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君君在前兩年晉升成為二寶媽。二寶已經2歲了,這段時間向我吐槽:小兒子&34;,自己的東西說什麼也不願意分享給他人。昨天帶他去朋友家,他帶著一個自己喜歡的超人玩具,朋友家小孩想一起玩,可他就是緊緊拽在手裡,還一個勁說:&34;無論怎麼勸和哄,就是不肯和人家一起玩,小小年紀怎麼就這麼自私呢?我和他爸在待人接物都特大方。
聽完朋友的抱怨,我笑著和她講,孩子現在是&34;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我們父母不要輕易認為孩子這是&34;的行為。並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的&34;的認知也會貫穿在&34;的發展中。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34;
&34;是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在研究兒童的認知發展特點時提出的一種觀點。所謂泛靈論,就是指幼兒會認為無生命的物體具有生命特性而且能夠活動,也就是說,他們會把身邊的所有事物都視為有生命的、有思想情感的、活的。
1、&34;和&34;的區別
在《透過幼兒心理世界》書中提到,&34;是屬於幼兒心理學中的一個術語,即幼兒常常依賴於自己的想法而非事物的客觀特點,僅從自己的角度去觀察和認識外部世界,認為每個人看到的世界和自己看到的一樣。
皮亞傑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他讓兩個男孩去給媽媽買生日禮物,7歲的大兒子選了一串珠寶,3歲半的小兒子選擇了一輛小汽車,很用心包裝好給媽媽。
實驗中的兩個小男孩,大兒子已經基本處在&34;認知中,會站在媽媽的角度想她喜歡什麼;而小兒子行為還處於&34;,他不會考慮到媽媽喜歡的東西和自己不一樣,這並不是孩子&34;。
而自私自利,嚴格來說,必須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自我中心」是學前期幼兒思維和認知發展的必經階段,因此皮亞傑說到,&34;
2、&34;認知發展的四個階段
皮亞傑提出兒童的泛靈論思維大致會經歷以下四個階段:
幼兒在泛靈論思維四個發展的階段中,都是圍繞自己&34;的意識去思考,對於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事物現象的發生還不能很好地區分開來。
上午九點到十點半,正是幼兒園孩子們區域活動時間。小班的孩子在娃娃家玩得不亦樂乎,樂樂正在給泰迪熊當爸爸,琳琳和娜娜正在給芭比娃娃梳辮子,而爸爸是醫生的俊俊正在模仿爸爸的行為給喜洋洋看病。並且都是自言自語和她們對話,這時,娜娜對琳琳說:&34;,俊俊對著喜洋洋說到:&34;這樣的場景非常有趣又讓孩子體驗到情緒的過程。
小班3歲的幼兒,正是&34;發展的第一階段,會把一切物品人格化。在孩子們的眼中,這些物品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因此,就有了和它們說悄悄話,給她們梳頭等行為。
所以,孩子&34;的不同階段發展,決定了他們暫時缺乏關於&34;正確知識,這是3-6歲幼兒泛靈心理產生的根本原因。
3、&34;的背後藏著幼兒&34;的出發點
在了解幼兒自我中心的思維特點中,心理學家皮亞傑針對3-6歲的孩子進行了&34;。即是用一個三座山的模型,以及三座山不同的側面圖片,然後把布娃娃放在山的一側,讓參加實驗的幼兒選擇布娃娃視角可能看到的圖片。
結果發現,孩子們選擇的照片,都不是布娃娃面對的景象,而是自己看到的景象照片。從而得出結論:幼兒不僅具有形象性的思維特點,更表明幼兒僅會根據自己看到的而非娃娃角度進行選擇的特點。也就是幼兒還不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觀察和分析問題。這就是以&34;的出發點看待事物。
在&34;中,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讓我們更清楚認識到孩子的&34;是和孩子的&34;密切相關聯的,也就是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兒童認知發展階段:
一次中班的孩子正在上數學課,圖上有一棵樹,樹上有10隻鳥,樹下的左邊站著一個小朋友,請大家想一想圖中小朋友能看到幾隻鳥?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講開了,紛紛舉手想告訴老師自己的答案,全班孩子回答下來一圈,幾乎都是以自己為中心看到的小鳥數量回答的。
在2-7歲的前運算認知階段中,兒童還傾向於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待事物和進行思考。皮亞傑將這一思維稱為&34;和&34;的思考。即認為別人的思考和運作方式應該與自己的思考完全一致。所以,孩子想當然認為圖中小朋友看到的小鳥數量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樣多的。
