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這部劇,丁元英說了一句讓我至今不能忘記的話:「一個人的文化屬性,決定了他的命運,而且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
如此強大的文化屬性,到底是什麼?文化屬性,就是一個人在所生存的環境下產生的思想和價值觀。比如四川人,他就認為辣的好吃,廣東人就會認為喝早茶是一件很自然的事。當然這是表面層次的,更深層次的則是一個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
而且,文化屬性並不是自己養成的,而是由你處的環境給你「種植」的。想想這都是一件可怕的事。因為自己的底層思想並不是自己能決定的,而是你生存的環境決定的。
富人的孩子也富,不是繼承了家業,而是受富人文化的薰陶,產生了特定的思想和思維。窮人的孩子難出頭,也是受到窮人思想的影響。這個理由很現實。
1.文化屬性從出生的那一刻,基本就定型了
如果一個孩子出生在農民家庭,周圍的親戚鄰居基本都是農民。他們會認為好好學習,找份好工作,結婚生子,這些就是所有人生大事。
事業不求大富大貴,但求在公司打工求個安穩。因為骨子裡缺乏了強者的文化,而伴隨的是一種弱者文化。這兩者的根本差距就是:依賴感,不願意承擔風險和挑戰。
雖然農民的孩子出人頭地的也有,但是卻在概率上輸給了富人家的孩子。要對抗文化屬性,就要對抗流淌在血液裡根深蒂固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觀念。而且要更換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才能慢慢轉變過來。
可惜,畢業後,走進公司,周圍的同事卻和自己一樣的背景和文化屬性。身邊能接觸的朋友也是如此。所以,難上加難。
2.文化屬性,決定了一個人的認知和思維方式
我們的思維模式,是在長期的學習生活中養成。而影響我們最大的來自於父母,親戚,老師和身邊的朋友。我們的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也來源於他們,所以,我們努力到最後可能就活成了他們的樣子。
而不同環境影響下的人又會產生階層固化。工人和老闆,窮人和富人,永遠屬於不同階層的人,他們中間有一道深深的溝壑無法逾越。就算勉強坐在一起吃飯聊天,也會覺得互相彆扭,永遠無法融洽。這就是文化對一個人的影響。
3.衝破文化屬性,需要不斷地尋求思想的突圍和環境的變遷
有人說,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18年才能將人生起點的差距拉到一條水平線上。而事實卻是,18年,你再進步,別人也在進步。
如果要衝破階層的限制就要不斷的更新迭代自己的思想和觀念,所以高階層的人休息的時候,低階層的人就得努力,否則永遠無法追趕。沒有傘的人只能努力奔跑,一刻也不能停。
學習是拉升維度的唯一方式,隨著認知的不斷提升,才能一點點地剝離自己的圈子,走向更高一階層的圈子。窮人,就是這樣一步步地走出來的。而且,有時候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改變這一現實。
比如,爺爺是純農民,父親讀了高中,前進了一步,考上大學,走進城市生存落腳,更換一群都市圈子,又邁進了一步。
其實文化屬性本質上沒有對錯,只是一個人選擇的問題。窮人沒有錯,可能一些窮人比富人更幸福。這都是一種選擇,只有選擇了成為金字塔頂端的人,才要不停歇的努力升級自己的思維和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