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過自我,可能是「泛靈論思維」在作祟,家長需懂得化解

2020-08-28 弘媽育兒經

文丨媽育兒經(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孩子的很多性格和心理特徵都是從小去培養的,在這個階段,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和引導是非常重要的。

在家長可能都會有這樣的困擾,為什麼自己的孩子總是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特別的自私?

其實孩子會有這樣的表現,可能是泛靈論思維在作祟,家長一定要學會及時的去引導和化解。

案例:

小紅孩子現在正在讀小學三年級,看著也非常的乖巧懂事,但是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特別的自我,做很多事情都永遠只能考慮到自己。

有一天,小紅朋友帶著他們的孩子來家裡做客的時候,小紅本來想讓孩子和他們一起在玩具房裡面玩玩具,但是沒想到,其他朋友的孩子到了之後,小紅的孩子怎麼都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讓他們碰。

一時之間整個氛圍也弄得特別的尷尬,後面還是其他的朋友把自己的孩子帶走才解圍。

分析:

對於孩子這種自我的表現,小紅一直覺得非常的納悶,小紅和她的老公都是特別喜歡分享有人為什麼生出來的孩子卻這麼的自我呢?

這樣的問題,應該也是很多家長的疑問。其實孩子會有這樣的一些行為特徵,家長並不要過於擔心,這是因為孩子處於自我為中心發展的第二個階段,

這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自私,而是因為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會受到泛靈論思維和前因果思維的影響。

那孩子會出現過於自我的行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原因1:年齡太小

在每一個不同的階段,孩子的心理髮育也是不同的。還沒有實現去自我中心化的孩子,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很難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做任何事情都只能想到自己。

這這並不意味著是他們自私自利,而是因為他們現在真的是處於幼兒思維的認知發展階段。而

根據三山實驗最後得出的結果,我們可以發現,幼兒總是會選擇自己看問題的角度。

這也意味著幼兒階段的孩子,他們是不懂得去站在別人的立場分析和考慮問題的,總是會存在著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

原因2:父母過於寵愛

還有一些孩子之所以會自我,是因為在他的身上過程當中是沒有分享這個概念的,因為他做任何事情,他想要任何東西,父母都會盡全力的去滿足。

就是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孩子會認為什麼東西都圍繞著自己轉是理所應當的,沒有必要去考慮到別人的感受。

原因3:前因果思維的影響

所謂的前因果思維其實就是指孩子因為自我經驗積累的有限,所以思維的方式總是會以形象性為主,不會去考慮到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當中的複雜聯繫。

所以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總是習慣性地會以自我為中心,去解釋世界上一切的問題。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前因果思維才會慢慢的淡化,開始懂得用其他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那什麼叫做泛靈論思維呢?

其實所謂的泛靈論思維是皮亞傑所提出的一個理論,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發展是會經歷四個不同的階段。

分別是認為所有的物體都是活的,認為只有經常運動的物體才有意識,認為只有自發的物體才會有意識,到只有人和動物才有意識,這樣的四個階段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圍繞著以自我為中心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所以,說到泛靈論思維影響的孩子,他總會認為世界上的很多東西都是活的,會有自己的意識和情感,所以會喜歡和家裡的家具,玩偶等一些本沒有生命的物體產生對話與交流。

孩子擺脫自我,才能夠讓他在未來的人際交往和社會工作當中擁有更多的機會和優勢。

那對於孩子自我的情況,家長又應該如何化解呢?

(1)接受孩子的思維

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特徵,是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階段當中必經的過程。指的並不是孩子的自私自利,

所以在看到孩子這種情況的時候,家長也不要過於的焦慮,而是要學會接受孩子的思維。

要強迫孩子去和別人分享,不要總是給孩子冠上自私自利的名號去指責和訓斥孩子。

(2)尊重孩子的物權觀

家長去評判一個孩子自不自私,最重要的一個方式應該就是看孩子願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和別人分享。

其實有時候孩子不願意和別人分享,並不意味著是他們的自私,而是因為他們覺得這些東西是自己的,憑什麼要拿給別人。

所以,那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尊重和保護孩子。與此同時,也要建立孩子正確的物權觀,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3)善用泛靈論

