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看到靈異事件嗎?認知心理學家:「泛靈論思維」告訴你

2020-11-12 貝貝育兒日記

你是否會發現,有的時候在孩子的身上會出現一些靈異事件呢?其實這樣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也是的確存在的,有許多孩子有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樣子,就足以讓父母感覺到恐慌。

最近張先生帶著孩子出去玩的時候,就發現了一件非常靈異的事情。因為天色已經比較晚了,所以廣場上也沒有多少人了,大家都陸續的回到了家裡去。可是就在這個時候,孩子卻對著空氣說了一句話:「我們明天再見吧。」

聽到了孩子說出這樣的一句話之後,張先生感覺到十分的可怕。難道是出現了靈異事件?於是張先生趕緊抱起了孩子,飛快的跑出了廣場,並且趕緊回到了家裡去。

本以為這樣的話就可以解決根本的問題,可沒有想到在家裡面又發生了一件靈異事件。本來張先生已經準備給孩子去洗腳了,可沒想到孩子就在洗腳的過程當中又對著空氣說了一句:「你要不要跟我一起洗腳啊?我這裡還有很多水哦!」張先生忽然心跳加速,他根本就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會說出這樣的。一時之間張先生顯得毫無對策,當天晚上都沒有睡好覺。

有很多人都覺得小孩子能看到大人看不見的東西,其實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是錯誤的。孩子之所以會看到這些所謂的靈異事件,其實就是「泛靈論思維」的存在而已。

什麼是「泛靈論思維」?

「泛靈論思維」是由皮亞傑所提出來的理論,皮亞傑認為孩子成長過程當中,一定會經歷4個不一樣的階段。

第1個階段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第2個階段認為只有經常運動的物體才會存在意識。第3個階段認為只有自發的物體才會有意識。而第4個階段認為只有人與動物才會存在意識。分別是在孩子0到2歲時、2到7歲時、7到11歲時與11到16歲時。

雖然「泛靈論思維」對孩子來說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同時「泛靈論思維」也是存在利弊的。立出自然是讓孩子更能體諒大人,懂得珍惜,但是弊端是孩子對待事物太過極端,存在怕黑的情況,影響孩子的是非觀。那麼面對孩子存在「泛靈論思維」,家長應當如何對待呢?

面對孩子存在「泛靈論思維」,家長應如何對待?

不責罵、不阻止

一些家長在不了解「泛靈論思維」的前提之下,對於孩子作出的舉動都會感到很疑惑,甚至一些家長為了避免這種舉動帶給孩子影響,會阻止孩子更會對孩子進行責罵。

這就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所認知的一切都是錯誤的,並且認為所有的事物都不存在生命,那麼孩子面對小動物的時候,更不懂的憐憫。

所以當家長發現孩子存在「泛靈論思維」的時候,家長要做到不責罵,要接受孩子的所有舉動。

運用「泛靈論思維」改善孩子壞習慣

在孩子存在「泛靈論思維」期間,家長可以運用「泛靈論思維」來改正孩子身上許多壞習慣。

比如孩子不愛洗手,不愛喝水這樣的壞習慣,家長是很難應對的,有的時候還會對孩子進行欺騙,而孩子也會用哭鬧來處理,最後只能將房間弄得一片狼藉,給家長帶來了負擔。

那麼當孩子存在這種情況的時候,家長完全可以運用「泛靈論思維」來進行處理。比如家長可以模仿孩子的手,來對孩子進行聊天:「我現在很髒,你可以幫我洗個澡嗎?這樣我會很開心的。」運用這樣的方式孩子反而更能理解,也更能接受,時間一長,即便是不用家長提醒,孩子也會乖乖去洗手。

利用「泛靈論思維」教會孩子探索

雖然現在的小孩子好奇心很重,但是他們卻缺乏探索的勇氣,而一個孩子沒有勇氣去探索的話,這對他們的未來來說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影響。

那麼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完全可以運用「泛靈論思維」來引導孩子去探索。與孩子一同進行,讓孩子賦予任何事物生命。在這個過程當中家長需要具備耐心,畢竟引導是非常耗費時間的過程。在引導孩子的時候也更應該要保證孩子的安全,這樣才能讓家長感到放心。

總而言之,孩子存在「泛靈論思維」是很正常的情況,那麼在孩子5歲之前,家長可以運用「泛靈論思維」來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但是在孩子5歲之後,家長就需要懂得去淡化孩子的「泛靈論思維」,這樣才能讓孩子懂得去接受科學的世界觀。

