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攻擊性行為的特殊兒童的幹預

2020-12-25 特殊需要兒童康復訓練

攻擊行為又叫侵犯行為,是個體有意傷害他人包括身體和心理的行為或傾向。該行為是由於不完整、不準確的行為模式或是與其他人的溝通不充分造成的。特殊兒童存在攻擊性行為不僅會造成他人身體傷害或財物損失,而且會干擾其適應行為和社會關係的發展,對家庭和社會也帶來了一定影響。

攻擊行為可以通過多種形式表現,如身體、心理、言語、情感等,所有形式都可以在特定的情況、特定的個人或環境因素的影響下逐漸演變。身體攻擊是指個體以身體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傷害,比如對他人進行打、推、咬、擰、掐、踢等行為。言語攻擊是個體用不恰當的語言對他人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傷害,比如使用手語或口語對他人進行侮辱、嘲笑、威脅、激怒等行為。心理情感攻擊或造成自我傷害包括自己咬、戳、撞等行為。

針對攻擊行為進行幹預的方式叫積極行為支持,它是一種針對個體的行為幹預手段,以教育性的系統幹預替代懲罰性行為矯正技術,讓特殊兒童更易於接受,便於幹預的發展,通過發展積極行為和系統改變的策略,調整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以此有針對性地改善並減少個體問題行為,最終實現提高個體生活質量的目的。

幹預措施可以通過預防攻擊行為的發生階段、改變環境背景因素、行為教導和攻擊行為發生後的處理。預防階段就是指在攻擊行為發生前有一些明顯的徵兆,幹預人可以在先兆之前即通過調整一些情境因素,比如人、時、地、物等打斷他們的行為。改變環境背景是指改變周遭人的態度、為個體營造溫暖和支持的環境等。

基於行為教導的幹預措施主要為教導與攻擊行為具有相同功能的積極行為,包括替代技能、適應和容忍,以及一般適應技能,使個體更能適應問題情境,村兒預防攻擊行為與提升生活品質。基於攻擊行為發生後的處理即在攻擊行為發生後立即安排處理,使攻擊行為無效,不能達到其功能,而使積極行為有效。下期介紹兒童行為動機評估量表。