孩子所處的這個年齡階段,對於外界他們沒有接觸過的東西都會有強烈的好奇心,所以總是喜歡向父母追問。

對這樣的情況,家長一定不要敷衍,而是配合孩子。用擬人化的童真語言去和孩子交流。用泛靈論的思維方式去回答孩子的問題,反而是可以幫助孩子不斷的思考。

育兒難題找弘媽育兒經,家庭教育從小抓起,一起陪孩子健康成長,我是弘媽育兒經,幫你解決育兒小難題。

相關焦點

  • 小孩自我等於自私?前因果思維認識不夠、皆因泛靈論思想
    在他人的閒言碎語下,小敏也開始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自私的人,不過在我看來這種推斷太過武斷。孩子真的是「自私」的人嗎?其實孩子是受出現類似的行為主要還是因為泛靈論思維、前因果思維在作祟,導致孩子說話行事以自我為中心。
  • 孩子能看到靈異事件嗎?認知心理學家:「泛靈論思維」告訴你
    立出自然是讓孩子更能體諒大人,懂得珍惜,但是弊端是孩子對待事物太過極端,存在怕黑的情況,影響孩子的是非觀。那麼面對孩子存在「泛靈論思維」,家長應當如何對待呢?面對孩子存在「泛靈論思維」,家長應如何對待?
  • 孩子"自我"等於"自私"?皆因"泛靈論思維、前因果思維"認知不夠
    所謂泛靈論,就是指幼兒會認為無生命的物體具有生命特性而且能夠活動,也就是說,他們會把身邊的所有事物都視為有生命的、有思想情感的、活的。皮亞傑將這一思維稱為&34;和&34;的思考。即認為別人的思考和運作方式應該與自己的思考完全一致。所以,孩子想當然認為圖中小朋友看到的小鳥數量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樣多的。孩子的自我中心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局限性造成的,也證明幼兒前運算思維缺乏邏輯性的表現之一是不具備觀點採擇能力----從他人角度來看待事物的能力。
  • 孩子能看到靈異事件嗎?認知心理學家:「泛靈論思維」能解釋
    我經常聽人說,孩子會看見大人看不到的東西,難道這是真的嗎?直到接觸了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才搞明白這原來是孩子的泛靈論思維。孩子的魔幻式思維:泛靈論瑞士認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提出了完整系統認知發展理論。
  • 孩子對物質表現較高愛意,是孩子「泛靈思維」在作怪,家長別大意
    三歲之前,孩子的成長和對世界的認知主要來源於媽媽,並沒有獨立的自我意識,對外部世界也沒有明確的認知。三歲後孩子開始逐漸分離出自我,並開始認知周邊的環境和世界。起初,在孩子模糊的世界觀裡會覺得身邊的一切事物都是和他一樣相似的存在,所以會產生和無生命物體交流的行為。
  • 女兒玩偶丟失,父母聯合迪士尼暖心「演戲」:泛靈論這4點很重要
    可能與「泛靈論」有關!小姑娘和她的小玩偶之間奇妙又溫暖的故事感動了許多網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能夠看到孩子們和自己的玩具之間產生深厚的友誼。為什麼孩子們會堅信玩具有自己的意識,能夠和沒有生命的玩偶做朋友呢?其實,這與「兒童泛靈論」有關。近代最有名的瑞士兒童心理學家J.
  • 泛靈心理是什麼?
    在導演宮崎駿的作品裡,世界總帶有一絲泛靈論的色彩,每一朵花每一棵樹都有自己的情感和靈魂,森林中也充滿了未知奇異的精靈怪獸。最重要的是,這個奇妙的世界只有孩子知道,而在成年人眼中,世界顯得平平無奇,連呼嘯而過的黃貓公交車也不過成為夏日傍晚偶然刮過的一陣大風。
  • 「泛靈思維」的正確引導,會有「神童賦能」
    奧地利的學術理論家:波普爾提出過「無認識主體的認識論」:把這個世界劃分為了現實世界,意識世界,思想世界。而針對幼兒「泛靈心理」的反應,似乎就印證了「意識世界」的存在,孩子開始用意識行為和現實世界的物品玩具溝通。
  • 孩子給娃娃「餵飯」,是「泛靈心理」的表現,家長需注意3件事
    >孩子的立刻就會聽話,這正是泛靈心理的表現之一。當她詢問身邊的寶媽時,發現好多孩子都是這樣,後來一位醫生朋友告訴他,這是孩子發展的一個特殊階段不用太擔心。1)別利用這個心理嚇唬孩子家長最常用的一招就是嚇唬孩子,「比如晚上不睡覺,玩具會離家出走」,「不好好吃飯,玩具就會傷心大哭」等。
  • 心理名詞賞析9||101種防禦機制:泛靈論
    4歲孩子開心滴叫媽媽。媽媽過去一看,忍俊不禁,因為那是風吹動的兩片樹葉,正在地上滾來滾去。「媽媽媽媽,我的飛機好開心,因為我剛才給它起了名字,它說它喜歡。」孩子這樣沒毛病,尤其4-6歲,6-8歲還有部分殘留;大人要是這樣嘛,要不然就是藝術家,要不然就是瘋子。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心理防禦機制:泛靈論。
  • 孩子說屋子裡有人或者怪獸,並不是有「天眼」,而是「泛靈心理」
    這個心理學說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他在研究兒童思維過程中發現,兒童會在心理發展的某個階段存在著「泛靈論」的特徵。具體的表現就是孩子會把一些沒有生命的東西看作有生命、有意向的東西的。這種思維方式,就被皮亞傑稱為是「泛靈論」。其實,作為父母,也經常會用「泛靈論」來教導孩子,比如:孩子喜歡破壞玩具的話,有的父母會教育孩子說:你這樣對待他,他會疼得,你要好好愛護他。然後就會發現孩子,真的會愛護玩具,還會告訴你保護他,不然他會疼。
