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愛和玩具聊天?「泛靈思維」的正確引導,會有「神童賦能」

2020-12-23 貝貝豆育兒課堂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前言: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會因為發育需求出現某些家長看來「異樣」的表現,這些會讓媽媽產生擔憂情緒。

同事彤彤家的女兒今年5歲半,從前端時間開始,彤彤說自家的女兒表現的很怪異,總會和自己的玩具聊天、說話,開始媽媽認為孩子是在和玩具玩「過家家」,只是因為無聊所以獨自找些「樂趣」。

可時間久了,彤彤越發感覺不對勁,孩子開始對一隻玩具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晚上也不需要媽媽哄睡,就是躺在床上,給玩具熊講故事,直到自己睡著。丈夫認為孩子出現了「戀物情結」,彤彤卻不這麼認為。

「戀物」只是過度依戀罷了,哪會和玩具熊說一整天的話,一會餵玩具熊喝水,一會餵玩具熊吃飯,在孩子的眼中,現在玩具熊就好像一件「活物」,可以陪她聊天,陪她玩耍。

家長的老人得知這個消息後,說了很多關於迷信的言論,說可能是被「髒東西」纏上了,這讓彤彤不得不後怕,連忙領著孩子去了醫院,做了心理諮詢。

而醫生,給出的回答卻很簡單:「正常現象,孩子進入了泛靈心理期,家長做好引導就行,是好事!」

讓家長後怕地陪玩具「聊天」,怎麼成了「泛靈心理期」?

著名的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提出過一種幼兒交往的特殊心理現象——泛靈心理期,也叫做幼兒的泛靈思維。

泛靈思維:指的是孩子某一階段的特殊交往的外在表現,會把「死物」賦予「生命」,陪物聊天,陪物說話,比如會害怕踩疼小草,會和玩具聊天,不小心打碎了玻璃杯,幼兒會哭泣,覺得自己弄疼了它。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也曾經說過:幼兒在交往能力培養的初始階段,會開始對世界有一個膚淺的認知,然後嘗試去於事物交往,並且嘗試有目的地使用它們,它可以是一個動物、一種植物甚至就是一塊硬石頭,但當孩子想要嘗試交往時,往往會先從這些「死物」下手。

孩子的內心世界和內在想法我們成年人永遠都難以猜透,孩子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在他們眼中世界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我們也無從確切得知。所以,在孩子的是私人世界裡,他們可以和整個世界的任何事物交往,聊天,溝通。

奧地利的學術理論家:波普爾提出過「無認識主體的認識論」:把這個世界劃分為了現實世界,意識世界,思想世界。

而針對幼兒「泛靈心理」的反應,似乎就印證了「意識世界」的存在,孩子開始用意識行為和現實世界的物品玩具溝通。

幼兒的「泛靈心理」究竟是好是壞?為什麼大部分孩子都有類似表現

一:幼兒「泛靈思維」是如何形成的?

關於泛靈思維心理的形成,很多人認為是孩子太過獨孤導致的,沒有家長的陪伴,導致孩子不得不把心思重點放在一件玩具,或是其他物件上。

但經過研究實驗發現,似乎「陪伴缺失」和「泛靈思維」沒有太大的關係,不少從小生活幸福的孩子,在到了某個固定年齡段,仍然會出現「泛靈表現」,而且比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有過之而不及。

心理學家榮格指出:泛靈思想的出現,只不過是順應了幼兒心理髮育和交往需求的傾向。

每個人生來都有原始意識,在幼兒期孩子的思維天真,總會幻想萬物有靈,而這種幻想造就了泛靈思維的出現,加上幼兒生長到了適當年齡,需要開始嘗試和外人「交往」,在正式交往前,孩子們會嘗試先和「物」溝通,交流。

孩子們把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賦予了「生命」,甚至是賦予了「意識」,通過交往的過程來鍛鍊自己的能力,滿足自己的心理髮育需求,這樣即是一種鍛鍊形式,也是一種保護意識,幫助幼兒能夠更自然順利的買過「交往難」的難題。

