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看到靈異事件嗎?認知心理學家:「泛靈論思維」能解釋

2020-12-11 小天寶大玉兒

孩子2歲半左右,晚上帶他在小區外面的廣場玩,時間差不多要回家睡覺了,他要求再玩一下再走。因為打鞦韆的人比較多需要排隊,排到我們的時候已經是最後一個了,等我們走的時候,諾大的廣場上已經空無一人了。拉著他走時,他轉身對空著的鞦韆擺擺手說:「再見。」嚇得我頭髮都直起來了。

飛奔回家後趕緊洗刷上床讀繪本,他拿起一本書對著旁邊的空氣說:「月月,我給你講故事吧。」好像旁邊有人一樣。我經常聽人說,孩子會看見大人看不到的東西,難道這是真的嗎?直到接觸了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才搞明白這原來是孩子的泛靈論思維。

孩子的魔幻式思維:泛靈論

瑞士認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提出了完整系統認知發展理論。他認為從孩子出生到兒童期結束,認知發展共經過4個時期: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泛靈思維發生在兒童認知的前運算階段。

前運算階段(2-7歲):「泛靈論」是這個階段兒童發展的思維特徵,兒童不能很好地把自己和外界區分開,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感知、有情感、有人性的。這個階段的兒童思維具有「自我中心性」,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別人看到的世界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樣的。

有一天3歲的朵朵,聽到了窗外的雷聲,吃驚的看著外面自言自語:「有一個魔術師打開了雷。」媽媽告訴她雷是閃電構成的,不是哪個人可以打開或關上的,朵朵堅持說:「是一個女魔術師打開的雷。」

前運算階段兒童思維認為沒有生命的客體具有與生命類似的性質,如思想、願望、感情和意圖,所以朵朵會堅信有人打開了雷的開關才會打雷。這就是兒童自我中心的把人的意圖賦予了打雷這個物理事件,這種魔幻式的思維很普遍。

魔幻式思維讓多數3到4歲的孩子相信仙女、怪獸和其他超自然力的存在,他們用神秘的力量來解釋他們搞不懂的一切。前文所說,孩子和再見正是把鞦韆賦予了人的生命,所以鞦韆和他的玩伴一樣,走的時候說再見正是如此。而對著空氣講故事,則是孩子在玩假裝遊戲,也是孩子認知發展的階段特徵。孩子把布娃娃當朋友,餵恐龍玩具喝水,摟著塑料小鴨睡覺,都是泛靈思維的表現,並非我們害怕的靈異事件。

隨著思維發展,泛靈思維逐漸減少

很多研究表明了前運算階段思維的非邏輯特徵,如果和日常的生活經驗相關,是熟悉的東西,兒童能進行符合邏輯的推理。在涉及一些不知道的東西,包含搞不明白的矛盾情況時,兒童就會出現非邏輯推理。

前運算期的兒童,因為缺少必要的知識對物理因果關係和邏輯關係不清楚,所以出現泛靈思維來認知世界。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力充分發展,更多的接觸到家人外的同伴,開始學習或進入社會關係中,兒童的泛靈思維就會逐漸減少。4-8歲時,多數兒童會逐漸知道聖誕老人和牙仙子都是人扮演的,魔術師看起來的魔幻表演也是騙人的。

兒童擺脫魔幻思維的快慢受宗教、文化的影響而不同,猶太兒童比基督教兒童更容易懷疑聖誕老人的真實性,因為家人告訴他們聖誕老人不是真實存在的,所以他們會把這種態度推廣到別的神話人物上。

泛靈論思維在生活中的應用

在小區的院子裡經常見到這樣的情景,奶奶帶著孫子在玩耍,孫子走路不小心摔倒後開始哭,奶奶一邊抱起孫子一邊拍打地板:「不哭不哭,地板壞,把我們絆倒了,奶奶打他。」其實奶奶無意識的就在運用孩子的泛靈論思維,把責任推卸到了地板上。

當然,奶奶這樣做是不對的,無形中在教孩子推卸責任。有時候,家長會覺得和孩子講道理怎麼都不聽,其實這就是孩子理解不了成人的思維模式,因為孩子的感知水平達不到,我們既然了解了孩子獨特的思維特點,就可以利用它的積極作用來解決育兒方面的難題。

①吃藥

天寶3歲,生病了不肯吃藥,小時候我用的方法是連哄帶騙,比如告訴他是藥是甜的,裝在飲料瓶子裡假裝是飲料。等孩子到了兩三歲喝一口就露餡了,只能找來老公硬灌,但是這孩子不長記性,不管灌幾次還是不配合,每次都是雞飛狗跳。

利用孩子的泛靈論思維,我告訴他:你的身體裡有壞蛋病毒,所以你生病了,這個藥裡面有能打敗病毒的變形金剛,你是隊長,可以派變形金剛去肚子裡和病毒戰鬥,味道有些苦,你想好了嗎?孩子一聽,立馬就信心滿滿充滿鬥志,幾大口下肚。