相關焦點

  • 父母教養方式與共情影響兒童攻擊性行為
    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產生涉及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其中父母教養方式和共情是研究者較為關注的兩個因素。雷(Lei)等人通過元分析發現,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有關,消極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呈正相關,而積極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呈負相關。  許多研究者對父母教養方式的類型與攻擊性行為的關係進行了研究。
  • 「象芽塔學院」特殊兒童行為幹預技巧
    象芽塔(SUNYATA)官方發布孤獨症兒童在自閉症兒童行為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該如何進行幹預呢?行為幹預(behavioral intervention)是介入並人為中斷某行為發生、發展的自然過程,力圖消除或改變該行為的幹預方式。廣泛應用於臨床兒童心理研究及教育實驗。
  • 「象芽塔學院」特殊兒童行為幹預技巧
    象芽塔(SUNYATA)官方發布孤獨症兒童除了語言發展遲緩和社交障礙外,另一明顯特徵就是問題行為的表現。在自閉症兒童行為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該如何進行幹預呢?發起 象芽塔 SUNYATA行為就是對外界或內在刺激的反應,會通過動作、語言等方面表現出來。行為幹預(behavioral intervention)是介入並人為中斷某行為發生、發展的自然過程,力圖消除或改變該行為的幹預方式。廣泛應用於臨床兒童心理研究及教育實驗。
  • 樂航特殊兒童幹預中心請來資深特教專家講解正向行為支持
    中國江蘇網訊 7月22日,蘇州市吳中區樂航特殊兒童幹預中心邀請到了臺灣資深特教專家郭色嬌老師給特殊兒童家長講解正向行為支持的理念和實踐。本次活動是吳中區慈善總會資助項目「吳中區特殊兒童家庭支持」項目的一部分。
  • 特殊兒童的社會技能干預評估及訓練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外對於兒童社會技能的研究發展強勁,特別是在兒童社會技能干預訓練方面,大量的訓練方法及教育 幹預項目不斷湧現,掀起了名為「社會技能訓練運動」的熱潮。而九十年代後,北美興起了品格教育,明確提出兒童良好品格培養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社會技能干預訓練。
  • 2021年湖北自考特殊兒童早期幹預課程考試大綱
    任何一個特殊需要兒童的存在,都給他們的家庭帶來許多特殊的問題。學前特殊教育有助於家長正確認識孩子的特殊需要,並且積極參與到教育過程中以幫助自己的孩子;有助於家長減輕精神和物質方面的負擔,為特殊需要兒童的成長提供更好的家庭條件。(三)社會效益一—對社會發展的意義。每一位特殊兒童,都是作為一個社會的個體存在的,與整個社會及社會發展都有一定的關係。
  • 啟志教育特殊兒童幹預課程 把握早期幹預黃金時期
    最新數據顯示,每68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是特殊兒童,全球有3500萬人患有自閉症這種神經系統疾病。據殘疾人普查情況統計,我國兒童自閉症患兒已超過100萬,未被診斷發現有孤獨症傾向的則可能更多。特殊兒童,是需要這個社會用滿滿的愛去認真關注的群體。對於這些特殊兒童,進行早期診斷和早期幹預,極為重要。
  • 特殊兒童需要早期幹預治療,思圻國際創新「融合教育」體系
    首先從醫學角度來說,特殊兒童是指與正常兒童在各方面有顯著差異的各類兒童,這些差異可表現為智力、感官、情緒、肢體、行為或言語等方面。特別是自閉症、腦癱、唐氏、言語失用症等語言發育遲緩、社會交往、生活適應障礙的兒童群體,如果長期缺乏幹預治療和融合教育,他們根本無法適應未來的社會環境,更談不上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
  • 11歲男孩患罕見貓叫症候群 並有攻擊性行為(圖)
    11歲男孩患罕見貓叫症候群 並有攻擊性行為(圖) 2014-08-26來源:四川新聞網 11歲的男孩患罕見「貓叫症候群」 ,至今他僅能說10個字以內短句,尚不能表達大小便需求,對表情不敏感,眼神接觸幾乎沒有,甚至有攻擊性行為
  • 什麼是特殊兒童的行為觀察與記錄?
    而在特殊教育中對於特殊兒童行為觀察與記錄,可以描繪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發行為,並對這些行為進行精確的量化,用以作為評量問題行為、制定幹預計劃以及評量幹預效果的基礎。今天我們的主題就是『 特殊兒童行為觀察與記錄 』行為觀察看似簡單,操作起來卻是需要技術和技巧。
  • 心理學家分析幼兒攻擊性行為
    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很早就開始了。打、踢、推和咬可能在孩子一歲半之前就開始(Tremblay等人,1999年)。隨著孩子的長大並開始說話,諸如開玩笑和叫人稱呼等口頭攻擊變得很普遍,始於學齡前(Coie&Dodge,1998)。
  • 心理學追蹤研究14年,發現兒童攻擊性行為這個年齡就要改
    心理學家韋斯特曾經進行了14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70%的暴力少年犯在13歲時就被確認為有攻擊性行為!而且兒童的攻擊性水平越高,今後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大!攻擊性行為並不是某個年齡所特有的行為,很多孩子在年幼時都會有過類似的行為,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行為都是惡意的。
  • 兒童問題行為的家庭幹預策略
    當家長掌握了一定的幹預知識和手段後,可以第一時間識別孩子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行為,並能採用適合的方法進行幹預。問題行為處理步驟1、選擇確定行為2、定義目標行為3、行為功能分析4、制定幹預策略5、進行行為幹預問題行為又被稱為不被期待的行為,挑戰性行為,不良適應行為,行為過度等。
  • 成人該如何正確應對幼兒攻擊性行為
    3歲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是一種正常行為。3歲後,如果孩子還有這種行為,父母就應該加以引導了。
  • 全國2009年1月自學考試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真題
    1.兒童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各種感官、動作和身體健康問題,這類兒童是( )A.語言發展障礙兒童 B.認知發展障礙兒童C.生理發展障礙兒童 D.情緒和行為問題兒童2.個別差異是指( )A.在兒童發展的群體中彼此之間存在著的某一心理特質上的差異狀況B.兒童發展中彼此間存在的某一身體特質上的差別狀況
  • 自閉症兒童早期症狀表現及攻擊性的原因
    下邊要探討的第一、第二類攻擊性行為,關鍵要以不良影響為目地;而第和第四類攻擊性行為,關鍵是之前由於驅動力。在實踐中,以特殊不良反應為攻擊行為的目的是常見的,但也不能忽視一些自閉症兒童的攻擊行為是由多種原因和後果(包括生理因素)驅動的。
  • 殘疾預防,從兒童早期幹預開始——孤獨症兒童早期幹預圖書推薦
    2020.08.25殘疾預防日今年的主題是:殘疾預防,從兒童早期幹預開始。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幹預,和特殊孩子一起成長!在本書中,瑪麗•林奇•巴伯拉(Mary Lynch Barbera)博士以認證行為分析師和孤獨症兒童母親的雙重身份,講述了自己的經驗,對語言行為方法及其應用進行了解釋。這本《語言行為方法》針對如何幫助兒童發展良好的語言和表達技能,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此外,還闡述了如何教會無口語的兒童使用手語。
  •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性呢?
    我們先來了解孩子為什麼會攻擊他人: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其實是孩子向周圍尋求幫助的信號,也是孩子的一種語言。好的,我們已經知道了什麼是攻擊性行為,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攻擊性行為呢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原因有很多,有內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內部因素包括幼兒的生理與心理影響,如孩子在遇到挫折時,情感得不到滿足時都有可能影響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同時個體認知發展水平的受限,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觸覺敏感期的出現也都有可能觸發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 因材施教,提高敘事能力——特殊兒童敘事能力的幹預研究綜述
    敘事能力是兒童語言發展中的一項重要能力。它對兒童認知和行為的發展、社交能力、閱讀能力和學業水平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特殊兒童的敘事能力較低,使得他們在這些方面的發展受到了限制。培養特殊兒童的敘事能力,其各方面發展都會受益。有研究證實專門的敘事幹預,並為兒童提供更多的敘事機會,有助於兒童敘事能力的提高。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玩暴力遊戲對攻擊性行為的影響
    教育研究表明,電子遊戲是一種良好的教學工具,如果健康的電子遊戲能夠使人們學會健康的行為,那麼人們從模擬謀殺的遊戲中會學到什麼呢?12-17歲的青少年中,97%的人玩電子遊戲,一半以上的人前一天剛玩過,很多電子遊戲都是暴力性的,半數青少年說自己玩第一人稱射擊遊戲,三分之二的人玩動作遊戲,其中經常涉及暴力內容。而年齡更小的兒童也玩電子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