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紅塵》葉子農教會我們什麼「社會法則」,見路不走對嗎?

2021-01-13 三峽妹子Vlog

《天幕紅塵》是豆豆的紅塵三部曲的最後一部,而其敏感性讓所有影視改編團隊和製作人「望而卻步」,是因為極度敏感,可以敏感到把上個世紀「冷戰」,以及全球文化格局發展「新局面」。

其實葉子農是和普通人有距離的,因為他底層的需要是滿足了的,沒有世俗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和養家餬口,因為他不用拼爹就可以很成功,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起點決定上層建築,那麼葉子農的上層建築是比較高的,他核心需要是自我實現,而不是社會實現,是價值實現,而不是作為價值,在葉子農世界裡面,沒有該不該,只有自己想不想,他有能力賺到錢,但是他不羈放縱愛自由。

每個人都被束縛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所有人,會把局限當一生無法逾越的高峰,但是他永遠不會鑽牛角尖,很清楚是因為自己水平、認知的局限,而不是不願意承認別人比自己強,他從來不和別人比高論短,他在乎自己到底是否走近真相。

天機:法則之力有兩個,社會法則、自然法則

《周易》是一個不信神的學說,可以說在周易世界裡面沒有「主」和立場、角色、以及觀念,有的只有道,就是自然法則。

但是從有人開始,就存在一個問題,社會,社會作為一個單獨的角色,它有自己的生命力,以自己的方式成長著,我們人也是社會的一部分,

其實在豆豆的另兩部小說,也闡述了社會的基本面問題,以及社會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相協調的一個過程。

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還有灰

《背叛》裡面,宋一坤面對自己自我實現通道受阻之後,果斷利用龐氏騙局,架起來一個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然後通過經濟槓桿,把原本資本抵債的化工廠進行所有制改革,通過低價做空的操盤策略,以少量資金獲得化工廠地皮和相關政策扶持。

那麼社會法則就是成王敗寇,社會達爾文進化論,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毫無疑問,站在道德、倫理、文化,顯然不合乎道義,同時也站在人民的對立面的,這個社會整體的文化屬性就是需要有人做這些事,但是絕大部分人要不明哲保身,要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沒有人敢為天下先,不自吹法螺,宋一坤其實也是梟雄,一個從小到大,站著尿尿的人。

智者和光同塵

《遙遠的救世主》裡面,丁元英關於社會法則有以下論述:

第一、每個人民族的文化、科學、藝術,都是由文化屬性決定的,社會要走什麼路,最容易掣肘的因素就是文化,但是最先開始變革的也是文化。

第二、社會法則下的文化是有次第和順序的,有傳統文化、哲人文化、英雄文化和市井文化,以及世俗文化。當然這些文化是守業的文化,還有創業的文化,科技文化、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文明碰撞和交流出來的文化。

第三、文化僅僅是社會這架馬車的一匹馬,另外兩匹是生產力和制度,那麼社會變革的信號就是三者不協調,或者出現老弱病殘,這樣對於社會衍化是不好的。

問題是,所有人都以為傳統文化可以讓中國度過一次次大的社會變革,實際上,自從明末清初,資本主義萌芽之後,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讓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矛盾爆發,但是就像火山爆發一樣,這個過程看起來慢,實際上兵敗如山倒,骨子裡的局限和不相適應的社會現實,和社會存在的矛盾。

《天幕紅塵》葉子農教會我們什麼「社會法則」,見路不走對嗎?

在那個時代背景之下,葉子農的認知和見識,甚至是修行是不得了的,毫無疑問,葉子農有少年馬克思的影子,以及我們偉人毛澤東的精神,可以說,見路不走的精神實質上,讓我們的文明,從風雲激蕩的三十年,一直走到了現在。

但是問題又出現了,精神需求旺盛,物質生活低迷,時代需要有人對意識形態和精神信仰做出一個更好的表率,因為國人思想裡面,有一個很大的路徑依賴,就是對儒釋道、老莊易得依賴,後期對於理性科學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信仰,普通人有這樣的認知,情有可原,作為一個能夠影響周圍環境和時代格局的人,也是這樣的思想,無意是災難。

但是《天幕紅塵》裡面,對於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以及發現真理的這個路徑,有一個科學的探索過程,同樣指出了我們並沒有遵守規律,違背自然發展之後的代價,就是愚昧和無知,麻木且脆弱。

