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周歲的航航,進入了身體和心理的轉換期。一周的幼兒園生活讓孩子很不適應。上午的加餐時間到了,老師端來了小點心和牛奶,他跑到老師跟前說「想喝牛奶」,可是當老師把牛奶分給他時,他又說「不喝牛奶,想喝果汁」。當老師給他講道理的時候,他置之不理,開始大哭大鬧,一直說「我一定要喝果汁,我就不喝牛奶,我不喜歡……」
很多人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叛逆,這個不喜歡,那個不喜歡,兩三歲就開始和父母頂嘴,一不順心就發脾氣……近年來,隨著「獨二代」越來越多,一個孩子被全家視為掌中寶,孩子的性格越來越叛逆,脾氣也越來越暴躁,這究竟是什麼原因,我們家長又該如何做呢?
其實,3歲左右開始,孩子就進入了他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也稱「第一發育期」,這是一個嬰兒到幼兒的過渡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傾向於獨立卻又離不開對父母的依賴,他們雖然什麼都想做,但真的做了又感到害怕;他們感覺自己雖然能做,但真的做了又做不好,這就是第一叛逆期孩子的困境。所以當孩子開始說「不」「討厭」「我就要」的時候,就是兒童自我意識萌芽的開始,以前那個一直以媽媽為中心的孩子,此時開始找尋「自我的中心地位」,並漸漸開始走向獨立,也就是大人眼中的「叛逆」孩子。
對待第一叛逆期的孩子,我們在管教上一定要把握分寸,既不能放縱嬌慣,也不要過分認真,儘量避免因管教過嚴而壓制了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建議家長不妨採取冷處理的方式,忍5到10分鐘,過一會兒,孩子就會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心理,慢慢地平靜下來,千萬不要呵斥、貶低、急躁、濫用權威、命令強迫孩子等,這會引發孩子的抵抗情緒,引發叛逆行為。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鬧脾氣時只需要輕輕地抱著他,不用說話,等孩子好一些後再溝通,告訴他「我們還可以怎樣」。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 不和叛逆的孩子較勁。叛逆的孩子猶如一顆定時炸彈,一不小心可能會隨時爆炸,作為家長一定不要和他們較勁。「你給我坐好」「你不許哭了」等這類話語儘量不要對孩子說,這些話不但對孩子沒有效果,起不到良好的作用,還會讓孩子更加地叛逆,形成「我就哭,我就鬧」的逆反心理。別和叛逆期的孩子較勁,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叛逆期,正是因為有了自我意識,凡事都想自己做,凡事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家長可以慢慢地引導,用自己的愛心和耐心細心地教導他們,幫助他們走出叛逆期,養成良好的性格。
2 和孩子做朋友。家長應該試著和孩子建立一份朋友的關係,這對於未來我們和孩子的溝通交流非常有幫助。收起我們高高在上的所謂「你是我的附屬品」的理念,嘗試蹲下身子,蹲下心,把孩子當成朋友一樣來交流,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當然,我們也要保持家長的權威,讓孩子知道應該尊重家長,但這種「權威」是通過我們家長的榜樣作用、身體力行的行為習慣讓孩子來尊重、欽佩,而不是單純的、高高在上的說教,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我不能給你做決定,但是我可以引導你」。
3 用冷處理的方法調動孩子的積極性。3歲是一個容易走極端的年齡,孩子很難做出簡單明確並堅持到底的選擇。他們會左右矛盾,拿不定主意,一會兒說「我要這個」,一會兒又說「我不要這個」;一會兒說「我願意」,一會兒又說「我不願意」。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與別人分享、等待和互相輪流做某事的能力很有限,這就需要我們要有很大的耐心。3歲左右的孩子最初形成的自我觀念是抗拒你讓他做的一切事情,他非常執拗,最喜歡說的字眼就是「不」。因此,這時我們可以採用冷處理的辦法,雖然想讓孩子做某事,但是當他的叛逆不想做時,不要和孩子講道理,忽視這件事,忍耐幾分鐘,孩子在叛逆情緒平穩後自然而然會去嘗試做這件事,再加上我們對他的愛和耐心,叛逆的行為自然煙消雲散。
孔子說「三思而後行」,遇到事情要冷靜地對待,衝動是魔鬼。成人的大聲呵斥、責罵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更何況孩子幼小的心靈經不起我們的傷害,只會激起他們的叛逆。學會耐心、細心、愛心,去精心地呵護他們,才是孩子順利度過叛逆期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