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在幼兒的時候,會有時候看起來奇奇怪怪的,尤其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他們會抱著自己喜歡的玩偶,時而與玩具進行「談心」,時而給玩偶餵水打針,神神叨叨地自顧自地說一堆話,好像玩具能聽懂似的。
孩子這種「幼稚」行為,其實是「泛靈論」的表現。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在兒童發展過程中的某些階段會存在著「泛靈論」的特徵。
孩子對著玩具「神神叨叨」,媽媽們要在泛靈期要及時做好權衡
當孩子出現了這種情況,及時做好賦能就能夠充分發揮泛靈期的優勢,泛靈心理也就更容易展現出它天使的一面。
1)保護求知慾並應對「難題」
孩子的年齡小以及認知也缺少的情況下,他們會對於大部分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也總是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一說出來,對於父母來說很可能就是「難題」,不能避而不談,專業的回答孩子也理解不了,針對孩子的心理,擬人化的間接回答會更符合寶寶。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讓他們想像的世界更豐富
泛靈心理會讓幼兒在審美中有非凡的想像力,比如孩子的簡筆畫在大人眼裡只是一個線條,但在他們的想像中就是心中想像的樣子,父母要充分發揮這個時機,不要著急讓孩子按照你想的那樣強制他改變,這樣孩子會更喜歡用想像來表達自己的心思和意願,他們的想像力會發展更快。
3)更有利於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孩子在與物交流的這個階段,父母要對於孩子進行及時地鼓勵引導,鼓勵孩子進行語言的表達,父母也可以站在物的立場和孩子進行交流,並在這個過程中引導他表達自己的想法,並滲透想讓孩子理解的教育思想。最後不僅傳達了自己的想法,孩子的語言表達也得到了鍛鍊,他們還會更樂意接受。
泛靈心理有天使與惡魔的兩面性,「惡魔」的出現會給孩子帶來「災難」
事物的兩面性,就註定泛靈論也處於這種情況,而惡魔與天使的較量中,誰能更勝一籌取決於父母。
父母不要讓惡魔出現
由於孩子年齡小,往往會被家長們認為「無知」,就會忽略掉一些行為對於孩子的傷害。處於泛靈期的孩子們,他們有時候會混淆現實與想像,父母在看影視的時候,有些畫面會恐怖,或者有虛幻的奇怪人物等,這會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甚至出現幻覺,父母也不要利用這些來嚇唬孩子達到讓其乖巧的目的。否則孩子會出現焦慮和情感障礙。
遠離真實生活
現在的兒童生活在電子高科技的現代,很多想像的產物被放在各種媒介上,孩子成為了最佳受眾,看到的豐富畫面讓他們的想像空間變得足夠大,而真實空間被擠得狹小,他們對於真實的世界感受頗少,容易沉迷想像,遠離真實生活,不利於他們的正常發展。
思維受限制
我們都是通過小時候的「原材料積累」來構築我們的思維結構,如果這個時期只是讓孩子接受某一種單一的文化,在思維形成的過程中就容易形成「固定模式」,當這種模式形成就會在孩子心裡生根發芽,之後想改變就變得尤為困難了。
由於兒童的思維特點,他們會把內在的主觀世界與宇宙世界混沌不可分的時期,他們有非常強的個人主義和非理性主義色彩,泛靈論的思維對於這個時期的他們處於主宰地位,父母對於孩子進行引導是很有必要的,科學的態度和引導更能讓天使戰勝惡魔,讓孩子從中得益。
想要了解更多內容,請關注微夢媽咪育兒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