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撞到自己大哭,奶奶打姐姐,這是利用泛靈心理,很多人做過

2020-12-22 木蓮媽媽

落落是一個乖巧懂事的女孩子,對那些有爺爺奶奶帶著的孩子,落落曾經有著特別的羨慕之情。

落落常看到,那些孩子摔倒後,他們的爺爺奶奶就會趕忙打下地板,然後對孩子說:「都怪這個地,那麼不平,把我寶貝都絆倒了!」

隨著爺爺奶奶的拍打動作,孩子很快就會破涕而笑。這樣,沒有類似經歷的落落,對此極為羨慕,畢竟落落的爸爸媽媽只會告訴她:「下次小心點,避開這些東西。」

但當那些孩子不小心撞到自己,然後哇哇大哭時,落落突然就一點都不羨慕他們了。因為她聽到那些爺爺奶奶說:「打死這個姐姐,都怪她,害我寶貝都哭了!」

然後落落就看到那個熊孩子衝自己吐舌頭、做鬼臉,落落表示,還是媽媽更好,不然自己也會變成這麼討人厭的樣子。

大多數人都有落落這樣的想法。

人們將那些孩子歸為「熊孩子」,將「熊孩子」的成型歸為推卸責任、任性等各種因素,卻很少有人了解,這是「泛靈心理」錯誤應用所致。

什麼是「泛靈心理」?

泛靈心理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他認為,在成長的某一階段,孩子們會認為所有事物都具有生命和意向,皮亞傑將這種心理傾向稱為泛靈心理。

事實上,當成長到一定階段時,孩子們會喜歡上「過家家」遊戲。他們會像小豬佩奇一樣將小玩具擺好,和玩具娃娃談話,和枕頭說「晚安」,和會唱歌的兔子玩偶說「拜拜」。

「泛靈心理」並非如名字一般寬泛、神秘,而是有著明顯的表現

孩子們的泛靈心理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縮小範圍。

1、3-6歲

孩子們會在這個時期將一切事物當作具有生命和意識的活物,這與萬物有靈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這個時期,孩子們會和玩具做遊戲,和布偶談話,離開時和它們道別,回家時和它們說「你好」。

當然,基於這種因素,孩子也可能會害怕各種在大人眼裡無關緊要的東西,比如黑暗中的影子,或黑暗的床底。

2、6-8歲

孩子們在這個時期,會把可以活動的東西當作有生命的。

在這個時期,孩子們依然會和玩具做遊戲,「過家家」,但他們更傾向於玩具賽車、可以活動的娃娃等等玩具。

3、8歲

八歲的孩子大腦中已經形成一個客觀的資料庫,他們可以識別很多物體,所以這個階段後,孩子們會把有生命的範圍縮小為可以自己活動的東西。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意識不斷發展,泛靈心理對孩子的影響也會逐漸弱化,但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若是沒能及時解決,很可能會造成惡劣的影響。

如孩子害怕的東西成為心理陰影伴隨終生等,這也許只是其中最好的負面影響。

為了避免負面影響,我們需要發揮出泛靈心理的積極作用,充分利用好泛靈心理的潛在優勢,而不是利用泛靈心理嚇唬孩子,威懾孩子變得「乖巧」。

那麼,如何可以有效發揮「泛靈心理」的積極作用呢?

正視「泛靈心理」,合理的用孩子眼中「有生命」的物體引導孩子,而不是盲目的用這些東西誤導孩子。

1、正確認識「泛靈心理」

孩子將所有事物都看作是有生命的,這並不是值得恐懼的事。

相信許多寶媽都有這樣的經歷,兩三歲的孩子總是指著某些大人看起來空無一物的地方,說著爸爸媽媽很難聽懂的語言,或者就算聽懂了某句話,也沒弄明白孩子究竟在說什麼。

於是許多父母都會因此而莫名恐慌,一瞬間汗毛豎起也是有可能的。

脾氣不好的父母還有可能因此而怪孩子「胡言亂語」,更有甚者會出現封建迷信思想。其實這就是「泛靈心理」所致。

在孩子眼裡,一切事物都有生命,所以孩子說話是有著明確目的的,而在沒能弄清楚孩子目的的大人眼裡,孩子的這種行為極易讓人聯想到某些不好的傳說。

基於這一點,正確的認識「泛靈心理」,就顯得更加重要。在明確了解「泛靈心理」的前提下,再去看孩子對著某些方向說話的現象,就很好理解了,也更利於理解孩子所想表達的問題。

