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行為語言異常,父母不必過度擔心,泛靈意識為何物

2020-10-09 凌晨陪讀媽咪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家長會發現有的孩子行為舉止異常,卻又不了解其中的原因。其實在我們小時候也有類似的情況,只是因為年紀太小記不清楚而已。比如,一些女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會為自己的玩具朋友分配角色,一起過家家;男孩子面對一堆玩具時,會有一個或者幾個假想敵,假設自己是正義的一方來消滅怪獸等等。

我們在觀察孩子遊戲的過程中,會發現他們常常自言自語。有的家長也非常好奇,自己的孩子到底在說些什麼?孩子眼裡的世界和我們成人眼中的世界不一樣,孩子會認為世界上自己眼中的每一樣事物都和我們一樣有生命。

他們就會在要遊戲的過程中和自己認為有生命的事物對話,這種現象心理學中稱為泛靈心理,泛靈心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有的,也不是到了年齡就會出現,那麼什麼情況下會引起孩子的泛靈心理呢?

一、孩子受傷家長的態度。

孩子在成長中,身體是慢慢發展的,逐漸不協調發展到協調,而在身體不協調的階段中難免會有磕磕碰碰的時候。當家長發現孩子磕著碰著了肯定是先怪"對方"。比如說,孩子走路沒看清前方的障礙物,不小心撞上去,哭著叫媽媽,媽媽就會安慰他說沒關係,媽媽幫你教訓他,接著動手打那個障礙物,孩子在一旁看著媽媽奇怪的行為,會認為它也是有生命也會疼的,泛靈心理開始萌芽

二、本能的恐懼。

我們生長在光明中,更是嚮往著光明,也對未知的黑暗有著恐懼的心理,當然孩子也是一樣的。孩子的想像力和在黑暗中的視力都是比我們成人要好得多,他看到的事物是我們理解不了的,家裡的寶寶如果說自己看到了怪異的事物,並且感到害怕的時候,我們要相信他們,鼓勵他們,這其實是泛靈心理的萌芽。

三、家長經常嚇唬孩子。

淘氣是小孩子的天性,可是有時候超越了父母的原則,也會被家長狠狠教訓,有的家長是用玩具相要挾:再淘氣的話你想要的玩具就不給你買;有的是利用孩子的想像力在言語上的恐嚇:再這樣做的話,怪獸會把你帶走。家長總是會用一些虛幻的東西來嚇唬孩子,這樣會給孩子弱小的心理帶去陰影,對未知的領域感到害怕、懷疑。

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幫助孩子克服泛靈心理呢?

一、做孩子最堅強的後盾。

我們在孩子成長中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知道,他們永遠有一個堅強的後盾,遇見什麼事情都不需要害怕。孩子的心靈很脆弱,直到他們長大成人,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有什麼難題我們可以共同解決,一起想辦法。

二、堅持唯物主義。

想要減輕孩子的泛靈心理,首先我們要反思自己是否存在這種心理.孩子的思想都是成人帶給他們的,只要我們堅信沒有鬼神一說,並且不在孩子面前提起,他們也是不會存在這種心理現象。

總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許多的問題,我們在教育的方式上也應該靈活多變。隨著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的不同變化,給孩子帶來不同的教育。孩子在成長階段都會出現泛靈的心理,家長對於孩子的這種心理也不需要過於擔心,只需要控制好我們表達的方式,和管教的需要。如果是你家孩子出現泛靈心理,身為家長想要怎樣來教育孩子呢?