二:幼兒「泛靈思維」對孩子來講是好是壞

▲「泛靈思維」的優勢淺析:

1)增強了孩子的識「物」能力:孩子在泛靈期會和「物」進行深度溝通交流,這個過程不僅鍛鍊了孩子的感知力,也促使孩子對「物」本身了解的更全面,能探索到「物」本身的諸多特性功能。

2)增強了孩子的愛「物」能力:因為孩子把物賦予了什麼,所以這個階段,孩子對任何物體都富有愛心,會輕拿輕放,擺放有序,這就鍛鍊了孩子的「愛心」和「秩序感」,利於孩子將來掌握生活秩序,適應並且開始更好的生活。

3)豐富了孩子的個人情感:在和「物」交流的過程中,孩子能過作為主宰,主宰自己的小世界,制定自己的小秩序,比如玩具必須聽他的,必須安靜地坐在這裡,孩子通過這種「泛靈」行為,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滿足了個人的情感,積累了基本的「閱歷」。

4)獲取了知識、經驗、能力、習慣:孩子處於「泛靈」期時,會因為這種思想的存在,學到很多東西,並且開始培養個人能力,從生活習慣、能力、秩序、目的、種種方面提升個人能力。

▲「泛靈思維」的劣勢淺析:

1)難以分辨「幻想」和「現實」:不少媽媽覺得自己孩子泛靈意識嚴重,很難從自己想像的框架結構中跳回現實,一般這種情況極少出現,因為隨著孩子的認知能力提升,泛靈思維會逐步退散,只不過在泛靈期內的「過度」幻想,總讓媽媽擔憂。

2)聰明的孩子會利用「泛靈思維」推卸責任:「是玩具熊幹的,不是我幹的……」類似這樣的話不少媽媽都聽到過,孩子犯錯後,會不自覺的把責任推給他們心中的「泛靈物」,所以當孩子處於「泛靈期」,媽媽應該做的是鼓勵,引導,而不是貿然批評,可能每一次犯錯,孩子都是在嘗試學習某種能力。

▲總體而言:孩子出現「泛靈心理思維」是好事,能夠鍛鍊孩子的個人能力培養性格,每個孩子泛靈思維出現的年齡階段不同,表現形式也不同,泛靈行為越嚴重,恰恰說明孩子在此階段能學到的東西更多,而作為家長需要做好基本引導和鼓勵。

孩子處於「泛靈期」,家長正確引導下的「神童賦能」,真的存在

一:正確的選購玩具,豐富幼兒的精神「幻想」領域

孩子在泛靈期,對玩具尤為敏感,尤其是富有特徵性、趣味性的玩具,能促使他們和玩具深度交流,這時候玩具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孩子這個階段「萬物有靈」的思維模式,會使他們去研究玩具,嘗試探究玩具背後的故事。

▲「神童賦能」案例一:

記得曾經有一位媽媽,在孩子處於「泛靈期」的時候,給孩子準備了全套的「西遊人物玩偶」,孫悟空、豬八戒……這些玩偶在孩子的泛靈思維的模式下,讓孩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去了解西遊記這個「神話故事」和「文學經典」。

因為有了依戀和幻想的對象,孩子8歲時,就凸顯了文學天賦,口述萬字長篇西遊編撰,故事生動形象,趣味性極高,而促使孩子有這樣「神通天賦」的原因,就是「泛靈期」的那些玩偶,充分刺激了孩子的求知慾,以及想像和創作力。

二:媽媽的適當幹預,培養了孩子有優異品德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道德養育往往最難教授,需要靠家長的引導和長期堅持不斷的灌輸,孩子才能真正的具有基本教養。

而泛靈期是個特殊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天性「有愛」,家長在這個階段,通過孩子的泛靈意識,想孩子傳遞要幫助他人、善待泛靈「物」、培養秩序感、養成分享、尊重、寬容、理解、善意等等品德品行,會事半功倍。

▲「神童賦能」案例二:

