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每個讀書人的最高理想,古往今來,無數的讀書人頭懸梁錐刺股,點燈熬油刻苦讀書,為的就是能揚名科場,雁塔題名,光宗耀祖。然而,為了得償所願,古代這些讀書人也是使出渾身解數,拉下臉皮,通過各種渠道傍大腕,求關注,以提高知名度和曝光度,提高考中的機率。「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李白很牛逼,可為了做官也不得到處幹謁,拜訪各路大腕,求推薦,才得以夢想成真。「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進君」的王維很牛逼,可為了能中榜,也不得不到處「行卷」,靠著岐王的推薦和獻給玉真公主的一首琵琶曲才得以高中狀元。「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杜甫很牛逼,可為了能衝出海選,也不得不狠拍尚書左丞韋濟的馬屁,誇韋濟是「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誇得人臉都紅了,只可惜最後也沒有考上。你看看,為了能考中進士,這些古人們有多拼。
考中進士有多難?以唐代為例,唐王朝執政289年,總共才錄取了區區6637名進士,簡直是煉獄級別的難度。考中進士不容易,考中了能當官更不容易,以韓愈為例,從貞元三年(公元787年)到貞元八年(公元792年,)五年時間裡參加了四次進士考試才考上,考上後坐了多年的冷板凳,擔任的也只是秘書省校書郎之類的虛職,急得天天發瘋,給宰相們上書,求個官做,一直到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被任命為監察御史,這才有了實職。當官不容易,當了官能一輩子順風順水平安降落那就更不容易了,王昌齡、劉禹錫、柳宗元等等這些進士們,當了官後,那個沒有被貶過,有的還一貶再貶,沒能善始善終,老境悽涼,讓人唏噓感嘆。
當然,也有意外,唐代的文人中,有兩個人的下場很好。一個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高適,幼時家境貧困,屢考不中,四十多還混在底層失意落魄,五十歲才入仕,然而,此後的人生突然開掛,從劍南節度史開始,一路高升,後來任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封為浡海侯,給食邑七百戶,自古到今,文人被封侯的僅此一人。另一個是「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賀知章,混跡朝廷五十餘年,離京之時,「帝賜詩,皇太子、百官踐送」,全身而退、載譽而歸,簡直羨煞王昌齡、劉禹錫、柳宗元等一干人了。
賀知章,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人,在家族排行第八,人稱「賀八」。祖上是會稽賀氏,當地的名門望族。賀知章自小家境殷實,生活優渥,但他從不自傲,勤奮好學,十多歲便可寫詩賦文,在當地被譽為神童,他一直夢想著能揚名科場,建功立業。然而,那時的科舉考試還不太正規,連續好多年都沒有開考。武皇證聖元年(公元695年),三十六歲的賀知章第一次赴京參加考試,便一鳴驚人,拿下那一科的金榜狀元,成為浙江省有史料記載的第一位狀元。
唐代素有「五十少進士」之說,賀知章三十多歲就能中進士科狀元,絕對鳳毛麟角。
然而,這位風光無限的狀元郎起初並沒有被授予高官,大約只是個七品或八品的小官,但賀知章不以為忤,在這些低微的崗位上不但盡心盡力地幹著,而且幹得很好,與此同時,他的才情和幽默感也很得同僚們的讚許,這一切被當朝宰相、也是他的表兄陸象先看在眼裡。
陸象先為人風流清雅,寬厚友善,有很深的學術造詣,曾監修國史。他對賀知章很欣賞,曾對朋友說:「季真清譚風流,吾一日不見,則鄙吝生矣。」大意是賀老弟風趣幽默,為人灑脫,一天不見,就感覺了無生趣。在陸象先的引薦下,賀知章先後被任命為國子四門博士、太常博士。
然而,好景不長,玄宗即位,罷免了陸象先的宰相職務,將其外放,賀知章跟著倒黴,此後幾年都原地踏步。幸運的是,不久賀知章遇見了生命中的另一個貴人:張說。說起來這還有一段佳話。張說奉命徵討突厥叛軍,大勝而歸,朝廷上下獻詩祝賀,賀知章也做了一首邊塞詩奉上,其中寫道:「荒憬盡懷忠,梯航已自通。九攻雖不戰,五月尚持戎。遣戍徵周牒,恢邊重漢功。選車命元宰,授律取文雄……」這幾句讓張說很受用,於是對賀知章另眼相待。
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張說任中書令,立刻舉薦張說參與修撰《六典》《文纂》等典籍,加升太常少卿,兩年後,又升任禮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一時極盡榮光,風頭無兩。
在此後的近二十年官宦生涯中,賀知章一直順風順水,官職不斷升遷,先後任右庶子、侍讀、工部侍郎,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等職,後世人稱「賀監」由此而來。天寶三載(公元744年),八十一歲的賀知章得了一場大病,躺在床上不省人事,但後來死裡逃生,活了過來。劫後餘生,當即奏明聖上,請求告老還鄉當道士。玄宗恩準,賜名「千秋」,並下詔在京城東門外設立帷帳,讓百官為之踐行。玄宗還親自寫詩送行:「遺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豈不惜賢達,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獨有青門餞,群英悵別深。」大概是意猶未盡,又寫了第二首:「筵開百壺餞,詔許二疏歸。仙記題金籙,朝章拔羽衣。悄然承睿藻,行路滿光輝。」
