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孩子背後的故事——冷處理:改變自我意識背後的「我不」心理

2020-12-25 舒欽爸爸聊育兒

案例:3周歲的航航,進入了身體和心理的轉換期。一周的幼兒園生活讓孩子很不適應。上午的加餐時間到了,老師端來了小點心和牛奶,他跑到老師跟前說「想喝牛奶」,可是當老師把牛奶分給他時,他又說「不喝牛奶,想喝果汁」。當老師給他講道理的時候,他置之不理,開始大哭大鬧,一直說「我一定要喝果汁,我就不喝牛奶,我不喜歡……」

很多人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叛逆,這個不喜歡,那個不喜歡,兩三歲就開始和父母頂嘴,一不順心就發脾氣……近年來,隨著「獨二代」越來越多,一個孩子被全家視為掌中寶,孩子的性格越來越叛逆,脾氣也越來越暴躁,這究竟是什麼原因,我們家長又該如何做呢?

其實,3歲左右開始,孩子就進入了他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也稱「第一發育期」,這是一個嬰兒到幼兒的過渡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傾向於獨立卻又離不開對父母的依賴,他們雖然什麼都想做,但真的做了又感到害怕;他們感覺自己雖然能做,但真的做了又做不好,這就是第一叛逆期孩子的困境。所以當孩子開始說「不」「討厭」「我就要」的時候,就是兒童自我意識萌芽的開始,以前那個一直以媽媽為中心的孩子,此時開始找尋「自我的中心地位」,並漸漸開始走向獨立,也就是大人眼中的「叛逆」孩子。

叛逆孩子不聽別人的話

對待第一叛逆期的孩子,我們在管教上一定要把握分寸,既不能放縱嬌慣,也不要過分認真,儘量避免因管教過嚴而壓制了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建議家長不妨採取冷處理的方式,忍5到10分鐘,過一會兒,孩子就會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心理,慢慢地平靜下來,千萬不要呵斥、貶低、急躁、濫用權威、命令強迫孩子等,這會引發孩子的抵抗情緒,引發叛逆行為。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鬧脾氣時只需要輕輕地抱著他,不用說話,等孩子好一些後再溝通,告訴他「我們還可以怎樣」。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如何正確應對叛逆孩子?

1 不和叛逆的孩子較勁。叛逆的孩子猶如一顆定時炸彈,一不小心可能會隨時爆炸,作為家長一定不要和他們較勁。「你給我坐好」「你不許哭了」等這類話語儘量不要對孩子說,這些話不但對孩子沒有效果,起不到良好的作用,還會讓孩子更加地叛逆,形成「我就哭,我就鬧」的逆反心理。別和叛逆期的孩子較勁,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叛逆期,正是因為有了自我意識,凡事都想自己做,凡事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家長可以慢慢地引導,用自己的愛心和耐心細心地教導他們,幫助他們走出叛逆期,養成良好的性格。

不和叛逆孩子較勁

2 和孩子做朋友。家長應該試著和孩子建立一份朋友的關係,這對於未來我們和孩子的溝通交流非常有幫助。收起我們高高在上的所謂「你是我的附屬品」的理念,嘗試蹲下身子,蹲下心,把孩子當成朋友一樣來交流,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當然,我們也要保持家長的權威,讓孩子知道應該尊重家長,但這種「權威」是通過我們家長的榜樣作用、身體力行的行為習慣讓孩子來尊重、欽佩,而不是單純的、高高在上的說教,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我不能給你做決定,但是我可以引導你」。

試著和孩子做朋友

3 用冷處理的方法調動孩子的積極性。3歲是一個容易走極端的年齡,孩子很難做出簡單明確並堅持到底的選擇。他們會左右矛盾,拿不定主意,一會兒說「我要這個」,一會兒又說「我不要這個」;一會兒說「我願意」,一會兒又說「我不願意」。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與別人分享、等待和互相輪流做某事的能力很有限,這就需要我們要有很大的耐心。3歲左右的孩子最初形成的自我觀念是抗拒你讓他做的一切事情,他非常執拗,最喜歡說的字眼就是「不」。因此,這時我們可以採用冷處理的辦法,雖然想讓孩子做某事,但是當他的叛逆不想做時,不要和孩子講道理,忽視這件事,忍耐幾分鐘,孩子在叛逆情緒平穩後自然而然會去嘗試做這件事,再加上我們對他的愛和耐心,叛逆的行為自然煙消雲散。

學會冷處理

孔子說「三思而後行」,遇到事情要冷靜地對待,衝動是魔鬼。成人的大聲呵斥、責罵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更何況孩子幼小的心靈經不起我們的傷害,只會激起他們的叛逆。學會耐心、細心、愛心,去精心地呵護他們,才是孩子順利度過叛逆期的「鑰匙」!

