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遼史》修訂本有哪些學術推進

2021-02-07 中華書局1912

最近,為配合《遼史》修訂本的出版,5月4日至8日,《中華讀書報》《文匯報·文匯學人》及《東方早報·上海書評》先後刊發了三組有關遼史的專欄文章,筆者謹代表《遼史》修訂組向中華書局和各家媒體表示衷心感謝。此前筆者曾寫過一篇介紹《遼史》修訂本有哪些學術推進的文字,其中交代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竊以為有必要讓讀者周知,以作為補充和迴響。


由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劉浦江教授主持的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之《遼史》修訂工作,自2007年5月至2014年7月,前後歷時七年告竣。此後,《遼史》修訂稿又經過一年多的審訂、修改和校閱,其間雖遭逢主持人劉浦江教授病逝之不幸,但並未影響整個校審出版進程,終於2016年4月正式推出《遼史》修訂本。值此付梓之際,中華書局約請我們《遼史》修訂組向讀者大眾介紹一下新修訂本的主要學術貢獻和突破。然而所謂「貢獻」、「突破」之類的評價理應由遼史研究者在利用之後去加以論說,恐不容修訂人員自賣自誇。作為劉浦江教授的弟子及修訂組成員,筆者在此並不打算吹噓這部修訂本有多大的學術價值,而是擬從修訂工作本身出發,交代一下它相對於原點校本有何改進提升之處,從而使讀者了解我們的修訂工作,並引起遼史學者對相關學術問題的注意。 

劉浦江先生

中華書局點校本《遼史》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由馮家昇、陳述先生相繼整理完成的,其點校質量堪稱上乘,從而為公眾提供了一個可靠易讀的通行版本。但隨著近幾十年來古籍整理規範的日益嚴格和遼史研究的不斷深入,原來的《遼史》點校本逐漸顯現出其所存在的缺憾,此次重新修訂即要順應時代的變化,進一步提升點校水平,為讀者提供一個校勘更加精審且能反映學界最新研究成果的《遼史》升級版本。總的來說,較之原點校本,新修訂本的學術推進大致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嚴格以百衲本為底本,覆核全書文字,校改慎重,儘量恢復《遼史》的原始面貌。上世紀初次點校「二十四史」,為了快速整理出可供民眾閱讀的通行本,諸史點校採用的是以某一版本為工作本,「不主一本、擇善而從」的整理方式。這種做法對於文字校改主觀性較強,且大多不出校勘記,從而抹殺了不同版本間的文字差異,其實並不可取。如《遼史》即以1931年商務印書館選取數種明初翻刻本殘本配補而成的百衲本為工作本,但在具體點校中,既有以百衲本為底本者,也有不少地方是以乾隆殿本為底本,甚至還有據理校徑改者。根據我們這次修訂的版本校,發現原點校本的許多文字校訂是不妥當甚至錯誤的,改得比較輕率。例如,卷四四《歷像志·朔考》會同六年八月丁未朔下小注「儼、陳」,意謂遼耶律儼《皇朝實錄》和金陳大任《遼史》是月皆作丁未朔,而原點校本卻據殿本將「陳」徑改為「晉」,指後晉朔日,與原文義不符。又卷四《太宗紀下》,會同元年「三月壬戌,將東幸,三克言農務方興,請減輜重,促還期,從之。……癸酉,東幸」。「促還期」,諸本皆同,但原點校本卻憑理校徑改作「促還朝」。按此處記載是說三克以「農務方興」,請求遼太宗此次東幸,減少輜重,並縮短還朝的日期,若改為「促還朝」,則意指催促太宗還朝,但三月壬戌日時太宗尚未東幸,至十日後癸酉方成行,何來「促還朝」一說,可知原點校本所改有誤。諸如此類的情況還有不少,說明原點校本在校勘程序和方法上並不嚴謹,存在很大風險,不符合現行的古籍整理規範。


