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校園暴力事件頻繁發生,網絡信息發達,所以通過網上可以看到這些事件,也能看見這些事件的惡性後果,而且不只是中國校園有這種情況,可以持槍的美國,「校園槍擊案」也是經常發生的。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些孩子,這麼小的年齡,就如此血腥暴力,一點憐憫之心都沒有。
2014年5月,一則關於三個青少年毆打一個男孩的新聞受到廣泛關注。拳打腳踢,磚塊砸頭,往頭上撒尿實在是令人忿恨。
2019年夏天,幾個初中女生,因為男朋友打一個女生,扒衣服,扯頭髮,拳打腳踢,拍視頻,手段惡劣,令人憤慨。
心理學稱這種暴力行為是:攻擊行為或者是反社會行為。這樣的事情幾乎隨時發生。青少年打架的暴力行為很普遍,但是普遍的現象不代表是正常現象,更不代表不需要制止,可以容忍的。
心理學界把攻擊行為氛圍兩類:敵意性攻擊和工具性攻擊。如果攻擊者的主要目的是攻擊受害者,無論身體還是心靈的傷害,或者故意毀壞他人的成果財物,這種行為就是敵意性攻擊行為。
如果一方傷害另一方作為獲得非攻擊性結果的手段,就是工具性攻擊。比如為了搶一個玩具,一個小朋友有推到了。
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和著名生態學家洛倫茲都認為攻擊性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弗洛伊德把它描述為死的本能,認為攻擊性近似「水壓」當敵意的、攻擊性的能量增長到某一關鍵水平後,會通過某種形式的暴力和毀壞性行為傾瀉出來。而洛倫茲也把攻擊性描述為一種搏鬥本能,是有環境中的某些因素誘發的。
兒童的攻擊行為在早期大致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1)嬰兒階段,並非攻擊行為。
嬰兒階段也會生氣,會哭,咬人,打人,但是我們不能把這當成攻擊行為。
(2)一歲開始,出現工具性攻擊行為
心理學家凱普蘭和她的同事發現,1歲的兒童在搶玩具時,就會因一方控制了另一方想要的玩具而變得態度強硬,即使有兩個一模一樣的玩具,也會忽視這些玩具,然後起身去搶對方的玩具
這說明一歲的孩子已經種下了工具性攻擊行為的種子,出現了最初的攻擊意識。
(3)2歲開始,開始有協商意識
2歲的寶貝開始有協商意識而並非一定打鬥的心理,通過家長正確的引導和耐心的講道理是可以減少攻擊行為的,家長要鼓勵孩子友好相處,玩具要跟小朋友分享,這樣孩子基本可以避免。
(4)對於2——5歲的兒童,攻擊心理逐漸減弱
暴力攻擊發生率在2——3歲達到高峰,隨後下降,到幼兒園及小學低年級暴力衝突會轉化為,嘲弄奚落,造謠,貶低等行為。
雖然肢體衝突發生率降低,但是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儘管工具性攻擊減少,但是敵意性攻擊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了,尤其是天生好戰的孩子之間。
雖然攻擊行為是人類的天性,但是通過家庭環境的教育,學校教育,教養方式,也是可以控制孩子的攻擊行為的。能否控制自己的衝動和攻擊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的自控力。
所以作為家長,控制孩子的攻擊行為是必要的。
1.及時制止,原則問題「零容忍」
很多孩子大一點了,出現了攻擊行為,除了天生的生理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家長的態度。第一次出現了攻擊行為,無論是否傷害到對方,家長都應該嚴厲禁止,如果態度是輕描淡寫,縱容甚至鼓勵,那麼孩子就會認為這是正確的表達情緒的方式,那麼之後會愈演愈烈。當然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方式不一樣。
(1)1——3歲的孩子,家長可輕輕推開,並且給出否定指令,比如「不可以」,對孩子實施制止。(2)3歲以後的孩子這個階段的孩子身體攻擊會逐漸減少,可以制止並且適當的懲罰,要制止與耐心相結合,制服肆意妄為的「小霸王」。
2.適當懲罰,讓孩子知道這種行為的後果
如果孩子的攻擊行為造成了不良後果,那麼需要採取措施適當的懲罰,比如:當場道歉,暫時剝奪某種權利以作懲罰,讓他意識到這樣是不對的並且會受到懲罰。
3.正確方式教育,避免家暴
很多發展心理學家認為:家庭的情緒分文能夠影響孩子的行為,如果家長對孩子動不動就打一頓,或者父母之間有肢體衝突,那麼孩子非常容易出現攻擊行為。
很多心理學家研究結果都表明:父母的暴力懲罰,不僅無助於孩子的攻擊行為,反而會加重孩子的暴力傾向,增加孩子的攻擊行為或其他反社會行為,對於有攻擊行為的孩子不可以使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來控制。
4.遠離暴力,營造非攻擊環境
有個動畫片《熊出沒》有很多髒話以及暴力打鬥場面,而這個動畫片恰恰受到廣大小朋友的喜愛,還有很多電動遊戲,所以對於這些外來的影響,家長應做到如下幾點:
(1)把好審核關
家長如果發現了哪些動畫片不符合健康教育理念,不適合兒童觀看,那麼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給他換個動畫片,去欣賞更好的動畫片。
(2)及時究竟制止
孩子模仿能力,記憶力都非常強大,看了動畫片,裡面的臺詞和行為都能記得住,並且模仿,家長發現孩子有不良的語言,行為,都應該通過引導制止糾正。
(3)父母做好表率
父母首先要講文明懂禮貌,在孩子面前不說髒話,不爭吵,更不要肢體衝突,一些不好的事情,不要以為小孩子不懂就在孩子面前亂說,孩子都會效仿。
所以為了讓孩子更加懂文明,講禮貌,並且身心健康發展,一定要以身作則,為孩子營造綠色氛圍,讓我們的孩子心裡充滿陽光充滿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