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紅塵》是豆豆的最後一篇長篇小說,講述了葉子農如何在複雜的商業環境、經濟環境、政治文化中,找到一條解決問題的辦法,合理合法地幫羅佳明還清債務,以及他自己人生追求的選擇。原來生命的意義是超越生死的。
普希金以一首詩是這樣寫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自由原來比生命更重要,以前不覺得家國情懷,以及大是大非,大愛小愛,大義小義這些詞,以為離自己很遙遠,實際上近在咫尺。
宋一坤是一個在商業社會中縱橫捭闔的人物,但是他生命的意義就是為更多人創造價值,起初可能是因為超額利益,甚至鋌而走險,但行將就木的時候,他還是守護住了浩然天下。
但是葉子農比丁元英強的部分,就是丁元英是一個浸淫在自由經濟的商業社會,哲學、文化和藝術,都是他為了克制自己心念和慾念的工具,本質上是極致理性,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葉子農並不是和宋一坤和丁元英一樣的人,同樣屬於精英階層,葉子農的起點和環境要好很多,部隊大院的生活,像極了《血色浪漫》裡面的鐘躍民,同樣有那個年代該有的血色和浪漫。
葉子農是真正意義上不願意執著出人頭地的那種人,丁元英也許只是想賺些錢,然後小農意識立馬跳出來,他就想靜靜,但是葉子農更像一個做學問,死磕一樣的人,有工匠精神,自己就是匠人,和尼採說的一樣,把自己雕刻成一個完美的藝術品。
從葉子農的成長曆程來看,受到父母信仰影響比較大,他完全不明白父母可以為信仰犧牲、奉獻、甚至超越生死,其實和本能是矛盾的,無論是觀念還是本能,都是貪生怕死的。
葉子農見路不走是一個完整的「方法論」,是由本體論和意識論方面構成,以及自己作為一個主體架構起來的科學方法論。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
相對立的一個概念就是事與道,做人做事的原則和方法就要在見路不走和事於道之間找一條實事求是,見路非路的道出來。
和丁元英道法自然、如來、異曲同工,但又有差異,葉子農更喜歡究竟和圓滿,不是執著究竟和圓滿,目的一個是得「道」,一個是「般若」,得「道」是超越生死,般若是當下,看透生死,是心無外物,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如果說丁元英對於世俗文化的偏見和傲慢深入骨子裡,那麼就是鑽牛角尖了,丁元英被世俗文化的相所迷,沒有看到真相,只是在萬事萬物皆有道,需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這個層次上。
而葉子農清楚道的特性,有、無、空、大、術、法、器、勢、心、意)葉子農完全究竟佛法,由內而外懂,一物一太極,一花一世界。葉子農才是儒釋道集大成者,而且還賦予了新的文化密碼和文化基因在裡面,儒家講格一物而窺大道,明白中庸之道的本來,格致誠正,修齊治平,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而丁元英受到尼採影響和心學的影響更大,而心學屬於外佛外道,屬於劍走偏鋒,適合丁元英這樣喜歡冒險的人去參悟,其實丁元英之所以能點石成金,因為他膽子大,有魄力,而且執行能力和落地能力都比較強。
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通常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在不同學術體系的作用是一樣的,但是承前啟後的順序是不一樣的。太極是道家概念,無極是儒家理學,溯本求源,都來自《易經》,只不過源頭一樣,方向不一樣而已,但是出奇的是,在某種情況上是契合的。
易有三易,簡易、不易和變易。而先天八卦講的就是簡易,大道至簡,通過八卦來看天地能量變化和空間變化。
先天八卦,是古人用來推演世界空間時間各類事物關係的工具。它是乾坤定南北,坎離定東西,是天南地北為序,上為天為乾,下為地為坤,左為東為離,右為西為坎。故先天八卦數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它的中間數為0,以代表五或十。0象徵著宇宙的元氣。
八卦講的是對立統一的規律,是道的運轉規律,如果葉子農陷入到玄、空、無、有、這些名詞或者觀念中,就不可能生出般若智慧。佛家講無始則無終,空也是般若智。空和無極都講道性,般若是認識道性的智慧,無極和空是對道本身狀態的形容,般若是認識道的最高智慧的形容。
除了對立統一的規律之外,因果律如影隨形,道就像是一個高階空間魔方,不同立場看到不同的側面,但是不是有錯,而是有漏,道是先天地生的本源,意識是後天生的念。
既要承認客觀世界是物質的,也要相信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無論天人合一也好,還是太極本無極,都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問題。
易有太極,太極分兩儀,陽者為儒,陰者為道,太極本無極,無極為道,道本空性,是為無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動靜之端,陰陽無始。
任何思想和學術都是路,是經驗,是教條,是本本,葉子農說見路不走,何為見路不走,就是見相非相,即見因果,見路非路,即見如來。想要生出般若智慧,那麼只有實事求是,只有天時地利人和這些因素在一起,加一個貫徹執行的人,就不會偏離規律(走向真理的路),不要被立場、觀念、道德、文化、這些錢左右你的思維,下意識的做決定。要如實觀照,明心見性,要順勢而為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無論擁立那種學說,流派,都已經見路不走了,當你站立場的那一刻,就偏離了方向。
況且人也好,思維也好,認識道的方式也好,都有路徑依賴,就是按照自己本能的、喜歡的、接受的、穩定的路徑去走,這就不究竟,不極致求真了,因為已經有左右了,本能的左右,觀念的左右。
見路不走意思很簡單,不受外物影響,既包括自己的邏輯思維,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客觀學術已經形成的路,也許當時這個路是通的,條件、要素、因素都變了。
馬克思主義不一定馬克思穿越到如今就能夠接觸真理真相,他們沒有創造規律,而是發現和解釋規律,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去跪任何人,任何學說,任何事情,事物本來就有自己的發展節奏,何故自尋煩惱,道法自然背後,是對於客觀實際的尊重。
見路不走不要看成一個詞,看成一個多維度的思辨模型,無論是對立統一,還是因果律,還是周期發展律,還是其他規律。我們需要的是這種生發般若智慧的方法,以及實事求是見路不走的方法論,以及解決問題的成熟解決方案。
與敵人強大不強大沒有關係,與市場地位是不是寡頭沒有關係,唯一與自己修行的境界和萬事萬物皆有道的「道」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