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你努力地保護孩子,不想讓受一點傷害,是否是一種錯誤理念?是否會驕縱孩子?是否會讓未來的路更艱難?
近日,網上一段家長放任孩子肆意破壞影廳銀幕的視頻火了,視頻中兩名兒童在銀幕前玩鬧,一名兒童多次腳踢正在放映動畫片的銀幕,而現場沒有任何大人進行制止。網友們紛紛留言「孩子破壞財物,家長怎麼能放任不管呢?」「在家踢電視,大人管不管?」「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熊孩子,孩子都是慣出來的!」「孩子調皮很正常,可大人不教育就不要生孩子」「別打,應該慣著,這孩子長大後,警察叔叔會教給他怎麼做人的!」「不怪熊孩子,源頭是熊大人」
經後續追蹤得知,事後孩子家長帶著孩子向影院賠禮道歉,答應賠償影院兩萬多的損失。家長表示當時是一個大人帶著兩個孩子看電影,而該場次僅售出3張票,相當於包場了,而在放映動畫片時,大人看著看著睡著了,以至於沒發現銀幕前發生的事情,造成孩子搗亂無人制止的現象發生,給影院造成損失。
說到底,這個孩子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舉動,絕不是第一次,而是平時生活中也是如此,只是這次事情比較嚴重,出了事罷了。只能說「百果必有因」,父母的失職,終將為自己的教育失敗買單。
其實,說起電影院的「熊孩子」,不少觀眾都有自己的奇葩遭遇。有的孩子,一看電影就開啟「十萬個為什麼」模式,直到電影結束;有的孩子,一看電影就激動,亂踢椅子、大喊大叫,讓你完全不知道銀幕上放映的是什麼;有的孩子,坐下沒看幾分鐘,就滿場亂跑......這些熊孩子的行為,讓不少影迷都心有餘悸。
而這些「熊孩子」背後,一定有「熊父母」在支持,你常常會聽到「小孩子,沒辦法,說了也不聽」「你一個大人,和孩子計較什麼」之類的話,不但不制止孩子的行為,還對旁邊提出異議的觀眾給予反駁、白眼。
兒童應不應該帶進電影院呢?
一般電影的長度在90分鐘以上,孩子的注意力不可能持續這麼久,因此兒童不適合帶進電影院。
心理實驗表明:3歲孩子注意力可維持3-5分鐘,4歲孩子注意力可維持10分鐘,5-6歲孩子注意力也只能維持15分鐘。低齡段的孩子帶進影院,無法集中注意力,很難安靜地看完一部電影。
李天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個名字,他出生在一個藝術家庭,父母都是歌唱家,優秀的遺傳基因,讓他在歌唱方面有過人的天分,原本是一個前途無量的孩子,可誰能料到在15歲那年,因涉嫌強姦而被捕。他的70歲父親李雙江老淚縱橫,後悔對兒子平時的驕縱,但為時已晚,不但要承擔經濟賠償,還要承擔良心的譴責,在銀幕前的形象也大大下跌。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不捨得打不捨得罵,可孩子犯錯時,不當時教育,等長大了再想改就晚了。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在孩子小的時候,教給他行為舉止的規矩,在孩子犯錯時,及時給予指正和引導,才是父母最好的教育。你不捨得教育孩子,世界一定會狠狠懲罰,也一定會懲罰驕縱孩子的父母,不是現在就是將來。
大人的行為,讓孩子覺得一切都是應該的,可無形中會把孩子的嬌慣之氣帶出來,那就麻煩了。
1、給孩子制定一些規則
想要孩子獨立,就要讓孩子主動發現問題,並勇於去承擔責任,給孩子制定一些規則,明確告訴哪些能做,哪些不可以做,這樣才能塑造出優秀的孩子。
2、鍛鍊孩子自主能力
讓孩子大膽去做,只要做好一件事,就會有成就感,以後會更加喜歡去獨立完成事情。如果犯了錯,告訴孩子因為錯誤會導致什麼後果,不要怕孩子受一點小傷,就心疼不已,這些是他成長路上必須經歷的,也是自身的一種成長。
3、不要拿忙碌做藉口
不拿自己忙,用你認為的「吃好穿好用好」錯誤理念,利用金錢來滿足孩子要求,換得片刻的知足,無形中會讓孩子產生很大的不滿足,也會傳遞給孩子一種錯誤的想法,以後的性格會讓你大失所望。
「為人父母,不只是養還有教。」這句話,送給全天下的父母們!
【今日討論話題】該不該帶孩子去電影院?哪些行為是驕縱孩子?歡迎留言交流!
ps: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