2、用「泛靈心理」幫助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很多人抱怨,孩子太小,沒辦法教孩子,怎麼可能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然而,在「泛靈心理」階段,我們卻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喚起孩子的同理心。

如,孩子喜歡摘花,這個時候對孩子說:「花壇裡的花不能摘。」孩子多半會無所謂,因為在孩子眼裡,「不能摘」僅僅是媽媽的一句話而已,服從媽媽的命令,與滿足自己的願望,兩者很難抉擇,甚至大多數孩子會選擇後者,「氣死人不償命。」

但我們可以這樣對孩子說:「花和樹葉會疼的,像你摔傷了一樣,你把它們都摘了,它們會哭,會很難過的。」

當然,這是在孩子能夠理解「疼」這個概念之後。

如果孩子不能理解疼痛的概念,那麼我們可以說:「它們的爸爸媽媽會害怕的。」等等孩子已經理解的概念。

3、停止恐嚇行為

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名詞——「印刻效應」,即幼年期父母與環境對人類身心產生的影響遠比想像得更深,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產生的影響遠比父母的言語更有說服力。

相信很多人都有聽過類似「再哭警察叔叔就來把你抓走了!」「別去那裡,小心大野貓把你吃了!」「那裡很黑,小心裏面的怪物會跑出來吃掉你,不要亂跑!」等等恐嚇類言語。

過去,人們總覺得「恐嚇式教育」可以讓孩子們更加乖巧,更加聽話。但這樣的恐嚇,其實會加劇孩子們的「泛靈心理」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泛靈心理」尚未減弱之前,孩子們本就認為所有東西都有生命,在此時以xx事物威脅孩子,會加深孩子對該事物的恐懼心理,進一步對孩子的成長造成無法忽視的影響。

4、發現「泛靈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後,及時運用「系統脫敏法」消除影響

系統脫敏法:又稱交互抑制法,由美國學者沃爾帕創立以及發展。通過誘導方式暴露出人害怕的場景或事物,用放鬆的心裡對抗這種神經症焦慮和恐懼,達到消除的目的。

換言之,如果曾經用「再不聽話xx就要把你抓走啦」等孩子害怕的事物恐嚇孩子,或孩子已經對某件事物過度聯想,從而產生害怕情緒,那麼不妨試試「系統脫敏法」。

如孩子總聽媽媽說「當心大野貓吃了你」,從而害怕貓,那麼我們可以找一些關於貓的可愛的、賞心悅目的、歡樂搞笑的視頻、圖片等等展示給孩子,幫助孩子逐漸提起了解貓的興趣,然後再通過逐漸接觸溫和的貓來進一步了解。

如伸手觸碰,讓溫和的貓蹭一蹭孩子等等,讓孩子實際的感受到貓對自己沒有那麼大的威脅性,一步一步逐漸的化解孩子心中的恐懼,用放鬆的心態去了解貓,直至不再害怕。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陪伴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絕對不可以再次用類似的語言恐嚇孩子,哪怕是換一種事物也不行,否則只會功虧一簣,甚至為孩子再添一種恐懼來源。

孩子的「泛靈心理」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眾多正常現象之一,既不需要刻意阻止,也不需要過度重視,只要在必要的時候加以正確的引導,就能發揮出不錯的效果,而正確的引導,是重中之重。