鄰居家的孩子,今年12歲,做事情井井有條,從不拖拉磨蹭,而且禮貌和個人素養極高,本以為是家長的文化素養高的潛移默化影響,但鄰居卻說,就是在孩子「泛靈期」內,做了基本的素養引導,孩子就養成了做事有秩序,與人為善,尊重他人的品德,而且一直堅持到現在,已經成為了日常習慣。

三:提供機會,豐富幼兒想像力,塑造人格的同時滿足「天馬行空」

限制成長,是養育過程的禁忌,孩子本身每一個成長表現都是一次進步的機會,有些家長卻認為孩子的行為不正確,強行糾正,不給孩子提供機會,影響了孩子的心性發育。

當孩子處於「泛靈期」時,家長最應該做的是給孩子提供機會,提供幻想的機會,滿足孩子的天馬行空。同時多帶孩子外出擴展,培養孩子的交往意識,促進孩子和周圍的小夥伴們一起「幻想」。

▲「神童賦能」案例三:

玲玲今年6歲,畫的一手好油畫,創造力和相信力很大,媽媽總結經驗就是當初孩子處於「泛靈期」時帶孩子參加了一次油畫展,從此孩子的想像力一發不可收拾,並且表現出了優異的作畫天賦。

小編看來,幼兒的世界遠比我們成人的世界更為複雜,我們很難讀懂孩子的心,我們在努力也無法理解孩子想的是什麼,我們作為家長就該堅持本心,相信自己的孩子,他們是獨立的、美好的、善良的、有天賦的、有能力的、有個性的、他們的行為需要我們的支持和認可。

