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是受到「泛靈心理」影響,父母要引起重視

2020-11-07 青青萌寶育兒

作者/青青

編輯/青青


不管是在電視節目中或者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很經常能看到孩子對著自己的一堆玩偶在做遊戲,自言自語。年紀小的時候會覺得孩子這樣做挺新鮮挺可愛,可是時間長了不少家長就開始擔心,玩具畢竟不是活的東西,這樣下去會不會對孩子的思想成長產生影響。

鄰居家的小女孩已經在幼兒園讀中班了,可是據她的媽媽描述,孩子到現在還是會對著玩偶講話,像是把玩偶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有時候還會模仿媽媽訓斥她的語氣來訓斥玩偶,晚上還會幫助玩偶洗澡洗臉等等。

媽媽從剛開始覺得孩子的行為新鮮到後來越來越擔心,孩子都不跟別人玩,老是對著玩具自言自語,是不是思維發展有什麼問題。根據心理醫生的檢查,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其實是受到"泛靈心理"影響。

一、什麼是"泛靈心理"?

"泛靈心理"是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幼兒階段孩子特有的心理現象,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心裡,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是有生命的,他們會對物體談話聊天,以尋找滿足感。

事實上,"泛靈心理"和孩子平常是否感到孤獨沒有太大的關係,孩子在成長初期,無法分清現實和虛擬,很經常會把虛擬的東西當做真實存在的物品。就像是走路突然摔倒,就會責怪是地板壞絆倒了他,這一切都是源於孩子把事物擬人化,但也是變相促進了孩子和不同事物交往的能力。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泛靈心理"也有著好壞的影響,父母要引起重視。

二、"泛靈心理"的好處有哪些?

好處一:鍛鍊孩子的語言能力和交往能力

孩子在與玩偶的對話中會不知不覺間發展自己的語言能力,由於玩偶不可能真的開口說話,所以孩子自然是要自己自問自答安排劇本,而在這個過程中,也會考驗到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組合能力。孩子天性都是愛模仿的,為了下次的"劇本"更精彩,在生活中他們也會更加細心地去觀察周邊的事物。

好處二:加強了孩子對事物的認知

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學到不同事物之間特有的屬性和特徵,比如想給毛絨玩具洗澡時,會知道毛絨玩具遇水後很難幹,會變形,電子玩具遇水後沒有辦法正常啟動,孩子在這些過程中就開始慢慢建立起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三、"泛靈心理"的壞處有哪些?

壞處一:容易引起家長的擔憂

雖然"泛靈心理"並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實際性的壞處,但是孩子長時間的這種表現還是會讓家長擔憂孩子這樣會不會影響心智發育,有時候更是會因為孩子突然說的一些莫須有的東西感到害怕。

壞處二:將錯誤轉移到玩具上

當孩子做錯事或者什麼事做不好時,就會將惱怒的心理轉移到玩具上。比如毛絨玩具絆倒了孩子,孩子就會責怪是玩具的錯,穿鞋子時鞋子穿不上,也會都認為是鞋子不好。

其實"泛靈心理"是每個孩子都必經的一個階段,過了這個時間孩子也不會再做出這類舉動。

四、那麼,家長要如何引導,讓孩子在泛靈期發展天賦呢?

首先,要給孩子準備有意義的玩具

處在這個時間段的孩子對玩具會有著一種特別的情感,特別是對自己喜歡的玩具,會追根究底地去探討背後的出處和背景。

之前新聞上曾有一位爺爺,因為孫子特別喜歡三國類的遊戲,因此他把市面上能找到的相關的遊戲都搜集過來,孩子玩的過程中還會去留心其歷史背景,因為小時候玩遊戲的關係,孩子上小學時就能將三國歷史如數家珍。

其次,要給予孩子充分的想像空間

每個孩子天生都帶著一雙想像力的翅膀,在與玩具交談的過程中,孩子的想像力有了發揮的空間,所有的事情被他們合理的擬人化。試想一下,在孩子的世界裡,所有的東西都有生命會表達,像是童話世界一樣,這對他們的童年也是一種好的影響。

最後,要更深入地交流了解孩子的內心

父母可以通過假想玩具參與到孩子的對話,在孩子的心裡,這些假想玩具就像是他們的朋友。而父母就可以通過這些玩具,和孩子進行親子互動,了解孩子內心的聲音和想法,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說到底,"泛靈心理"只是人的一種心理慰藉而已,不止是小孩,現在的很多成人也會有這種現象。這種現象也沒什麼不好,也可以藉此抒發自己的情緒,因此家長不必太過擔憂,正確引導孩子即可。