相關焦點

  • 孩子能看到靈異事件嗎?認知心理學家:「泛靈論思維」能解釋
    飛奔回家後趕緊洗刷上床讀繪本,他拿起一本書對著旁邊的空氣說:「月月,我給你講故事吧。」好像旁邊有人一樣。我經常聽人說,孩子會看見大人看不到的東西,難道這是真的嗎?直到接觸了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才搞明白這原來是孩子的泛靈論思維。
  • 孩子"自我"等於"自私"?皆因"泛靈論思維、前因果思維"認知不夠
    所謂泛靈論,就是指幼兒會認為無生命的物體具有生命特性而且能夠活動,也就是說,他們會把身邊的所有事物都視為有生命的、有思想情感的、活的。>2、&34;認知發展的四個階段皮亞傑提出兒童的泛靈論思維大致會經歷以下四個階段
  • 前因果思維認識不夠、皆因泛靈論思想
    其實孩子是受出現類似的行為主要還是因為泛靈論思維、前因果思維在作祟,導致孩子說話行事以自我為中心。泛靈論思維泛靈論思維和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有關,關於孩子的認知發展,他把它分成了四個階段。,然後讓孩子選一選哪張照片是布娃娃看到的圖像。
  • 女兒玩偶丟失,父母聯合迪士尼暖心「演戲」:泛靈論這4點很重要
    可能與「泛靈論」有關!小姑娘和她的小玩偶之間奇妙又溫暖的故事感動了許多網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能夠看到孩子們和自己的玩具之間產生深厚的友誼。為什麼孩子們會堅信玩具有自己的意識,能夠和沒有生命的玩偶做朋友呢?其實,這與「兒童泛靈論」有關。近代最有名的瑞士兒童心理學家J.
  • 孩子太過自我,可能是「泛靈論思維」在作祟,家長需懂得化解
    其實孩子會有這樣的表現,可能是泛靈論思維在作祟,家長一定要學會及時的去引導和化解。案例:小紅孩子現在正在讀小學三年級,看著也非常的乖巧懂事,但是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特別的自我,做很多事情都永遠只能考慮到自己。
  • 寶寶總愛跟玩偶講話,會有問題嗎?泛靈心理是什麼?
    在導演宮崎駿的作品裡,世界總帶有一絲泛靈論的色彩,每一朵花每一棵樹都有自己的情感和靈魂,森林中也充滿了未知奇異的精靈怪獸。最重要的是,這個奇妙的世界只有孩子知道,而在成年人眼中,世界顯得平平無奇,連呼嘯而過的黃貓公交車也不過成為夏日傍晚偶然刮過的一陣大風。
  • 「泛靈思維」的正確引導,會有「神童賦能」
    心理學家榮格指出:泛靈思想的出現,只不過是順應了幼兒心理髮育和交往需求的傾向。二:幼兒「泛靈思維」對孩子來講是好是壞▲「泛靈思維」的優勢淺析:1)增強了孩子的識「物」能力:孩子在泛靈期會和「物」進行深度溝通交流,這個過程不僅鍛鍊了孩子的感知力,也促使孩子對「物」本身了解的更全面,能探索到
  • 心理學家解密「陰陽眼」:孩子能看到的,你未必看得到,不是迷信
    文|秘籍君你聽說過「陰陽眼」嗎?不久前,我接到一位網友來信,對方表示七月初帶著女兒回老家給太奶奶上墳,誰想上完回來,女兒就經常看到外人所看不見的東西,並時常在家裡哭鬧不止。對此,我給出的解釋有三:①泛靈心理十八九世紀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提出過一個理論,主題是幼兒時期的孩童是否存在獨一無二的泛靈心理,只因他發現處於該年齡段的孩子大多會與外界展開對話,只不過對話的對象不僅僅是生命體,也包括布娃娃等。
  • 孩子喜歡「假裝遊戲」?其實是泛靈期到了,父母需要學會「賦能」
    其實是泛靈期在「作怪」,家長不必擔心 目前沒有任何科學證明孩子能看到「奇怪」的東西,娃之所以喜歡和玩具「假裝遊戲」,其實是泛靈期在「作怪」,家長不必擔心。 「泛靈期」是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一個概念,這個時期主要是在2-7歲之間,孩子會將玩具等事物賦予生命,在他們的認知裡,覺得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樣,是有生命的。
  • 孩子對物質表現較高愛意,是孩子「泛靈思維」在作怪,家長別大意
    丁然越看越覺得不對勁,這孩子老和娃娃膩在一塊,甚至比和爸爸媽媽還親,這孩子是怎麼了,不會是什麼戀物癖吧。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成年人看到的世界其實是迥異的,發生和玩具特別親密的行為也是孩子成長中的正常現象,背後其實是兒童的泛靈思維在做怪。
  • 孩子摔跤大哭,奶奶怒打地板不對?其實這是利用泛靈心理教育孩子