孩子很柔弱,內心很敏感,每一個特殊時期都需要家長和孩子手牽手,面對面的溝通交流引導。

「泛靈期」是孩子天賦賦能的關鍵時期,家長應該全身心的投入到引導孩子積極樂觀,培養孩子優異能力的工作中去,讓孩子在「泛靈期」內充滿信念,得到更好的提升。

寶媽們,你家寶寶有過類似的行為表現嗎?你發現孩子的「泛靈思維」了嗎?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吧,更多母嬰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寶寶總愛跟玩偶講話,會有問題嗎?泛靈心理是什麼?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將此稱之為泛靈心理。皮亞傑先生在他的著述《兒童心理學》中提到了孩子們的世界觀,他認為幼童無法區分思維與物質的區別,也無法區分出生命與非生命體,在他們心中,星星月亮也是能思考有感情的生命。
  • 其實是泛靈期到了,父母需要學會「賦能」
    朋友家的孩子在聊天的時候說道,娃今年3歲了,一直是由奶奶來帶,但自從奶奶去世之後,他總會抱著一個玩具,說這是奶奶,而且還和它不停地對話、說笑,這種現象讓朋友很難理解。 這種現象持續了半年之久,孩子才放下玩具熊,開始了「正常生活」。朋友心裡一直不解,為啥孩子會將玩具熊認作奶奶呢?其實是孩子的泛靈期到了。
  • 孩子對物質表現較高愛意,是孩子「泛靈思維」在作怪,家長別大意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時會出現許多大人無法理解的行為:一個人在屋子裡自言自語,和自己的玩具打鬧聊天。甚至有時非要玩偶陪著一塊睡覺,給玩偶蓋被子說晚安等行為。這些在大人眼中看起來荒謬的事情在孩子的世界裡卻經常發生。
  • 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是受到「泛靈心理」影響,父母要引起重視
    媽媽從剛開始覺得孩子的行為新鮮到後來越來越擔心,孩子都不跟別人玩,老是對著玩具自言自語,是不是思維發展有什麼問題。根據心理醫生的檢查,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其實是受到"泛靈心理"影響。"泛靈心理"是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幼兒階段孩子特有的心理現象,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心裡,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是有生命的,他們會對物體談話聊天,以尋找滿足感。
  • 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好嗎?這可不是可愛行為,這是泛靈心理的原因
    大部分家長反應,自己的孩子會和玩具說話,和玩具玩遊戲,畢竟玩具是死物,這對孩子的思想成長會不會產生影響?其實家長不用太過擔心,這可能是&34;,孩子成長期上的一個過程,如果運用得好,反而可能幫助孩子成長。
  • 孩子能看到靈異事件嗎?認知心理學家:「泛靈論思維」告訴你
    你是否會發現,有的時候在孩子的身上會出現一些靈異事件呢?其實這樣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也是的確存在的,有許多孩子有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樣子,就足以讓父母感覺到恐慌。張先生忽然心跳加速,他根本就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會說出這樣的。一時之間張先生顯得毫無對策,當天晚上都沒有睡好覺。有很多人都覺得小孩子能看到大人看不見的東西,其實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是錯誤的。孩子之所以會看到這些所謂的靈異事件,其實就是「泛靈論思維」的存在而已。
  • 孩子能看到靈異事件嗎?認知心理學家:「泛靈論思維」能解釋
    我經常聽人說,孩子會看見大人看不到的東西,難道這是真的嗎?直到接觸了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才搞明白這原來是孩子的泛靈論思維。孩子的魔幻式思維:泛靈論瑞士認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提出了完整系統認知發展理論。
  • 寶寶不愛收拾玩具,你的方法用對了嗎
    文/三寶媽 玩具是寶寶非常重要的玩伴,在寶寶與玩具互動的過程中能夠培養他的手眼協調能力,豐富的想像力,所以你總是會忍不住的買買買玩具多了,寶寶玩的時候譁啦一聲倒在地板上,選幾個自己喜歡的去玩,然後留下滿
  • 孩子太過自我,可能是「泛靈論思維」在作祟,家長需懂得化解
    文丨弘媽育兒經(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孩子的很多性格和心理特徵都是從小去培養的,在這個階段,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和引導是非常重要的。在家長可能都會有這樣的困擾,為什麼自己的孩子總是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特別的自私?
  • 孩子說屋子裡有人或者怪獸,並不是有「天眼」,而是「泛靈心理」
