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著玩具「神神叨叨」,媽媽在泛靈期要及時做好權衡

2020-12-23 騰訊網

孩子們在幼兒的時候,會有時候看起來奇奇怪怪的,尤其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他們會抱著自己喜歡的玩偶,時而與玩具進行「談心」,時而給玩偶餵水打針,神神叨叨地自顧自地說一堆話,好像玩具能聽懂似的。

孩子這種「幼稚」行為,其實是「泛靈論」的表現。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在兒童發展過程中的某些階段會存在著「泛靈論」的特徵。

孩子對著玩具「神神叨叨」,媽媽們要在泛靈期要及時做好權衡

當孩子出現了這種情況,及時做好賦能就能夠充分發揮泛靈期的優勢,泛靈心理也就更容易展現出它天使的一面。

1)保護求知慾並應對「難題」

孩子的年齡小以及認知也缺少的情況下,他們會對於大部分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也總是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一說出來,對於父母來說很可能就是「難題」,不能避而不談,專業的回答孩子也理解不了,針對孩子的心理,擬人化的間接回答會更符合寶寶。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讓他們想像的世界更豐富

泛靈心理會讓幼兒在審美中有非凡的想像力,比如孩子的簡筆畫在大人眼裡只是一個線條,但在他們的想像中就是心中想像的樣子,父母要充分發揮這個時機,不要著急讓孩子按照你想的那樣強制他改變,這樣孩子會更喜歡用想像來表達自己的心思和意願,他們的想像力會發展更快。

3)更有利於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孩子在與物交流的這個階段,父母要對於孩子進行及時地鼓勵引導,鼓勵孩子進行語言的表達,父母也可以站在物的立場和孩子進行交流,並在這個過程中引導他表達自己的想法,並滲透想讓孩子理解的教育思想。最後不僅傳達了自己的想法,孩子的語言表達也得到了鍛鍊,他們還會更樂意接受。

泛靈心理有天使與惡魔的兩面性,「惡魔」的出現會給孩子帶來「災難」

事物的兩面性,就註定泛靈論也處於這種情況,而惡魔與天使的較量中,誰能更勝一籌取決於父母。

父母不要讓惡魔出現

由於孩子年齡小,往往會被家長們認為「無知」,就會忽略掉一些行為對於孩子的傷害。處於泛靈期的孩子們,他們有時候會混淆現實與想像,父母在看影視的時候,有些畫面會恐怖,或者有虛幻的奇怪人物等,這會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甚至出現幻覺,父母也不要利用這些來嚇唬孩子達到讓其乖巧的目的。否則孩子會出現焦慮和情感障礙。

遠離真實生活

現在的兒童生活在電子高科技的現代,很多想像的產物被放在各種媒介上,孩子成為了最佳受眾,看到的豐富畫面讓他們的想像空間變得足夠大,而真實空間被擠得狹小,他們對於真實的世界感受頗少,容易沉迷想像,遠離真實生活,不利於他們的正常發展。

思維受限制

我們都是通過小時候的「原材料積累」來構築我們的思維結構,如果這個時期只是讓孩子接受某一種單一的文化,在思維形成的過程中就容易形成「固定模式」,當這種模式形成就會在孩子心裡生根發芽之後想改變就變得尤為困難了。

由於兒童的思維特點,他們會把內在的主觀世界與宇宙世界混沌不可分的時期,他們有非常強的個人主義和非理性主義色彩,泛靈論的思維對於這個時期的他們處於主宰地位,父母對於孩子進行引導是很有必要的,科學的態度和引導更能讓天使戰勝惡魔,讓孩子從中得益。