按照中華書局對於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的統一部署和要求,此次修訂應摒棄原來的「工作本」做法,而採用嚴格的「底本式」整理方式,即選擇一種版本為底本,通校、參校其他主要版本,凡涉文字校改一般均需出校說明。我們《遼史》修訂組亦遵循這一基本原則,以百衲本為底本,重新覆核全書,用原內閣大庫所藏明初內廷朱絲欄鈔本及《永樂大典》殘本進行通校,以南、北監本和乾隆殿本進行參校,並參考吸收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和道光殿本的《考證》內容。對於底本文字的校正採取審慎的態度,除非有充分的理由和足夠的證據,切忌擅改原文,凡是可改可不改者一律不改,儘量遵從底本,避免不同文本的同質化,嚴把校勘尺度,儘可能恢復《遼史》的本來面目。


第二,注重利用傳世文獻及出土石刻資料進行他校,並充分吸收今人的研究成果。原點校本主要是在陳漢章《遼史索隱》、馮家昇《遼史初校》、羅繼祖《遼史校勘記》、張元濟《百衲本遼史校勘記》等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進行的,這些校勘成果主要以本校見長,但在他校方面卻做得並不充分。而此次修訂的凡例之一則要「重點利用五代、遼、宋、金、元、高麗文獻進行他校,同時注意利用出土文獻進行參校,包括漢文及契丹大小字石刻資料」。浦江師要求我們修訂人員在做具體的點校工作時,儘量窮盡史料,除了廣泛發掘和參閱傳世五代宋元高麗文獻中的遼史資料之外,尤其要充分利用作為第一手材料的遼代石刻文獻。為此他特命學生高宇徹查明清金石文獻、地方志以及近幾十年來新刊布的考古資料,將此前陳述《全遼文》、向南《遼代石刻文編》等書沒有收錄的遼代漢文石刻全部整理出來,並儘量參照拓本核對錄文,編集為《遼代石刻新編》;同時,又讓學生搜集整理契丹文字石刻,後編纂出版《契丹小字詞彙索引》(中華書局,2014年)。這些資料彙編為《遼史》的他校工作提供了極大便利。


通過利用以上所述傳世文獻及出土石刻,可以解決《遼史》記載中的不少問題。譬如宋遼交聘使臣姓名,《遼史》所記多不準確,而在《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宋代文獻中則保存有較為完整的記錄,可為《遼史》糾謬補闕。再舉兩個利用石刻文獻的例子。此前學者早已指出,《遼史》所見楊皙、楊績事跡系一人重出,但此人本名究竟是「楊皙」還是「楊績」,則未能確定。按新出遼大安五年《梁穎墓志銘》提到的「故守太保中書令楊公皙」(該墓誌刊布於《文史》2011年第1輯),即此人,知其本名當作「楊皙」,從而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條關鍵證據。又據《遼史》卷六六《皇族表》記載,帖剌與匣馬葛皆為懿祖莊敬皇帝之子,然錢大昕《廿二史考異》認定二者實為一人,但根據契丹小字《耶律迪烈墓誌》、《故耶律氏銘石》及漢文《耶律羽之墓誌》等原始資料,匣馬葛實為帖剌次子(參見烏拉熙春《匣馬葛考》,《遼金史與契丹、女真文》,東亞歷史文化研究會,2004年),《遼史》記載恐誤。從以上這些例子來看,利用宋元文獻及出土石刻進行他校,對於《遼史》點校質量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


另外,此次修訂還充分吸收了近幾十年遼史學界的研究成果。為此浦江師亦命學生在其所編《二十世紀遼金史論著目錄》的基礎上,廣泛搜羅各種期刊、文集所見有關《遼史》校勘的論文、札記,複印後整理編訂為《遼史勘誤》,並且將各篇文章中涉及到的諸校勘點按照《遼史》卷次的順序一一標示出來,註明頁碼,統編為《遼史各卷勘誤索引》。這樣各卷修訂者就可按圖索驥,快速找到應參考的相關文獻資料,避免遺漏和重複勞動,節省了很多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這一《勘誤索引》還可隨時增補,不斷完善。這一做法得到了徐俊先生的讚賞,並在其他各史修訂組大力推廣。