    這個心理學說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他在研究兒童思維過程中發現,兒童會在心理發展的某個階段存在著「泛靈論」的特徵。具體的表現就是孩子會把一些沒有生命的東西看作有生命、有意向的東西的。比如,他們會常常把玩具當作自己的小夥伴,跟他們說話,跟他們一起做遊戲。這種思維方式,就被皮亞傑稱為是「泛靈論」。其實,作為父母,也經常會用「泛靈論」來教導孩子,比如:孩子喜歡破壞玩具的話,有的父母會教育孩子說:你這樣對待他,他會疼得,你要好好愛護他。然後就會發現孩子,真的會愛護玩具,還會告訴你保護他,不然他會疼。
  • 孩子對著玩具「神神叨叨」,媽媽在泛靈期要及時做好權衡
    孩子們在幼兒的時候,會有時候看起來奇奇怪怪的,尤其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他們會抱著自己喜歡的玩偶,時而與玩具進行「談心」,時而給玩偶餵水打針,神神叨叨地自顧自地說一堆話,好像玩具能聽懂似的。 孩子這種「幼稚」行為,其實是「泛靈論」的表現。
  • 其實這是利用泛靈心理教育孩子
    同事說十分理解奶奶愛孩子的心,可是這樣一來孩子就覺得她摔跤是地板或者桌子的問題了,這不是變相地教孩子推卸責任嗎?同事的擔心不無道理,孩子自己摔跤或者是撞到了桌子上,跟地板或者桌子本身沒有一點關係,卻去責怪地板和桌子,確實會混淆孩子的概念,本來是自己的錯卻怪到別人身上,但是其實奶奶的這種做法也是利用了孩子的「泛靈心理」,只是方法不當而已。
  • 前因果思維認識不夠、皆因泛靈論思想
    其次,不是所有維護自己的行為都叫自私,損人利己的行為才叫自私;孩子的玩具是自己的,他不給別人玩也並沒有損害他人的利益,而且事實上孩子對於自己的東西有處置的權利。泛靈論思維泛靈論思維和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有關,關於孩子的認知發展,他把它分成了四個階段。
  • 皆因"泛靈論思維、前因果思維"認知不夠
    所謂泛靈論,就是指幼兒會認為無生命的物體具有生命特性而且能夠活動,也就是說,他們會把身邊的所有事物都視為有生命的、有思想情感的、活的。在孩子們的眼中,這些物品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因此,就有了和它們說悄悄話,給她們梳頭等行為。所以,孩子&34;的不同階段發展,決定了他們暫時缺乏關於&34;正確知識,這是3-6歲幼兒泛靈心理產生的根本原因。
  • 曾經愛摔玩具的寶寶,正確引導變成愛惜玩具的乖寶寶
    特別是如今的爸爸媽媽對於自己的寶寶,那是恨不能的滿足寶寶所有的要求。 如今寶寶的玩具也是各種各樣的,可以說是讓人眼花繚亂。 每次出門寶寶總會有自己中意的玩具,只要自己條件允許也不會難為自己的寶寶的。不知不覺中寶寶的玩具,可以說用堆積成山來形容了。我家大寶的玩具,那是很多的。用一個很大的紙箱裝都是滿滿的。
  • 孩子給娃娃「餵飯」,是「泛靈心理」的表現,家長需注意3件事
    心理學家皮亞傑表示:3~4幼兒時期的孩子,大都會存在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孩子會把一切事物視為有生命、和有感受的「活物」。也就是說,孩子會認為身邊的事物跟自己一樣,是個「小寶寶」,被打了會痛、丟了要立刻找回家。
  • 玩具智力開發,要正確引導,不會玩再多的玩具也沒用!
    在孩子玩耍的過程中,千萬不要按照刻板的思維來帶動你的孩子,更不要一味的參照說明書,要讓孩子自己開發,他想怎麼玩就怎麼玩,而且孩子有他們自己的思維,不一定就會按照我們大人的套路來,也不要強制孩子,說這個玩具該怎麼玩,那個玩具該怎麼玩。一定要讓他們有自己的思維空間,他們怎麼玩本身就沒有對錯可言,想要激發寶寶的想像力,就要讓他自己玩,可不要破壞了他們的思維。
  • 寶寶吃小豬餅乾時道歉:對不起我要把你吃掉了 泛靈心理了解一下
    作為父母,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寶寶在某一個階段會把所有東西都當做生命和感情的,甚至會看到寶寶跟它們談心、交流。近日,網上流傳一個視頻,視頻中的萌娃就是如此,當他要吃小豬形狀的餅乾時,先是跟小豬瘋狂道歉:對不起,我要把你吃掉了。
  • 孩子撞到自己大哭,奶奶打姐姐,這是利用泛靈心理,很多人做過
    他們會像小豬佩奇一樣將小玩具擺好,和玩具娃娃談話,和枕頭說「晚安」,和會唱歌的兔子玩偶說「拜拜」。「泛靈心理」並非如名字一般寬泛、神秘,而是有著明顯的表現孩子們的泛靈心理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縮小範圍。1、3-6歲孩子們會在這個時期將一切事物當作具有生命和意識的活物,這與萬物有靈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個時期,孩子們會和玩具做遊戲,和布偶談話,離開時和它們道別,回家時和它們說「你好」。
  • 家有愛哭娃怎麼辦?如何正確引導
    大家好,我是楊楊媽,今天分享的主題是當家裡有一個愛哭的寶寶,父母該如何理解寶寶的這個哭泣,怎麼引導才能幫助寶貝呢?,因為我們的語言思維感知的能力是非常強的,我們有能力用語言去表達。,這樣能夠讓他很容易就止住哭泣,因為他的需要已經被看到了,並且他爸爸媽媽也願意幫助他,這就會立刻讓他覺得有了一種安全感和確定感,那麼經常這樣,父母和孩子之間就有了一個良性溝通的時候,久而久之孩子慢慢的也能夠學會用語言去表達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