想要了解更多內容,請關注微夢媽咪育兒經。

相關焦點

  • 孩子喜歡「假裝遊戲」?其實是泛靈期到了,父母需要學會「賦能」
    孩子到了某個年齡,你是否會發現,他們喜歡和玩具「假裝遊戲」?比如他們會抱著自己的洋娃娃,對著它「神神叨叨」,甚至和它一起做遊戲,還會友好地將自己的零食分享給玩具。
  • 孩子經常對著玩具說話?假想朋友:孩子心智發展的正常現象
    文 | 林竹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不少家長都發現了,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他們會開始突然做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比如對著空氣說話,對著自己的玩具說話。寶媽小七就非常不解,有的時候自己在廚房做飯,孩子一個人在客廳玩耍,玩著玩著就自己笑起來了。不僅如此,孩子還會給玩具們取名字,然後自言自語地給「夥伴們」安排事情。整個過程孩子不僅陶醉,還非常的得意,看起來很享受這種樂趣。孩子的假想朋友出現,往往代表著其心智的發展,家長們別害怕孩子的奇怪行為,正確引導有妙招。
  • 神神叨叨大騙子 | 一遇量子速讀法,孩子從此變大仙!
    一遇量子速讀法,從此孩子變大仙!神神叨叨的量子波動速讀法」徹底翻車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大賽的神奇之處,是那些可愛的孩子們瞬間如同中了魔法,仿佛成了山裡的一群小妖,一個個神神叨叨、念念有詞。用「官方」的話來說,此刻,孩子們的心裡只有一個信念:「書翻得越快,你和宇宙的距離就越近!
  • 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是受到「泛靈心理」影響,父母要引起重視
    作者/青青編輯/青青不管是在電視節目中或者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很經常能看到孩子對著自己的一堆玩偶在做遊戲,自言自語。年紀小的時候會覺得孩子這樣做挺新鮮挺可愛,可是時間長了不少家長就開始擔心,玩具畢竟不是活的東西,這樣下去會不會對孩子的思想成長產生影響。
  • 神神叨叨?美名嘴再批歐文:科比不會喜歡你那些拐彎抹角的言論
    但我不認為科比會喜歡歐文那些拐彎抹角的複雜言論了,不管你想說什麼,你該說清楚一些,別一直神神叨叨的,也不要模稜兩可,這就是為什麼我說科比會感到失望。」而隨後A·史密斯對身旁的主持人說到:「Max,你在洛杉磯工作,我們都知道科比是怎麼樣的,我希望他能聽到我說的這些。」
  • EP21 世妙x神神叨叨:萬聖節到了,小心吸血鬼!
    萬聖節要到了,南瓜和糖果準備好了嗎!南京女子相聲團體找來了自己十分欣賞和喜愛的北京男子漫才組合,來自「神神叨叨」節目的主播迪奧和劉鑫兩位大師傅,和我們一起聊關於吸血鬼的話題。神神叨叨是一檔圍繞神話這一主題探討人文歷史和流行文化的對口節目,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前往收聽。文學作品裡最早的」吸血鬼「是什麼形態?
  • 對著玩具說話的孩子,是內部語言在發展,家長要學會「階段溝通」
    前幾天我們在育兒群裡講到了很多媽媽們遇到的問題——孩子總喜歡對著玩具自言自語,而且是特別的頻繁。"我家孩子不知道是疫情窩在家裡太久了,沒有小夥伴玩耍還是怎麼的,最近總是一個人在角落裡和自己的機器人對話,什麼你餓不餓啊,想不想要穿衣服呀。完全就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A媽媽說到。
  • 寶寶愛和玩具聊天?「泛靈思維」的正確引導,會有「神童賦能」
    同事彤彤家的女兒今年5歲半,從前端時間開始,彤彤說自家的女兒表現的很怪異,總會和自己的玩具聊天、說話,開始媽媽認為孩子是在和玩具玩「過家家」,只是因為無聊所以獨自找些「樂趣」。可時間久了,彤彤越發感覺不對勁,孩子開始對一隻玩具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晚上也不需要媽媽哄睡,就是躺在床上,給玩具熊講故事,直到自己睡著。丈夫認為孩子出現了「戀物情結」,彤彤卻不這麼認為。
  • 4歲寶寶和玩具說話?心理學家:外部語言正轉向內部語言,別擔心
    媽媽關掉水管,走出廚房一看,橙子坐在地上手裡拿著玩具小水壺,正念念有詞:這個是什麼呀,這個是水壺。來把這個水壺放在地上,燒點水給小熊喝。橙子神神叨叨的自言自語讓橙子媽特別不安,奶奶看到了也說孩子可能看見了什麼"不乾淨"的東西。橙子媽媽跟我說,後來她詢問了幼兒園老師。
  • 神神叨叨並非學佛人的成就 而是障礙
    靜波法師:神神叨叨並非學佛人的成就 而是障礙我們講第一個問題:世俗諦與真諦對生命問題的看法。什麼叫世俗諦? 就是世間人一般的看法,正常人一般的看法,這是世俗諦。真諦,就是站在佛法的角度去看問題,也就是站在事物本來面目的角度去看問題。