第三,對書中涉及到的某些校勘問題進行研究考察,從而使我們對元修《遼史》的編纂過程及其史源有了新的認識。眾所周知,元末編修《遼史》成書倉促,甚為簡陋,在「二十四史」中是公認編纂質量比較差的一部正史。在這次修訂過程中,我們發現《遼史》紀、傳部分的各卷題名原本較為混亂,如卷一、卷二為《太祖紀》上、下,卷三、卷四為《太宗紀》上、下,然卷六、卷七卻又稱《穆宗紀》一、二,卷八、卷九稱《景宗紀》一、二(原點校本已統一改作《穆宗紀》上下、《景宗紀》上下)。列傳大多題作「列傳第××」,但有些類傳題名卻又與此不同,如卷七二原作「宗室傳第二」、卷一〇五原作「列傳能吏第三十五」、卷一〇六原作「卓行傳第三十六」、卷一〇七原作「烈女傳第三十七」、卷一〇八原作「方技傳第三十八」、卷一〇九原作「伶宦傳第三十九」,卷一一〇、卷一一一原作「奸臣傳第四十」、「奸臣傳第四十一」(以上原點校本均已統一改作「列傳第××」,再說某某類傳名)。這種情況說明,《遼史》可能最終沒有經過元朝史官的統稿,以致產生各卷題名形式不一致的現象,這或可為其成書草率之新證。


一般認為,《遼史》的史源主要出自耶律儼《皇朝實錄》和陳大任《遼史》。而通過此次修訂,我們可以進一步深化這一認識。有跡象表明,元人所修《遼史》很可能是以陳大任《遼史》為藍本,而參之以耶律儼《皇朝實錄》。筆者在研究《遼史·朔考》中的月朔記錄時發現,今本《遼史》本紀主要源自陳大任《遼史》。不僅是本紀如此,又如屢見於《遼史》紀、志、表、傳中的道宗「壽隆」年號,本當作「壽昌」,今本《遼史》作「壽隆」者,系陳大任避金欽慈皇后「壽昌」諱而改。通檢《遼史》,除《閏考》一處記作「壽昌」外,其餘四十餘處均作「壽隆」,這個例證尤能說明問題,可知元修《遼史》的主要史源是取自陳大任而非耶律儼。不過《遼史》八表,除《皇子表》《公主表》源自陳大任《遼史·皇族傳》之外,其他六表實乃元人雜抄陳大任《遼史》和耶律儼《皇朝實錄》諸紀傳拼湊而成的(參見劉浦江《點校本〈遼史〉修訂前言》)。此外,過去認為《遼史·天祚皇帝紀》所載遼末史事多採自《契丹國志》,但據修訂組成員苗潤博博士研究,其真實的史料來源狀況恐怕要複雜得多,可能與多部宋代文獻存在一定的淵源關係。上述這些考察結果都有助於我們加深對《遼史》史源的認識。


以上主要從修訂工作的角度,簡略介紹了我們認為《遼史》修訂本相較於原點校本有所提高推進的三個方面。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儘管窮盡史料是我們的努力方向,但由於種種原因,仍難免會遺漏一些有校勘價值的文獻史料及參考論著,以致某些問題未能發現或予以徹底解決;同時,目前新修訂本對於某些校勘問題的判斷也未必完全正確,容有失誤的可能,敬請海內外方家批評指正。


修訂本《遼史》

記得在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啟動之初,學界或有質疑,以為當今學者的點校水平恐怕無法超越老一輩歷史學家,擔心新修訂本的質量不升反降。尤其是我們《遼史》修訂組,劉浦江教授出於培養學生的宗旨和目的,將具體的分卷點校工作全部交給我們這些研究生來承擔,這更增添了大家對《遼史》修訂本質量的疑慮。但事實上,在浦江師的周密部署和嚴格把關之下,憑藉著縝密高效的校勘流程和工作方法,我們可以很有底氣地說,《遼史》修訂本的點校質量是有保障的。雖然它還有瑕疵,並不盡善盡美,但仍是研治遼金史者值得參考的一個《遼史》版本。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私家歷史)

(統籌:啟正;編輯:松露)



