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個人的命運,都是文化屬性的產物。
《我是餘歡水》講述的只是一個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而《遙遠的救世主》探討的命題宏大得多,關乎中國人的基本人格和底層邏輯。
餘歡水不過是一個小職員,沒有過人的智力,也沒有出眾的思想。他幾乎總結不出一句經典的話語。看完全劇,確實沒有一句話能引起人們深思。但看完之後,又有什麼東西,觸動了我的某根神經。
餘歡水得病前的窩囊生活,其實正是今天很多中年人的生活狀態。
讓我們先來重溫一下丁元英關於文化屬性的觀點:
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強勢文化在武學上被稱為「秘笈」,而弱勢文化由於易學、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種。
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就是強勢文化,這個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歸根到底也是一句話: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就是《易經》裡面的易,《道德經》裡面的道,是萬事萬物能看得見以及看不見的規律。
《遙遠的救世主》裡,王廟村的脫貧,格律詩的崛起都是文化屬性的產物,當然,其中每個人的命運也都是如此:葉曉明的黯然離去,丁元英的孤獨,芮小丹的自殺,林偉峰的只攻不守直到最後毅然自殺……都是如此。
所以,我們看餘歡水的命運,同樣也應該是文化屬性的產物。
文化屬性決定了一個人的價值行為取捨。文化屬性決定了餘歡水在妻兒面前要努力維持自己作為丈夫和父親的角色,文化屬性決定了餘歡水在公司裡委曲求全,文化屬性決定了餘歡水在得知自己的疾病之後,還要滿足一個不負責任的父親的要求,文化屬性決定了餘歡水要努力為自己的妻兒安排一個好的結局……
二、柔順的餘歡水和叛逆的丁元英
對於父母,丁元英的態度,足以驚世駭俗。
丁元英:爸現在還在病危階段,先搶救生命。不確定是植物人的最後一刻,還是搶救。如果確定是植物人了,我就去拔管子。
大哥:就算確定是植物人,也不能拔管子。我是長子,就應該聽我的。我不想讓別人說我們不孝順。別說家裡還有點錢,就算砸鍋賣鐵也要保住爸的一口氣。
丁元英:注意,我下面說的話只針對我自己。如果我孝順的口碑是以我父親的痛苦和尊嚴為條件的話,我就不知道我是個什麼東西了。
大哥:你的這個東西是得以爸的命為條件
媽媽:元英啊,那可是你爸啊。拔管子這種絕情的話你也說得出口。養兒防老啊,他就落了這個下場。生兒育女還有什麼用?
丁元英:媽啊,如果你養兒為了防老,那就別說母愛有多偉大了。你養來養去還是為了自己,那是交換。
........
小妹:哥,我覺得你不應該這麼說媽,養兒防老,不都是這麼過來的嗎?
丁元英:養兒防老,那父母就是你天生的債權人,而且這種感情比海深比海高,你永遠想的就是還債報恩。所以這種文化讓每個人直不起腰來。你看這個民族就是老彎著腰。而老人越覺得是養兒防老,就越容易吃虧,覺得心裡苦。
小妹:哥,我想問你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已經買鍋砸鐵了,已經借不到錢了但還差一萬就能救活爸了,那你說怎麼辦?
丁元英:那他就死
小妹:哥,你還是一個人過吧
餘歡水在幼年的時候,父母就離了婚,是他母親帶著他過的,為了餘歡水,她母親犧牲了自己的幸福,最後得病早死。而他父親沒有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既然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餘歡水對於他父親就應該沒有養老的義務。
在餘歡水得了癌症之後,他的父親卻找上門來,找他要錢。理由是為了他的二婚女人的兒子結婚,如果要不到錢,他老婆就會把他趕出去。餘歡水開始不想給,但最後還是給了,而且還每個月都給他生活費。從這點看,餘歡水還是一個傳統的中國男人。孝道的思想還深深紮根在他心中。
關於孝道,我認為,無論是餘歡水還是丁元英做的都不錯。只是丁元英把一切看得很透徹,這種絕對的清醒,撕破了傳統孝道思想的遮羞布。傳統的孝道,一方面有養兒防老的思想,另一方面則是要求子女無條件的盡孝道。本身就是悖論,正如丁元英所說的那樣,這文化很沉重,壓得很多人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來。
事實上,現代社會制度下,養老問題是通過社保制度來解決的。
但這兩個故事裡,無論是丁元英還是餘歡水都還沒有享受過現代養老制度的福利,所有責任還是得自己承擔。
三、餘歡水努力維持婚姻,渴望愛情;丁元英恐懼愛情和婚姻。
對待愛情和婚姻,兩人各自的表現又怎麼樣?
