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上幼兒園,逃避苦惱攻擊性強,幼兒"叛逆"心理如何"引導"

2020-08-27 大聖媽媽歸來


昨天看到一個故事上有位母親說孩子現在幼兒大班了,每天早上上學磨磨蹭蹭的,不喜歡去學校,而且老師也多次叫她去談話說孩子在學校不愛發言,而且和同學相處攻擊性很強,這位媽媽為此很苦惱,心想&34;為什麼這麼麻煩這麼不爭氣呢?

其實這是我們很多寶媽都面臨的一個問題,為此非常苦惱,我們去向別的寶媽尋求經驗,但發現用到自己孩子身上是沒有太大效果的,此時我們就非常著急了,那麼這時我們就要進行深度思考了,幼兒叛逆不聽指令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下面我們從兒童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角度,結合國內外研究來分析一下到底是什麼因素使得幼兒不聽話、哭鬧等這些叛逆現象發生。

1、幼兒自我意識發展帶來的變化

根據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幼兒在2-3歲時其自我意識就已經得到了良好的發展,此時他們心中對家長的權威已經不再過分相信甚至嘗試打破家長的權威。

2、幼兒情緒發展不穩定

幼兒此時情緒複雜,自控力差,情緒容易受到無關因素的幹擾,因此孩子情緒不穩定,容易哭鬧

3、觀察學習,幼兒習得了叛逆行為

家長平時有的時候吵架的時候,或者發洩一些壞情緒的時候,如果被孩子發現,孩子就會通過觀察和模仿家長的行為也習得這種叛逆行為,因為這個階段內孩子學習的方式主要是通過觀察來獲取外界信息的,他們此時對家長的壞的行為沒有判斷力或統一習得。

以上就是根據專業角度,孩子早期出現這些叛逆心理的根源,找到了原因我們就要解決問題,那麼我們家長該怎樣使得孩子變得&34;,性格開朗,不再叛逆高高興興去上學呢?

同樣根據教育心理學學者的專業研究,家長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從根源上&34;孩子的叛逆心理,使得孩子按照正確的發展方向茁壯成長

孩子抗拒上幼兒園,家長如何巧妙化解?

1、父母轉變教育觀念,避免做&34;,多一些&34;。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是以自己的尺子去度量孩子的,因此和孩子必然會產生矛盾,而且導致矛盾升級,此時我們就要思考自己是不是權威型的家長,我們要順應孩子的發展趨勢,與孩子多一些溝通和交流,更多地成為一位&34;這樣家長轉變了,孩子自然也會轉變。

2、通過&34;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3-6歲幼兒精力旺盛,他們每天身體的各項機能非常活躍,此時我們家長可以利用這一點,和幼兒一起開展一些&34;或&34;等高體力的運動,這樣不僅可以在運動中提升孩子情緒的穩定性,而且可以增加親子關係,進而緩和幼兒的叛逆心理,通過運動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3、對幼兒進行適當的&34;。

現在我們家長都把孩子保護得很好,結果一去學校,孩子接觸的同學多了,孩子需要和老師同學社交,此時可能因為沒有達到令孩子滿意的效果,孩子就出現了一些攻擊性行為,也就是說孩子的&34;能力和&34;能力都比較差,這也是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就哭鬧的原因,因此我們家長可以對孩子定期開展一些抗挫教育,這對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是非常重要的。

