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弘媽育兒經(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孩子的很多性格和心理特徵都是從小去培養的,在這個階段,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和引導是非常重要的。
在家長可能都會有這樣的困擾,為什麼自己的孩子總是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特別的自私?
其實孩子會有這樣的表現,可能是泛靈論思維在作祟,家長一定要學會及時的去引導和化解。
小紅孩子現在正在讀小學三年級,看著也非常的乖巧懂事,但是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特別的自我,做很多事情都永遠只能考慮到自己。
有一天,小紅朋友帶著他們的孩子來家裡做客的時候,小紅本來想讓孩子和他們一起在玩具房裡面玩玩具,但是沒想到,其他朋友的孩子到了之後,小紅的孩子怎麼都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讓他們碰。
一時之間整個氛圍也弄得特別的尷尬,後面還是其他的朋友把自己的孩子帶走才解圍。
對於孩子這種自我的表現,小紅一直覺得非常的納悶,小紅和她的老公都是特別喜歡分享有人為什麼生出來的孩子卻這麼的自我呢?
這樣的問題,應該也是很多家長的疑問。其實孩子會有這樣的一些行為特徵,家長並不要過於擔心,這是因為孩子處於自我為中心發展的第二個階段,
這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自私,而是因為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會受到泛靈論思維和前因果思維的影響。
原因1:年齡太小
在每一個不同的階段,孩子的心理髮育也是不同的。還沒有實現去自我中心化的孩子,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很難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做任何事情都只能想到自己。
這這並不意味著是他們自私自利,而是因為他們現在真的是處於幼兒思維的認知發展階段。而
根據三山實驗最後得出的結果,我們可以發現,幼兒總是會選擇自己看問題的角度。
這也意味著幼兒階段的孩子,他們是不懂得去站在別人的立場分析和考慮問題的,總是會存在著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
原因2:父母過於寵愛
還有一些孩子之所以會自我,是因為在他的身上過程當中是沒有分享這個概念的,因為他做任何事情,他想要任何東西,父母都會盡全力的去滿足。
就是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孩子會認為什麼東西都圍繞著自己轉是理所應當的,沒有必要去考慮到別人的感受。
原因3:前因果思維的影響
所謂的前因果思維其實就是指孩子因為自我經驗積累的有限,所以思維的方式總是會以形象性為主,不會去考慮到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當中的複雜聯繫。
所以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總是習慣性地會以自我為中心,去解釋世界上一切的問題。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前因果思維才會慢慢的淡化,開始懂得用其他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其實所謂的泛靈論思維是皮亞傑所提出的一個理論,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發展是會經歷四個不同的階段。
分別是認為所有的物體都是活的,認為只有經常運動的物體才有意識,認為只有自發的物體才會有意識,到只有人和動物才有意識,這樣的四個階段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圍繞著以自我為中心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所以,說到泛靈論思維影響的孩子,他總會認為世界上的很多東西都是活的,會有自己的意識和情感,所以會喜歡和家裡的家具,玩偶等一些本沒有生命的物體產生對話與交流。
孩子擺脫自我,才能夠讓他在未來的人際交往和社會工作當中擁有更多的機會和優勢。
(1)接受孩子的思維
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特徵,是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階段當中必經的過程。指的並不是孩子的自私自利,
所以在看到孩子這種情況的時候,家長也不要過於的焦慮,而是要學會接受孩子的思維。
要強迫孩子去和別人分享,不要總是給孩子冠上自私自利的名號去指責和訓斥孩子。
(2)尊重孩子的物權觀
家長去評判一個孩子自不自私,最重要的一個方式應該就是看孩子願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和別人分享。
其實有時候孩子不願意和別人分享,並不意味著是他們的自私,而是因為他們覺得這些東西是自己的,憑什麼要拿給別人。
所以,那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尊重和保護孩子。與此同時,也要建立孩子正確的物權觀,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3)善用泛靈論
孩子所處的這個年齡階段,對於外界他們沒有接觸過的東西都會有強烈的好奇心,所以總是喜歡向父母追問。
對這樣的情況,家長一定不要敷衍,而是配合孩子。用擬人化的童真語言去和孩子交流。用泛靈論的思維方式去回答孩子的問題,反而是可以幫助孩子不斷的思考。
育兒難題找弘媽育兒經,家庭教育從小抓起,一起陪孩子健康成長,我是弘媽育兒經,幫你解決育兒小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