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營員在家收到華東師大科學實驗包、文創紀念品快遞
「同學,你有一份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的包裹,請籤收!」
自8月7日起,全國各地的200名中學生陸續在家收到了2020年青少年高校科學營華東師大分營的科學實驗包和營員服裝,除了探究性實驗用到的泡沫塑料板、昆蟲針、硫酸紙、鑷子、捕網等工具,包裹裡還有印有學校吉祥物「小花獅」圖樣的行李牌、「手繪華師」明信片等紀念物。
這份帶著滿滿華東師大元素的「科學大禮包」以快遞的形式,將探索科學奧秘、感受華東師大文化魅力的樂趣準時送到了五湖四海的營員們手中。
青少年高校科學營華東師範大學分營科學實驗包與紀念品
感受雲端科研,共赴科學盛宴
受新冠疫情影響,在中國科協和教育部的指導下,科學營各主辦單位積極探索,加速轉型,通過「雲上科學營」的方式建立起了「虛擬大學城」,實現了活動方式從線下向線上的轉變,既滿足了同學們的科學求知慾,也對國家關於疫情嚴防嚴控的號召作出了積極響應。
「雲上科學營」主頁
8月14日,由中國科協、教育部共同主辦,國務院港澳辦、中科院、中國鐵路等單位支持的2020年青少年「雲上科學營活動」正式拉開了序幕。來自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的1.3萬名高中生和領隊老師齊聚網絡終端,共同參加2020年青少年「雲上科學營活動」開營儀式直播活動。
開營式上,榮獲「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的張伯禮院士親臨活動現場作開營第一課主題報告;感染病(傳染病)學家、中國人工肝開拓者、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也錄製視頻作開營第一課主題報告,就疫情中的創新應用和拼搏精神與青少年們交流心得。中科院科學傳播局局長周德進表示,隨著科學營活動規模的擴大,今進一步整合優質科教資源,不斷豐富活動內容,開闊青少年視野,帶領廣大青少年走進國家科技最前沿。
2020年青少年科學營華東師大分營共招募了來自上海、北京、香港、四川、河南、新疆等地的200名營員和20名帶隊教師。
華東師範大學分營主頁
今年的活動內容主要通過網絡平臺開展,更強調營員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也讓他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雲端」科技體驗。
在華東師大分營,營員們在線「雲遊」師大校園,參觀重點實驗室與科研基地,聆聽名家講壇並參與互動,與優秀學長學姐交流學習,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野外科研實踐線。
華東師大分營通過前期充分的準備工作,保證營員們參與線上活動的體驗感和參與感,帶領營員們感受科技文化魅力,加大科學家精神弘揚力度,強化青少年思想引領。
開營前,戴立益副校長認真審定科學營工作方案,並為全國營員書寫寄語,鼓勵同學們:走進科學、走向科創、崇尚真理、追求卓越。
戴立益副校長對全國營員的寄語
家住上海市崇明區的高中生黃譯田是本次華東師大分營的一名營員,她對本次科學營充滿了期待:「我希望能從中感受到更多科學的力量。」
在「雲遊華師大」之後,她對華東師大這所優雅美麗的學府有了更多憧憬和嚮往:「華東師大的角角落落都充滿著溫暖和創意,傳統與現代並存,每一處都有每一處的靚麗。學校給大家提供了各種各樣學習交流的機會,這些都讓我很心動。我也會盡全力學習,爭取能夠成為華東師大的一份子!」
雲遊華東師大:網紅夏令營打卡地▼
四川營員集體在線參加華東師大分營開營式直播
四川營員皮鈺萍在線參加華東師大分營直播雲遊校園活動
北京營員高嘉良在線參加華東師大分營參觀重點實驗室及科研基地活動
營員林耀彬在香港的家中在線參加華東師大分營開幕式
營員劉力菲在重慶的家中在線參加華東師大分營開幕式
感受科技前沿,體驗文化魅力
8月17日上午,華東師大分營正式開營,開營式通過「雲上科學營」直播平臺向全國公眾和青少年開放,「雲端」點燃夏日科學熱情。
開營儀式上,華東師大教務處副處長徐世猛首先對來自五湖四海的優秀中學生及帶隊老師們表示了熱烈的歡迎,並向大家回顧了往年華東師大分營的精彩瞬間,希望本年度科學營因網際網路技術的賦能而更加精彩。教務處姚如佳、校團委副書記陶婧先後介紹了活動日程安排、營員管理等內容。
▼在線雲遊華東師大