相關焦點

  • 專題 《遼史》修訂:一門學科的傳承
    近日,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第三批成果、由劉浦江帶領團隊承擔的《遼史》修訂本即將出版。據修訂組統計,此次《遼史》修訂本附有校勘記1716條,改動標點四五百處。 點校本出現前,《遼史》有哪些版本?
  • 「遼史四大家」有何治學特點
    世紀初到40年代末,這時期的遼史學,一方面是繼續就《遼史》進行補正、考訂、校勘及遼文輯錄,另一方面是開始採用近代史學方法研究遼史;第三階段為20世紀50年代至今,這一時期無論是專題研究、斷代史編撰,還是文獻整理、考訂補正,都有許多成果問世,其數量超過以往任何時期,範圍涉及各個領域,文物考古的收穫更是令人矚目。
  • 苗潤博︱《遼史》與史源學
    2010年9月我從天津跑到北大旁聽劉老師的課,課下和他聊起《松漠之間》裡用到的一條史料,在史源上可能有問題。返津後收到劉老師郵件,問我願不願意來參加他開設的關於《遼史》修訂的讀書課。機會難得,我就這樣懵懂地進來了,開始接受比較正規的遼史訓練。苗潤博與劉浦江,攝於北京大學中古史中心圖書館前,2011年4月。
  • 《隋書》修訂本面世,見證學人傳承接力
    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又有新成果。
  • 《金史》專題|程妮娜談《金史》的編纂、點校與修訂
    程妮娜(澎湃新聞 劉箏 繪)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自2005年啟動以來,已陸續出版了修訂本《史記》《舊五代史》《新五代史》《遼史
  • 重磅 |《金史》修訂本出版
    《金史》(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精裝八冊)[元]脫脫等 撰傅樂煥、張政烺 點校程妮娜 主持修訂978-7-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二七稱讚《金史》「敘事最詳核,文筆亦極老潔,迥出《宋》、《元》二史之上」, 認為《金史》修撰得益於金代實錄本自詳慎,宣、哀以後諸將傳記,多本之元好問《壬辰雜編》、劉祁《歸潛志》二書,皆二人耳聞目見,「其筆力老勁,又足卓然成家」。「纂修諸臣於舊史亦多參互校訂,以求得實,非全恃鈔錄舊文者」。每一大事以主其事者詳敘之,「有綱有紀,條理井然」,不至枝蔓,「最得史法」。
  • 《遼史》「故事」中的諸制流變
    遼制中援引中原漢制而形成者,在《遼史》的文本敘述中,有些也是在「故事」中出現的。比如禮制中的「朝會禮」。《遼史·穆宗紀上》載:應曆元年十一月「乙亥,詔朝會依嗣聖皇帝故事,用漢禮」。這就是說,遼朝的「朝會禮」應該是耶律德光借用中原王朝漢禮而創製。史實的確如此。《遼史·禮制一》即云:「太宗克晉,稍用漢禮。」
  • 《隋書》專題︱吳玉貴談《隋書》的編纂、點校與修訂
    《新五代史》《遼史》《魏書》《南齊書》與《宋書》。對《隋書》的研究最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有哪些代表性的學者和學術成果?吳玉貴:這個問題不好說。至少汲古閣本的《隋書》,就通校過宋本《隋書》。清乾隆年間武英殿刻本「二十四史」《隋書》卷後的「考證」,應該算是對《隋書》的第一次全面校勘考證。
  • 點校本《南齊書》的修訂與青年學人的學術成長
    2017年12月1日下午3:00-6:00,「史學文獻整理與青年學人的學術成長——點校本《南齊書》修訂工作的啟示」座談會在中山大學永芳堂三樓學術報告廳舉行。 「二十四史」修訂工程中的《南齊書》《梁書》《陳書》三書修訂由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景蜀慧教授主持。
  • 重磅|《梁書》修訂本出版
    《梁書》點校本此次修訂以商務印書館據北平圖書館藏宋大字本(闕卷以上海涵芬樓藏元明遞修本配補)影印百衲本為底本,以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原北平圖書館宋大字本縮微膠片(原書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著錄作宋紹興間刊明初修補本,已與原書作比對核校)為首要之通校本,以彌補百衲本因描潤校改有失古本原貌的不足。
  • 時隔五年,中央再次修訂《幹部任用條例》,有哪些新要求?
    本條例自2019年3月3日起施行。2014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印發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同時廢止。時隔五年,中央再次修訂《幹部任用條例》,有哪些新思想?哪些新要求?來看新華社的這篇文章,從中找答案吧↓↓新思想指引幹部隊伍建設闊步前行——寫在新修訂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頒布實施之際千秋大業,貴在用人。
  • 民法典背景下信貸合同規範修訂專題及法律風險防控專題