相關焦點

  • 幼兒打人罵人有攻擊性,不一定是叛逆,可能是缺乏「社交力」
    《幼兒心理分析》中說:總喜歡打人的孩子,通常會遭到集體的孤立,他們沒有朋友、沒有知己,更別說合作夥伴了,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心理必然要出現扭曲。在一個孤獨、沒有朋友的環境中成長,沒有人分擔痛苦,也沒有人分享快樂,孩子的內心必然會受到傷害,容易心理扭曲,自閉、孤僻。
  • 孩子總打人、咬人,面對兒童「攻擊性行為」,家長如何引導很重要
    孩子上幼兒園之後幾乎每天都在接觸同齡的小朋友,這個過程中很多家長會發現罵孩子的脾氣好像有些差,有些孩子無緣無故就動手推人、打人,有些孩子則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動手打人或者咬人。很多家長都比較苦惱,但說了幾次孩子又不聽,那是不是等孩子長大了就會好呢?孩子頻繁出現「攻擊性行為」家長不能「視而不見」兒童「攻擊性行為」是心理學上的一種說法,簡單來說就是孩子打人、咬人、推人等身體上的攻擊性行為和罵人等心理上的攻擊性行為。
  • 成人該如何正確應對幼兒攻擊性行為
    3歲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是一種正常行為。3歲後,如果孩子還有這種行為,父母就應該加以引導了。
  •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父母該如何面對?
    上周末,約了朋友小麗喝下午茶,人還沒落座兒,她就開始大吐苦水,抱怨兒子給自己找麻煩。 小麗五歲的兒子虎子在幼兒園上中班,性格活潑、好動。
  • 關注幼兒心理健康刻不容緩|三明市實驗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宣傳
    幼兒心理健康的標誌是:動作發展正常、認知發展正常、情緒積極向上、人際關係融洽、性格特徵良好、沒有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幼兒心理健康是大家比較關心的事情同時又是不了解的事情。這種心理在獨生子女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當有人陪、有事幹的時候是不會磨人的,當他東張西望不想做什麼的時候,就會來找你的麻煩了。 2.是一種心理依賴。有個性、活動能力強、會玩的孩子較少磨人。相反,過於嬌生慣養,樣樣都由父母安排妥當,會使孩子養成離開父母就無法生活的習慣。這種依賴性反映在情緒上,就是圍著父母胡攪蠻纏,甚至被父母罵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穩了。
  • 為什麼有的孩子攻擊性強?因為缺乏相對應的移情能力
    前幾天和幾個朋友一起出去吃飯,在飯桌上,大家談論起各自的孩子,無非是說一下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成績等方面。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苦惱的地方,家長對孩子苦惱不是學習,就是生活等各個方面。正聊著孩子在學校裡的表現的時候,一位朋友的孩子突然伸手打了另一個孩子。孩子們立馬大哭起來,等到我們趕過去看的時候,被打的孩子哭的稀裡譁啦,另一個孩子站在那看著無動於衷。
  • 離家出走、夜不歸宿...是孩子叛逆還是「心理問題」?
    對於正常發展的叛逆,家長需要包容,允許孩子在適當的叛逆行為中發展出自主性;而對於孩子的心理問題,家長需要及時地幫助孩子,避免心理問題延續發展變得日趨嚴重。在正常的心理發展中,青春期的孩子一定會經歷某些形式的「叛逆」,如果父母可以恰當地對待這些「叛逆」,孩子就會從「叛逆」中發展出獨立、自信的個性。很多青春期不被允許「叛逆」或者被父母鎮壓了「叛逆」的孩子,通常會比較沒自信,在決策上非常依賴於父母的判斷(比如高考報什麼志願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在成年後難以做出決定。
  • 孩子進入「幼兒叛逆期」,不聽話又粘人,如何正確引導?
    說起叛逆期,很多人想到的是青春期叛逆期,差不多上初中的孩子,逆反心理特別強,最喜歡跟家長對著幹。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青春期叛逆期並不是人生的唯一一個叛逆期,在寶寶差不多2-3歲的時候,也會迎來第一個叛逆期——寶寶叛逆期。
  •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性呢?
    我們先來了解孩子為什麼會攻擊他人: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其實是孩子向周圍尋求幫助的信號,也是孩子的一種語言。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原因有很多,有內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內部因素包括幼兒的生理與心理影響,如孩子在遇到挫折時,情感得不到滿足時都有可能影響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同時個體認知發展水平的受限,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觸覺敏感期的出現也都有可能觸發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 湖南父母成長課程|家長如何避免幼兒攻擊性行為?
    什麼是幼兒攻擊性行為?據專家介紹,在兒童心理學上,寶寶所表現出來的「暴力」行為稱為幼兒攻擊性行為。很多爸媽發現,自家的孩子不高興的時候會打人、推人甚至咬人。幼兒攻擊性行為,往往是當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自己的權利受到損害時,出現的身體上的進攻以及言語是哪個的攻擊等,主要有打、踢、咬、大聲叫嚷、罵人、暴力、搶別人東西等。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是不利於孩子成長和交往的。有一些孩子在學校受到別的小朋友的欺負而會產生心理恐懼,甚至不願意上幼兒園。