(本文內容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好嗎?這可不是可愛行為,這是泛靈心理的原因
    大部分家長反應,自己的孩子會和玩具說話,和玩具玩遊戲,畢竟玩具是死物,這對孩子的思想成長會不會產生影響?其實家長不用太過擔心,這可能是&34;,孩子成長期上的一個過程,如果運用得好,反而可能幫助孩子成長。
  • 孩子給娃娃「餵飯」,是「泛靈心理」的表現,家長需注意3件事
    這種對玩具獨有的感情、照顧娃娃的行為,不僅是因為他喜歡,而是背後藏著的泛靈心理。心理學家皮亞傑表示:3~4幼兒時期的孩子,大都會存在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孩子會把一切事物視為有生命、和有感受的「活物」。
  • 「泛靈心理」是什麼?孩子有這3種表現的時候,家長別不當回事
    文丨小七(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一個問題,孩子總是喜歡自言自語。而且有的孩子更是會和父母介紹自己的好朋友,結果父母看的時候卻總是看不到他朋友的身影。孩子對於生命的認識也是有一定的年齡要求的,在孩子三到四歲的時候,對於外界的認知是非常模糊的,他們對於生命也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和理解,經常會把玩偶植物當成是有生命的物體。所以我們才經常會發現很多的孩子總喜歡將布娃娃當成是他最好的朋友,會和他們說話。
  • 孩子撞到自己大哭,奶奶打姐姐,這是利用泛靈心理,很多人做過
    他認為,在成長的某一階段,孩子們會認為所有事物都具有生命和意向,皮亞傑將這種心理傾向稱為泛靈心理。事實上,當成長到一定階段時,孩子們會喜歡上「過家家」遊戲。他們會像小豬佩奇一樣將小玩具擺好,和玩具娃娃談話,和枕頭說「晚安」,和會唱歌的兔子玩偶說「拜拜」。
  • 孩子說屋子裡有人或者怪獸,並不是有「天眼」,而是「泛靈心理」
    比如,他們會常常把玩具當作自己的小夥伴,跟他們說話,跟他們一起做遊戲。這種思維方式,就被皮亞傑稱為是「泛靈論」。其實,作為父母,也經常會用「泛靈論」來教導孩子,比如:孩子喜歡破壞玩具的話,有的父母會教育孩子說:你這樣對待他,他會疼得,你要好好愛護他。然後就會發現孩子,真的會愛護玩具,還會告訴你保護他,不然他會疼。
  • 孩子摔跤大哭,奶奶怒打地板不對?其實這是利用泛靈心理教育孩子
    l 對於能活動的東西,容易引起孩子的泛靈心理比如孩子看到小動物,就會問爸爸媽媽小動物會不會跟自己一樣要上幼兒園,會不會跟自己一樣有好朋友,誰是它的好朋友呢,好朋友跟它之間會不會鬧矛盾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此時的家長可以利用孩子的這種泛靈心理,用擬人化的方法給孩子科普一些問題
  • 寶寶吃小豬餅乾時道歉:對不起我要把你吃掉了 泛靈心理了解一下
    還有網友表示孩子的世界是純淨的,當孩子把小豬耳朵掰下來又裝回去的樣子實在太可愛了。其實像上面的場景很多父母應該都見過,這個時期孩子的這種表現叫泛靈心理,那什麼是孩子的泛靈心理呢?一般來說,幼兒期的孩子,也就是三四歲左右,他們普遍會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生命和情感的,所以你會看到他們與自己的玩偶談心,與桌子板凳說話等行為。這就是孩子存在的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其實對於孩子的這種泛靈心理,如果父母注意引導,對孩子的教育還是起到積極作用的,那具體父母要怎麼做呢?
  • 寶寶愛和玩具聊天?「泛靈思維」的正確引導,會有「神童賦能」
    同事彤彤家的女兒今年5歲半,從前端時間開始,彤彤說自家的女兒表現的很怪異,總會和自己的玩具聊天、說話,開始媽媽認為孩子是在和玩具玩「過家家」,只是因為無聊所以獨自找些「樂趣」。泛靈思維:指的是孩子某一階段的特殊交往的外在表現,會把「死物」賦予「生命」,陪物聊天,陪物說話,比如會害怕踩疼小草,會和玩具聊天,不小心打碎了玻璃杯,幼兒會哭泣,覺得自己弄疼了它。
  • 孩子如果有這3種「表現」,說明可能心理有問題,家長要引起重視
    導讀:孩子如果有這3種「表現」,說明可能心理有問題,家長要引起重視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如果有這3種「表現」,說明可能心理有問題,家長要引起重視!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喜歡「假裝遊戲」?其實是泛靈期到了,父母需要學會「賦能」
    孩子到了某個年齡,你是否會發現,他們喜歡和玩具「假裝遊戲」?比如他們會抱著自己的洋娃娃,對著它「神神叨叨」,甚至和它一起做遊戲,還會友好地將自己的零食分享給玩具。
  • 孩子行為語言異常,父母不必過度擔心,泛靈意識為何物