    (6)債務轉移的法律規定及法律後果(7)關於債務加入的法律問題——《民法典》第552條規定解讀16、借款合同一般有哪些條款?(民法典668條規定)17、保證合同一般有哪些條款?(民法典684條規定)18、抵押合同一般有哪些條款?(民法典400條規定)19、質押合同一般有哪些條款?
  • 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專題學習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法治建設水平陽江日報訊(記者/姚壽高)16日上午,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專題學習會,專題學習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今後的工作中,將全面系統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新修訂的憲法,自覺將憲法精神體現到具體工作中去,切實加強對憲法的學習、宣傳和貫徹,做憲法的崇尚者、遵守者、實踐者、捍衛者。在聽取了大家的發言後,溫湛濱強調,這次憲法修改,是黨中央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和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 資訊 | 《隋書》修訂本出版:隋朝是南北朝的收官,還是唐朝的開局?
    二十四史的點校和修訂是幾代人的學術接力。《隋書》也是這樣,原點校者汪紹楹先生、陰法魯先生,都是傑出的古代文史研究大家。近日,經過近十年的工作,由復旦大學特聘教授、文史研究院研究員吳玉貴和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孟彥弘研究員承擔的點校本《隋書》修訂,由中華書局出版。此次《隋書》的修訂與先前的版本有何區別?對先前的點校做了哪些修正?我們又該如何理解隋代的意義?
  • 【問答】中組部:《公務員法》修訂了哪些方面?(附新舊對照)
    持續推進公務員交流工作,積極選派公務員到基層一線培養鍛鍊,加大對口援派幹部工作力度,公務員隊伍的政治素質和專業能力不斷提高。 問:請您介紹一下為什麼要修訂公務員法?2016年11月,中央領導同志在審議《關於建立公務員職務與職級並行制度的試點意見》時指出,要統籌做好公務員法修訂工作。2017年4月,黨中央正式批准修法工作。2018年9月,中央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專題對修訂草案進行了審議。12月10日,修訂草案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審議。二是深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
  • 教育部教材局負責人就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修訂答記者問
    2003年印發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導了十餘年的高中課程改革實踐,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對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生的巨大變化,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更高要求,還有一些不相適應和亟待改進之處,需要進行修訂完善。  三是推進與高考綜合改革相銜接的需要。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對高中課程和高考改革進行統籌謀劃,做好銜接。
  • 《民法典》擔保責任之修訂及對借貸業務、不良資產的影響專題研討
    那麼,《民法典》新的擔保規則的出臺,對存量的借款糾紛(含民間借貸)的審判會產生哪些影響?居住權制度的設定,對基於抵押的不良資產投資生態又將產生哪些影響?企業和金融機構應當做好哪些應對《民法典》生效後的準備?對於以上問題,北京市道可特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陳杰律師將圍繞「《民法典》擔保責任之修訂及對借貸業務、不良資產的影響」進行線上主題分享。
  • 如何推進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清華經驗來了
    推進教育教學改革,鼓勵課程改革創新,完善課程評優機制,發揮精品課程的示範引領作用。 重視學習成效反饋,不斷豐富公共課的課程內容,設立學術與職業能力提升項目,拓展學術技能和職業發展能力。加強導師隊伍建設,自2016年起每年舉辦「博士生指導教師研修班」,幫助新任導師強化職責、熟知規則,不斷提升指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