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孩子變得刻薄時怎麼辦?心理學家分析幼兒攻擊性行為

2020-08-18 心理學說

我的大兒子四歲半,在上幼兒園。他非常喜歡學校,也喜歡老師,並且渴望每天學習新事物。這周的某一天,他早上醒來告訴我,他不想再去上學了。當我問為什麼時,他只會告訴我他寧願待在家裡。在詢問了老師和作業之後,我終於問了我最害怕的問題:在學校有人欺負你嗎?是的,他說。學校裡有人推了他。想到另一個孩子欺負我兒子,我的心很痛,我知道這不是最後一次,這讓我感到非常痛苦。

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很早就開始了。打、踢、推和咬可能在孩子一歲半之前就開始(Tremblay等人,1999年)。隨著孩子的長大並開始說話,諸如開玩笑和叫人稱呼等口頭攻擊變得很普遍,始於學齡前(Coie&Dodge,1998)。 隨著他們進入童年和青春期,關係型攻擊(例如秘密講故事,謠言傳播和社會排斥)也成為孩子們互相折磨的一種流行方式(Crick,Casas,&Mosher,1997)。


為什麼有些孩子會好鬥,是什麼使他們表現得如此? 剛開始時,嬰幼兒在生氣或恐懼時就開始做擊打和咬人之類的事情,並且沒有其他任何方式來表達自己或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開始口頭交流,並能在悲傷或沮喪時變得更好地控制自己。 當孩子開始能夠對他人的思想進行推理時(研究人員稱之為心理理論),他們就能更好地預測他們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到其他人,這就是關係攻擊可能形成的時候。儘管孩子們通常在5歲以後才能對別人的思想進行推理,但關係攻擊在早些時候已經以一些非常簡單的形式被記錄下來,比如說「除非你給我那個玩具,否則我不會和你玩」(Crick,Casas,&Mosher,1997;McNeilly-Choque等人,1996年)。

關係攻擊也是欺凌行為的開始。欺凌行為是一種傾向於對同一個人重複的侵犯行為,它涉及到一種「權力」動力,其中欺凌者對受害者有一定的優勢。它可以發生在學校、操場上、甚至網際網路上。事實上,隨著青少年開始接觸簡訊、社交媒體和網路遊戲,他們越來越容易受到網絡欺凌或在網際網路上發布關於他人的有害內容(Feinberg&Robey,2009)。雖然很難評估有多少孩子會被欺負(因為大多數人不願意報告),但有10%到33%的孩子承認自己是受害者。儘管身體欺凌的發生率在過去20年中有所下降,但網絡欺凌現象卻變得越來越普遍(Hymel&Sweener,2015)

你可能會想,經常欺負別人的孩子,這個孩子肯定有心理上的問題,事實上,在過去,欺凌者被認為可能有心理問題或者行為障礙。但情況通常並非如此。根據調查顯示,許多欺凌者往往很受歡迎,並且具有很好的情感理解能力(Wolke&Lereya,2015)。實際上,儘管對他人做出積極行為會降低情感理解能力,但積極行為(或發起攻擊行為)卻會提高情感理解能力(Renouf等人)。2010年)。

真正善於情感理解的孩子們可能會意識到,身體上的攻擊很可能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並導致懲罰。雖然有更多的隱蔽形式的攻擊,如秘密講述或傳播謠言,這是更有效地造成對另一個人的傷害,而不導致受到老師或家長的懲罰。就像電影「壞女孩」中的惡霸一樣,攻擊性並不總是身體上的,有時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最巧妙的方法是心理上的。研究表明,男孩在身體和語言上更有攻擊性,而女孩在人際關係上則更具攻擊性(Ostrov&Kinging,2004)。

有些孩子表現出很有侵略性,因為他們從以前的經驗中學到,人們普遍充滿敵意並打算傷害他們。這被研究人員稱為敵意歸因偏見,或傾向於以為別人的意圖本質上是對自己有害的(敵對的)。假設同伴的意圖是對自己有害(卑鄙)的,那麼有這種偏見的孩子可能會對涉及事件的社會互動反應過度(Crick&Dodge,1994)。經歷過體罰的孩子們(比如打屁股)也會變得更好鬥(Gershoff&Grogan-Kaylor,2016),因為他們了解到攻擊性行為是不道德行為的合理解決方案。 也許出於同樣的原因,欺負他人的孩子常常自己也是被欺負的。

