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心中,癌症就是死神發出的「邀請函」,它意味著死亡腳部的逼近!
有數據統計表明,每年我國新發的癌症患者就達到了160萬人,而每年因癌症死亡的患者,有將近120萬人!這其中最為高發的癌症種類就包括了肺癌、胃癌以及腸癌等。且近些年癌症也逐漸呈現出了年輕化趨勢,臨床上有部分患者在青中年就被確診為了腸癌。
也正因如此,大家對腸癌的症狀越來越關注,在出現「便血」後,都會懷疑是腸癌來敲門了!
但實際上,引發便血的肛腸疾病有很多,比如高發的痔瘡、肛裂、肛周膿腫等,都可能出現便血表現,且會伴隨一定的疼痛感或排便困難症狀。從簡單的角度來看,大家應學會區分便血的性質,通過血便狀態,就可初步判斷出血的部位。
一般情況下,由普通的肛門疾病誘發的出血,血液顏色多是鮮紅種類、可多可少,患者在大便時會有明顯的疼痛感。就那痔瘡來說,有的是先出血再大便,而有的是先大便再出血,總之大便和血液是分開的狀態,且非常清晰。
如果是出現在低位的直腸癌,出血也可能是鮮紅的顏色。除此外,如果是發生在乙狀結腸、高直腸內的癌變,出血多時沉血,也就是血液的顏色較深,可以看到砂樣血塊、血液和大便、粘液等混合的狀態,除此外還可出現黑便症狀,且伴隨濃烈的腥臭味。
而且,腸道癌腫出血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徵,患者在發生出血表現後,會天天有、隨時都有出血。但肛門疾病則不相同,一般肛門疾病的出現症狀會反覆發作、時好時壞。所以,如果連續便血超過一周,就應警惕癌變。
除了便血症狀外,以下五個表現也可能是腸癌的信號:
1、大便習慣紊亂:大便習慣也是體內生物鐘之一,在養成自己的大便習慣後,到某一時間段就會有便意來襲。但是,當腸道內有癌腫後,就可反覆刺激腸道黏膜、破壞腸道的消化功能,並且還會佔據腸道的空間,這就會造成患者大便習慣紊亂,一天內多次大便,又或者是幾天都沒有大便。
2、裡急後重:所謂的裡急後重,就是患者有急切的便意,但是大便的過程卻並不順暢,甚至是沒有大便排出,這通常容易出現在直腸癌患者身上。因為癌腫壓迫到了肛門、侵犯腸壁,且腸腔內的空間減少,患者會有強烈的便意,但是由於癌腫影響到了大便排出,又或者是本來就沒有大便,所以患者就出現了異常的裡急後重表現。
3、大便形狀改變:隨著病情發展,癌腫逐漸佔據了腸腔內的空間,導致大便儲存空間越來越小、大便在通過癌腫時又可被壓迫,從而造成大便形狀的改變,比如扁條樣、細條狀大便等,都是典型的異常表現。
4、腹痛:在眾多大腸癌患者中,腹痛的病發率佔據了60%~81%左右,患者早期腹痛多以不定時絞痛為主。隨著病情發展,會逐漸出現持續性鈍痛,這主要是因為腫瘤對腸道產生刺激、侵犯其他組織和器官,腸梗阻等因素有關。
5、腹部腫塊:根據數據表明,有50%的結腸癌患者,在早中期就可出現腹部腫塊或腫大表現。部分患者還會伴隨望謨、周圍組織等出現不規則腫塊等症狀。部分腫塊可隨著腸道蠕動而活動,到了晚期後的癌腫相對固定一些。
從一個健康的腸道發展為癌變,需要漫長的時間,大部分腸癌都是由腸道息肉發展而來的。所以,除了要了解腸癌的症狀外,定期進行體檢也是發現腸癌的一大方式,特別是本身有腸癌家族史、息肉家族史、50歲以上的人群,更不能忽視腸鏡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