孩子的自我中心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局限性造成的,也證明幼兒前運算思維缺乏邏輯性的表現之一是不具備觀點採擇能力----從他人角度來看待事物的能力。他根本意識不到別人會和自己有什麼不同,因而不能替他人著想、不能理解別人。這種行為是無意識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消失。
在《透視幼兒心理世界》書中提到,&34;思維是指幼兒由於知識經驗有限,思維以具體形象性為主,難以理解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比較複雜的因果關係,因此會對事物做出各種&34;的解釋。
皮亞傑認為,幼兒在&34;思維中,其中一個方面對因果關係的解釋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比如她們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思想、有意識的。
1、&34;的三個發展階段
通過以上兒童三個因果認知的階段,可以看到,幼兒對因果關係的認知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循序漸進的進行。
記得幼兒園做過這樣的一個調查,讓小班、中班、大班的孩子回答&34;?答案是截然不同的。
從以上的問題調查可以看到,幼兒回答問題體現了&34;思維,但基本都是圍繞自己的&34;的&34;思維解釋。
2、幼兒&34;的認知受知識經驗的影響
布洛克和格爾曼等認為,基本原則、刺激信息、知識三者構成了幼兒因果推理的基礎。幼兒可以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依據明顯的刺激信息來理解、熟悉的因果關係事件。
國外也有心理學家請2歲的孩子觀察一個因果關係的事例:風吹蠟燭。用兩個有三面護罩的吹風機放在蠟燭兩邊,然後將其中一個吹風機沒有護罩的一面對著蠟燭,開動吹風機後,問孩子,哪一個吹風機吹滅蠟燭。實驗結果是2歲的孩子基本能夠指出是沒有護罩的吹風機吹滅蠟燭。
這個比較簡單的因果關係孩子能夠發現事物的變化,但孩子對事物的認識容易受到感知覺經驗的影響,難以洞悉事物的內在本質。
大一班的科學區域是小朋友最喜歡去的地方,因為養了有2隻烏龜。隨著秋天的遠去,冬天也慢慢的到來,科學區裡面的動植物也隨著天氣的變化而變化。
有一天,大家吃完了早餐,正是自由進區的時間。小凱走到科學區,大聲的喊起來:&34;小凱的聲音,立馬吸引了全班小朋友走過去,等劉老師過去時,小朋友們已經嘰嘰喳喳的議論開了,為什麼烏龜不動了。有的說是昨天的值日生給烏龜吃多了,撐死了;有的說是不是兩隻烏龜打架都把自己打傷了……
劉老師看到小朋友們一副傷心樣,請他們坐回自己的位置,告訴小朋友們,烏龜沒有事,好得很。但向小朋友們提出一個問題:&34;冬天到了,烏龜要冬眠,這是我爸爸告訴我的。&34;前因果&34;因果認知&34;自我為中心&34;情境性&34;三山&34;農場景觀&34;三山&34;農場景觀&34;移情能力&34;小白兔現在沒有地方躲藏了,現在該怎麼辦?我們幫它想想辦法吧….為什麼小白兔躲藏的地方很容易被大灰狼發現?…..&34;前因果&34;自我&34;自私&34;體驗式遊戲&34;自我中心&34;合作精神的培養是使幼兒擺脫自我中心的重要前提&34;泛靈論&34;十萬個為什麼?&34;媽媽,這片葉子為什麼會受傷呢?&34;媽媽,我看到小草裡面有隻青蛙,為什麼它會呱呱的和我說話呢?可是我聽不懂!&34;為什麼&34;媽媽,為什麼月亮婆婆知道我出來散步呢?我走一步,你看月亮婆婆也走一步,我不走她也不走?&34;因為月亮婆婆喜歡你呀,知道你是一位乖寶寶。&34;你踩在椅子身上,椅子會痛哦&34;你把書本的衣服都撕破了,它多傷心&34;太陽起床了&34;太陽也要上幼兒園了&34;大樹媽媽把樹葉推出她的懷抱&34;長大&34;打破砂鍋問到底&34;不要哭,小弟弟想玩給他玩一玩,待會會給回你的,我們大方一點!&34;度&34;我不吃,全都給你吃、都是給你買的&34;寶寶想去哪裡玩,我們就去哪裡&34;自我為中心&34;物權觀&34;唉,你給她吧,她那麼小,第一次來我家做客,再說了,只是拿你一個娃娃而已,我還給你買了一二十個擺在家裡呢,給她吧,聽話。&34;乖孩子&34;沒事,就一個娃娃,媽媽回頭再給你買一個,沒什麼的,聽話,乖孩子。&34;父母既要保護孩子的&39;形成,又要不至於養出&39;的小孩,就要從尊重孩子的物權觀,促進孩子物權觀的建立做起。&34;自私&34;自我中心"高度發展的時候。就會不捨得分享任何東西。
結語:如何在兒童自我中心的階段中,讓孩子順利成長,這就要我們父母和老師,正確的對待孩子心理認知的成長規律,要正確的理解孩子反映出的內容實質,既不要強求拔苗助長,而是學會接納和等待,同時又要合情合理來示範和引導。
-END-
我是,幼兒園高級教師、園長,喜愛讀書。致力於親子教育和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