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春麗。
大概五天前,有一個#美國高中槍案倖存者自殺#的新聞上了熱搜。
因為這已經是第二個在親身經歷過槍案,
倖存下來卻選擇輕生的高中生。
在他之前,有一個女孩子,因為從槍案中倖存,
而後患上了創傷後應激障礙,以至於對學校的教室,
甚至對於上學這件平常無奇的事情都很難接受。
並且無法承受對那些在案件中死去的人們的愧疚,
於是最後選擇了自殺。
其實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在我們生活中,真的挺常見的。
很多去嚴重的自然災害處,進行過救援的士兵;
還有看過對事故視頻(對屍體無打碼)的人,都會有相關症狀。
我從看到新聞那天便開始這篇文章,就是想告訴大家:
是否會患有PTSD,無關膽子的大小,
而是在於受到衝擊後,有沒有對心理進行及時的疏導。
很多不起眼的症狀,往往都是最後悲劇的伏筆。
文丨春麗
素未謀面
但求共飲
我曾經推薦過一部綜藝——《見字如面》。
其中周迅讀的一封信,就來自於一個經歷過海上災難的倖存者。
那次意外中,她失去了自己的表哥。
好不容易回到岸上之後,表哥的父親來接她,並且把她送回了學校。
回到學校後,她給父母寫下了這封信,
除了通過對當時事故發生的描述,向父母表達了自己的害怕之外,
字裡行間也透著一份對表哥的抱歉——
「抱歉,只有我活了下來。」
1.
什麼是創傷後應激障礙(簡稱PTSD)?
我曾經在TED-ed上看過一個短片,對於PTSD的解釋比百度上的,
更通俗,更有人情味:
許多人會在一生中經歷某種創傷,有時這些創傷事件不會給我們留下長期影響,但也有成千上萬的人無法從中脫身,因此出現閃回,噩夢等症狀,或者是妨礙日常生活的負面情緒。
這種現象被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
我還記得今年的大年初二,有一篇文章——
《我給敘利亞的朋友看除夕中國放鞭炮的視頻,他哭了...》。
在我們因為放爆竹這個過年的儀式感而感到一點點興奮的時候,
作者的朋友,來自敘利亞的尤瑟夫卻身體微微一顫,
眼神突然變得驚恐和愕然——
被空襲的大馬士革,就和滿天煙花爆竹的中國一樣。
李安導演有一部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爭》。
這裡用「戰爭」二字,妙。
因為電影主人公林恩,是伊拉克戰爭時期的一位技術兵,
儘管是在休假中,卻讓他比上戰場時還要痛苦:
母親怒拍桌子,會讓善戰的林恩嚇得一顫;
橄欖球賽的現場,記者們的閃光燈,也一下子讓他閃回到伊拉克的戰場;
作為主要英雄人物站在舞臺中央,和碧昂絲的組合一起參與演出時,
當前排煙花噴射,他又一次閃回,
並且不知道節目是在什麼時候結束的,直到班長把他「拍醒」。
創傷後應激障礙就像是其他心理疾病一樣,有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尤其是經歷過大型戰爭的人。
鋼鐵俠的父母突然之間雙雙離世,被恐怖分子綁架身受重傷,
被看著自己長大的人背叛,因為鈀中毒差點死掉,
一個人默默地交代後事卻沒有人理解,
並且出現了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嚴重症狀。
小羅伯特·唐尼是在電影中患有PTSD;
《星球大戰》中飾演凱洛·倫的亞當·德賴弗卻是在現實生活中,
因為某個恐怖襲擊事件,不得不成為軍人。
在退役後,患上了PTSD。
在越南戰爭後PTSD才引起各方精神學家的重視,
當年對300萬越戰老兵的調查中發現,
44%-61%的人存在PTSD的症狀,
其中17%符合診斷標準。
所以很多人們口中所謂的「國家英雄」,都有患上PTSD的趨勢,
或者在經過一系列的症狀觀察後,確診PTSD。
越是看起來堅強,能扛得住一切的人,
反倒是真的脆弱,有著不易被人發現的心理疾病。
2.
你以為PTSD離生活很遠
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相對戰後患病的人,好在我們是生活在和平年代,
且是一個沒有槍戰和動亂的安全國家。
最能讓人產生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也許就是大型的自然災害了。
當年的汶川大地震,無疑也讓很多人患上了PTSD——
無論是受災的人,還是赴前線救災的人。
受災的人因為在地震後,失去父母、伴侶、孩子、家鄉而日夜痛苦;
救災的人也在回到正常生活中後,深受災後環境景象的刺激,
在同事朋友提起後,一邊講述救援過程,一邊痛哭流涕,
不講的時候,整個人也是木訥抑鬱的。
也有很多PTSD患者並非因為嚴重的大型災難而受到創傷,
而是因為一些意外,足以在他們心中留有陰影。
在畫外音那條槍案倖存者輕生的新聞下面,
我看到很多人分享了自己患PTSD的經歷:
在被持刀搶劫後,有幸撿回一條命,
卻不幸在那之後,一度有自殺的想法和行為;
半夜屋內進入小偷,有幸小偷拿了東西就走了,
卻不幸晚上看到黑色的衣服或皮鞋就會發抖、緊張、害怕。
這些事故,時刻發生在我們現在所生存的社會。
意外也總是會出現在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中。
我曾經看過一個小孩子的患病經歷。
6歲的傑森,連續幾個月都在晚上做噩夢,哭喊,然後驚醒,
而且性格也變得暴躁易怒。
後來發現是學校裡兒童橄欖球隊的領隊,對他進行了性侵犯行為,
他一切的反常行為,都是PTSD的症狀。
無獨有偶。
Lady Gaga也曾經因在19歲時被音樂製作人性侵,
而被診斷為永久性PTSD。
在嚴重的時候,每天心裡都像有坐過山車從高處向下墜的感覺似的,
所有的害怕都集中在胃裡。
很長時間不能呼吸,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開始哭泣。
而劉德華是因為曾經拍廣告墜馬,導致骨裂,
用了足足8個月的時間進行康復,才重新站了起來。
他在自己56歲的慶生現場,自曝因為摔下馬的意外,
而有輕微的創傷後遺症。
心理疾病,本身就是因人而異,
無論受到的生理傷痛是否可逆,可能都逃不開它。
3.
