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個寶媽說,孩子昨天晚上鬧了一晚上,也不為什麼,就是因為看電視,她想看小豬佩琪,我給他換了《小豬佩奇》,她還是不滿意,非要哭。 仔細追問才發現,是當時電視有點卡,遙控器按幾下才管用,媽媽嫌孩子亂按會更卡,所以拿過遙控器給孩子放了佩奇。 很多父母不能理解孩子類似這樣的「無理取鬧」,但這背後都是自我意識發展在作怪。
除此以外,孩子還會有很多行為: 比如跟別的孩子搶玩具,很不友好,看不得父母誇別的孩子,佔有欲極強; 鑽牛角尖,固執任性; 常常在鏡子前觀察自己,開始在意別對自己的評價等等。
說到自我意識,這是一個非常大也非常複雜的話題,它帶出了孩子生活中很多問題。 首先,我們從自我意識的萌芽開始聊起。 "自我意識"是意識的一種形式,指主體對自身的認識,比如對自身機體及其狀態的意識,對自己肢體活動狀態的意識,對自己的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的意識。也就是我們經常問的,我是誰,我在哪兒,我要幹什麼等一系列「玄幻」問題。
2歲以下萌芽期:嬰兒或兒童對自己的認識,需要從很簡單的問題開始,認識自己的腳,自己的手,自己的臉,再然後認識自己的想法,認識自己身邊的人,認識自己想要做什麼等等。
我抱著娃的時候就很喜歡讓孩子照鏡子,然後讓孩子動動小手,動動他的小臉,看孩子能不能認出來鏡子裡的是我和他自己。每次他照鏡子的時候,都會對著鏡子開心的笑起來。
相信很多寶媽都有一樣的好奇,到底寶寶有沒有認出自己,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 其實,這正是一個著名的「紅點」實驗的日常版。 紅點實驗就是在孩子的鼻尖上點一個紅點,然後將孩子放在鏡子前,觀察孩子的動作。 結果發現: 小於1歲半的孩子都是去摸鏡子裡的紅點,而1歲半到2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摸自己鼻子上的紅點了。
這說明什麼,孩子在一歲半到兩歲之間,已經有了自我意識。 1歲半到2歲之間,當孩子開始根據鏡子裡的動作來主動觸發自己的動作,然後用自己的動作去觸發鏡子裡的動作,這說明孩子能夠把自己作為主體來認知。 當孩子自我意識繼續發展,他能夠從照片、視頻中認出自己,這說明孩子有了明確的作為客體的自我認知。
3-6歲逆反期:到了三歲左右,孩子開始了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這一期間屬於兒童人生發展的第一逆反期。第一逆反期的表現是,幼兒要求行為活動自主和實現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這是發展中的正常現象。 孩子的要求很簡單,就是活動自主,和意志自主。
活動要聽我自己的,我的想法也要是自己的,為了證明這一點,哪怕父母控制下的活動,以及父母的意志和自己是相同的,孩子也要進行反抗。當父母表現出對孩子的肯定和依賴,比如讓孩子參與家庭工作和決策,給孩子機會讓他體現「我很能幹」,孩子的內心才能得到滿足。
6-13歲童年期:童年期的年齡範圍在6、7歲~12、13歲,屬於小學階段。 這個階段是孩子對評價特別在意的階段。 人的個性的初步形成,是從學前期開始的,而且孩子的評價體系也在逐步完善。
一、從輕信成人的評價到自己獨立的評價
以前爸爸媽媽說他愛護動物,是一個好孩子,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好孩子,老師說一句他不是好孩子,他就會相信自己不是好孩子。但是在自我意識發展之後,孩子可以逐漸進行自我評價。對於身邊人的觀察,會讓孩子形成客觀的參照系,而且由於自我意識增強,當外部評價和他自我評價不同,孩子會表現出疑問,申辯,甚至表示反感。
二、從比較籠統的評價到比較細緻的評價。
隨著評價體系不斷完善,孩子會明白,評價也不是簡單的全面批評,而是可以有不同局部的評價,他可以區分出爸媽對他馬虎的評價,不代表爸媽對他整個人的評價。
不過,孩子的整體自我評價能力還是比較差的,也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所以父母及老師對孩子進行客觀、公正、充滿鼓勵的評價,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正如「期待效應」所顯示的那樣,當你覺得孩子是優秀的,孩子就會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當你覺得孩子一無是處,孩子也會變成一無是處。
所以需要在此指出的是,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會經歷三個階段,分別是: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識最原始的形態。兒童在1歲末就開始將自己的動作和動作的對象區分開來,把自己和自己的動作區分開來,並在與成人的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體特徵和活動能力來看待自己,並作出一定的評價。生理自我在3歲左右基本成熟。
2、社會自我
兒童在3歲以後,自我意識的發展進入社會自我階段。他們從輕信成人的評價逐漸過渡到自我獨立評價,自我評價的獨立性、原則性、批判性正在迅速發展,對道德行為的判斷能力也逐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從對具體行為的評價發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評價。但他們的自我評價通常不涉及個人的內心世界和人格特徵,自我的調節控制能力也較差,常出現言行不一的現象。社會自我到少年時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開始形成和發展的。青年開始形成自覺地按照一定的行動目標和社會準則來評價自己的心理品質和能力。通過對自我的發現,產生獨立的願望,了解未來對自己的重要意義。自我評價越來越客觀、公正和全面,並具有社會道德性,並且在此基礎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義和最有價值的目標。
俗話說「牽牛要牽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這點應用到育兒上就需要我們多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種種原因,雖然複雜,但這些別有洞天的育兒景觀也是成人世界的一份禮物,育兒育己,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