  • 讓孩子做,是叨叨管用?還是行動管用?
    在大人眼裡,說「對不起」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在孩子的世界裡卻是那麼的不容易。說和做之間有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01 叨叨有用嗎?「別跑了,小心摔倒」「剛才叫你不要跑,你看摔了吧」「別玩手機,好好學習」「跟你說了多少次了」經常聽別人抱怨:做了父母后,人變得越來越嘮叨,說的話都是為孩子他好,可他就是不聽。不聽,也就不會做,這說明:叨叨不管用!02 行動管用嗎?
  • 媽媽這樣做,孩子更快學會自己收拾玩具
    前天路過鄰居家,看到老奶奶一邊整理玩具一邊訓斥5歲的孫子。原因是孩子已經5歲了,但是從來不收拾自己的玩具,玩具哪裡玩了就哪裡扔,一天下來整個房間全是玩具,走路連腳都踩不下。曾幾何時,這樣的畫面對我來說也是異常熟悉,慶幸的是就在一個月前三周歲女兒自己接手了這項偉大的工程。關於如何讓孩子學會收拾玩具這點,我也曾經苦惱過,後來我提倡不強迫,但是要有這個意識,並且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這樣做。
  • 孩子腳趾紅腫異常,奶奶卻看作是蚊子叮咬,幸好媽媽發現及時
    到了醫院醫生檢查後發現,孩子的腳趾腫成那樣真不是蚊子咬的,而是不知道什麼纏上了一根細線,線越纏越緊,已經都長到肉裡了。醫生感嘆所幸媽媽發現的及時,否則小辰的腳趾都很難保住。很多的家長說孩子需要粗糙點兒養,這樣孩子的體質才會比較好。
  • 6歲女兒被洋娃娃嚇哭:娃娃對著我笑,這3類玩具別再給孩子買了
    6歲女兒被洋娃娃嚇哭:娃娃對著我笑,這3種玩具要避免有些父母疼愛孩子,會給孩子買各色各樣的玩具,但是往往就忽略了玩具身上隱藏的"危險",這些危險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敏敏一直想要買一個漂亮的仿真洋娃娃,但是因為孩子已經有了很多的玩具,媽媽就沒有同意敏敏的請求。
  • 又到了給寶寶送玩具的年終歲尾,媽媽一定要知道這些玩具要不得
    有什麼比拿到新玩具更能讓寶寶們滿足的事情?圖片源自網絡可是媽媽們一定要知道,雖然市場上玩具琳琅滿目,比比皆是,但總有一些不適合寶寶,或者對寶寶是有危害的,因此,家長要懂得為寶寶把好玩具的第一關。如果噪音經常達到80分貝,孩子會產生頭疼、頭昏、耳鳴、煩躁、記憶力減退等症狀。因此為寶寶購買玩具時,家長一定要先捏一捏、聽一下,看是否會刺激到寶寶的聽力。
  • 孩子亂丟玩具,媽媽不吼叫、不打罵,用這一招搞定他
    即使媽媽們已經第100遍說「要自己把玩具收拾好」,甚至懲罰、打罵了孩子,只要你無法忍受滿屋的亂、仍在替他收拾,還是會有第101次的情景重現。而孩子的內心戲是這樣的:不管怎樣,你還是會替我收拾的。我贏了。收拾玩具是你的工作,不是我的!
  • 我就是那個打了雞血的早教媽媽,覺得未來可期
    從懷孕到孩子呱呱墜地,經歷了吐得昏天暗地的孕初期,尿頻不能出門的孕後期,還有大便不出來的後期,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設,孩子出生才是辛苦的開始,但月子裡的辛苦,還是嚇到我了。一番磨難,一歲多了,開始了早教,拿著彩色的數字貼貼紙,從0-9開始了漫長的機械認字之路,每天就玩著學,做遊戲,學得很難,勝在我的不厭其煩,從不放棄,每天神神叨叨
  • 孩子為什麼長大後會與媽媽疏遠?媽媽做好預防,切忌出現幾個行為
    孫琳是一名二胎寶媽,如今大女兒已經開始上大學,一年也見不到幾面,而小兒子正在讀初中,什麼事都喜歡跟自己對著幹,讓孫琳覺得很傷心。究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孩子最需要理解,鼓勵和支持的時候,媽媽並沒有及時地響應孩子的需求,所以才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隔閡。那麼想要孩子長大後不疏遠自己,媽媽需要做好哪幾方面?
  • 媽媽,我想要玩具!
    我很想給他買,但是詩遠這孩子一直都沒什麼耐心,不管是做事還是還是對於玩具,一直都是三分鐘熱度,熱度過了,就不知道珍惜,而她馬上就要要進去大班了,我知道,如果她要什麼就能輕而易舉的得到什麼,哪麼她永遠明白不了,要學會珍惜,做事要有耐心!所以我並沒有立刻答應她。
  • 延遲滿足的重點不在於「忍」,而在於對未來的權衡
    在我做過的個案裡,就有好幾位媽媽跟我分享過,她們是如何鍛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的。比如,孩子想出去玩兒,家長會讓孩子等一會兒;孩子想買玩具,家長會說「如果你考試考到多少分,我就給你買」;還有的家長甚至會去買孩子非常喜歡的零食,然後故意拿到孩子跟前,讓孩子忍兩天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