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落是一個乖巧懂事的女孩子,對那些有爺爺奶奶帶著的孩子,落落曾經有著特別的羨慕之情。
落落常看到,那些孩子摔倒後,他們的爺爺奶奶就會趕忙打下地板,然後對孩子說:「都怪這個地,那麼不平,把我寶貝都絆倒了!」
隨著爺爺奶奶的拍打動作,孩子很快就會破涕而笑。這樣,沒有類似經歷的落落,對此極為羨慕,畢竟落落的爸爸媽媽只會告訴她:「下次小心點,避開這些東西。」
但當那些孩子不小心撞到自己,然後哇哇大哭時,落落突然就一點都不羨慕他們了。因為她聽到那些爺爺奶奶說:「打死這個姐姐,都怪她,害我寶貝都哭了!」
然後落落就看到那個熊孩子衝自己吐舌頭、做鬼臉,落落表示,還是媽媽更好,不然自己也會變成這麼討人厭的樣子。
大多數人都有落落這樣的想法。
人們將那些孩子歸為「熊孩子」,將「熊孩子」的成型歸為推卸責任、任性等各種因素,卻很少有人了解,這是「泛靈心理」錯誤應用所致。
什麼是「泛靈心理」?
泛靈心理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他認為,在成長的某一階段,孩子們會認為所有事物都具有生命和意向,皮亞傑將這種心理傾向稱為泛靈心理。
事實上,當成長到一定階段時,孩子們會喜歡上「過家家」遊戲。他們會像小豬佩奇一樣將小玩具擺好,和玩具娃娃談話,和枕頭說「晚安」,和會唱歌的兔子玩偶說「拜拜」。
「泛靈心理」並非如名字一般寬泛、神秘,而是有著明顯的表現
孩子們的泛靈心理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縮小範圍。
1、3-6歲
孩子們會在這個時期將一切事物當作具有生命和意識的活物,這與萬物有靈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這個時期,孩子們會和玩具做遊戲,和布偶談話,離開時和它們道別,回家時和它們說「你好」。
當然,基於這種因素,孩子也可能會害怕各種在大人眼裡無關緊要的東西,比如黑暗中的影子,或黑暗的床底。
2、6-8歲
孩子們在這個時期,會把可以活動的東西當作有生命的。
在這個時期,孩子們依然會和玩具做遊戲,「過家家」,但他們更傾向於玩具賽車、可以活動的娃娃等等玩具。
3、8歲
八歲的孩子大腦中已經形成一個客觀的資料庫,他們可以識別很多物體,所以這個階段後,孩子們會把有生命的範圍縮小為可以自己活動的東西。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意識不斷發展,泛靈心理對孩子的影響也會逐漸弱化,但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若是沒能及時解決,很可能會造成惡劣的影響。
如孩子害怕的東西成為心理陰影伴隨終生等,這也許只是其中最好的負面影響。
為了避免負面影響,我們需要發揮出泛靈心理的積極作用,充分利用好泛靈心理的潛在優勢,而不是利用泛靈心理嚇唬孩子,威懾孩子變得「乖巧」。
那麼,如何可以有效發揮「泛靈心理」的積極作用呢?
正視「泛靈心理」,合理的用孩子眼中「有生命」的物體引導孩子,而不是盲目的用這些東西誤導孩子。
1、正確認識「泛靈心理」
孩子將所有事物都看作是有生命的,這並不是值得恐懼的事。
相信許多寶媽都有這樣的經歷,兩三歲的孩子總是指著某些大人看起來空無一物的地方,說著爸爸媽媽很難聽懂的語言,或者就算聽懂了某句話,也沒弄明白孩子究竟在說什麼。
於是許多父母都會因此而莫名恐慌,一瞬間汗毛豎起也是有可能的。
脾氣不好的父母還有可能因此而怪孩子「胡言亂語」,更有甚者會出現封建迷信思想。其實這就是「泛靈心理」所致。
在孩子眼裡,一切事物都有生命,所以孩子說話是有著明確目的的,而在沒能弄清楚孩子目的的大人眼裡,孩子的這種行為極易讓人聯想到某些不好的傳說。
基於這一點,正確的認識「泛靈心理」,就顯得更加重要。在明確了解「泛靈心理」的前提下,再去看孩子對著某些方向說話的現象,就很好理解了,也更利於理解孩子所想表達的問題。
2、用「泛靈心理」幫助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很多人抱怨,孩子太小,沒辦法教孩子,怎麼可能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然而,在「泛靈心理」階段,我們卻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喚起孩子的同理心。
如,孩子喜歡摘花,這個時候對孩子說:「花壇裡的花不能摘。」孩子多半會無所謂,因為在孩子眼裡,「不能摘」僅僅是媽媽的一句話而已,服從媽媽的命令,與滿足自己的願望,兩者很難抉擇,甚至大多數孩子會選擇後者,「氣死人不償命。」
但我們可以這樣對孩子說:「花和樹葉會疼的,像你摔傷了一樣,你把它們都摘了,它們會哭,會很難過的。」
當然,這是在孩子能夠理解「疼」這個概念之後。
如果孩子不能理解疼痛的概念,那麼我們可以說:「它們的爸爸媽媽會害怕的。」等等孩子已經理解的概念。
3、停止恐嚇行為
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名詞——「印刻效應」,即幼年期父母與環境對人類身心產生的影響遠比想像得更深,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產生的影響遠比父母的言語更有說服力。
相信很多人都有聽過類似「再哭警察叔叔就來把你抓走了!」「別去那裡,小心大野貓把你吃了!」「那裡很黑,小心裏面的怪物會跑出來吃掉你,不要亂跑!」等等恐嚇類言語。
過去,人們總覺得「恐嚇式教育」可以讓孩子們更加乖巧,更加聽話。但這樣的恐嚇,其實會加劇孩子們的「泛靈心理」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泛靈心理」尚未減弱之前,孩子們本就認為所有東西都有生命,在此時以xx事物威脅孩子,會加深孩子對該事物的恐懼心理,進一步對孩子的成長造成無法忽視的影響。
4、發現「泛靈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後,及時運用「系統脫敏法」消除影響
系統脫敏法:又稱交互抑制法,由美國學者沃爾帕創立以及發展。通過誘導方式暴露出人害怕的場景或事物,用放鬆的心裡對抗這種神經症焦慮和恐懼,達到消除的目的。
換言之,如果曾經用「再不聽話xx就要把你抓走啦」等孩子害怕的事物恐嚇孩子,或孩子已經對某件事物過度聯想,從而產生害怕情緒,那麼不妨試試「系統脫敏法」。
如孩子總聽媽媽說「當心大野貓吃了你」,從而害怕貓,那麼我們可以找一些關於貓的可愛的、賞心悅目的、歡樂搞笑的視頻、圖片等等展示給孩子,幫助孩子逐漸提起了解貓的興趣,然後再通過逐漸接觸溫和的貓來進一步了解。
如伸手觸碰,讓溫和的貓蹭一蹭孩子等等,讓孩子實際的感受到貓對自己沒有那麼大的威脅性,一步一步逐漸的化解孩子心中的恐懼,用放鬆的心態去了解貓,直至不再害怕。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陪伴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絕對不可以再次用類似的語言恐嚇孩子,哪怕是換一種事物也不行,否則只會功虧一簣,甚至為孩子再添一種恐懼來源。
孩子的「泛靈心理」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眾多正常現象之一,既不需要刻意阻止,也不需要過度重視,只要在必要的時候加以正確的引導,就能發揮出不錯的效果,而正確的引導,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