    有的家長也非常好奇,自己的孩子到底在說些什麼?孩子眼裡的世界和我們成人眼中的世界不一樣,孩子會認為世界上自己眼中的每一樣事物都和我們一樣有生命。他們就會在要遊戲的過程中和自己認為有生命的事物對話,這種現象心理學中稱為泛靈心理,泛靈心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有的,也不是到了年齡就會出現,那麼什麼情況下會引起孩子的泛靈心理呢?
  • 孩子經常對著玩具說話?假想朋友:孩子心智發展的正常現象
    文 | 林竹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不少家長都發現了,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他們會開始突然做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比如對著空氣說話,對著自己的玩具說話。比如孩子會不自覺地認為,被踩踏了的花兒和草兒會疼,玩具摔壞了也會痛會哭,這是泛靈的典型心理特徵,而對於孩子們的「假想朋友」行為,也屬於一種「泛靈」心理。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傑爾姆·辛格教授就曾做過&34;的調查,發現在調查對象中有65%的孩子都存在這個現象。
  • 孩子對物質表現較高愛意,是孩子「泛靈思維」在作怪,家長別大意
    丁然最近發現四歲的小女兒朵朵有點反常,明明家裡就他們2兩個人,卻總是聽到女兒在屋裡仿佛在和誰說話,還有說有笑的。進屋一看,就會發現女兒在和身邊的布娃娃在聊天,還模仿娃娃的聲音和自己對話,和玩具嘮起了家常。別的小姑娘要麼是看動畫片,要麼是纏著爸爸媽媽,朵朵卻有事沒事和玩具嘮嗑,丁然心想這是和娃娃玩出感情了。
  • 泛靈心理是什麼?
    比如當大人弄壞孩子的某個玩具時,本以為只要重新再買一個就可以了,誰知孩子們堅持要原來那個,並為此大哭大鬧。只因在孩子心中,這個玩具已不再是流水線上批量生產出的商品了,而是一個有情感的獨立生命,它可能有自己的名字,甚至有自己的故事。
  • 孩子太過自我,可能是「泛靈論思維」在作祟,家長需懂得化解
    文丨弘媽育兒經(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孩子的很多性格和心理特徵都是從小去培養的,在這個階段,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和引導是非常重要的。在家長可能都會有這樣的困擾,為什麼自己的孩子總是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特別的自私?
  • 女兒玩偶丟失,父母聯合迪士尼暖心「演戲」:泛靈論這4點很重要
    可能與「泛靈論」有關!小姑娘和她的小玩偶之間奇妙又溫暖的故事感動了許多網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能夠看到孩子們和自己的玩具之間產生深厚的友誼。為什麼孩子們會堅信玩具有自己的意識,能夠和沒有生命的玩偶做朋友呢?其實,這與「兒童泛靈論」有關。近代最有名的瑞士兒童心理學家J.
  • 客廳傳來3歲女兒痛苦的哭聲,兒童玩具再釀悲劇,父母要引起重視
    文/阿慧媽媽談育兒現在生活水平提升了,孩子們也有了更多玩具,而且這些玩具各式各樣,真是比父母小時候幸福太多了,然而琳琅滿目的玩具,有時候卻沒有給孩子帶來快樂,相反是一場場悲劇,父母們要引起重視。,不幸中的萬幸是孩子的眼睛保住了,但視力將受到影響,經過一段時間治療,童童出院了。
  • 客廳傳來3歲女兒痛苦的哭聲,兒童玩具再釀悲劇,父母要引起重視
    文/園園媽育兒日記現在生活水平提升了,孩子們也有了更多玩具,而且這些玩具各式各樣,真是比父母小時候幸福太多了,然而琳琅滿目的玩具,有時候卻沒有給孩子帶來快樂,相反是一場場悲劇,父母們要引起重視。父母趕緊帶孩子去醫院治療,醫生檢查後,說到孩子的情況非常嚴重,甚至顱內都有損傷和少量血腫,左眼眶周圍皮膚受傷,還伴有骨折,不幸中的萬幸是孩子的眼睛保住了,但視力將受到影響,經過一段時間治療,童童出院了。
  • 孩子「怕生」不愛說話?其實兒童也有「社交恐懼症」,父母要重視
    家庭環境氛圍,給孩子心理造成一定傷害 父母關係不和 常常發生爭吵 有些家庭父母關係比較差,常常一言不合就吵架,即使是當著孩子面也不會避諱,孩子的思考能力有限,他想不明白父母吵架的原因,卻知道父母在通過語言爭吵,這會讓他們感覺說話是容易引起矛盾的
  • 孩子對著玩具「神神叨叨」,媽媽在泛靈期要及時做好權衡
    孩子們在幼兒的時候,會有時候看起來奇奇怪怪的,尤其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他們會抱著自己喜歡的玩偶,時而與玩具進行「談心」,時而給玩偶餵水打針,神神叨叨地自顧自地說一堆話,好像玩具能聽懂似的。 孩子這種「幼稚」行為,其實是「泛靈論」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