「要麼殺人,要麼自殺」
PTSD患者看起來是普通的心理疾病人群,
可是病痛會讓他們原本已經脆弱心理的創傷逐漸「變異」。
覺得心疼自己或愧對他人的人,嚴重會抑鬱,甚至自殺;
覺得不甘得病的人,也許會從一個病人,成為罪犯。
前幾天,湯姆·霍蘭德商談主演羅素兄弟執導的新片《Cherry》。
這是一部基於Nico Walker所著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
講述的卻是Walker本人的人生經歷——
因PTSD而從一名軍醫變成搶劫銀行的盜賊。
前往伊拉克戰場救死扶傷後,回到日常中,
他自己卻再也無法正常生活了。
病痛讓他沉迷於類鴉片藥物,慢慢欠了債,搶劫了超過10家銀行。
直到現在,仍在肯塔基州聯邦監獄服刑,計劃在2020年獲釋。
《心理罪》從第一季開始,就在講PTSD。
直到第二季貫穿全劇。
一個女孩子也是遭受性侵後,有了應激障礙。
只要身邊人有對於氣味不好的評價,
她都認為是在說自己髒,於是瘋狂地洗澡......
最後自殺。
她有一個「三好」男友,一直在身邊陪伴她,保護她。
可隨著案件的逐步調查,這個男生才是兇手,
他是因為女友遭受性侵後,一直把情緒壓在心底,
憋著憋著......他自己也患上了PTSD。
有一種患有PTSD,卻看起來毫無症狀,已經痊癒的人,
捱到最後,要麼自殺,要麼殺人。
「殺人的惡念藏在我的心頭,死亡握在我的手裡,
流血和復仇在我腦中震蕩。」
4.
如果你身邊
也有一個PTSD患者......
儘管在《心理罪》中,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人,
到最後都是:要麼自殺,要麼殺人。
但是心理疾病,都會依靠人的意志,有所解答的。
YZ,是墨爾本最大報社《The Age》的一名記者。
她在此任職的十年裡,總是報導一些犯罪案件。
為了報導的真實性,不得不經常去一些普通人避之不及的犯罪現場:
滿是血的房間;
丟了臉的孩子;
遭性侵後被殘忍殺害的姐妹;
還有親眼目睹黑社會手下的謀殺案……
作為記者,為了工作,她哪怕在痛苦,也會經常邊哭邊把稿子寫完。
可是作為她自己,卻患上了嚴重的PTSD。
她時常會因為抑鬱而無法入睡,好不容易睡著,還會夢到某一個去過的案發現場;
更會因為莫名的低落而隨時大哭。
創傷後應激障礙讓她無法繼續正常的生活。
即便是這樣,她的上司還是要求她繼續調查。如果不,那就停職。
實在是太多人太不把PTSD當成一回事兒了,
總會覺得是因為他們太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其實不然。
人的悲喜不能相通,沒有相同經歷的人,
永遠無法體會到他們曾經所受到的衝擊有多大。
我之前看過KnowYourself的讀者給他們發的私信,
這位讀者是一位PTSD患者。
因為幼時被熟人性侵,所以怕父母難受,
一直憋著沒有說出來,獨自承受。
她大概已經有四五年的PTSD患病經歷,對自己的病情和狀態很熟悉了。
可因為創傷後應激障礙她還患有恐慌症,每天在生活中都會擔心恐慌發生,
恐慌和PTSD仍然讓她在眾人面前失態,甚至失去在危險中保護自己和逃跑的能力。
被PTSD拖入深淵後,她不清楚每天生活該有什麼期待,
充斥的只有焦慮、失眠和哭泣,一直在自殺的邊緣徘徊。
好在她有朋友的理解和陪伴,戀人的完全尊重,
讓她對性行為的回憶不再是可怕的,而是慢慢變得美好起來。
用她的話說,
看到身邊的人那種「害怕沒關係的,我會一直陪著你的,過來抱抱好不好」的態度,
自己是心理上的負擔突然就變得輕了。
如果你身邊有PTSD患者,千萬別吝嗇你的小心翼翼,
也別害羞想要陪他做的事情,最好經常讓他看到你「陪到底」的決心和態度。
當他們需要時,請給他們更多包容和幫助,並及時伸出雙手說:
「我懂得你的悲傷。」
心理疾病這事兒,就是很神奇的,跟人的情感緊密相離。
說不定在哪個被理解和體諒的瞬間,他就會痊癒了。
我是春麗。
《奇葩說》有過這樣一個辯題:如果有瓶消除悲傷的水,你喝不喝?
我想我會選擇把這樣的「忘情水」留給PTSD患者喝。
如果你身邊有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患者,請別覺得他們矯情,
他們真的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痛苦;
如果身邊沒有這樣的人,希望你可以幫我讓更多人看到這篇文章。
說不定你我的力量,真的能讓很多倖存者,
丟掉抱歉,重生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