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不聽話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自我意識在作祟

2020-11-13 水旁樹

01 自我意識的外現形式

有一天一個寶媽說,孩子昨天晚上鬧了一晚上,也不為什麼,就是因為看電視,她想看小豬佩琪,我給他換了《小豬佩奇》,她還是不滿意,非要哭。 仔細追問才發現,是當時電視有點卡,遙控器按幾下才管用,媽媽嫌孩子亂按會更卡,所以拿過遙控器給孩子放了佩奇。 很多父母不能理解孩子類似這樣的「無理取鬧」,但這背後都是自我意識發展在作怪。

除此以外,孩子還會有很多行為: 比如跟別的孩子搶玩具,很不友好,看不得父母誇別的孩子,佔有欲極強; 鑽牛角尖,固執任性; 常常在鏡子前觀察自己,開始在意別對自己的評價等等。

說到自我意識,這是一個非常大也非常複雜的話題,它帶出了孩子生活中很多問題。 首先,我們從自我意識的萌芽開始聊起。 "自我意識"是意識的一種形式,指主體對自身的認識,比如對自身機體及其狀態的意識,對自己肢體活動狀態的意識,對自己的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的意識。也就是我們經常問的,我是誰,我在哪兒,我要幹什麼等一系列「玄幻」問題。


02 自我意識的成型期

2歲以下萌芽期:嬰兒或兒童對自己的認識,需要從很簡單的問題開始,認識自己的腳,自己的手,自己的臉,再然後認識自己的想法,認識自己身邊的人,認識自己想要做什麼等等。

我抱著娃的時候就很喜歡讓孩子照鏡子,然後讓孩子動動小手,動動他的小臉,看孩子能不能認出來鏡子裡的是我和他自己。每次他照鏡子的時候,都會對著鏡子開心的笑起來。

相信很多寶媽都有一樣的好奇,到底寶寶有沒有認出自己,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 其實,這正是一個著名的「紅點」實驗的日常版。 紅點實驗就是在孩子的鼻尖上點一個紅點,然後將孩子放在鏡子前,觀察孩子的動作。 結果發現: 小於1歲半的孩子都是去摸鏡子裡的紅點,而1歲半到2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摸自己鼻子上的紅點了。


這說明什麼,孩子在一歲半到兩歲之間,已經有了自我意識。 1歲半到2歲之間,當孩子開始根據鏡子裡的動作來主動觸發自己的動作,然後用自己的動作去觸發鏡子裡的動作,這說明孩子能夠把自己作為主體來認知。 當孩子自我意識繼續發展,他能夠從照片、視頻中認出自己,這說明孩子有了明確的作為客體的自我認知。

3-6歲逆反期:到了三歲左右,孩子開始了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這一期間屬於兒童人生發展的第一逆反期。第一逆反期的表現是,幼兒要求行為活動自主和實現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這是發展中的正常現象。 孩子的要求很簡單,就是活動自主,和意志自主。

活動要聽我自己的,我的想法也要是自己的,為了證明這一點,哪怕父母控制下的活動,以及父母的意志和自己是相同的,孩子也要進行反抗。當父母表現出對孩子的肯定和依賴,比如讓孩子參與家庭工作和決策,給孩子機會讓他體現「我很能幹」,孩子的內心才能得到滿足。

6-13歲童年期:童年期的年齡範圍在6、7歲~12、13歲,屬於小學階段。 這個階段是孩子對評價特別在意的階段。 人的個性的初步形成,是從學前期開始的,而且孩子的評價體系也在逐步完善。


一、從輕信成人的評價到自己獨立的評價

以前爸爸媽媽說他愛護動物,是一個好孩子,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好孩子,老師說一句他不是好孩子,他就會相信自己不是好孩子。但是在自我意識發展之後,孩子可以逐漸進行自我評價。對於身邊人的觀察,會讓孩子形成客觀的參照系,而且由於自我意識增強,當外部評價和他自我評價不同,孩子會表現出疑問,申辯,甚至表示反感。

二、從比較籠統的評價到比較細緻的評價。

隨著評價體系不斷完善,孩子會明白,評價也不是簡單的全面批評,而是可以有不同局部的評價,他可以區分出爸媽對他馬虎的評價,不代表爸媽對他整個人的評價。

不過,孩子的整體自我評價能力還是比較差的,也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所以父母及老師對孩子進行客觀、公正、充滿鼓勵的評價,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正如「期待效應」所顯示的那樣,當你覺得孩子是優秀的,孩子就會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當你覺得孩子一無是處,孩子也會變成一無是處。


所以需要在此指出的是,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會經歷三個階段,分別是: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識最原始的形態。兒童在1歲末就開始將自己的動作和動作的對象區分開來,把自己和自己的動作區分開來,並在與成人的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體特徵和活動能力來看待自己,並作出一定的評價。生理自我在3歲左右基本成熟。