相關焦點

  • 孩子摔跤大哭,奶奶怒打地板不對?其實這是利用泛靈心理教育孩子
    同事最近因為婆婆教育孩子的問題十分苦惱,原來,同事家孩子今年1歲多,剛剛學會走路,同事因為要上班就把孩子放婆婆那裡帶,可是婆婆的一些教育方法她十分不認同,比如孩子走路摔跤就開始大哭,這時婆婆就裝作很生氣的樣子邊打地板邊說:「地板壞,奶奶打它,誰讓它把我寶貝弄摔跤的?」孩子碰到桌子又哭,婆婆又打桌子:「桌子壞,奶奶打它,碰我們寶貝幹嘛?」
  • 孩子給娃娃「餵飯」,是「泛靈心理」的表現,家長需注意3件事
    也就是說,孩子會認為身邊的事物跟自己一樣,是個「小寶寶」,被打了會痛、丟了要立刻找回家。>孩子的立刻就會聽話,這正是泛靈心理的表現之一。1)別利用這個心理嚇唬孩子家長最常用的一招就是嚇唬孩子,「比如晚上不睡覺,玩具會離家出走」,「不好好吃飯,玩具就會傷心大哭」等。
  • 兩歲的孩子撞到樹上,應該用「打樹」來安撫嗎?
    一個大約兩歲左右的孩子,走路著急,一不小心撞到了樹上,一屁股坐到地下,大哭起來。此時,10米開外的媽媽正在看手機,聽到孩子哭,馬上飛奔過來,抱起孩子安撫。但接下來的動作,卻讓人大跌眼鏡。只見媽媽抱著孩子,從樹上折了一根樹枝,然後就開始「打樹」,一邊打一邊說:「叫你撞我們!叫你撞我們!」而此時,孩子的爺爺奶奶碰巧趕來,看到孫子哭泣,問了緣由,也附和著說:「對,打得對!」
  • 泛靈心理是什麼?
    當然,小編知道很多童心未泯的成年人也會和玩偶聊天,不過兩者的區別在於,擁有泛靈心理的孩子是真的無法區分開非生命物質與生命物質,這並不是想像。由於很多家長並不了解這一心理,有時會將孩子們的某些表現簡單地歸納為任性不懂事。
  • 孩子說屋子裡有人或者怪獸,並不是有「天眼」,而是「泛靈心理」
    特別注意的是:幼兒的「泛靈心理」本質上還是一種意識發展不充分的表現。所以,在利用「泛靈心理」對幼兒進行教育的同時,父母也應該指導孩子學會人物識辨、物物識辨。父母需要做的是,從本質上引導孩子認識事物,提高孩子的認識能力。所以,「泛靈心理」並不是一種作怪的心理。
  • 「泛靈心理」是什麼?孩子有這3種表現的時候,家長別不當回事
    每次看到孩子這副樣子時都會非常的擔心孩子是不是心理上出現了問題,非常的著急。但其實這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一個正常現象,家長也不用過於的著急。而像表妹的孩子這樣的問題,大部分的家庭也都會有遇到過在看到孩子自言自語的時候會認為孩子出現了什麼心理障礙,但是其實這是一種正常的泛靈心理。分析:那麼什麼叫做泛靈心理呢?
  • 孩子能看到靈異事件嗎?認知心理學家:「泛靈論思維」能解釋
    我經常聽人說,孩子會看見大人看不到的東西,難道這是真的嗎?直到接觸了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才搞明白這原來是孩子的泛靈論思維。孩子的魔幻式思維:泛靈論瑞士認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提出了完整系統認知發展理論。
  • 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是受到「泛靈心理」影響,父母要引起重視
    作者/青青編輯/青青不管是在電視節目中或者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很經常能看到孩子對著自己的一堆玩偶在做遊戲,自言自語。年紀小的時候會覺得孩子這樣做挺新鮮挺可愛,可是時間長了不少家長就開始擔心,玩具畢竟不是活的東西,這樣下去會不會對孩子的思想成長產生影響。
  • 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好嗎?這可不是可愛行為,這是泛靈心理的原因
    大部分家長反應,自己的孩子會和玩具說話,和玩具玩遊戲,畢竟玩具是死物,這對孩子的思想成長會不會產生影響?其實家長不用太過擔心,這可能是&34;,孩子成長期上的一個過程,如果運用得好,反而可能幫助孩子成長。
  • 孩子喜歡「假裝遊戲」?其實是泛靈期到了,父母需要學會「賦能」
    孩子到了某個年齡,你是否會發現,他們喜歡和玩具「假裝遊戲」?比如他們會抱著自己的洋娃娃,對著它「神神叨叨」,甚至和它一起做遊戲,還會友好地將自己的零食分享給玩具。
  • 寶寶吃小豬餅乾時道歉:對不起我要把你吃掉了 泛靈心理了解一下
    還有網友表示孩子的世界是純淨的,當孩子把小豬耳朵掰下來又裝回去的樣子實在太可愛了。其實像上面的場景很多父母應該都見過,這個時期孩子的這種表現叫泛靈心理,那什麼是孩子的泛靈心理呢?一般來說,幼兒期的孩子,也就是三四歲左右,他們普遍會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生命和情感的,所以你會看到他們與自己的玩偶談心,與桌子板凳說話等行為。這就是孩子存在的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其實對於孩子的這種泛靈心理,如果父母注意引導,對孩子的教育還是起到積極作用的,那具體父母要怎麼做呢?