我們個人的文化屬性牽引著整體的感覺,系統的文明建設,毫無疑問,我們現在主流的價值觀是沒有領袖的,沒有一個道德聖人,以及一個行業標杆,時代精神。

移動網際網路、自媒體、網紅、內容創作者,毫無疑問扮演這樣的角色,撫慰靈魂的慈悲,以貪治貪,以幻制幻,但是治標不治本。方法只有一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順勢而為,道法自然。

同樣也需要我們對社會法則的認知提高一個相對高度,無論是人情世故,還是社會關係,不要太相信人脈和圈子,當自己能力不足的時候,學會沉澱自己,讓自己在生活中,紅塵中修行。

葉子農為信仰佔位,為家國情懷佔位,犧牲了,但是葉子農不是最後一個人,哲學家、智者,聖賢,哪一個都不是倒在時代的洪流和歷史的塵埃中,而是世俗中、紅塵中、市井中,因為幾乎所有人都是無明的,無明之天,亦有天道。

所以豆豆想要說的,絕對不是對於強勢文化、西方文化、甚至是救世主文化的擁躉者,相反她倡導覺悟,倡導境界提升,以及自強不息。

葉子農的原罪就是有能力改變社會,顛覆認知,以及讓意識形態的護城河,開倉放糧,所以莫須有,他必須死,不能為布蘭迪所用,一定會被布蘭迪所殺。

我們需要聖人、賢人,更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創造文明生態,每個人都有覺悟釋放自己的能量,這樣底層的精神能量才能富足起來,才能真正的見路不走。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如《天道》中的丁元英,當一個人經歷滄桑,穿越黑暗,透過紛呈的世相,領悟自己與他人文化屬性與精神特質,那種真正豁達爽朗的心境,便是靜水流深。

書是人生必須的精神食糧,但人的一生太短了,不可能把所有時間用在讀書上。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精選一小部分開啟靈魂意義上的好書,邊看,邊思,邊幹,在事上磨鍊自己,升華人生,這的確是一種高級的人生智慧。

人生最幸運的,莫過於靈魂得救。豆豆的書,文學性算不上頂級精品,但哲學意味濃厚,絕對是那種可以引發心靈深處思考的人生意義上的好書。我個人非常喜歡她的作品,反覆讀了很多遍,受益匪淺。如果你正處於人生轉折處,或正遭受挫折與磨難,不妨靜下心來,好好讀讀她的小說。

作家豆豆寫完小說天道三部曲《背叛》、《遙遠的救世主》、《天幕紅塵》之後,就相忘於江湖,不再出頭露面,只留下無數話頭引人遐想。好在我們可以讀她寫的這些書,點擊下方橫條「去看看」,三本經典原著無刪減版,僅89元,少點一次外賣,少喝兩杯咖啡,便可打開豆豆神秘的精神殿堂,讓你通透生活,改變人生。