2、社會自我

兒童在3歲以後,自我意識的發展進入社會自我階段。他們從輕信成人的評價逐漸過渡到自我獨立評價,自我評價的獨立性、原則性、批判性正在迅速發展,對道德行為的判斷能力也逐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從對具體行為的評價發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評價。但他們的自我評價通常不涉及個人的內心世界和人格特徵,自我的調節控制能力也較差,常出現言行不一的現象。社會自我到少年時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開始形成和發展的。青年開始形成自覺地按照一定的行動目標和社會準則來評價自己的心理品質和能力。通過對自我的發現,產生獨立的願望,了解未來對自己的重要意義。自我評價越來越客觀、公正和全面,並具有社會道德性,並且在此基礎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義和最有價值的目標。


俗話說「牽牛要牽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這點應用到育兒上就需要我們多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種種原因,雖然複雜,但這些別有洞天的育兒景觀也是成人世界的一份禮物,育兒育己,永不停息!

相關焦點

  • 一個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聽話」的媽
    隔壁鄰居常常和我抱怨,我們家孩子太不聽話了,我說啥她就跟我對著幹,我讓她往東,她偏要往西。我呵呵笑著問她,你想讓她聽話,你就得先聽她的話。做個聽話的媽,不僅要願意去聽孩子說話,也要能聽懂孩子說的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尊重和共情。
  • 孩子不聽話?是「自我意識發展」的必經階段,家長不必擔心
    孩子不聽話?是「自我意識發展」的必經階段,家長不必擔心在養育孩子過程中,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多多少少會產生一種「失控感」,覺得孩子越來越難以管教,過去樂於聽從父母建議的孩子有時候會對父母的看法嗤之以鼻。
  • 孩子聽話背後的真相,大多數父母都不知道
    從小到大,我們都擁有一種集體潛意識,聽話的孩子會得到獎賞。也許是老師發放的小紅花,也許是爸媽給買的新玩具,也許是大人聚會時異口同聲的誇讚。反之,一旦不聽話,那一定就是「壞孩子」。但這條路徑細想起來很可怕,如果說話的人是錯的呢?還要聽嗎?也許會有人辯解:「我們是親生的爸媽,怎麼會害孩子呢?」
  • 還在培養「聽話」的孩子?孩子長期聽話背後的心態,值得我們深思
    聽話,指的是順服父母或老師的想法與指令。如果了解了孩子長期聽話背後的心態,你還會心安理得地一味要求孩子聽話嗎?孩子在大人不斷地對「聽話」的表揚與獎勵機制的強化下,會淡化自身的責任感。因為不聽話,是自己的選擇與責任,會被懲罰;而選擇順服,是他人的選擇,自己不用負責,省心又被鼓勵,何樂而不為?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孩子的責任感與反省意識缺失。二、大人的話就是權威,都是對的,我不能按自己的想法來。
  •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隱藏著一個訴求
    之後父母帶著小童去和老師進行了一次談話,給老師說了逃課的原因,孩子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向老師道歉。老師意識到自己做的過分了,也向孩子道歉了,最後雙方合好。過了一段時間,孩子的成績又提升到和原來一樣優秀了。孩子叛逆的背後,你真的讀懂了嗎?
  • 《西奧和不先生》:每一個孩子內心都住著一個不先生
    晚上下班回家,婆婆和我打小報告,說女兒最近不聽話,是不是叛逆了?不管說什麼,她都是「不要不要」,越大越難帶了!我安慰婆婆,孩子大了就是這樣,有主見了,好事!女兒見我回家,一頭撲向我懷裡,說想我了。這小人精,才2歲多就會說「甜言蜜語」了。我就問女兒,這兩天是不是不聽奶奶話了啊?說來聽聽。
  • 寶寶不聽話總是頂嘴,頂嘴背後真正的心理,你究竟了解多少
    最近總是能聽到到很多寶媽一直都在抱怨,說自己家的孩子最近非常的不聽話,頂嘴更是經常的事情,每次都把我氣得不行,但是孩子如果一直聽話也不見得是什麼比較好的事情,孩子這時期正是思維活躍,創造力發揮的時候。但是每一個寶寶頂嘴背後的心理,你明白多少,面對孩子的頂嘴的家長又該如何管教孩子。
  • 孩子缺乏安全意識背後有深層原因
    若有「熊孩子」自己衝過去,父母必會制止並進行一番安全教育。最近,上海齊家教育的網絡微課,圍繞「熊孩子」的一次「過馬路」事件展開了深入討論,讓我們通過事件,看到孩子的安全意識缺乏背後的深層原因,思考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從危險的自我中心中走出來,學會遵循規則,敬重「愛的權威」,建立真正的生命安全意識。
  • 「媽媽,你少說話」,孩子自我意識發展不願聽話,父母要學會傾聽
    文丨大寶疼小寶(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孩子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他會開始發生許多的變化,有的孩子他們在很小的時候會特別的聽話,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孩子反而會變得越來越不聽話,甚至會和父母「頂撞」。
