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青
編輯/青青
不管是在電視節目中或者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很經常能看到孩子對著自己的一堆玩偶在做遊戲,自言自語。年紀小的時候會覺得孩子這樣做挺新鮮挺可愛,可是時間長了不少家長就開始擔心,玩具畢竟不是活的東西,這樣下去會不會對孩子的思想成長產生影響。
鄰居家的小女孩已經在幼兒園讀中班了,可是據她的媽媽描述,孩子到現在還是會對著玩偶講話,像是把玩偶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有時候還會模仿媽媽訓斥她的語氣來訓斥玩偶,晚上還會幫助玩偶洗澡洗臉等等。
媽媽從剛開始覺得孩子的行為新鮮到後來越來越擔心,孩子都不跟別人玩,老是對著玩具自言自語,是不是思維發展有什麼問題。根據心理醫生的檢查,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其實是受到"泛靈心理"影響。
"泛靈心理"是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幼兒階段孩子特有的心理現象,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心裡,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是有生命的,他們會對物體談話聊天,以尋找滿足感。
事實上,"泛靈心理"和孩子平常是否感到孤獨沒有太大的關係,孩子在成長初期,無法分清現實和虛擬,很經常會把虛擬的東西當做真實存在的物品。就像是走路突然摔倒,就會責怪是地板壞絆倒了他,這一切都是源於孩子把事物擬人化,但也是變相促進了孩子和不同事物交往的能力。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泛靈心理"也有著好壞的影響,父母要引起重視。
好處一:鍛鍊孩子的語言能力和交往能力
孩子在與玩偶的對話中會不知不覺間發展自己的語言能力,由於玩偶不可能真的開口說話,所以孩子自然是要自己自問自答安排劇本,而在這個過程中,也會考驗到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組合能力。孩子天性都是愛模仿的,為了下次的"劇本"更精彩,在生活中他們也會更加細心地去觀察周邊的事物。
好處二:加強了孩子對事物的認知
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學到不同事物之間特有的屬性和特徵,比如想給毛絨玩具洗澡時,會知道毛絨玩具遇水後很難幹,會變形,電子玩具遇水後沒有辦法正常啟動,孩子在這些過程中就開始慢慢建立起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壞處一:容易引起家長的擔憂
雖然"泛靈心理"並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實際性的壞處,但是孩子長時間的這種表現還是會讓家長擔憂孩子這樣會不會影響心智發育,有時候更是會因為孩子突然說的一些莫須有的東西感到害怕。
壞處二:將錯誤轉移到玩具上
當孩子做錯事或者什麼事做不好時,就會將惱怒的心理轉移到玩具上。比如毛絨玩具絆倒了孩子,孩子就會責怪是玩具的錯,穿鞋子時鞋子穿不上,也會都認為是鞋子不好。
其實"泛靈心理"是每個孩子都必經的一個階段,過了這個時間孩子也不會再做出這類舉動。
首先,要給孩子準備有意義的玩具
處在這個時間段的孩子對玩具會有著一種特別的情感,特別是對自己喜歡的玩具,會追根究底地去探討背後的出處和背景。
之前新聞上曾有一位爺爺,因為孫子特別喜歡三國類的遊戲,因此他把市面上能找到的相關的遊戲都搜集過來,孩子玩的過程中還會去留心其歷史背景,因為小時候玩遊戲的關係,孩子上小學時就能將三國歷史如數家珍。
其次,要給予孩子充分的想像空間
每個孩子天生都帶著一雙想像力的翅膀,在與玩具交談的過程中,孩子的想像力有了發揮的空間,所有的事情被他們合理的擬人化。試想一下,在孩子的世界裡,所有的東西都有生命會表達,像是童話世界一樣,這對他們的童年也是一種好的影響。
最後,要更深入地交流了解孩子的內心
父母可以通過假想玩具參與到孩子的對話,在孩子的心裡,這些假想玩具就像是他們的朋友。而父母就可以通過這些玩具,和孩子進行親子互動,了解孩子內心的聲音和想法,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說到底,"泛靈心理"只是人的一種心理慰藉而已,不止是小孩,現在的很多成人也會有這種現象。這種現象也沒什麼不好,也可以藉此抒發自己的情緒,因此家長不必太過擔憂,正確引導孩子即可。
(本文內容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