靜水深流,真正厲害的人,都在悄悄地活成自己的擺渡人。

相關焦點

  • 《天幕紅塵》葉子農帶給我們的智慧是什麼?
    電視劇《天幕紅塵》是由豆豆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講述了一個擁有血色浪漫背景的「guan二代」葉子農,在追求自我幸福路上的點點滴滴,而且通過父母走過的路,完全理解父母信仰背後的邏輯,更深層次到解答了自己對於生命和人生價值的「困惑」。
  • 《天幕紅塵》:老九悟懂「見路不走」後賺大錢,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創業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我們之前說到《遙遠的救世主》可以看作是一本「創業指南」,那麼《天幕紅塵》我們就可以看成一本「興業指南」。老九是《天幕紅塵》一書中的一個小人物,他在紐約開了一家手工麵館,但是生意一直不好,時刻在破產邊緣徘徊。
  • 《天幕紅塵》中的「見路不走」是啥意思?很多人一輩子都不懂
    如果說《天道》的原著《遙遠的救世主》讓讀者領略到了天道的深邃和神奇,讓我們不禁感慨:人原來可以這樣活著。那麼《天幕紅塵》則是對《遙遠的救世主》最好的解讀。主人公葉子農如禪謁般的「見路不走,即見因果,見相非相,即見如來「,也是對《遙遠的救世主》中的主題思想「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更加具象的概括。
  • 作家豆豆《天幕紅塵》中的「見路不走」是啥意思?很多人悟不透
    如果說《天道》的原著《遙遠的救世主》讓讀者領略到了天道的深邃和神奇,讓我們不禁感慨:人原來可以這樣活著。那麼《天幕紅塵》則是對《遙遠的救世主》最好的解讀。主人公葉子農如禪謁般的「見路不走,即見因果,見相非相,即見如來「,也是對《遙遠的救世主》中的主題思想「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更加具象的概括。
  • 《天幕紅塵》中的「見路不走」真的是萬事適用的靈丹妙藥嗎?
    《天幕紅塵》中「見路不走」真的是萬事適用的靈藥嗎?可以賺錢,可以還債,順道還收穫友誼和愛情?最近看了豆豆的《天幕紅塵》,給人的感覺還是挺震撼的。豆瓣評分8.3。以下書評會有大量劇透,介意的小夥伴可以先收藏再看。
  • 《天幕紅塵》葉子農「見路不走」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天幕紅塵》是豆豆的最後一篇長篇小說,講述了葉子農如何在複雜的商業環境、經濟環境、政治文化中,找到一條解決問題的辦法,合理合法地幫羅佳明還清債務,以及他自己人生追求的選擇。原來生命的意義是超越生死的。普希金以一首詩是這樣寫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 《天道》原著作者豆豆的《天幕紅塵》:大隱隱於世,內聖而外王
    葉子農說:「實事求是是個很大的概念,很原則,很寬泛,只是你聽多了,不覺得它神道了。見路不走是『見路非路,即見因果』的意思,跟『見相非相,即見如來』是一個道理。見路不走是實事求是的執行和具體,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 《天幕紅塵》:我做了我想做的,就受我該受的
    《天幕紅塵》如果說故事,很簡單,雖然故事裡的傳奇性仍然很強,甚至有些失實——丁元英遇上芮小丹,做格律詩公司的整體設計,這雖然高出了生活,但是是對現實的提煉,用這個故事,很好地說明了主題,《天幕紅塵》裡的故事,就有些牽強。
  • 《天幕紅塵》葉子農告訴我們的人生哲理
    《天幕紅塵》是豆豆封筆之作,也是繼《遙遠的救世主》和《背叛》之後的另一部巨著,可以說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地給我們道明社會發展普遍規律,以及容易把我們搞迷糊的一些主義,無論是馬克思,還是毛澤東、鄧小平,都是對於社會實踐中啟迪智慧,不會被所謂主義和經驗裹挾向前走的神人。
  • 從《天道》到《天幕紅塵》:認識實相的七種思維模式
    在天幕紅塵裡,有這樣一個情節:老九說:手擀麵比機器面好吃,這是不是路?葉子農:那我給你手擀一個試試。老就說:你這不是抬槓嗎?葉子農說:這不是抬槓,你不能說我的手就不是手。葉子農說:你土嗎?戴夢巖一愣,問:什麼意思?葉子農說:不土你洋什麼?戴夢巖憤憤地看了他一眼,往前走,又看上一件衣服,說:哇,真的很富貴。葉子農說:你窮嗎?
  • 《天幕紅塵》:立場的本質,不管你品出什麼,都是真實,有根據的