  • 孩子攻擊性太強?了解孩子的「領地意識」,破解攻擊性背後的秘密
    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想要培養出一個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好孩子,那麼我們必須得科學的去引導孩子,即使孩子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東西的時候,也不要強行的去逼迫孩子,這樣很容易讓一個處於敏感期的孩子受到傷害,甚至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以及人格形成。 二、孩子攻擊性太強?
  • 幼兒心理|孩子哭著說不想上幼兒園,家長該如何進行回應?
    孩子入園哭鬧的5大原因:1、因為分離而傷心,不想離開養育者孩子剛上幼兒園,這是一次重要的人生轉折,也是繼出生、斷奶之後的又一次分離。面對分離,人本能的反應就是不舍,不接受。但他又不能左右這件事,所以孩子是很傷心的,他不想離開爸爸媽媽,可是又沒辦法。理智上他知道自己要上幼兒園,但內心層面上他又不想和養育者分開,所以他哭,是表達他的傷心和不舍之情。因為分離而傷心的表達句式是:我不想離開爸爸媽媽,我不想和你們分開。
  • 孩子愛打架怎麼辦?不要著急,三個方法幫你應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出現攻擊性行為,喜歡用暴力來解決問題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家長應該理解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內在原因,給孩子足夠的包容和引導。那麼讓我們來一起看一看應該如何糾正孩子的這種攻擊性行為吧。幼兒在覺得身體不舒服或者是情緒上比較壓抑的時候,不知道如何表達,只能通過這種攻擊性的行為去表達出來。並不是有目的的去傷害別人,而是負面的情緒積壓在了心中,自己沒有能力消化,所以要爆發出來。
  • 孩子上幼兒園了 如何幫助幼兒應對「分離焦慮」?
    「我的孩子特別怕生,膽子也特別小,怎樣適應幼兒園呢?」「我家孩子特別挑食,進了幼兒園不吃飯怎麼辦?」開學前,全國學前教育研究會會員、寧波市寶韻幼兒園副園長侯魯萍在網上直播為新入園幼兒家長答疑解惑。她列舉了幾種常見的負面引導方式,如「今天有沒有哭」「班裡有沒有人欺負你」等。「很多家長並不懂得如何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和安撫孩子的情緒。如果家長不放心或過分焦慮,就會妨礙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
  • 幼兒攻擊性行為個案觀察與分析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幼兒攻擊性行為個案觀察與分析   研究對象:熙熙   年齡:三歲半   班級:小六班
  • 叛逆孩子背後的故事——冷處理:改變自我意識背後的「我不」心理
    案例:3周歲的航航,進入了身體和心理的轉換期。一周的幼兒園生活讓孩子很不適應。上午的加餐時間到了,老師端來了小點心和牛奶,他跑到老師跟前說「想喝牛奶」,可是當老師把牛奶分給他時,他又說「不喝牛奶,想喝果汁」。
  • 當孩子說「我不想去幼兒園了」,家長要小心應對,回答至關重要
    文/小焦媽媽為人父母,自然都希望孩子能夠所學有所成,在學習上取得良好的成績,今後擁有更加光明的前途。然而很多小朋友卻時常會出現厭學情緒,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幼兒,總是會對父母抱怨說自己不想去幼兒園。此時家長需要小心應對,因為家長的回答往往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 為什麼孩子有攻擊性行為?背後的原因三個原因,家長不能忽視
    同事老王最近就在為小孩的攻擊性行為感到苦惱,因為他最近總是接到幼兒園老師的告狀電話因此老王非常想不通,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攻擊性行為?那麼在《兒童行為心理學》中,就提到過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非常容易出現的行為。這種行為是指小孩通過言語或者肢體上的方式,對他人做出攻擊的表現。但很多家長卻並不清楚,自家小孩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行為,下面就帶各位家長具體的了解一下。
  • 兩歲寶寶爸媽學堂:幼兒叛逆的原因
    兩歲是寶寶的第一個叛逆期,這時很多家長都會感覺到幼兒和以往有所不同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並且,不願聽家長的話了,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就來看看兩歲寶寶叛逆的原因吧。兩歲寶寶叛逆的原因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得不到滿足。
  • 幼兒一開始會不喜歡去幼兒園,你認為應該如何解決?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教師網發布:幼兒一開始會不喜歡去幼兒園,你認為應該如何解決?,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參考答案】   幼兒入幼兒園是踏入社會的第一步,也是幼兒第一次每天長時間離開自己的父母,這對於孩子和家長都是一個難關。幼兒來到一個新環境,其心理受到一定的衝擊,分離焦慮隨之產生,往往表現為不喜歡去幼兒園,甚至會出現哭鬧、身體不適、逃避、緊張、恐慌和採取能使其獲得安全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