  • 孩子摔跤大哭,奶奶怒打地板不對?其實這是利用泛靈心理教育孩子
    02、泛靈心理會有哪些表現孩子出現泛靈心理,是具有強大想像力的代表,這意味著孩子開始用自己的認知去感受世界,此時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利用魔幻式的思維把人的意圖賦予到自己想像或者看到的物理事件中,那麼孩子的泛靈心理都體現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呢?
  • 孩子撞到自己大哭,奶奶打姐姐,這是利用泛靈心理,很多人做過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意識不斷發展,泛靈心理對孩子的影響也會逐漸弱化,但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若是沒能及時解決,很可能會造成惡劣的影響。如孩子害怕的東西成為心理陰影伴隨終生等,這也許只是其中最好的負面影響。
  • 萬物皆有靈的泛靈論
    泛靈論,這個聽起來高大上的詞,其實一點不神秘;第一次意識到這個理論,是看電影《阿凡達》,電影裡,人與人的交流,心與自然的聯繫
  • 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是受到「泛靈心理」影響,父母要引起重視
    媽媽從剛開始覺得孩子的行為新鮮到後來越來越擔心,孩子都不跟別人玩,老是對著玩具自言自語,是不是思維發展有什麼問題。根據心理醫生的檢查,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其實是受到"泛靈心理"影響。壞處一:容易引起家長的擔憂雖然"泛靈心理"並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實際性的壞處,但是孩子長時間的這種表現還是會讓家長擔憂孩子這樣會不會影響心智發育,有時候更是會因為孩子突然說的一些莫須有的東西感到害怕。
  • 「泛靈心理」是什麼?孩子有這3種表現的時候,家長別不當回事
    文丨小七(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一個問題,孩子總是喜歡自言自語。而且有的孩子更是會和父母介紹自己的好朋友,結果父母看的時候卻總是看不到他朋友的身影。每次看到孩子這副樣子時都會非常的擔心孩子是不是心理上出現了問題,非常的著急。但其實這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一個正常現象,家長也不用過於的著急。
  • 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好嗎?這可不是可愛行為,這是泛靈心理的原因
    大部分家長反應,自己的孩子會和玩具說話,和玩具玩遊戲,畢竟玩具是死物,這對孩子的思想成長會不會產生影響?其實家長不用太過擔心,這可能是&34;,孩子成長期上的一個過程,如果運用得好,反而可能幫助孩子成長。
  • 溝通是教育的最好方法,但前提是懂得尊重,家長不要太自我
    前言: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懂得什麼叫做溝通,很多人都知道教育孩子一定要和孩子好好溝通,一味的指責和謾罵孩子,往往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而且有可能還會讓孩子和家長反目成仇。本來我們教育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有可能把孩子往反方向推,那你知道溝通是教育的最好的方法,但你知道嗎?
  • 孩子睡醒就鬧情緒,原來都是起床氣在作祟,姥姥輕鬆化解看呆寶媽
    面對孩子的起床氣,家長該如何應對呢?,原來都是起床氣在作祟,姥姥輕鬆化解看呆寶媽寶媽帶娃的日常裡總是充滿了各種各樣讓人手忙腳亂的情況,尤其是新手寶媽。第一次時寶媽以為這是湊巧,但後面好幾次,孩子睡醒後都被老人成功安撫了。寶媽這才不得不佩服老人的帶娃智慧,原來孩子的起床氣也並沒有那麼可怕。要說帶小寶寶最煩的是什麼,很多家長可能都會說是孩子直穿耳膜的哭聲。尤其是孩子在睡醒以後,那哭聲格外有勁兒。其實孩子睡醒以後哭鬧很正常,只要寶媽掌握了方法,化解孩子的起床氣其實沒那麼難。
  • 3歲的孩子「自我中心」怎麼辦?兒童認知的發展階段,父母要清楚
    其實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不難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小時候的孩子,他們總是喜歡以自我為中心。這一點讓很多父母都表示苦惱,也不知道該以怎樣的方式才能夠改正孩子的問題。最近王先生在帶著孩子出去玩的時候遇到了一些小朋友,於是就讓自己的孩子跟這些小朋友在一起玩。王先生覺得自己的孩子跟這些小孩子在一起相處應該沒什麼太大的問題,但是沒過一會兒,自己的孩子就跟其他的小朋友打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