相關焦點

  • 叛逆孩子背後的故事——換位思考:改變關愛背後的「期望」心理
    調皮而聰明的圓圓驕傲地對媽媽說:「媽媽,我早就會畫了!幼兒園老師教的!」媽媽看了她一眼說:「那你畫一張給媽媽看看,別說話!快點畫!」沒過幾分鐘,圓圓舉著自己的畫走到媽媽面前高興地說:「媽媽,我畫完了。」媽媽看了一眼,面無表情地說:「著色了嗎?」圓圓看了看自己的畫,一聲不響地回到了自己的位子上。
  • 青春期孩子「叛逆」行為背後的原因?
    青春期孩子「逆反」的原因是什麼呢?家長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呢?要搞清楚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孩子青春期「逆反」的背後機理是什麼。另外,孩子自我意識的逐漸加強,處處要體現「自我」的存在,於是他們會靠和父母對著幹來體現自我,進而對老師乃至整個社會都會產生強烈的對抗。關於這個問題,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都做了很多的工作。教育界也對孩子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許多幫助孩子改進的方法。
  • 叛逆不是天生的,孩子叛逆的背後是你沒「讀懂」他
    其實孩子叛逆本身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每個人的內在都會有叛逆的傾向。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學會理解孩子,不要只是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而是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的原因。他表現出來的種種叛逆,不過是在向父母呼救:看看我,幫幫我!
  • 每一個不聽話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自我意識在作祟
    01 自我意識的外現形式有一天一個寶媽說,孩子昨天晚上鬧了一晚上,也不為什麼,就是因為看電視,她想看小豬佩琪,我給他換了《小豬佩奇》,她還是不滿意,非要哭。 仔細追問才發現,是當時電視有點卡,遙控器按幾下才管用,媽媽嫌孩子亂按會更卡,所以拿過遙控器給孩子放了佩奇。
  • 孩子一理髮就哭鬧?行為背後是自我意識發展不明顯的體現
    但是理髮師告訴我這是正常現象,很多孩子都會「護頭」,等孩子慢慢長大一點,就不會如此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小孩子為什在理髮時候哭鬧,知道孩子哭鬧的背後原因,相信家長也就不再焦慮。一:孩子理髮時候哭鬧的原因人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自我意識會隨著年齡逐漸增長,孩子剛開始在理髮的時候吵鬧,可能是因為孩子還認生,但是隨著年齡增長有了一定自我意識之後,情況也就發生變化。
  • 戒不了的「拖延症」:抓住拖延背後的心理,才是改變的關鍵
    拖延行為的背後:是恐懼失敗的心理拖延症本質上是一種行為,但行為的背後,是一個人的認知、情緒、人格。在談拖延症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個行為公式:行為背後是情緒,情緒背後是需要,需要背後是認知,認知背後是經驗。認知、情緒、需要....這些都是心理範疇的內容,所以我們如果想改善拖延行為,就必須首先談一談拖延行為背後的心理。
  • 孩子厭學的原因各不相同,但背後的心理問題是相近的
    文:我愛我心理工作室諮詢師原法卓九月是開學季,全國各大中小學校正敞開校門,迎接因疫情居家而久違的學生們。他們於萬千學子中「鶴立雞群」,顯得「與眾不同」,具體表現:主觀上對學習比較厭惡、毫無興趣,視學習為負擔,把學習作為一件痛苦的事情,注意力不集中,靜不下,坐不住,貪玩,叛逆,學習成績差,經逃學或曠課,嚴重的會輟學、棄學。
  • 孩子哭鬧叛逆的背後,都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但其實,孩子發脾氣的背後,還隱藏著許多你可能沒察覺的小秘密。首先,我們心裡要明白,孩子生氣是自然現象。進化讓人類保留了「生氣」這個情緒,是因為這個情緒可以讓人類自我保護。當一個人生氣了,周圍的人就知道他來真的了,最好不要去惹他。如果一個孩子,他受了委屈,竟然感覺不到任何氣憤,我們反而要擔心孩子是不是太壓抑了。
  • 孩子:我不聽!叛逆的背後是哪裡出現了問題?
    好多叛逆孩子對父母的第一印象就是嘮叨,而很多父母也不知道問題是出在了哪裡。孩子們認為:不停的講道理,就是嘮叨很多父母之所以喜歡講道理,其實是擔心孩子。不善於表達的他們對孩子關心融入到每一句話語裡。天天做得不好,後來我乾脆什麼都不做,就是為了氣他們……」語言本來是一種雙向的溝通方式,可到了父母這裡,過度嘮叨就讓這種交流就變成了單向。父母一味地自說自話,沒有設身處地考慮孩子的感受,更沒有情感上的交流。而孩子也只是左耳進右耳出,然後逐漸變成抗拒,情緒逆反。
  • 離家出走、夜不歸宿...是孩子叛逆還是「心理問題」?