  • 3-4歲孩子經常發倔脾氣?這是他們自我意識在作祟,您該這麼做
    面對孩子的這種表現,家長們常是批評、指責孩子脾氣大,但是事實上這和孩子的自我意識的形成大有關係。朋友家的萌寶原本十分乖巧,很聽朋友的話,可是自從上了幼兒園,朋友明顯的感覺孩子脾氣變大了。朋友納悶,按說上幼兒園孩子應該聽話才對,怎麼脾氣還越來越差了呢?
  • 倒數3逼迫孩子聽話,帶來心理傷害,樹立規則意識家長要有招
    最近朋友因為工作關係,做了一個關於孩子「最討厭的事情」的一個調查,大多數孩子都是說,父母不讓看電視或者玩手機,再者就是不讓吃太多的零食,或者作業太多,不想去補習班等等,但其中一部分的孩子他們是這樣說的,他們最討厭的是「父母數數」,特別是數到3的時候,他們就知道,自己即使討厭某些事情,自己也不得不去做了。
  • 孩子喜歡搶別人的東西?是自我意識在作祟,有遠見的父母都這樣做
    孩子喜歡搶別人的東西,是自我意識在起作用。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孩子在剛出生的那段時間是沒有自我意識的,直到2歲左右自我意識才開始萌芽。這個時候孩子會高度以自我為中心。當他懂得「我」之外還有「你」和「他」時,他就會意識到「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搶東西的行為就會慢慢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等到孩子4歲多了,還總是搶別人的玩具,說明孩子的教育滯後了,他依然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如果父母還不引起重視,將不利於孩子日後與人的相處。
  • 孩子說「不」其實是「自我意識」的覺醒
    一開始,我十分不理解,認為她不聽話,無理取鬧。這就是所謂的「自我意識」的覺醒。自我意識也稱自我,指的是個體對自己的各種身心狀態的認識、體驗和願望。其實,面對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父母不應該過於焦慮,而是應當更加注意對孩子的正確引導。
  • 不要再說孩子「不聽話」了,90%的父母都錯了
    而那些比較順從,從小沒有反抗傾向、聽話的孩子中,僅有26%的孩子在青年期中表現出堅強的意志,剩下的74%的孩子都有遇到事情後不知道如何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的表現。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與想法,要求孩子聽家長的話,就意味著勢必會抹殺掉孩子本性中的自主意志。總不能我們要求孩子小的時候聽話懂事,等孩子長大後又要求他們有主見。
  • 孩子太過自我,可能是「泛靈論思維」在作祟,家長需懂得化解
    其實孩子會有這樣的表現,可能是泛靈論思維在作祟,家長一定要學會及時的去引導和化解。案例:小紅孩子現在正在讀小學三年級,看著也非常的乖巧懂事,但是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特別的自我,做很多事情都永遠只能考慮到自己。
  • 《西奧和不先生》:自我意識的覺醒——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聽話的孩子誰都喜歡,但家長們也知道,「聽話」其實並不是褒義詞,每個人都要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不敢說「不」和一味地說「不」都會讓人頭疼。因此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少兒繪本——《西奧和不先生》,讓孩子學會說「不」,也學會說好,獨立的人格要從小就培養。
  • 在每一個聽話的孩子面前,都有一個無可奈何的高三党家長
    家長急的恨不得自己的頭和腿按在孩子身上,而孩子若無其事。因為叛逆你想說一句又欲言又止,只能觀察他有沒有好心情。就在每天中午看他笑嘻嘻回來吃飯,輕輕點一句。心情好的時候不吱聲,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撅起嘴悶回一聲:「知道了,你咋事那麼多。」有句話叫:「皇帝不急太監急」,話不好聽但情景很合適,家長就是干著急。
  • 孩子不聽話,一個頭兩個大?不妨試試階梯式選擇法,效果很顯著
    文丨啵啵育兒經(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逐漸開始發展出一些自我意識和顯著的個性特徵。這時候的孩子最難對付,因為他們的表達欲和自我意識都在不斷增強,行為也更加的叛逆,這也是父母們最擔心的問題。
  • 孩子的自我意識是如何發展的呢?
    到了15月齡,孩子才懂得觸摸自己的鼻子,到了18月齡,幾乎八成孩子能夠認出鏡子裡的自己而去摸鼻子。說明,孩子到一歲半就有了行為上的「自我意識」。這個月齡的孤獨症孩子會有自我意識嗎?我沒試過,建議父母不妨試試看,權當了解孩子是否異常的一個小測試。也可參照以下標準,看看自己寶寶是否達標。
  •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家長學會這三招,幫你搞定任性的孩子
    文/小熊育兒日記家有「熊孩子」,讓許多家長心力憔悴,不知道應該怎樣搞定任性的孩子。打他一頓吧,害怕給孩子留下陰影,聽之任之,又怕孩子影響發展。其實對於任性的孩子,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也是能夠輕鬆搞定的。李女士是一名5歲男孩的寶媽,兒子小的時候乖巧聽話,對母親非常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