來自四川陵水中學的瞿德超老師和來自上海大學附屬中學的黃佳瑋同學分別作為帶隊教師代表和營員代表發言。瞿德超表示,希望同學們能以鍾南山、李蘭娟等科學家為榜樣,心繫國家,心懷「大作為精神」。志願者代表張銘荃同學從志願服務的角度,承諾一定會為營員們帶去最貼心和及時的服務。華東師大校醫院的蔣學勝醫生還對大家進行了防疫教育,在特殊時期為營員和志願者們參與科學營各項活動和工作保駕護航。
在為期5天的華東師大科學營中,營員們在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學習生態系統野外多樣性調查和土壤學調查方法,體驗自然地理野外實踐的樂趣,深層次認識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生態文明和生態發展理念,為未來在線下開展生態系統從下部土壤到地表植被系統調研的實踐打好基礎;在老師和科研助理的指導下,掌握昆蟲的採集方法,學習製作昆蟲標本;完成在社交媒體上進行數據收集、處理、分析、製圖的訓練,作出颱風災害的時空分析,感受社交媒體數據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的應用和地理學在解決國家重大需求中所起的作用。
地理學野外綜合實習虛擬仿真教學平臺探索
夜間燈光數據展示與討論
各小組在微信群內討論
營員吳姜威同學儘管一開始對虛擬實踐平臺操作有些陌生,但經過反覆練習與摸索,他從中體會到了自主學習的巨大樂趣,在與家人分享了他的學習成果後,獲得了家人的讚賞。他說:「這次科學營的各項活動很有質量。比方說,昨天下午的講座先從學習的本質出發,接著談學習獲得知識的現象分類,之後再深入探討我們應當如何有效學習,最後引申到提高科學素養。線上參觀國家重點實驗室也讓我學到很多專業知識,也對未來的就業有了相應了解。自然地理學野外虛擬實踐科研實踐活動也讓我驚嘆地理之美,科技之美!」
營員吳姜威與家人一起探討野外虛擬實踐平臺
基於社交媒體數據的颱風災害時空分析課程
自然地理學野外虛擬實踐
「在這麼熱的天到草叢裡抓昆蟲,並帶回來做成標本,在這之前我想都不敢想,但今天我做到了!感覺經歷了一次屬於自己的『蛻變』。」來自上海的營員莊歆瑜說。在上海在觀看了昆蟲標本製作的教學視頻後,她立即做好防暑降溫、防疫措施,帶上華東師大寄來的實驗包裹,在家周邊的地帶進行昆蟲採集,成功捕獲了蝴蝶、蟋蟀、不同種類的硬殼小昆蟲等「小精靈」,並回家製作成了一套昆蟲標本。
來自上海的營員莊歆瑜參加 「昆蟲的採集、分類與標本製作」活動
何祝清老師向營員們演示蝴蝶標本的製作方法
廣西營員羅理尉參加 「昆蟲的採集、分類與標本製作」活動
安徽營員集體參加 「昆蟲的採集、分類與標本製作」活動
與學長面對面直播現場
除了培養科研能力、科學精神,營員們還與名家大師雲端互動,聆聽教育學博士裴新寧教授的講座,掌握在全球視野下提升自身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與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達良俊互動交流,認識生態文明國家戰略的內涵和目前城市生態修復中存在的問題,了解生態宜居城市建設的新理念、新途徑、新方法、新技術。
▼雲端直播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裴新寧教授
華東師範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達良俊教授
此外,營員們還在小組學習、討論中增長團隊寫作能力、培養團隊精神,讓朋輩學習互助碰撞出的火花照亮在科學路上不斷探索前行之路。
志願者們對營服進行分類打包
志願者動漫圖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首次在線上舉行的科學營對志願者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戰,但本次科學營中,來自華東師大不同專業的24位志願者同學用專業的服務、無私的奉獻精神為科學營的順利開營和各項工作的開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經過前期培訓,志願者分為線上、線下兩組同時展開服務工作。線下志願者對科學實驗包和師大紀念品進行分裝打包,並寄往不同城市,保證所有營員都能順利參與到科學營的活動中來;線上志願者全程陪伴營員們學習、實驗,與他們交流互動,力求「第一時間溝通、第一時間解決」,全程為雲學習、雲探索保駕護航。
來源|教務處
通聯 |符哲琦
圖|李振東 金豪 高文淵
文|符哲琦 羅穎 彭亞 宋卓陽
編輯|寧沛靈 梁儒銘編審|呂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