闡述的道理。諸子散文中使用故事來揭示某種道理的情況每每可見。也就是說,「近取譬論」的手法絕對不是小說家的發明,而是諸子普遍採用的手法。不使用寓言譬論來說明道理的諸子著作,倒是極為罕見的。當然,諸子中寓言和譬論手法的使用,也有一個從少到多,從約到濫的過程。這個過程的走向趨勢,恰好為小說的萌發提供了水到渠成的契機。
  • 《飄》:人生流變,隨遇而安
    《飄》:人生流變,隨遇而安本文的文字內容純屬原創。在這場巨大的變革中,有失意、有落寞,有機會,有遍地的商機。這時候,需要做的就是拋棄固有的思維,變得更開放,講究與浪潮共進退,隨著新時代的歌舞而歡呼。在《飄》一書中,我們會看到,並非所有的南方人,前莊園主和上層紳士淑女太太們都能夠看清潮流,共進共贏的。
  • 【在線發表】[2015-0532]耐高溫縮水甘油胺型環氧樹脂的化學流變特性
    摘  要:採用流變儀測試耐高溫縮水甘油胺型環氧樹脂體系的黏度-溫度和黏度-時間特性曲線,考察樹脂體系的化學流變特性,建立和對比樹脂體系在等溫條件下黏度特性曲線的Daul Arrhenius模型和工程黏度模型,提出了一種二階指數黏度模型預測體系的黏度變化規律。
  • 檸萌影業CEO陳菲:「劇變」時代的流變與不變
    如何敏銳感知流變?如何擁抱變化?布局未來?11月18日上午,在三聲主辦的「第五屆中國新文娛·新消費」年度峰會上,檸萌影業聯合創始人、CEO陳菲以「劇變時代的流變與不變」為題,發表主題演講。古裝劇也可以贏在新的價值主張,比如《傳聞中的陳芊芊》。
  • 加氣混凝土料漿的流變性能及其與發氣和稠化速率的關係
    摘要:研究了粉煤灰和石灰對加氣混凝土料漿流變性能、發氣速率和稠化速率的影響,建立了加氣混凝土料漿流變性能與發氣速率和稠化速率之間的關係。結果表明:加氣混凝土料漿為假塑性流體,可近似用賓漢姆流體來描述。隨剪切速率的增大,料漿的剪切應力增大,黏度降低。
  • 從《源氏物語》流變看日本女性命運轉折
    一千年後,現代人重新改寫的《源氏物語》,賦予了這部名著新的生命力,同時也體現了日本社會和文化的千年流變——一千多年前的日本「平安王朝」,誕生了人類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從年代上看,《源氏物語》比《紅樓夢》早出世七百年,比《水滸傳》、《三國演義》以及西方最早的小說集——薄伽丘的《十日談》也早了近三百年。
  • 蒙古人編有《遼史》《金史》和《宋史》,為何唯獨沒有《西夏史》
    有的只是元朝所修的《宋史》中一「夏國傳」的分卷,著實令人不解。要知道同時期的政權都有《遼史》、《金史》和《宋史》,唯獨沒有《西夏史》。是他們本身不重視修史?還是後來的歷朝歷代史官們忘卻了這個叱吒風雲近兩百年的王朝呢?其實說來也簡單,我們從蒙古攻打西夏的歷史,以及他們自身文化建設方面來看,或許能找到答案。
  • 成長答疑|思想是流變的,抓不住,我們總想要確定答案,一直在追
    跟著課程走本身就是思想提升訓練,不要總想搞懂,思想是流變的,抓不到的,確定不了的,這是思想的本質。學員A:怎麼感覺像是說玄之又玄感覺呢?重在領悟嗎?老師。陳微老師:如果一個叫思維創造力的老師把思想教成了機械工程課,不迭代、不流變,這樣的老師免費教你,你都不要去學,重在破你們的僵化意識,因為你們總想確定,確定,確定,所以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