相關焦點

  • 孩子喜歡「假裝遊戲」?其實是泛靈期到了,父母需要學會「賦能」
    其實是泛靈期在「作怪」,家長不必擔心 目前沒有任何科學證明孩子能看到「奇怪」的東西,娃之所以喜歡和玩具「假裝遊戲」,其實是泛靈期在「作怪」,家長不必擔心。 比如很多家長會抱怨孩子在牆上亂刻亂畫,一般父母會指責和批評,但更好的方式是藉助泛靈期告訴寶寶:「你把牆的臉弄髒了,他是不是也會不開心啊?」 這樣一來,不但能改正孩子亂刻亂畫的習慣,還能讓孩子感同身受,培養他們的同理心和愛心。
  • 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是受到「泛靈心理」影響,父母要引起重視
    媽媽從剛開始覺得孩子的行為新鮮到後來越來越擔心,孩子都不跟別人玩,老是對著玩具自言自語,是不是思維發展有什麼問題。根據心理醫生的檢查,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其實是受到"泛靈心理"影響。,父母要引起重視。
  • 孩子撞到自己大哭,奶奶打姐姐,這是利用泛靈心理,很多人做過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意識不斷發展,泛靈心理對孩子的影響也會逐漸弱化,但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若是沒能及時解決,很可能會造成惡劣的影響。如孩子害怕的東西成為心理陰影伴隨終生等,這也許只是其中最好的負面影響。
  • 「泛靈思維」的正確引導,會有「神童賦能」
    奧地利的學術理論家:波普爾提出過「無認識主體的認識論」:把這個世界劃分為了現實世界,意識世界,思想世界。而針對幼兒「泛靈心理」的反應,似乎就印證了「意識世界」的存在,孩子開始用意識行為和現實世界的物品玩具溝通。
  • 孩子太過自我,可能是「泛靈論思維」在作祟,家長需懂得化解
    其實孩子會有這樣的一些行為特徵,家長並不要過於擔心,這是因為孩子處於自我為中心發展的第二個階段,這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自私,而是因為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會受到泛靈論思維和前因果思維的影響。,因為他做任何事情,他想要任何東西,父母都會盡全力的去滿足。
  • 孩子興趣單一影響大腦發育?父母不必擔心,看看育兒專家怎麼說
    孩子興趣太單一,家長不必擔心因此當家長發現自家孩子興趣方面太過單一時,不需要過度的擔心,也不必太緊張,這並不是孩子身體某個方面出現了問題,也不是疾病的產生,而是一個自然現象。,那麼也要引起重視,通常情況下,孩子有可能是為了吸引大人的關注出現了自殘的行為,當然也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孩子患上了自閉症。
  • 孩子「看不見的朋友」嚇壞寶媽,幼兒園老師卻勸家長不必擔心
    最近一位寶媽發現自家3歲的孩子的行為有些怪異:總是喜歡一個人自言自語,而且說起話來十分的含糊,家長也聽不清孩子在說什麼,而一經詢問孩子給出的答案居然是:「在和一位家長看不到的朋友說話」這可讓這位寶媽嚇得不輕
  • 孩子說屋子裡有人或者怪獸,並不是有「天眼」,而是「泛靈心理」
    特別注意的是:幼兒的「泛靈心理」本質上還是一種意識發展不充分的表現。所以,在利用「泛靈心理」對幼兒進行教育的同時,父母也應該指導孩子學會人物識辨、物物識辨。父母需要做的是,從本質上引導孩子認識事物,提高孩子的認識能力。所以,「泛靈心理」並不是一種作怪的心理。
  • 孩子對物質表現較高愛意,是孩子「泛靈思維」在作怪,家長別大意
    三歲之前,孩子的成長和對世界的認知主要來源於媽媽,並沒有獨立的自我意識,對外部世界也沒有明確的認知。三歲後孩子開始逐漸分離出自我,並開始認知周邊的環境和世界。起初,在孩子模糊的世界觀裡會覺得身邊的一切事物都是和他一樣相似的存在,所以會產生和無生命物體交流的行為。
  • 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好嗎?這可不是可愛行為,這是泛靈心理的原因
    大部分家長反應,自己的孩子會和玩具說話,和玩具玩遊戲,畢竟玩具是死物,這對孩子的思想成長會不會產生影響?其實家長不用太過擔心,這可能是&34;,孩子成長期上的一個過程,如果運用得好,反而可能幫助孩子成長。
  • 孩子不聽話?是「自我意識發展」的必經階段,家長不必擔心
    孩子不聽話?是「自我意識發展」的必經階段,家長不必擔心在養育孩子過程中,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多多少少會產生一種「失控感」,覺得孩子越來越難以管教,過去樂於聽從父母建議的孩子有時候會對父母的看法嗤之以鼻。
