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我"等於"自私"?皆因"泛靈論思維、前因果思維"認知不夠

2020-08-27 康睿媽育兒

朋友君君在前兩年晉升成為二寶媽。二寶已經2歲了,這段時間向我吐槽:小兒子&34;,自己的東西說什麼也不願意分享給他人。昨天帶他去朋友家,他帶著一個自己喜歡的超人玩具,朋友家小孩想一起玩,可他就是緊緊拽在手裡,還一個勁說:&34;無論怎麼勸和哄,就是不肯和人家一起玩,小小年紀怎麼就這麼自私呢?我和他爸在待人接物都特大方。

聽完朋友的抱怨,我笑著和她講,孩子現在是&34;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我們父母不要輕易認為孩子這是&34;的行為。並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的&34;的認知也會貫穿在&34;的發展中。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34;

一、&34;的實質,在於幼兒&34;的意識為主

&34;是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在研究兒童的認知發展特點時提出的一種觀點。所謂泛靈論,就是指幼兒會認為無生命的物體具有生命特性而且能夠活動,也就是說,他們會把身邊的所有事物都視為有生命的、有思想情感的、活的。

1、&34;和&34;的區別

在《透過幼兒心理世界》書中提到,&34;是屬於幼兒心理學中的一個術語,即幼兒常常依賴於自己的想法而非事物的客觀特點,僅從自己的角度去觀察和認識外部世界,認為每個人看到的世界和自己看到的一樣。

皮亞傑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他讓兩個男孩去給媽媽買生日禮物,7歲的大兒子選了一串珠寶,3歲半的小兒子選擇了一輛小汽車,很用心包裝好給媽媽。

實驗中的兩個小男孩,大兒子已經基本處在&34;認知中,會站在媽媽的角度想她喜歡什麼;而小兒子行為還處於&34;,他不會考慮到媽媽喜歡的東西和自己不一樣,這並不是孩子&34;。

而自私自利,嚴格來說,必須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 損人
  • 利己
  • 有意為之

「自我中心」是學前期幼兒思維和認知發展的必經階段,因此皮亞傑說到,&34;

2、&34;認知發展的四個階段

皮亞傑提出兒童的泛靈論思維大致會經歷以下四個階段:

幼兒在泛靈論思維四個發展的階段中,都是圍繞自己&34;的意識去思考,對於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事物現象的發生還不能很好地區分開來。

上午九點到十點半,正是幼兒園孩子們區域活動時間。小班的孩子在娃娃家玩得不亦樂乎,樂樂正在給泰迪熊當爸爸,琳琳和娜娜正在給芭比娃娃梳辮子,而爸爸是醫生的俊俊正在模仿爸爸的行為給喜洋洋看病。並且都是自言自語和她們對話,這時,娜娜對琳琳說:&34;,俊俊對著喜洋洋說到:&34;這樣的場景非常有趣又讓孩子體驗到情緒的過程。

小班3歲的幼兒,正是&34;發展的第一階段,會把一切物品人格化。在孩子們的眼中,這些物品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因此,就有了和它們說悄悄話,給她們梳頭等行為。

所以,孩子&34;的不同階段發展,決定了他們暫時缺乏關於&34;正確知識,這是3-6歲幼兒泛靈心理產生的根本原因。

3、&34;的背後藏著幼兒&34;的出發點

在了解幼兒自我中心的思維特點中,心理學家皮亞傑針對3-6歲的孩子進行了&34;。即是用一個三座山的模型,以及三座山不同的側面圖片,然後把布娃娃放在山的一側,讓參加實驗的幼兒選擇布娃娃視角可能看到的圖片。

結果發現,孩子們選擇的照片,都不是布娃娃面對的景象,而是自己看到的景象照片。從而得出結論:幼兒不僅具有形象性的思維特點,更表明幼兒僅會根據自己看到的而非娃娃角度進行選擇的特點。也就是幼兒還不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觀察和分析問題。這就是以&34;的出發點看待事物。

在&34;中,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讓我們更清楚認識到孩子的&34;是和孩子的&34;密切相關聯的,也就是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兒童認知發展階段:

一次中班的孩子正在上數學課,圖上有一棵樹,樹上有10隻鳥,樹下的左邊站著一個小朋友,請大家想一想圖中小朋友能看到幾隻鳥?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講開了,紛紛舉手想告訴老師自己的答案,全班孩子回答下來一圈,幾乎都是以自己為中心看到的小鳥數量回答的。

在2-7歲的前運算認知階段中,兒童還傾向於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待事物和進行思考。皮亞傑將這一思維稱為&34;和&34;的思考。即認為別人的思考和運作方式應該與自己的思考完全一致。所以,孩子想當然認為圖中小朋友看到的小鳥數量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樣多的。

