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其實是自我意識萌發
2歲以後,孩子似乎變得「小氣」、「霸道」了,手裡拿著零食、玩具,誰也捨不得分享。
即便他手裡的東西是別人給的,也一轉眼就六親不認了。
一同事說,他們家人從進門的那一刻起,衣服口袋、包包等就要被2歲多的兒子搶過去翻個遍,把所有的東西都擺出來放在沙發上,用胳膊圍成個圈來宣誓主權。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孩子那句「我眼睛看到的東西全是我的」。
而且,他最近老打人還不知悔改,經常有鄰居的小朋友哭著來告狀。
他很有理地指著人家說:「誰叫你不把手裡的玩具給我玩,就推倒你怎麼了。」
同事滿臉地不可思議,搞不懂自己這麼大方有愛,生出來的孩子為何如此地自私蠻橫。
有時面對別人的一再指責,忍不住當眾朝屁股打他兩巴掌。
實際上,這幾乎是每個孩子的必然經歷。
剛出生的時候,孩子是沒有自我的,他和世界渾然一體。
2歲以後,孩子開始萌發有自主意識,開始發現自己和世界是分離的。
皮亞傑說:
0~6歲的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如果沒有這樣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嬰兒就永遠無法形成自我,最後也無法走出自我。
成人後就真的以「自我為中心了」,也就喪失了「我」與他人、社會分離的機會和界限。
成人世界許許多多的糾葛,就是無界限造成的。
2歲多的兒童通過佔有的行為,來感覺到「我」的誕生、與別人的不同。
此時,父母不要過多譴責或者迴避,給他一個良好的建構自我的開端,讓他順暢地度過自我敏感期。
從聽話到反抗,要讀懂孩子的心
通常在家裡,沒有人會跟孩子搶東西。
零食任由他吃,玩具任由他玩,哪怕明知道他很任性,家人也只是嘴上數落幾句,心裡仍覺得孩子很可愛。
但是出了門就不一樣了,在公共區域沒有人會讓著他,寶寶的心裡就會開始受創。
特別是3歲左右,孩子們上了幼兒園,剛接觸群體生活時,會極其地不適應。
他們會本能地認為老師是「我」的,看到老師跟別的小朋友親暱,會非常不開心。課間玩玩具時,也會搶來搶去。
尤其是去很多人都爭搶的遊樂設施邊,比如玩滑梯等被要求排隊時,會非常生氣。
也在那一瞬間,他們開始意識到「公共物品」這個概念,發現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由自己支配。
而且,也沒有人會聽自己的話。
如果他搶了別人的東西,會被搶回去,甚至會有人也來主動搶他的東西。
如果他動手打了人,要麼會遭到力度更大的還手,要麼會被老師批評這個行為不對。
在屢屢被拒絕、被制止的受挫中,孩子們開始反思自己,他們一方面會沮喪,一方面開始學著面對現實。
當他們發現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圍著自己轉,每個人都不一樣時,便會思考如何通過秩序和合作,去取得想要的東西。
這也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次成長,但這個過程需要他自己去體驗和思考。
孩子叛逆期,父母該如何對待?
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孩子的叛逆期,會對他們的情緒和行為處理不當。
要麼強行阻止,要麼嬌慣寵溺,這些都不利於孩子們順利度過這個時期。
過於嚴厲,孩子「自主」的欲望會受到壓抑。
昨晚,我家兩歲半的女兒非要自己切豆腐,看著把一小塊切成了碎渣渣。
她奶奶說這太浪費了,一把把其餘大塊的豆腐拿走了,女兒瞬間哭到崩潰。
奶奶想讓孩子節約糧食本沒有錯,但是絲毫不商量就強行制止,會對孩子心理造成傷害。
久而久之這些想主動去做的事情受到壓抑,便放棄了。
就像小時候很多想體驗家務的孩子,被父母打著好好學習的旗號,禁止讀書之外的一切活動。
導致他們成年了生活依然不能很好地自理,甚至有的人上了大學都不會洗衣服。
過於溺愛孩子,一切的欲望有求必應,等同於剝奪了孩子心理發展的機會。
兩三歲的孩子,已經懂得了察言觀色,他們會根據大人的反應來決定自己的任性行為是繼續還是制止。
有些孩子只跟父母在一起時,還算乖巧懂事,只要有客人在場或者在公共場合,就無理取鬧。
父母為了自己的面子,不得不妥協。
於是,孩子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鬧騰,得到了想要的玩具,通過小惡作劇釋放了內心的情緒。
但久而久之,會發現他吵著買回來的東西頃刻間扔得到處是,當著外人撒潑打滾也根本沒有原因。
那是因為他根本不珍惜費盡心思得到的東西,也並不是真的想要什麼,而只是單純宣洩內心的叛逆而已。
那種情緒沒有引起家人的注意,才故意各種作。
害怕孩子哭鬧、對他們有求必應的溺愛,不僅滿足不了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反而會錯失讓孩子真正地表達自我的機會,養成不好的習慣。
《兒童行為心理學》一書中寫到:
兒童的心靈是世界上最純淨的水晶,也是蘊含著無窮寶藏的寶庫。
他們每種行為的背後都蘊含著特殊的心理密碼,需要大人們去用心挖掘。
我們需要通過細心觀察,發現孩子情緒背後的需求,才能理解他們那些行為的含義。
兩三歲時的叛逆是孩子的心理關鍵點,家人要接納他們的負面情緒,保護他們的好奇心,給予一定自由的選擇權。
既不用家長的權威來強制阻止,也不總是認為他們年齡小就無底線地妥協。
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同時明白有規則的束縛能將內心的反叛情緒得到合理的釋放,這樣他們才會變得「合作」起來。
孩子叛逆期,其實也是家長的成長期,點個「在看」,我們一起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