採取措施防止欺凌或幫助兒童應對欺凌行為是很重要的,因為被欺負的兒童在各種情緒問題上有較大的風險,例如焦慮症和抑鬱症,或在學習上表現更差(Wolke&Lereya,2015年)。重要的是,在絕大多數欺凌事件中,還有其他人在場,觀看欺凌事件的發生。不幸的是,許多人並沒有阻止這種行為,反而鼓勵了他們的攻擊性行為(瑞典人和海梅爾出版社,2015)。此外,當教師對衝突的反應不恰當或師生關係不佳時,欺凌現象更常見。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欺凌問題,必須要在改變學校環境的源頭下手,比如改變關於欺凌的規範的幹預措施,和針對旁觀者的幹預措施(教他們幹預)已被證明是有效的(Bradshaw,2015)。

因此,要解決孩子被欺凌問題。在個人層面上,與孩子談論」欺負行為「很重要(Bradshaw,2015),尤其是鼓勵他們如果看到欺凌行為發生在同齡人身上,如何介入和處理尤為重要。提高和促進孩子的同理心也有所幫助,因為同情心與欺負行為負相關,表現出更多同情心的孩子更不會欺負同齡人(Mitsopoulou&&Giovazolias,2015),甚至當他們看到別人被欺負時,更有可能干預(Nickerson,Mele,&Princotta,2008)。與孩子經常交流情緒相關的父母,孩子的移情能力、同理心更強,表現得更親社會。另外通過模擬自己同理心也是教導孩子如何表現出同理心的一種方式(Eisenberg,VanSchnydel,&Hofer,2015)。最後,教導孩子們要彼此友善,對於那些欺負者和被欺負者來說,讓社會互動變得更加積極可能會有很大的幫助。

在個人層面上,與孩子談論欺負行為很重要(Bradshaw,2015年),尤其是在鼓勵他們介入時,如果他們看到對同伴的欺凌行為,就尤為重要。促進同理心也可以有所幫助,因為同情心與欺負行為負相關,表現出更多同情心的孩子更不會欺負同齡人(Mitsopoulou&&Giovazolias,2015),當他們看到別人被欺負時更可能干預(Nickerson) ,Mele和Princiotta,2008年)。與孩子談論自己的情緒的父母的孩子具有較高的共情能力和較親切的行為(Brownell,Svetlova,Anderson,Nichols和Drummmond,2013年; Garner,Dunsmore和Southam-Gerrow,2008年),並可以自己模擬同情也是教孩子如何善解人意的行為的一種方式(Eisenberg,VanSchnydel和Hofer,2015年)。

