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論提出 瑞士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所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 或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被公認為 20 世紀發展心理學上最權威的理論。
二、主要觀點 皮亞傑認為心理發展的實質是個體與環境不斷相互作用的過程,不斷獲得平衡的過程, 是適應環境的過程。皮亞傑認為人的知識來源於動作,動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維的基礎。影響心理發展的主要因素有成熟、自然經驗、社會經驗、平衡四個;在解釋心理發展的理 論時還提出了四個重要概念:即圖式、同化、順應、平衡。
認知發展的階段
1、感知運動階段(0 歲~2 歲)
①依靠自己的肌肉動作和感覺應付環境中的刺激。思維也開始萌芽,並獲得「客體永久性」概念(即知道某人或某物雖然現在看不見但仍然是存在的)。
②兒童認知上獲得了兩大成就:一是,主體與客體的分化。另一個是,因果關係的初 步形成。
2、前運算階段(2 歲~7 歲)
①早期的符號功能。兒童的語言得到了飛速發展。隨著年齡增長,兒童越來越多地使用 符號來表示外部世界,如用「牛」「羊」來代表真正的牛和羊等;
②自我中心性。「三山實驗」證明了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兒童還不能設想他人所處 的情境,常以自己的經驗為中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觀察和理解世界。自我中心主義在兒童的語言中也存在。即使沒有一個人聽,年齡小的兒童也高興地描述 著他正在做什麼。如在兒童群體中:每個兒童都熱情地說著,彼此之間沒有任何真實的相互 作用或者交談,皮亞傑稱之為集體的獨白(collective monologue)。
③思維的片面性。
④思維活動表現的關係單一,不能進行可逆運算。
⑤缺乏守恆。「量杯液體實驗」證明了思維的不守恆。
⑥認知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還不能進行抽象的運算思維。
⑦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泛靈論」。
3、具體運算階段(7 歲~11 歲)
①在這一階段,兒童形成初步的運算結構,隨著分類和排序的獲得,兒童的思維可以逆 轉,能夠進行邏輯推理和群集運算,但仍局限於具體事物,缺乏抽象性。
②兒童逐漸學會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去自我中心」得到發展。
③該階段的標誌是兒童獲得了長度、體積、質量和面積的守恆。
4、形式運算階段(11 歲~成人)
①形式運算也叫命題運算,是兒童思維發展趨於成熟的階段。
②兒童的思維發展水平已接近成人,能夠解決抽象問題。皮亞傑認為邏輯思維是智慧的 最高表現。
③思維以命題形式進行,能夠根據邏輯推理、歸納或演繹的方式解決問題。
④可逆性與補償性。
三、意義或啟示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對教育教學具有以下啟示:
①認知發展階段制約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各門具體的學科教學都應研究如何針對不同 發展階段的學生提出適當的發展任務;
②教學可以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生動的、形象的、有趣 的材料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