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前言: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會因為發育需求出現某些家長看來「異樣」的表現,這些會讓媽媽產生擔憂情緒。
同事彤彤家的女兒今年5歲半,從前端時間開始,彤彤說自家的女兒表現的很怪異,總會和自己的玩具聊天、說話,開始媽媽認為孩子是在和玩具玩「過家家」,只是因為無聊所以獨自找些「樂趣」。
可時間久了,彤彤越發感覺不對勁,孩子開始對一隻玩具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晚上也不需要媽媽哄睡,就是躺在床上,給玩具熊講故事,直到自己睡著。丈夫認為孩子出現了「戀物情結」,彤彤卻不這麼認為。
「戀物」只是過度依戀罷了,哪會和玩具熊說一整天的話,一會餵玩具熊喝水,一會餵玩具熊吃飯,在孩子的眼中,現在玩具熊就好像一件「活物」,可以陪她聊天,陪她玩耍。
家長的老人得知這個消息後,說了很多關於迷信的言論,說可能是被「髒東西」纏上了,這讓彤彤不得不後怕,連忙領著孩子去了醫院,做了心理諮詢。
而醫生,給出的回答卻很簡單:「正常現象,孩子進入了泛靈心理期,家長做好引導就行,是好事!」
讓家長後怕地陪玩具「聊天」,怎麼成了「泛靈心理期」?
著名的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提出過一種幼兒交往的特殊心理現象——泛靈心理期,也叫做幼兒的泛靈思維。
泛靈思維:指的是孩子某一階段的特殊交往的外在表現,會把「死物」賦予「生命」,陪物聊天,陪物說話,比如會害怕踩疼小草,會和玩具聊天,不小心打碎了玻璃杯,幼兒會哭泣,覺得自己弄疼了它。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也曾經說過:幼兒在交往能力培養的初始階段,會開始對世界有一個膚淺的認知,然後嘗試去於事物交往,並且嘗試有目的地使用它們,它可以是一個動物、一種植物甚至就是一塊硬石頭,但當孩子想要嘗試交往時,往往會先從這些「死物」下手。
孩子的內心世界和內在想法我們成年人永遠都難以猜透,孩子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在他們眼中世界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我們也無從確切得知。所以,在孩子的是私人世界裡,他們可以和整個世界的任何事物交往,聊天,溝通。
奧地利的學術理論家:波普爾提出過「無認識主體的認識論」:把這個世界劃分為了現實世界,意識世界,思想世界。
而針對幼兒「泛靈心理」的反應,似乎就印證了「意識世界」的存在,孩子開始用意識行為和現實世界的物品玩具溝通。
幼兒的「泛靈心理」究竟是好是壞?為什麼大部分孩子都有類似表現
一:幼兒「泛靈思維」是如何形成的?
關於泛靈思維心理的形成,很多人認為是孩子太過獨孤導致的,沒有家長的陪伴,導致孩子不得不把心思重點放在一件玩具,或是其他物件上。
但經過研究實驗發現,似乎「陪伴缺失」和「泛靈思維」沒有太大的關係,不少從小生活幸福的孩子,在到了某個固定年齡段,仍然會出現「泛靈表現」,而且比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有過之而不及。
心理學家榮格指出:泛靈思想的出現,只不過是順應了幼兒心理髮育和交往需求的傾向。
每個人生來都有原始意識,在幼兒期孩子的思維天真,總會幻想萬物有靈,而這種幻想造就了泛靈思維的出現,加上幼兒生長到了適當年齡,需要開始嘗試和外人「交往」,在正式交往前,孩子們會嘗試先和「物」溝通,交流。
孩子們把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賦予了「生命」,甚至是賦予了「意識」,通過交往的過程來鍛鍊自己的能力,滿足自己的心理髮育需求,這樣即是一種鍛鍊形式,也是一種保護意識,幫助幼兒能夠更自然順利的買過「交往難」的難題。
二:幼兒「泛靈思維」對孩子來講是好是壞
▲「泛靈思維」的優勢淺析:
1)增強了孩子的識「物」能力:孩子在泛靈期會和「物」進行深度溝通交流,這個過程不僅鍛鍊了孩子的感知力,也促使孩子對「物」本身了解的更全面,能探索到「物」本身的諸多特性功能。
2)增強了孩子的愛「物」能力:因為孩子把物賦予了什麼,所以這個階段,孩子對任何物體都富有愛心,會輕拿輕放,擺放有序,這就鍛鍊了孩子的「愛心」和「秩序感」,利於孩子將來掌握生活秩序,適應並且開始更好的生活。
3)豐富了孩子的個人情感:在和「物」交流的過程中,孩子能過作為主宰,主宰自己的小世界,制定自己的小秩序,比如玩具必須聽他的,必須安靜地坐在這裡,孩子通過這種「泛靈」行為,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滿足了個人的情感,積累了基本的「閱歷」。