最後,教導孩子們彼此友善,可能會有助於孩子社會交往更加積極,無論是對欺負者還是被欺負者。

中文作者:大沈 | 心理學說首發,歡迎轉載,請保留出處。

相關焦點

  • 幼兒攻擊性行為個案觀察與分析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幼兒攻擊性行為個案觀察與分析   研究對象:熙熙   年齡:三歲半   班級:小六班
  • 幼兒攻擊性行為矯正個案研究總結報告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幼兒攻擊性行為矯正個案研究總結報告   導讀:代幣制能使幼兒及時地發現自己的進步,並在強化物、後援強化物的激勵下,自覺控制自己的行為
  • 成人該如何正確應對幼兒攻擊性行為
    如果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聽之任之,既會影響其個性的發展,又會影響其人際交往。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觀察。如發現孩子有攻擊性行為出現,應找出原因,有針對性地幫其糾正。1、幼兒攻擊性行為頻繁期。幼兒期是社會性萌芽時期,開始喜歡團體的遊戲活動,同時又是自我為中心的階段。
  • 幼兒打人罵人有攻擊性,不一定是叛逆,可能是缺乏「社交力」
    《幼兒心理分析》中說:總喜歡打人的孩子,通常會遭到集體的孤立,他們沒有朋友、沒有知己,更別說合作夥伴了,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心理必然要出現扭曲。在一個孤獨、沒有朋友的環境中成長,沒有人分擔痛苦,也沒有人分享快樂,孩子的內心必然會受到傷害,容易心理扭曲,自閉、孤僻。
  • 湖南父母成長課程|家長如何避免幼兒攻擊性行為?
    什麼是幼兒攻擊性行為?據專家介紹,在兒童心理學上,寶寶所表現出來的「暴力」行為稱為幼兒攻擊性行為。很多爸媽發現,自家的孩子不高興的時候會打人、推人甚至咬人。幼兒攻擊性行為,往往是當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自己的權利受到損害時,出現的身體上的進攻以及言語是哪個的攻擊等,主要有打、踢、咬、大聲叫嚷、罵人、暴力、搶別人東西等。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是不利於孩子成長和交往的。有一些孩子在學校受到別的小朋友的欺負而會產生心理恐懼,甚至不願意上幼兒園。
  • 孩子愛打架怎麼辦?不要著急,三個方法幫你應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文/遠方媽媽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就會經常出現一些攻擊性的行為,時常與小夥伴發生矛盾,甚至會發展成肢體碰撞。家長們因此而感到焦慮,覺得孩子是不是脾氣不好,總是想尋找辦法讓孩子變得有禮貌一些。其實幼兒出現攻擊性的行為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是孩子成長過程當中必然會經歷的一個階段。
  • 小孩子在一起玩總為玩具打架?認識「攻擊性」行為是關鍵
    而兒童出現攻擊性行為多為前者,兒童攻擊或衝突表現在0-6歲時期會急劇增長,往後又會呈現下降趨勢,所以在這一時期,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會顯得尤為頻繁。1工具性攻擊美國心理學家謝弗在闡述攻擊行為時談到了工具性攻擊的內容:「攻擊行為是任何有意傷害生物體的行為,且被傷害者會力圖躲避這種行為。
  • 寶寶總是打人怎麼辦?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父母可用這3招
    所以說年紀比較小的孩子,會出現一些攻擊性行為有一些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大腦還處於發展的過程當中。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有一些是出於先天性的因素,也有一些是因為後天大人的錯誤教育,要分清楚自己孩子身上出現的攻擊性行為是屬於哪一類的,我們首先要分清這兩者有什麼不同。
  • 幼兒行為理解:又撕又踢,小孩子的這些不良行為正常嗎?
    當我們經過一個不知從哪兒冒出來跪在花園裡的鄰居時,我女兒踢了他的腳! 我為此感到羞愧,」我的第一反應是,『她有什麼問題嗎?』我們以最快的速度離開了,但後來,當我每次看到我的鄰居時,我仍然會感到尷尬。」 「幼兒的衝動會變得有點瘋狂,」溫哥華的兒童和家庭治療師邁克表示。雖然這些變化對你來說很瘋狂,但在這個年齡,咬、踢、打以及突然的情緒變化對孩子來說都是很正常的。
  • 小7微課堂《解密攻擊性行為》回顧(內附音頻)
    大量的兒童心理研究表明,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和兒童間的各種衝突,早在兩歲之前就已經出現,並且在整個0到6歲的期間迅速增加。我們國家的學者研究認為學齡前的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出現比例大概是11%。在此當中男孩的攻擊性的強度,是明顯高於女孩的。4到5歲的學齡前兒童是攻擊性行為的高發年齡。但是在此之後會逐漸減少。幼兒期間的這個攻擊性行為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 最終你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孩子有攻擊性行為怎麼辦?