孩子的自我中心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局限性造成的,也證明幼兒前運算思維缺乏邏輯性的表現之一是不具備觀點採擇能力----從他人角度來看待事物的能力。他根本意識不到別人會和自己有什麼不同,因而不能替他人著想、不能理解別人。這種行為是無意識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消失。

二、&34;思維讓幼兒對事物的認知以&34;去思考

在《透視幼兒心理世界》書中提到,&34;思維是指幼兒由於知識經驗有限,思維以具體形象性為主,難以理解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比較複雜的因果關係,因此會對事物做出各種&34;的解釋。

皮亞傑認為,幼兒在&34;思維中,其中一個方面對因果關係的解釋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比如她們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思想、有意識的。

1、&34;的三個發展階段

通過以上兒童三個因果認知的階段,可以看到,幼兒對因果關係的認知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循序漸進的進行。

記得幼兒園做過這樣的一個調查,讓小班、中班、大班的孩子回答&34;?答案是截然不同的。

從以上的問題調查可以看到,幼兒回答問題體現了&34;思維,但基本都是圍繞自己的&34;的&34;思維解釋。

2、幼兒&34;的認知受知識經驗的影響

布洛克和格爾曼等認為,基本原則、刺激信息、知識三者構成了幼兒因果推理的基礎。幼兒可以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依據明顯的刺激信息來理解、熟悉的因果關係事件。

國外也有心理學家請2歲的孩子觀察一個因果關係的事例:風吹蠟燭。用兩個有三面護罩的吹風機放在蠟燭兩邊,然後將其中一個吹風機沒有護罩的一面對著蠟燭,開動吹風機後,問孩子,哪一個吹風機吹滅蠟燭。實驗結果是2歲的孩子基本能夠指出是沒有護罩的吹風機吹滅蠟燭。

這個比較簡單的因果關係孩子能夠發現事物的變化,但孩子對事物的認識容易受到感知覺經驗的影響,難以洞悉事物的內在本質。

大一班的科學區域是小朋友最喜歡去的地方,因為養了有2隻烏龜。隨著秋天的遠去,冬天也慢慢的到來,科學區裡面的動植物也隨著天氣的變化而變化。

有一天,大家吃完了早餐,正是自由進區的時間。小凱走到科學區,大聲的喊起來:&34;小凱的聲音,立馬吸引了全班小朋友走過去,等劉老師過去時,小朋友們已經嘰嘰喳喳的議論開了,為什麼烏龜不動了。有的說是昨天的值日生給烏龜吃多了,撐死了;有的說是不是兩隻烏龜打架都把自己打傷了……

劉老師看到小朋友們一副傷心樣,請他們坐回自己的位置,告訴小朋友們,烏龜沒有事,好得很。但向小朋友們提出一個問題:&34;冬天到了,烏龜要冬眠,這是我爸爸告訴我的。&34;前因果&34;因果認知&34;自我為中心&34;情境性&34;三山&34;農場景觀&34;三山&34;農場景觀&34;移情能力&34;小白兔現在沒有地方躲藏了,現在該怎麼辦?我們幫它想想辦法吧….為什麼小白兔躲藏的地方很容易被大灰狼發現?…..&34;前因果&34;自我&34;自私&34;體驗式遊戲&34;自我中心&34;合作精神的培養是使幼兒擺脫自我中心的重要前提&34;泛靈論&34;十萬個為什麼?&34;媽媽,這片葉子為什麼會受傷呢?&34;媽媽,我看到小草裡面有隻青蛙,為什麼它會呱呱的和我說話呢?可是我聽不懂!&34;為什麼&34;媽媽,為什麼月亮婆婆知道我出來散步呢?我走一步,你看月亮婆婆也走一步,我不走她也不走?&34;因為月亮婆婆喜歡你呀,知道你是一位乖寶寶。&34;你踩在椅子身上,椅子會痛哦&34;你把書本的衣服都撕破了,它多傷心&34;太陽起床了&34;太陽也要上幼兒園了&34;大樹媽媽把樹葉推出她的懷抱&34;長大&34;打破砂鍋問到底&34;不要哭,小弟弟想玩給他玩一玩,待會會給回你的,我們大方一點!&34;度&34;我不吃,全都給你吃、都是給你買的&34;寶寶想去哪裡玩,我們就去哪裡&34;自我為中心&34;物權觀&34;唉,你給她吧,她那麼小,第一次來我家做客,再說了,只是拿你一個娃娃而已,我還給你買了一二十個擺在家裡呢,給她吧,聽話。&34;乖孩子&34;沒事,就一個娃娃,媽媽回頭再給你買一個,沒什麼的,聽話,乖孩子。&34;父母既要保護孩子的&39;形成,又要不至於養出&39;的小孩,就要從尊重孩子的物權觀,促進孩子物權觀的建立做起。&34;自私&34;自我中心"高度發展的時候。就會不捨得分享任何東西。