  • 孩子在學齡前的異常行為,父母一定要引起重視,幫忙改正
    引言:中國兒童往往在6歲後便要接受系統的教育,比起在家庭中的生活來說,學校的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影響要更加深遠,為此讓孩子做好上學的準備很有必要。然而,在入學之前卻有些孩子會出現較多的異常行為,此類行為既是孩子沒有被家長教育好的表現,也是基因遺傳所導致的情況。
  • 孩子摔跤大哭,奶奶怒打地板不對?其實這是利用泛靈心理教育孩子
    同事說十分理解奶奶愛孩子的心,可是這樣一來孩子就覺得她摔跤是地板或者桌子的問題了,這不是變相地教孩子推卸責任嗎?同事的擔心不無道理,孩子自己摔跤或者是撞到了桌子上,跟地板或者桌子本身沒有一點關係,卻去責怪地板和桌子,確實會混淆孩子的概念,本來是自己的錯卻怪到別人身上,但是其實奶奶的這種做法也是利用了孩子的「泛靈心理」,只是方法不當而已。
  • 父母對孩子過度的擔心,只會阻礙孩子前行,要學會做淡定的父母
    這位小女孩的語言能力很差,雖然有6周歲了,但對外界接觸得太少,不懂得如何與他人溝通。看起來很膽小,她的身上失去了她該有的青春活力,顯得有些無精打採的。她是家裡的獨生女,父母老來得子,對她也格外保護,擔心她在沒有父母的照顧下,會無法照顧好自己,會受到小夥伴的欺負。
  • 女兒玩偶丟失,父母聯合迪士尼暖心「演戲」:泛靈論這4點很重要
    可能與「泛靈論」有關!小姑娘和她的小玩偶之間奇妙又溫暖的故事感動了許多網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能夠看到孩子們和自己的玩具之間產生深厚的友誼。為什麼孩子們會堅信玩具有自己的意識,能夠和沒有生命的玩偶做朋友呢?其實,這與「兒童泛靈論」有關。近代最有名的瑞士兒童心理學家J.
  • 孩子給娃娃「餵飯」,是「泛靈心理」的表現,家長需注意3件事
    這種對玩具獨有的感情、照顧娃娃的行為,不僅是因為他喜歡,而是背後藏著的泛靈心理。當她詢問身邊的寶媽時,發現好多孩子都是這樣,後來一位醫生朋友告訴他,這是孩子發展的一個特殊階段不用太擔心。還有另一種情況,受後天環境影響延長了孩子泛靈心理時間。例如,父母總是不在身邊,經常受到驚嚇,性格過於內向膽小不敢跟別人說話等,這會使孩子把情感訴求轉移到物體身上。
  • 新生兒的這4個小問題,父母不必擔心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小寶寶的到來,讓新手父母除了喜悅之外,也會有很多的煩惱。在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小問題,會讓很多新手爸媽不知所措。有些家長會選擇向老人請教;或是自行翻閱相關資料,甚至在網上向朋友求助。寶寶無法用語言表達,但很多時候,一些看似異常的情況,並沒有父母想像的那般嚴重。
  • 「泛靈心理」是什麼?孩子有這3種表現的時候,家長別不當回事
    文丨小七(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一個問題,孩子總是喜歡自言自語。而且有的孩子更是會和父母介紹自己的好朋友,結果父母看的時候卻總是看不到他朋友的身影。每次看到孩子這副樣子時都會非常的擔心孩子是不是心理上出現了問題,非常的著急。但其實這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一個正常現象,家長也不用過於的著急。
  • 父母淡定孩子才能遇事不慌,過度擔心會影響孩子自我判斷
    家長不淡定,孩子表現會更差,從容面對育兒中出現問題的重要性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往往是他們一輩子的榜樣,不管家長做得正確還是錯誤,孩子可能都會有樣學樣地繼承父母的想法和做法,尤其是對於年紀小的孩子來說,他們分不清是非對錯,在無意識中就把父母的很多行為都學過來。
  • 孩子不自覺地「自言自語」怎麼辦?家長先別著急,未必是壞事
    佳佳覺得這樣的表現太異常,懷疑自家寶寶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對於孩子自言自語的行為,皮亞傑認為其沒有實際的交際功能,並且無法左右思維。這個階段的孩子表達時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沒有辦法去換位思考。之後隨著成長,孩子的語言會逐漸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