    今天,加加就和各位家長來聊聊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美國聖地牙哥市兒童醫院的心理學家奧本·史達姆博士認為:「這個年齡的寶寶咬人並無惡意。」「這是剛剛學步的孩子還不懂得用語言表達他們的生活感受,所以常常喜歡通過咬人這種方式來表達他們的興奮和激動。
  • 家長需要這3步,化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每次說起幼兒打人,我就會想起我的小侄子,他特別喜歡打人,無論是親人還是陌生人,只要招惹到他,他就打人。有一次帶著他去公園散步,一個不認識的小孩子的模型飛機不小心砸在小侄子的背上,模型飛機是紙板做的,就算砸到也不會很疼。
  • 孩子不想上幼兒園,逃避苦惱攻擊性強,幼兒"叛逆"心理如何"引導"
    而且老師也多次叫她去談話說孩子在學校不愛發言,而且和同學相處攻擊性很強,這位媽媽為此很苦惱,心想&34;為什麼這麼麻煩這麼不爭氣呢?下面我們從兒童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角度,結合國內外研究來分析一下到底是什麼因素使得幼兒不聽話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玩暴力遊戲對攻擊性行為的影響
    之後的撤回暴力遊戲以回應殺戮行為的舉動是否又能有所成效?然而事實卻是,大多數的菸民並不是因為心臟病而死掉的,大多數受過虐待的兒童也沒有因之變得殘忍,從而虐待他人。大部分在兇殺模擬器上花掉數不清時間的人,其實過著文雅的生活。所以暴力遊戲的支持者可以宣稱,和人們對菸草、電視感興趣一樣,暴力遊戲是無害的。
  • 4歲前的孩子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大多是因為5點原因,趕緊收藏
    攻擊性行為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具有目的性性。實際上,幼兒的許多攻擊性行為並非對對方有明確的敵意,而是為了其他的目的,而對他人造成傷害。 幼兒可能是為了獲得某個物品所做出一些搶奪,推搡等動作,其主要的目標就是為了某一個物品的獲取。
  •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父母該如何面對?
    01 什麼是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幼兒階段主要表現為情緒不穩定,脾氣暴躁,經常生氣,亂發脾氣。 報復性攻擊行為:有些孩子受到其他的孩子的欺負,心理不平衡,採取「打回去」的報複方式,使得攻擊性行為變本加厲。 遷怒性攻擊行為:當孩子在學校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老師的批評時,惱羞成怒,無法把情緒發洩到老師身上,只有發洩到同齡的夥伴身上。
  • 孩子生氣時的攻擊性行為,3歲前是糾正的最佳時期,父母得下功夫
    我非常不理解,為什麼以前那麼聽話的孩子,最近怎麼變得這麼暴躁,有攻擊性。你家的寶寶是不是和朋友的孩子一樣?你是不是也在迷惑,不知不覺中,原本那個聽話、溫柔的乖寶寶,怎麼就變成了暴躁、喜歡發脾氣,稍有不順心抬手就打人的「小魔王」?
  • 遠離這樣說話的人,心理學家:他們的攻擊性都很強
    心理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有潛在攻擊性的人,往往都喜歡這麼說話。(1)言語中透露著扭曲的三觀如果一個人毫不偽裝選樣他具有「攻擊性」的三觀,那麼不要猶豫,速速遠離他們,因為他們根本無法認識到自己是「暴虐的」。哪些三觀比較具有「攻擊性」呢?通常包括「弱肉強食」,「權謀主義」甚至更極端的一些三觀。這些思想往往都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無視道德和法律。
  • 小孩子在一起玩總為玩具打架?面對孩子的工具性攻擊,要學會3招
    3.孩子的工具性攻擊行為,是從多大開始的?根據美國心裡學家謝弗所寫:孩子在一周歲時,就已經在心中萌發了,工具性攻擊的種子。舉個例子。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到這樣的情況,兩個一歲左右的小孩子,其中有一個,一手抓住了另一個小孩子的玩具。而另一個小孩子,會試圖抓住抓他玩具的,小孩子的手,想要把自己的玩具拿回來。
  • 幼兒教師如何對幼兒進行行為觀察與分析
    其次要確定觀察對象,明確被觀察的幼兒的數量範圍,是一名幼兒還是一群幼兒,是隨意觀察還是指定觀察,指定觀察。第三要選擇觀察的對象。選擇觀察的時間和地點。行為觀察是透過行為事實來收集的,但是要把所有觀察對象的所有行為都收集起來進行分析是不可能的,觀察者也不可能時時刻刻注意到被觀察者。所以取樣觀察時非常必要,常用的取樣的方法有時間取樣法和事件取樣法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