  • 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充分利用榜樣的作用。
  • 在日常生活中,要向孩子明確,有哪些東西是他的,而有些東西則不是,所以可以隨便支配。
  • 讓孩子懂得輪流和學會借用。
  • 結語:如何在兒童自我中心的階段中,讓孩子順利成長,這就要我們父母和老師,正確的對待孩子心理認知的成長規律,要正確的理解孩子反映出的內容實質,既不要強求拔苗助長,而是學會接納和等待,同時又要合情合理來示範和引導。

    -END-

    我是,幼兒園高級教師、園長,喜愛讀書。致力於親子教育和家庭教育


    相關焦點

    • 小孩自我等於自私?前因果思維認識不夠、皆因泛靈論思想
      其實孩子是受出現類似的行為主要還是因為泛靈論思維、前因果思維在作祟,導致孩子說話行事以自我為中心。泛靈論思維泛靈論思維和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有關,關於孩子的認知發展,他把它分成了四個階段。前因果思維前因果思維也是皮亞傑所提出的,在《透視幼兒心理世界》一書中也有提到過,是指孩子因為自身的知識積累不夠,所以不明白社會中各種事物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 孩子太過自我,可能是「泛靈論思維」在作祟,家長需懂得化解
      其實孩子會有這樣的表現,可能是泛靈論思維在作祟,家長一定要學會及時的去引導和化解。案例:小紅孩子現在正在讀小學三年級,看著也非常的乖巧懂事,但是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特別的自我,做很多事情都永遠只能考慮到自己。
    • 孩子能看到靈異事件嗎?認知心理學家:「泛靈論思維」能解釋
      我經常聽人說,孩子會看見大人看不到的東西,難道這是真的嗎?直到接觸了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才搞明白這原來是孩子的泛靈論思維。孩子的魔幻式思維:泛靈論瑞士認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提出了完整系統認知發展理論。
    • 孩子能看到靈異事件嗎?認知心理學家:「泛靈論思維」告訴你
      立出自然是讓孩子更能體諒大人,懂得珍惜,但是弊端是孩子對待事物太過極端,存在怕黑的情況,影響孩子的是非觀。那麼面對孩子存在「泛靈論思維」,家長應當如何對待呢?面對孩子存在「泛靈論思維」,家長應如何對待?
    • 女兒玩偶丟失,父母聯合迪士尼暖心「演戲」:泛靈論這4點很重要
      皮亞傑通過研究兒童的思維過程,提出了「兒童泛靈論」。皮亞傑認為,孩子在2~7歲時,處於認知發展中的「前運算時期」。這一時期的孩子已經擁有了初步的自主意識,但因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足,會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他所見到的一切都像他自己一樣,擁有生命力和感知思維的能力。不僅如此,這一時期的孩子思維仍舊較為混沌,他們難以認識到事物之間存在的邏輯和因果關係。而孩子的這種認知,就被皮亞傑總結為「兒童泛靈論」。
    • 孩子對物質表現較高愛意,是孩子「泛靈思維」在作怪,家長別大意
      三歲之前,孩子的成長和對世界的認知主要來源於媽媽,並沒有獨立的自我意識,對外部世界也沒有明確的認知。三歲後孩子開始逐漸分離出自我,並開始認知周邊的環境和世界。起初,在孩子模糊的世界觀裡會覺得身邊的一切事物都是和他一樣相似的存在,所以會產生和無生命物體交流的行為。
    • 3歲的孩子「自我中心」怎麼辦?兒童認知的發展階段,父母要了解
      在他的思維裡:自己不能做,別人也不能做,這也是思維處於前運算階段的孩子的共同表現。2到7歲,孩子的認知發展從感知運動階段發展到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用符號表徵世界的能力迅速發展,你會發現孩子特別喜歡「假裝遊戲」,但是前運算思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是「自我中心主義」。
    • 「泛靈思維」的正確引導,會有「神童賦能」
      奧地利的學術理論家:波普爾提出過「無認識主體的認識論」:把這個世界劃分為了現實世界,意識世界,思想世界。而針對幼兒「泛靈心理」的反應,似乎就印證了「意識世界」的存在,孩子開始用意識行為和現實世界的物品玩具溝通。
    • 孩子說屋子裡有人或者怪獸,並不是有「天眼」,而是「泛靈心理」
      這個心理學說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他在研究兒童思維過程中發現,兒童會在心理發展的某個階段存在著「泛靈論」的特徵。具體的表現就是孩子會把一些沒有生命的東西看作有生命、有意向的東西的。這種思維方式,就被皮亞傑稱為是「泛靈論」。其實,作為父母,也經常會用「泛靈論」來教導孩子,比如:孩子喜歡破壞玩具的話,有的父母會教育孩子說:你這樣對待他,他會疼得,你要好好愛護他。然後就會發現孩子,真的會愛護玩具,還會告訴你保護他,不然他會疼。
    •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
      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是教資教招以及教育心理學的重中之重,下面讓我們來捋一捋。 皮亞傑認為,人的心理(智力、思維)既不是源於先天的成熟,也不是來源於後天的經驗,而是來源於主體的動作。由於個體的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同樣兒童的認知發展也遵循這一規律。
