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傑是瑞士著名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是建構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著名理論在於認知發展階段理論,這個基本上就是每次考察的常考點,這裡的考察形式多以客觀題為主,單選多選都有可能會出。因此需要大家充分的理解和識記。下面給大家詳細介紹這一理論,希望能夠給各位備考的考生一些幫助。
皮亞傑把認知發展視為認知結構的發展過程,以認知結構為依據區分心理發展階段。他把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1.感知運動階段: (0-2歲左右) 這個階段的兒童的主要認知結構是感知運動圖式,兒童藉助這種圖式可以協調感知輸入和動作反應,從而依靠動作去適應環境,在這些活動中形成了一些低級的行為圖式。這一階段的標誌是兒童逐步獲得了客體永恆性,兒童大約在9-12個月獲得客體永恆性。
2.前運算階段 :(2-6、7歲) 兒童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建立了符號功能,可憑藉心理符號(主要是表象)進行思維,從而使思維有了質的飛躍。其特點:(1)泛靈論。又稱「萬物有靈論」,兒童無法區別有生命和無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識動機、意向推廣到無生命的事物上。例如幼兒園的草坪上樹上標著「別踩我,我會疼」小孩就會主動不踩小草。(2)自我中心主義。兒童缺乏觀點採擇能力,只從自己的觀點看待世界,難以認識他人的觀點。(3)刻板性。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們對某個事物或物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並把這種看法推而廣之,認為這個事物或者整體都具有該特徵,而忽視個體差異。例如幼兒園的小孩認為男孩就是穿短褲短頭髮的,女孩就是長頭髮穿裙子的。(4)思維的不可逆性。思維的可逆性是指在頭腦中進行的思維運算活動,能夠由前推後,但是卻不能由後推前。例如小明的哥哥是小亮,問小亮的弟弟是誰?這個階段的孩子是不知道的。(5)缺乏守恆。守恆是指掌握概念的本質特徵,所掌握的概念並不因某些非本質特徵的改變而改變。前運算階段的兒童認識不到在事物的表面特徵發生某些改變時,其本質特徵並不發生變化。皮亞傑藉助「質量守恆定律」測試小孩,發現不能守恆是前運算階段兒童的重要特徵。
3.具體運算階段:(6、7歲一1 1、12歲) 在本階段內,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具體運算思維的特點:具有守恆性、脫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亞傑認為,該時期的心理操作著眼於抽象概念,屬於運算性(邏輯性)的,但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他們還不能進行抽象思維。因此皮亞傑認為對這一年齡階段的兒童應多做事實性或技能性的訓練。而且這一階段的孩子理解規則和原則但是只能刻板的遵守規則,不敢改變。其中這一時期去集中化是這一階段兒童成熟的最大特徵。
4.形式運算階段 :(1 1、12歲及以後) 這個時期,兒童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推理水平。思維特點如下:(l)思維形式擺脫思維內容。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能夠擺脫現實的影響,關注假設的命題,可以對假言命題作出邏輯的和富有創造性的反映。(2)進行假設一演繹推理。假設一演繹推理是先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再系統地評價和判斷正確答案的推理方式。假設一演繹的方法分為兩步,首先提出假設,提出各種可能性;然後進行演繹,尋求可能性中的現實性,尋找正確答案。皮亞傑藉助「鐘擺問題」發現這一階段的兒童能夠進行假設性思維,思維具有了互補性和靈活性,也能夠理解符號的意義、隱喻和直喻,能夠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維發展已經接近成人的水平。
以上就是我對於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的認識和理解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更多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考點,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育心理學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