很多文章分析說,這是一個不堪其重的中年男人生活。這說對了部分內容,但不全面。
餘歡水結婚十年了,有漂亮的妻子,還有一個乖巧的兒子。但婚姻現在幾乎名存實亡,妻子不理他。他因為業績不好,一直都受到公司內部上司和同事的擠兌,甚至鄰居都欺負他。
雖然日子很艱難。但餘歡水還是努力堅持著。努力維護著自己的這個家。他不想失去他的妻子,也不想失去他的兒子。現有的一切都是他多年的奮鬥所得。
丁元英則完全是一個另類。他在工作上出類拔萃。他很能賺錢。他通過私募基金,輕鬆地就賺了幾千萬。
他離了婚,沒有子女,獨自一人來到古城,一個遠離家人和朋友的地方,他的意圖是遠離世俗生活,尋得暫時的清靜。
他除了吃飯的時候下樓,其他時間都宅在房間裡,一個人喝喝茶,聽音樂,上網,幾乎從不和外界交往,獨自神遊在屬於自己的世界裡。如果不是芮小丹強行走進他的生活。或許他在古城不會有任何朋友。
他對女人很恐懼,在和第一個女人相處的時候,他覺得女人很難相處,不能打,不能罵,但又不能不隨時關注。他說女人是形式邏輯的典範,他自己無意摧殘女人,也無意被女人摧殘。直到芮小丹出現在他生活裡。
但事實證明,他和芮小丹之間的愛情是一場悲劇,比和前妻的婚姻更可怕,這場愛情帶給他無數的誤解和無盡的悲傷。相信在有生之年,他將不得不面對自己殘缺的心靈。
而餘歡水沒有這樣刻骨銘心的愛情,他甚至知道他的妻子其實並不愛他,只是因為他的經濟條件不錯,才選擇了和他在一起。但他還是選擇了結婚。
在和欒冰然的短暫相處之中,他展現了自己的英雄情結和聰明才智,但這還是沒能為他贏得欒冰然的愛情。他未來的路依然還充滿了不確定。但沒有了病,生活總算能恢復正常,他對欒冰然的表白,表明他渴望愛情。
四、這是一個因果的世界。
《天幕紅塵》裡的葉子農,因為曾經給羅家明借過錢,然後就和羅家明有了因果。後來羅家明受了他的影響,玩起了大招,結果破產。羅家明走投無路之下自殺。
羅家明的妻子認為羅家明的死,葉子農負有一定責任,於是找上他。葉子農沒有推脫,他想辦法幫助羅家還了欠債,保住了在紐約的酒店,確保羅家明死後,一家人的生活還能繼續。
後來他應喬治之約到達紐約,回答了喬治的兩個問題,結果卻惹上了更大的麻煩:回國訊問,記者追蹤,輿論謾罵和攻擊,最後更是引來了極端組織的暗殺。但這些他都坦然接受,因為他知道這就是因果。他熟知歷史,深研馬克思主義,對事物的運轉規律,知道得很清楚。這不是他不想要就可以不要的。
因果律,是世界的基本規律,無可逃避,也無法改變。什麼樣的條件就產生什麼樣的結果,想要什麼樣的結果就必須滿足什麼樣的條件。
因果律從哪裡來?如來,無所從來,也無所去。這個算是終極答案,再沒有其他的答案了。
甘紅之所以要堅持和餘歡水離婚,不是甘紅的錯,甘紅也是想好好生活,一個有了孩子的女人,凡是能過,他肯定就儘量過了。但餘歡水在妻子面前,滿口謊言,忘記了買牛奶,都要編造一個虛假的謊言。他的日常生活就是謊言虛構的世界。
他借給好友呂夫蒙十三萬塊錢,呂夫蒙答應了還他錢,但卻始終拖著他。這不只是呂夫蒙的錯,而是因為呂夫蒙知道他撒了謊,害死了他們共同的朋友大壯,並且把全部責任推給了已死的大壯,導致大壯的父母得不到任何賠償,在悲傷之中相繼早早過世。
凡事皆有因果。
看上去是妻子背叛他,是朋友賴帳,是從前的下屬不把他放在眼裡,是上司欺負他。其實,歸根結底是他自己的錯。因為他用謊言欺騙妻子,所以妻子和他離了婚。因為他用謊言把責任推卸給死去的朋友大壯,所以呂夫蒙故意不還他的錢。因為他打假電話,所以才有了他從前的下屬毫不留情的諷刺他。因為他撒謊,所以他的上司才要找他麻煩。他自己做的不對,才有了後面一系列的不良結果。
凡事皆有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