    • 3歲的孩子「自我中心」怎麼辦?兒童認知的發展階段,父母要清楚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發生,其實就是泛靈論思維而已。我們也可以通過簡單的方式來理解這個問題,那就是孩子覺得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的。除了泛靈論思維,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其實也是可以用另外的方式來說明的雖然說看起來這種做法是比較自私和霸道的,但是這只不過是他們不懂得用看人的角度去看待每一個問題而已。這種情況只會發生在年紀小的孩子的身上,當孩子年齡逐漸變大之後,他們就會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並且改正自己的想法。
    • 認知發展階段之前運算階段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是,主要考察識記類和理解類的客觀題,需要學生能夠透徹理解每個階段的特點,尤其是前運算階段,故我們針對此階段特點進行梳理。前運算階段(2-7歲)(1)進入前運算階段,他們還不能很好的把自己與外部世界區分開來,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感知、有情感、有人性,即所謂的「泛靈論」。
    • 教師招聘必備: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
      教師招聘必備: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由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教師招聘備考,教師招聘,教師招聘資料的內容請關注教師資格考試網/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教師考試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皮亞傑:兒童思維的發展
      總體上說,幼兒大致獲得了以下能力:幼兒通過伸手和抓握等動作,開始注意到物體的空間關係,這使幼兒逐漸超越了直接的感知和運動,開始理解周圍的世界;幼兒突破了直接經驗的限制,發展起了具有先後的時間維度的概念,出現了對因果關係的初步理解;幼兒開始逐步理解目標和手段的關係;幼兒可以模仿不在眼前的行為並表現出明顯的目的性等等。
    • 泛靈心理是什麼?
      在導演宮崎駿的作品裡,世界總帶有一絲泛靈論的色彩,每一朵花每一棵樹都有自己的情感和靈魂,森林中也充滿了未知奇異的精靈怪獸。最重要的是,這個奇妙的世界只有孩子知道,而在成年人眼中,世界顯得平平無奇,連呼嘯而過的黃貓公交車也不過成為夏日傍晚偶然刮過的一陣大風。
    • 每個家長都該了解的兒童認知發展規律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是每一位老師走上教育的道路之前,都必須要掌握的。作為與孩子的教育和發展同樣息息相關的家長,更有必要了解一下。無論是生活或者學習上,順應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孩子才能得到理想的發展。否則,非但可能欲速則不達,還有可能弄巧成拙,耽誤孩子的發展。
    • 【教師備考】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9.14)
      皮亞傑認為人的知識來源於動作,動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維的基礎。影響心理發展的主要因素有成熟、自然經驗、社會經驗、平衡四個;在解釋心理發展的理 論時還提出了四個重要概念:即圖式、同化、順應、平衡。 認知發展的階段 1、感知運動階段(0 歲~2 歲)①依靠自己的肌肉動作和感覺應付環境中的刺激。思維也開始萌芽,並獲得「客體永久性」概念(即知道某人或某物雖然現在看不見但仍然是存在的)。 ②兒童認知上獲得了兩大成就:一是,主體與客體的分化。另一個是,因果關係的初 步形成。
    • 2021上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論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2021上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論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為了幫助各位考生更好的的備考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筆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整理了教師資格考試筆試備考資料,供各位考生查看學習。
    •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例如:在孩子面前呈現一個玩具然後迅速藏起來,如果這個孩子去找那個玩具,就說明這個孩子獲得了「客體永久性」。二、前運算階段:年齡(2-7歲)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發展也進入到一個關鍵的階段,即前運算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動作雖然內化了,但尚未形成從事邏輯思維所需要的心理結構,還不能進行運算。只能以「表象」進行思維。
    • 改變線性思維,才是認知升級第一步
      所以我們天生就具有一種將事物簡化思考的傾向,線性思維非常簡單易懂,因此我們也傾向於用「線性思維」去思考萬事萬物,對此,我們需要保持一定的覺知,然後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究竟是簡單的因果關係,還是系統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