    我聽過一個非常悲傷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在青春期時因為一些創傷患上了抑鬱症,她非常難過,然而家裡卻沒有誰能夠為她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故事的主人公在情緒的困擾下,做了很多她的父母眼中的「叛逆行為」,比如夜不歸宿、離家出走、發生危險的性行為,她的父母非常生氣,每一次抓到她犯錯誤,就狠狠地揍一頓,關在家裡禁足希望她悔改。那時,有人曾經建議她父母帶她去看心理醫生,她父母說:「她就是叛逆,管管就好了。」
  • 遇到孩子「情緒勒索」,為人父母該不該「冷處理」?
    冷處理是一種讓雙方都冷靜的過程,既可以讓孩子的脾氣有所收斂,可以平復家長的情緒,避免因為衝動而打罵孩子。對哭鬧的孩子進行冷處理,確實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讓孩子學會自我反省,認識自己的錯誤。當孩子大腦被情緒所控制時,往往會容易失去理智,會出現大哭大鬧的情況,這時候對孩子進行冷處理確實能夠使孩子的大腦恢復平靜。比起一味的指責或安慰,冷處理確實是一種孩子快速冷靜下來的比較好的辦法。
  • 孩子缺乏安全意識背後有深層原因
    最近,上海齊家教育的網絡微課,圍繞「熊孩子」的一次「過馬路」事件展開了深入討論,讓我們通過事件,看到孩子的安全意識缺乏背後的深層原因,思考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從危險的自我中心中走出來,學會遵循規則,敬重「愛的權威」,建立真正的生命安全意識。
  • 稱呼從「媽媽」到「媽」,背後隱藏孩子的心理變化,值得家長重視
    不知從何時起,原本親密無間的孩子,卻在不經意間改變了稱呼。原來叫「媽媽」,現在卻叫起了「媽」。媽媽可能會很失落,覺得孩子好像忽然之間長大了,與孩子之間沒有那麼親密了。「媽媽」變成「媽」,難道真的只是孩子長大的表現嗎?其實,這種稱呼的變化,往往隱藏著孩子心理上的一些轉變,家長就要找到隱藏在背後的信息。
  • 孩子叛逆語言背後的秘密
    「寶貝吃飯吧」「不,我不想吃」「你怎麼老這樣不好好吃飯啊......」當孩子說「不」的時候,每一個家長都會不自覺的認為是孩子在抗拒、在逆反,很少去耐心的詢問或者觀察這個簡單的「不」字的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秘密。試試想想把剛剛對話中的寶寶換成家裡的其他成年人成員,比如,妻子,老公結果會怎麼樣。「老公,吃飯吧」「不,我今天不想吃」「你中午吃多了?」或者「你不舒服?」「是不是今天的飯菜不合你胃口?」
  • 孩子不聽話、頂嘴,高壓教育則心生叛逆,如何讓孩子乖巧又聽話?
    我們通常認定義叛逆期是指青少年10歲到16歲之間,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監護。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在這個年齡段孩子所表現出的叛逆行為極為突出,但孩子開始產生叛逆心理其實早在5歲左右便已經開始產生。
  • 孩子叛逆期① | 孩子叛逆不聽話,竟然是好事?
    孩子叛逆,其實是自我意識萌發2歲以後,孩子似乎變得「小氣」、「霸道」了,手裡拿著零食、玩具,誰也捨不得分享。即便他手裡的東西是別人給的,也一轉眼就六親不認了。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孩子那句「我眼睛看到的東西全是我的」。而且,他最近老打人還不知悔改,經常有鄰居的小朋友哭著來告狀。他很有理地指著人家說:「誰叫你不把手裡的玩具給我玩,就推倒你怎麼了。」
  • 關注孩子心理:教育叛逆孩子的心得體會
    家有處於叛逆期的孩子,一定讓人頭痛不已。例如孩子不聽話,你讓他幹什麼偏不做,凡事都和你對著幹。出現逃課,厭學,離家出走,自卑不自信等行為表現。孩子之所以會出現叛逆心理,這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這個特殊時期內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
  •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隱藏著一個訴求
    之後父母帶著小童去和老師進行了一次談話,給老師說了逃課的原因,孩子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向老師道歉。老師意識到自己做的過分了,也向孩子道歉了,最後雙方合好。過了一段時間,孩子的成績又提升到和原來一樣優秀了。孩子叛逆的背後,你真的讀懂了嗎?
  • 叛逆期的孩子要如何教育?不同原因誘發的叛逆,採取不同教育方式
    正因為叛逆期有不同階段,且引發孩子叛逆除了正常的生理生長因素,背後還有 一些心理因素。因此,我們想要教育叛逆期男孩,就需要家長們去了解他們叛逆背後的原因。只有了解清楚原因,才能真正引導他們從反叛變得溫柔。
  • 孩子叛逆期怎麼管教?冷處理並非最佳選擇,不同叛逆期不同側重點
    最近一向乖巧的東東卻突然變得不聽話起來,不管父母讓他做什麼,他總是討價還價,甚至還會直接頂撞父母。這讓父母焦慮不已,當然更多的是難以接受,畢竟孩子的變化如此大啊,完全在他們的意料之外。冬冬父母逢人就說孩子才3歲就這麼叛逆,以後可怎麼管得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