    一個85後,酷愛解讀《天道》與《天幕紅塵》。每日一更,喜歡的話,請點個關注。見路非路,即見因果。見路,才能知因果是什麼。可我們守著《天道》,我們的路在哪裡?1什麼是立場的本質,立場的本質,不論你連出什麼,都是真實的,有依據的布蘭迪去遊說葉子農,當兩個人誰也沒有辦法去說服彼此的時候。
  • 《天幕紅塵》:讓生意從門可羅雀到日進鬥金,「見路不走」足矣!
    老九禪面如願開張了,與葉子農取完「真經」的老九,在生意上踐行了「見路不走」把自己從父親那裡接手的麵館重新帶領了輝煌。雖然是簡簡單單的一碗麵,一個百姓日常吃到的東西,只是因為做到了實事求是,便讓自己的夢想實現,可見實事求是的威力多麼大,可就是這個詞語雖然我們已經聽出了老繭,但在實際中卻忽視不見,足可以看到能夠做到見路不走與實事求是是多麼難的一條路!
  • 經典電視劇《天道》原著作者豆豆《天幕紅塵》文章裡的主要思想
    天幕紅塵講的是葉子農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基礎,幫助朋友發家致富的故事,也同時通過和美國公司的矛盾為主線,闡述作者關於我們所學習的主義理論的觀點和態度。整個理論的引子是「見路不走」。路,可以理解為成功者的經驗和方法,見路不走,就是創新,就是解放思想,就是實事求是,就是按規律辦事,不依經驗教條。總的來說,就是不拘於經驗,教條,如實觀照,按照當下的實際情況,走因果。見路不走四個字基本上形象概括了我們所學習的主義的基本觀點。我們所學習的是什麼?
  • 《天幕紅塵》:道理作為果存在是有條件的,取決你的覺悟和認知
    一個85後,酷愛解讀《天道》與《天幕紅塵》。每日一更,喜歡的話,請點個關注。1所謂的見路不走,跟你有關係嗎?你沒有聽過很多道理,並不妨礙你當下生活,妨礙你自身條件的可能,去經營你想經營的生活狀態。可是你聽過了,見路不走,也不過是提個醒,告訴你還有這麼一條路可以走。
  • 神秘作家豆豆:為何《天幕紅塵》之後,再無作品?
    你知道豆豆嗎?有很多人看到這個題目,可能突然一下想不起來豆豆是誰,可是一提起她的三部小說,你可能就會有所耳聞了。她的著作有《背叛》、《遙遠的救世主》、《天幕紅塵》。其中兩部《背叛》和《遙遠的救世主》都改編成了電視劇,《天幕紅塵》因為其論述的內容太過於抽象。
  • 《天道》裡的大道理:用「見路不走」解讀丁元英的「天道思維」
    葉子農想了想,說那我就送你四個字吧:見路不走。「見路不走」這羅家明用超過50萬換來的四個字,在我看來正是對丁元英「天道思維」的解讀。佛論中常常以經解經,那麼我就以書解書,一脈相承。葉子農在解釋「見路不走」這四個字時,先用了大家都掛在嘴邊的四個字:「實事求是」,可沒人明白。於是在老九的要求下葉子農用擀麵條舉了個例子:普通人都覺得麵條是手擀的比機器壓的好吃,但讓一個不會擀麵條的人擀出的就不一定好吃,因而好吃與否本質並不是手好和機器好的問題,是和面時達到的韌勁兒,擀麵時的力度等決定的。
  • 電商一樣需要見路不走,既見因果,見相非相,即見如來
    見路不走,既見因果,見相非相,即見如來。閱讀天幕紅塵這幾個字一直飄蕩在我的腦海裡閱讀天幕紅塵是因為我讀了豆豆的另外一本書,遙遠的救世主,在遙遠的救世主裡,丁元英的手法,讓我深刻的認識到了現實與規規律的強大,現實與規律,就像日出日落一樣,客觀強大的存在,不隨著我們的主觀意願改變,你管你做什麼,不管你怎麼想,太陽永遠的升起落下,任何事不能阻擋他,任何事不能改變它,
  • 《天道》:文化屬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謂的扶貧便是不治之治
    是因為現有處境的因果條件,阻礙了林雨峰想做成功男人的路。《天慕紅塵》的羅家明,違背了見路不走,實事求是的指導原則。只想跟別人不一樣,所有阻礙他做高人的條件,都是違背他主義的條件。以這樣的指導理念,市場不埋他埋誰?
  • 評小說《天幕紅塵》:女性的最大弱點就是企圖像男人那樣洞察世事
    ,而這,也如同書中所說:見路不走,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而是客觀存在,就好像你無法要求一個政治高手去俯身低語兒女情長一樣,這是本能的註定的。如果作者不是豆豆,我可能會想像這是一本優秀的應景之作,因為全書所透露出的政治底色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再詮釋,乃至中國模式的再探討,而葉子農最後的死,反過來揭示西方表面民主而背後赤裸裸的政治與利益交易之實質,這應該是沒有什麼異議的,我也基本贊同這種對世界的認知,但如果作者是豆豆,那我當然會用更高的要求去看待這本書:本書的點睛之筆應該是「見路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