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節目主持人肖曉琳
2017年7月12日直腸癌轉移不幸離世,終年55歲。
臺灣主持天王豬哥亮
於2017年5月15日早晨因大腸癌末期病逝,享年70歲。
臺灣地區音樂大師陳志遠
在2011年3月16日下午因大腸癌去世,享年62歲。
一代巨星奧黛麗-赫本
因患結腸癌,於1993年1月20日在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終年63歲。
前中國女籃隊員陳鷺芸
2015年12月23日晚因結腸癌醫治無效離世,年僅38歲……
這麼多名人都因腸癌去世,每5分鐘就有1人中招
近年來,腸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數據顯示,我國每5分鐘就有1人死於腸癌,絕大多數發現就是中晚期。更可怕的是,中國腸癌年輕化趨勢特別明顯。美國人腸癌平均發病年齡是69.8歲,但是中國人居然是48.3歲,年輕了20歲,很多都是30~40歲的中年人。
腸癌容易發生在哪個部位?
小腸極少發生腸癌,腸癌99%是指大腸癌
在大腸中,直腸的腸癌發生率大概40%左右
乙狀結腸的腸癌發生率大概20%左右
升結腸起始部的腸癌發生率佔30%左右
橫結腸跟降結腸的腸癌發生率不到10%
腸癌的4大症狀要警惕
一:排便習慣的改變
排便習慣的改變是腸癌最常見的症狀,不少患者容易把腸癌的早期症狀與一般的便秘混淆,因而延誤治療。隨著腸道腫瘤生長糞便的排洩會受到阻礙,從而引起排便習慣的改變。
二:便血
腸癌引起的便血多為持續性、伴有粘液,同時便意會增加,有時只排出一些血液或粘液。如果腫瘤生長的位置離肛門較遠,便血的發生率就會偏低。直腸癌患者大約有80%有便血。
三:消化道症狀
腸癌引起的消化道症狀多表現為腹脹不適、消化不良等。腸癌引起的腹脹腹痛初期多為間歇性,後期會逐漸轉變為持續性,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腸梗阻,出現腹部劇痛,排氣受阻的急性症狀。也有出現慢性腸梗阻,如陣發性腹痛、腸鳴音亢進、便秘、糞便帶血和粘液等。
四:腹部包塊
大約有半數的腸癌患者會出現腹部包塊,這是腫瘤腸網膜及周圍組織粘結引起的腫塊,性質不規則,有一定的活動度,而在腸癌晚期由於腫瘤的浸潤程度成高腫塊可能會難以活動。
科學預防腸癌,三件事再難也要堅持!
一、重視腸鏡檢查
腸癌的發展是個很長的過程,從正常黏膜發展到癌變的時間長達7-9年,在這麼長時間內,完全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阻擊」它,定期檢查尤為重要。
專家介紹,超過70%的腸癌發生在直腸和乙狀結腸,腸鏡檢查是發現早期腸癌的最有效手段。腸鏡檢查不僅可清晰地觀察腸道,還可在直視下鉗取可疑病變,進行病理學檢查,有利於早期及微小結直腸癌的發現與確診。
二、補充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可以軟化糞便,增加腸道益生菌數量,還能刺激腸壁,加快腸道蠕動以及吸附有害物質,並將其排出體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有:菠菜、玉蘭根、大麥苗等食物。
玉蘭根茶:玉蘭根對腸道有調節保護作用,這是因為玉蘭根富含菊粉,菊粉為水溶性膳食纖維,它進入人體後一般不被消化吸收,而是通過刺激腸壁、增加腸蠕動,且能在腸中生成抗癌的有機酸,有顯著的防癌功能。
蒲公英大麥青汁:也可將大麥苗粉與蒲公英葉粉(取蒲公英葉1.5g、大麥苗粉2.5g)搭配而成的蒲公英大麥青汁,大麥苗粉中含的不可溶性膳食纖維較多,幫助機體及時清除腸道垃圾,可有效預防和改善便秘。二者搭配不僅補充膳食纖維,還可調節身體酸鹼平衡。
三、生命在於運動
長期久坐,胃腸的蠕動就會減弱,糞便中的有害成分在結腸內滯留並刺激腸黏,長期以往,易造成腸癌。所以,在平時可以適當的增加運動的時間和次數,最好每日保持在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可以選擇慢跑、跳繩、打太極等。
註: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可聯繫刪除。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