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一直是一個,因此掌握此處涉及到的一些實驗對於考試尤為關鍵。
1.屏幕效應/隧道效應。孩子開始尋找被幕布遮蓋的物體,知道了客體的永久性。兒童能夠在隧道的另一端等著「消失」的小火車,期待著小火車的出現,表明其具備了客體永恆性的能力。
2.三山實驗。在桌子上放著了大小、形狀、顏色各不相同的三座山,讓兒童(3-7歲)繞桌子轉一圈後,坐在桌子的一端,在另一端放上布娃娃,然後讓其回答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你看到山是什麼樣子?」第二個問題:「布娃娃看到的山是什麼樣子?」結果發現,兒童採用同樣的方式回答兩個問題。這證明了兒童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所以他才認為別人眼中的世界和自己眼中的世界是一樣的,這就是自我中心的表現。
3.守恆實驗。
數量守恆:在兒童面前擺放兩排數目相等的棋子,其中一排是鬆散的,看起來長一些,另一排是緊湊的,因而看起來短一些。前運算階段的兒童由於智力活動較多的依賴於知覺提供的材料,故認為鬆散的一排棋子多一些,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會先數一數兩排棋子的數量,然後做出正確的回答。
長度守恆:在兒童面前並排對齊擺放兩根同樣的木棒,這時候把下面一根木棒往右邊拉一些,這時候問前運算階段的兒童,他/她會覺得下面的更長;而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就知道兩根木棒一樣長。
液體守恆:給兒童呈現兩個一模一樣的杯子,在杯子中放滿水後把其中一杯倒入又窄又長的杯子當中,問兒童哪個杯子當中的水比較多,前運算階段的兒童認為長的杯子裡面的水比較多,因為它看起來更高,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由於思維可逆,所以會認為兩個杯子裡面的水一樣多。
重量守恆:把兩個大小、重量、形狀一模一樣的球形橡皮泥,一塊捏成香腸狀。前運算階段的兒童認為球形的更重,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認為兩者一樣重。
面積守恆:實驗用到了大小相等的兩張白紙和一些大小相等的卡片。主試首先將兩張白紙重疊起來,讓被試兒童確認它們的面積都是一樣的。接著,主試在兩張白紙上分別放上數量相同的卡片,先是各一張,接著各兩張,然後逐漸增加,其中一張紙上的卡片是緊挨著整齊擺放的,另一張上面則是凌亂地散開擺放的。之後讓兒童判斷兩張白紙上沒有被卡片遮住的部分面積是否相等,結果是卡片數量少的時候,兒童尚且能夠判斷露出部分的面積是相等的,但是當卡片數量不斷增多時,兒童的判斷也逐漸傾向於露出的面積不是相等的了。皮亞傑認為七八歲的兒童才具有面積守恆的觀念。
4.鐘擺實驗:在鐘擺實驗中要求兒童得出影響鐘擺擺動速度的因素。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在思考之後會先提出幾種可能影響鐘擺運動速率的因素:一是擺錘的重量,二是吊繩的長度,三是鐘擺下落點的高度,四是最初起動力的大小。然後通過實驗一一驗證了這4個因素各自的影響作用,而且每次只改變一個因素,其他因素不變,結果得出了只有繩長改變才能影響鐘擺運動的正確結論。而具體運算階段兒童雖然能夠提出少許可能的因素,但還缺乏運用假設演繹推理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上就是對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中涉及到的實驗的整理,希望對廣大考生的學習和考試有所幫助。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qgjsks
回復「時政熱點」即可查看時事政治熱點匯總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結構化面試」獲取結構化面試七大類型試題答題思路及試題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