4)獲取了知識、經驗、能力、習慣:孩子處於「泛靈」期時,會因為這種思想的存在,學到很多東西,並且開始培養個人能力,從生活習慣、能力、秩序、目的、種種方面提升個人能力。
▲「泛靈思維」的劣勢淺析:
1)難以分辨「幻想」和「現實」:不少媽媽覺得自己孩子泛靈意識嚴重,很難從自己想像的框架結構中跳回現實,一般這種情況極少出現,因為隨著孩子的認知能力提升,泛靈思維會逐步退散,只不過在泛靈期內的「過度」幻想,總讓媽媽擔憂。
2)聰明的孩子會利用「泛靈思維」推卸責任:「是玩具熊幹的,不是我幹的……」類似這樣的話不少媽媽都聽到過,孩子犯錯後,會不自覺的把責任推給他們心中的「泛靈物」,所以當孩子處於「泛靈期」,媽媽應該做的是鼓勵,引導,而不是貿然批評,可能每一次犯錯,孩子都是在嘗試學習某種能力。
▲總體而言:孩子出現「泛靈心理思維」是好事,能夠鍛鍊孩子的個人能力培養性格,每個孩子泛靈思維出現的年齡階段不同,表現形式也不同,泛靈行為越嚴重,恰恰說明孩子在此階段能學到的東西更多,而作為家長需要做好基本引導和鼓勵。
孩子處於「泛靈期」,家長正確引導下的「神童賦能」,真的存在
一:正確的選購玩具,豐富幼兒的精神「幻想」領域
孩子在泛靈期,對玩具尤為敏感,尤其是富有特徵性、趣味性的玩具,能促使他們和玩具深度交流,這時候玩具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孩子這個階段「萬物有靈」的思維模式,會使他們去研究玩具,嘗試探究玩具背後的故事。
▲「神童賦能」案例一:
記得曾經有一位媽媽,在孩子處於「泛靈期」的時候,給孩子準備了全套的「西遊人物玩偶」,孫悟空、豬八戒……這些玩偶在孩子的泛靈思維的模式下,讓孩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去了解西遊記這個「神話故事」和「文學經典」。
因為有了依戀和幻想的對象,孩子8歲時,就凸顯了文學天賦,口述萬字長篇西遊編撰,故事生動形象,趣味性極高,而促使孩子有這樣「神通天賦」的原因,就是「泛靈期」的那些玩偶,充分刺激了孩子的求知慾,以及想像和創作力。
二:媽媽的適當幹預,培養了孩子有優異品德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道德養育往往最難教授,需要靠家長的引導和長期堅持不斷的灌輸,孩子才能真正的具有基本教養。
而泛靈期是個特殊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天性「有愛」,家長在這個階段,通過孩子的泛靈意識,想孩子傳遞要幫助他人、善待泛靈「物」、培養秩序感、養成分享、尊重、寬容、理解、善意等等品德品行,會事半功倍。
▲「神童賦能」案例二:
鄰居家的孩子,今年12歲,做事情井井有條,從不拖拉磨蹭,而且禮貌和個人素養極高,本以為是家長的文化素養高的潛移默化影響,但鄰居卻說,就是在孩子「泛靈期」內,做了基本的素養引導,孩子就養成了做事有秩序,與人為善,尊重他人的品德,而且一直堅持到現在,已經成為了日常習慣。
三:提供機會,豐富幼兒想像力,塑造人格的同時滿足「天馬行空」
限制成長,是養育過程的禁忌,孩子本身每一個成長表現都是一次進步的機會,有些家長卻認為孩子的行為不正確,強行糾正,不給孩子提供機會,影響了孩子的心性發育。
當孩子處於「泛靈期」時,家長最應該做的是給孩子提供機會,提供幻想的機會,滿足孩子的天馬行空。同時多帶孩子外出擴展,培養孩子的交往意識,促進孩子和周圍的小夥伴們一起「幻想」。
▲「神童賦能」案例三:
玲玲今年6歲,畫的一手好油畫,創造力和相信力很大,媽媽總結經驗就是當初孩子處於「泛靈期」時帶孩子參加了一次油畫展,從此孩子的想像力一發不可收拾,並且表現出了優異的作畫天賦。
小編看來,幼兒的世界遠比我們成人的世界更為複雜,我們很難讀懂孩子的心,我們在努力也無法理解孩子想的是什麼,我們作為家長就該堅持本心,相信自己的孩子,他們是獨立的、美好的、善良的、有天賦的、有能力的、有個性的、他們的行為需要我們的支持和認可。
孩子很柔弱,內心很敏感,每一個特殊時期都需要家長和孩子手牽手,面對面的溝通交流引導。
「泛靈期」是孩子天賦賦能的關鍵時期,家長應該全身心的投入到引導孩子積極樂觀,培養孩子優異能力的工作中去,讓孩子在「泛靈期」內充滿信念,得到更好的提升。
寶媽們,你家寶寶有過類似的行為表現嗎?你發現孩子的「泛靈思維」了嗎?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吧,更多母嬰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