  • 孩子行為語言異常,父母不必過度擔心,泛靈意識為何物
    有的家長也非常好奇,自己的孩子到底在說些什麼?孩子眼裡的世界和我們成人眼中的世界不一樣,孩子會認為世界上自己眼中的每一樣事物都和我們一樣有生命。他們就會在要遊戲的過程中和自己認為有生命的事物對話,這種現象心理學中稱為泛靈心理,泛靈心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有的,也不是到了年齡就會出現,那麼什麼情況下會引起孩子的泛靈心理呢?
  • 孩子太過自我,可能是「泛靈論思維」在作祟,家長需懂得化解
    文丨弘媽育兒經(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孩子的很多性格和心理特徵都是從小去培養的,在這個階段,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和引導是非常重要的。在家長可能都會有這樣的困擾,為什麼自己的孩子總是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特別的自私?
  • 奶奶讓5歲姐姐學做家務,弟弟在一旁玩耍,幾年後變化讓奶奶心痛
    導讀:奶奶讓5歲姐姐學做家務,弟弟在一旁玩耍,幾年後變化讓奶奶心痛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孩子不敢一個人睡覺,與「泛靈心理」有關,4招教你事半功倍
    很多寶媽私下聊天時,都會吐槽自己的孩子,10歲了還不敢一個人睡覺。其實這種恐懼感是人與生俱來的,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都會恐懼害怕。孩子的想像力豐富多彩,他們會覺得晚上有「鬼」或者「怪獸」來抓他們,甚至一些孩子還會害怕陌生人。這些都讓家長煩惱不已。
  • 孩子上幼兒園大哭大鬧,擺脫入園焦慮,家長一定不能有這四種心理
    「老師,我家孩子在幼兒園哭了嗎?」,隨著幼兒園開學,最近不少家長都被孩子上幼兒園這件事搞得焦頭爛額、提心弔膽。孩子大哭大鬧不肯上幼兒園,看著孩子委屈可憐的模樣,很多家長束手無策,不知道該怎麼幫助孩子擺脫入園焦慮。
  • 申軍良與兒子重逢的7天:才得知去年申聰養父給自己打過電話
    他後來才知道,去年,申聰的養父曾經給自己打過電話詢問孩子的相貌細節,但話到嘴邊卻沒有再說下去。而申聰也看到過申軍良尋子的新聞,只是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就是丟失的孩子。15年來,申軍良曾在廣州、河源的大街小巷發傳單、找孩子,卻從未去過距離200多公裡的梅州。「如果去了梅州,我肯定早就能找到他。他跟小時候太像了」。這場團聚,因為命運的接連錯過遲到了15年。
  • 孩子對物質表現較高愛意,是孩子「泛靈思維」在作怪,家長別大意
    在孩子眼中身邊的一切都是可以交流的對象,他會把自己的各種奇思秒想和身邊的玩偶訴說。在家長看來這是自說自話,但對於孩子來說算是最初級的社交練習,只是練習對象是無生命的物體。對於孩子來說,身邊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通過觀察和交流還遠遠無法理解這個龐大的世界。在大人眼中司空見慣的事物對於孩子來說都是陌生而新奇,這階段的孩子喜歡思考,並會提出各種新奇古怪的想法和五花八門的提問。由此可見,泛靈期是孩子認識世界時出現的正常現象,這一切都源於對未知領域的探索。
  • 「泛靈思維」的正確引導,會有「神童賦能」
    「戀物」只是過度依戀罷了,哪會和玩具熊說一整天的話,一會餵玩具熊喝水,一會餵玩具熊吃飯,在孩子的眼中,現在玩具熊就好像一件「活物」,可以陪她聊天,陪她玩耍。家長的老人得知這個消息後,說了很多關於迷信的言論,說可能是被「髒東西」纏上了,這讓彤彤不得不後怕,連忙領著孩子去了醫院,做了心理諮詢。
  • 「我就想吃一口肉」,姐姐的真誠請求,奶奶卻直接一巴掌打上去
    寶媽小美有天下班還沒邁進院子裡,在家門外就聽到了女兒震耳欲聾的哭腔,她趕緊推開門進去看看發生了什麼,只見奶奶正抬起手給了大寶女兒一巴掌,邊打還邊說「你這個賠錢貨吃什麼肉,說你還不聽,」看見的只是奶奶打女兒的這一巴掌,不過在進門之前女兒已經嗷嗷大哭了,想必自己沒看見之前女兒也受了不少的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