這兩首詩,是玄宗皇帝對賀知章人品、官品的肯定和讚許,也表達了他的依依不捨之情。
喧囂過後,花燈落幕。經歷了狀元及第、武皇篡權、唐隆政變等等風雲變幻,最後在開元盛世即將終結前,賀知章告別廟堂,回到故鄉。別夢依稀,故園難忘,幾多滄桑,幾多遲暮,久客異鄉的遊子,告別了長安的繁華,沿著當年的老路,重返了安靜的江南水鄉。變的是心境,不變的惟有那口鄉音。村口幾個孩童們笑嘻嘻地望著賀知章:「客官,從何而來?」
童言無忌,季真有感。剎那間,他情不自已,涕淚橫流,山還是那座山,青松不老蒼翠如蓋;門前的那面鏡湖水,春光依然波光瀲灩,而故鄉卻已不再是記憶中的故鄉了,百感交集的他,寫下了那首千古名篇《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鄉一年之後,賀知章溘然離世,消息傳到長安,天子輟朝致哀,滿朝文武獻詩致敬。賀知章後被肅宗加贈禮部尚書,可謂生前榮耀,死後風光。
平坦官途人皆羨,詩書文章俱有名。在「伴君如伴虎」的年歲裡,賀知章靠著豐富的閱歷,以一己之力周旋在爾虞我詐的官場,全身而退,不得不說,還是很厲害的。
縱觀賀知章的一生,有幾個特點:
第一,生逢盛世,一世無憂。賀知章出生於顯慶四年(公元659年),正是「貞觀之治」的第十個年頭,大唐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琉」,正處於盛唐時期。賀知章童年無憂,少年無慮,想要為官任仕之時,恰好又逢武皇恢復科考,於是賀知章順順利利地一舉高中,得償所願。
第二,守住底線,為人灑脫。按說賀知章為官的五十年間,經歷了武皇時期的動蕩,從數立而數廢李家後人,到親臨天下,再到還江山於李唐,政壇風雲變幻。在波譎雲詭的官場,一般人稍有不慎,便會丟官丟命。然而,賀知章始終保持著本真的生活態度,「主人不相識,偶坐為林泉。莫謾愁沽酒,囊中自有錢」,吟詩喝酒,怡然自樂。儘管人稱「詩狂」,但卻瀟灑坦蕩,直率灑脫,守住底線,從不議人是非短長,只以真知灼見諫於帝王,不以讒言媚語傷他人,不依附權貴,不左右搖擺,不憤世嫉俗,將世事看得十分透徹,怡然相對,淡然處之,為人有節,狂得有據,收得有度。
第三,喜歡交友,提攜後輩。賀知章喜歡交友,所交往的人上至公卿、下至百姓,還有不少方外之人,他們飲酒、談詩文、參禪論道。他不涉政治、不求利益、不拉幫結派,還總會提攜後進。據說初見李泌時,賀知章便斷定其「此稚子目如秋水,必當拜卿相」。孟浩然第一次入京,便尋訪賀知章,請求關照,賀應允並給予了大力支持。當年他身居太子賓客時,李白還是一個平民,詩才也只初露頭角。兩人一見如故,對飲暢敘,誰知那天賀知章沒錢買酒,竟毫不猶豫地解下佩在身上的顯示官品級別的金龜,換取酒菜,這就是著名的「金龜換酒」典故的由來。後來,賀知章在皇帝面前推薦了李白,皇帝把李白召進宮中,任為供奉翰林。從此,李白的名聲鵲起。由此可見賀知章的「雍容省闥,高逸豁達」。
第四,智商情商俱佳,教養修養雙優。當年,詩人張九齡為相,看不慣賀知章為人,對他處處打壓,讓他累年不遷,一直得不到提拔。按說,張九齡是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與賀知章同為南方人,不該如此。後來,張九齡罷相,怕賀知章趁機報復,主動向賀知章道歉:「昔日九齡多管閒事,讓公多年不得升遷,為此感到遺憾。」賀知章應聲答道:「知章蒙相公庇蔭不少。」張九齡納悶道:「我什麼時候庇護過你呀?」賀知章一如往常詼諧幽默,說:「因為之前您在朝為相,都沒人敢罵我為『獠』(獠,北方人對南方人的蔑稱),您走後,這朝中就只剩我一人了。」你看,這種胸襟氣度,當得一個如水的人生境界。
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之後,到處遊歷,走到會稽的時候,聽說一直提攜自己的恩人賀知章去世了,李白唏噓不已,感慨萬千,於是提筆寫下了兩首《對酒憶賀監》,其中一首寫道:
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敕賜鏡湖水,為君臺沼榮。
人亡餘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夢,悽然傷我情。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鏡湖中的荷花開了又敗,敗了再開,可先生已經故去,不再回來,空餘故居在這山光水色之中,讓人悽然傷情啊。
坦率地說,相較於同時代的那批文人,賀知章是幸運的,他沒有經歷李白的失意,無法懂得杜甫的痛苦,更不知孟浩然的困頓。然而,大器晚成的境遇,讓他多了一份不爭和平靜,少了一份對名利的狂熱追逐。縱然累年無功,但也現世安穩。更難能可貴的是,實現理想抱負後,還能在功成名就之時全身而退,載譽而歸。可以說,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夢想,也是很多為官的楷模。
文中圖片來源自網絡
歡迎關注 歡迎分享 歡迎商務合作
猜您還喜歡:
美文:李清照:秋風黃花中的女神 卻也有不為人知的倔強
美文:千年前的一封家書 讓蘇軾淚流滿面
美文:白居易的五十歲
美文:浮生若夢 為歡幾何
美文:李白的四十八歲
美文:崔護與金碗釵
美文:心中若有歸隱意 世間無處不桃源
美文:別瞧不起哥 哥以後也是個傳說
美文:從李白的《與韓荊州書》略論拍馬屁的藝術性
美文:故鄉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