    這樣說你可能會覺得很籠統,那如果我告訴你,代表兒童心理表徵活動變化的典型例子就是,此時的孩子特別喜歡假裝遊戲,你可能會更好理解一些。比如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經常會拿著布娃娃跟小夥伴說:「假裝我是他的爸爸,你是他的媽媽」或者拿著筆說「假裝這是針,你是病人,我來給你看病」,這樣我們俗話說的「過家家」行為。
  • 孩子說屋子裡有人或者怪獸,並不是有「天眼」,而是「泛靈心理」
    作為父母,你是不是有這樣的經歷?你的孩子告訴你,屋子裡有人或者怪獸。尤其是在剛剛分房睡的時候,你的孩子會一直講,不想一個人睡,因為屋子裡有人或者怪獸。遇到這種情況的話,有的爸爸媽媽會以為自家孩子有「天眼」,可以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東西;有的爸爸媽媽則會以為是自己的孩子不想分屋睡而撒謊。
  • 《認知天性》:心理學家告訴你什麼是正確的學習姿勢
    文/睿姐反覆閱讀背誦加上題海戰術的學習方式真有效果嗎?集中精力專注地學習是效率最高的學習方法嗎?《認知天性》這本書告訴你:上述你習以為常的學習方法都是低效率的。當我們從心理學角度來解讀學習這件事時,會發現有很多顛覆傳統認知的結論。本書幾位主要作者是美國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
  • 3歲的孩子「自我中心」怎麼辦?兒童認知的發展階段,父母要了解
    小區樓下有幾個孩子在揪樹叢的葉子,3歲半的兒子恰好看到,走上前去擋在樹叢前面不讓揪,正在玩的孩子不開心了,我第一反應就是告訴兒子不能這樣做,這樣的行為對別的小朋友是不友好的。兒子委屈的眼淚快掉下來了,我問他:「為什麼要擋住,不讓小朋友玩呢?」他回答:「葉子,摘掉,會死。」兒子把樹葉看作有生命的物體,摘下來葉子會死。
  • 孩子給娃娃「餵飯」,是「泛靈心理」的表現,家長需注意3件事
    心理學家皮亞傑表示:3~4幼兒時期的孩子,大都會存在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孩子會把一切事物視為有生命、和有感受的「活物」。當她詢問身邊的寶媽時,發現好多孩子都是這樣,後來一位醫生朋友告訴他,這是孩子發展的一個特殊階段不用太擔心。
  • 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是受到「泛靈心理」影響,父母要引起重視
    作者/青青編輯/青青不管是在電視節目中或者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很經常能看到孩子對著自己的一堆玩偶在做遊戲,自言自語。年紀小的時候會覺得孩子這樣做挺新鮮挺可愛,可是時間長了不少家長就開始擔心,玩具畢竟不是活的東西,這樣下去會不會對孩子的思想成長產生影響。
  • 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好嗎?這可不是可愛行為,這是泛靈心理的原因
    心理學家皮亞傑表示,孩子2-7歲容易出現這種心理。孩子認為萬物皆有靈,都有生命,會痛、需要吃飯、洗澡等等。這只是孩子的一種童真表現,不用過於擔心,運用好這種心理,反而能幫助孩子成長,減少很多家長在育兒時會感頭疼的問題。
  • 孩子對著玩具「神神叨叨」,媽媽在泛靈期要及時做好權衡
    孩子們在幼兒的時候,會有時候看起來奇奇怪怪的,尤其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他們會抱著自己喜歡的玩偶,時而與玩具進行「談心」,時而給玩偶餵水打針,神神叨叨地自顧自地說一堆話,好像玩具能聽懂似的。 孩子這種「幼稚」行為,其實是「泛靈論」的表現。
  • 胎夢預示孩子的「前世今生」?心理學家幫你揭秘,背後原因很科學
    對方只有三歲,但說到曾經的記憶,卻能頭頭是道。不僅能回憶起一兩歲時的經歷,還能形容出生前在娘胎裡的感受,簡直堪稱「前世今生」,這讓池川醫生如獲至寶。然而,當他把這個案例分享給老師的時候,對方卻不以為然地笑笑說論據不足以支持理論,只因為孩子的年齡正處於「泛靈心理」階段,杜撰的可能性太高了。
  • 孩子不敢一個人睡覺,與「泛靈心理」有關,4招教你事半功倍
    浙江的劉女士說,自家的孩子今年7歲,都已經小學二年級了。有一天晚上劉女士口渴起床喝水時,看到兒子房間裡的燈還亮著。想著孩子是不是又偷偷拿走了手機打遊戲。推開房門看到兒子已經睡得很香甜,心想可能是忘了關燈。劉女士便順手把燈給關了。誰知道,喝口水的功夫,兒子就醒來了,走出門口直勾勾的看著劉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