②收拾玩具

有3歲多的男孩,家裡每天都像被轟炸機炸過一遍,地板上到處都是玩具,連走路都要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把他的寶貝踩零散,發現後再不依不饒。說過很多遍不要亂扔玩具,玩過之後要收起來,根本聽不進去。

有一天他拿著一輛消防車在玩耍,餵消防車吃米花,玩了一會就把消防車扔在一邊。我趕緊拿起消防車發出嗚嗚的聲音,當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我就開始對他說:「天寶你好,我是消防車,謝謝你餵我吃東西,我已經吃飽了。可是我想回家我想媽媽,你能幫幫我嗎?」他問消防車在哪裡,我用消防車的口吻給他講述了自己的家在哪裡,其他小夥伴的家在哪裡……,大膽地去表演吧,孩子根本不會覺得,消防車會說話很奇怪。

打疫苗

出門前我提前告訴天寶要去打疫苗,剛到衛生院門口他就反應過來,這是打針的地方啊,開始哭說不想打針。我問他:「你知道為什麼要打疫苗嗎?」他說不知道,給這個年齡的孩子講免疫系統的知識他肯定聽不懂。

我想了想告訴他:疫苗裡面都是小戰士,他們通過胳膊會跑到你的全身值班,如果有病毒來了,他們咔嚓一下就把病毒幹掉了,你就不會生病變得很強壯。然後他開心得進去注射小戰士,因為勇敢被護士誇獎,又加強了正反饋。

尹建莉老師:孩子是離神最近的人,成人是還俗的神,彼此有想通也有隔膜。不要打擾孩子,理解不了的不必強行去理解,更不用刻意引導,喜歡他的每一種表現,這就夠了。

大玉兒,一位有想法的媽媽,用文字傳播育兒經驗,關注看更多育兒知識。

相關焦點

  • 孩子能看到靈異事件嗎?認知心理學家:「泛靈論思維」告訴你
    你是否會發現,有的時候在孩子的身上會出現一些靈異事件呢?其實這樣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也是的確存在的,有許多孩子有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樣子,就足以讓父母感覺到恐慌。本來張先生已經準備給孩子去洗腳了,可沒想到孩子就在洗腳的過程當中又對著空氣說了一句:「你要不要跟我一起洗腳啊?我這裡還有很多水哦!」張先生忽然心跳加速,他根本就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會說出這樣的。一時之間張先生顯得毫無對策,當天晚上都沒有睡好覺。有很多人都覺得小孩子能看到大人看不見的東西,其實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是錯誤的。孩子之所以會看到這些所謂的靈異事件,其實就是「泛靈論思維」的存在而已。
  • 孩子"自我"等於"自私"?皆因"泛靈論思維、前因果思維"認知不夠
    所謂泛靈論,就是指幼兒會認為無生命的物體具有生命特性而且能夠活動,也就是說,他們會把身邊的所有事物都視為有生命的、有思想情感的、活的。>2、&34;認知發展的四個階段皮亞傑提出兒童的泛靈論思維大致會經歷以下四個階段
  • 前因果思維認識不夠、皆因泛靈論思想
    其實孩子是受出現類似的行為主要還是因為泛靈論思維、前因果思維在作祟,導致孩子說話行事以自我為中心。泛靈論思維泛靈論思維和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有關,關於孩子的認知發展,他把它分成了四個階段。,然後讓孩子選一選哪張照片是布娃娃看到的圖像。
  • 「泛靈思維」的正確引導,會有「神童賦能」
    心理學家榮格指出:泛靈思想的出現,只不過是順應了幼兒心理髮育和交往需求的傾向。二:幼兒「泛靈思維」對孩子來講是好是壞▲「泛靈思維」的優勢淺析:1)增強了孩子的識「物」能力:孩子在泛靈期會和「物」進行深度溝通交流,這個過程不僅鍛鍊了孩子的感知力,也促使孩子對「物」本身了解的更全面,能探索到
  • 孩子太過自我,可能是「泛靈論思維」在作祟,家長需懂得化解
    其實孩子會有這樣的表現,可能是泛靈論思維在作祟,家長一定要學會及時的去引導和化解。案例:小紅孩子現在正在讀小學三年級,看著也非常的乖巧懂事,但是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特別的自我,做很多事情都永遠只能考慮到自己。
  • 心理學家解密「陰陽眼」:孩子能看到的,你未必看得到,不是迷信
    對此,我給出的解釋有三:①泛靈心理十八九世紀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提出過一個理論,主題是幼兒時期的孩童是否存在獨一無二的泛靈心理,只因他發現處於該年齡段的孩子大多會與外界展開對話,只不過對話的對象不僅僅是生命體,也包括布娃娃等。
  • 寶寶總愛跟玩偶講話,會有問題嗎?泛靈心理是什麼?
    在導演宮崎駿的作品裡,世界總帶有一絲泛靈論的色彩,每一朵花每一棵樹都有自己的情感和靈魂,森林中也充滿了未知奇異的精靈怪獸。最重要的是,這個奇妙的世界只有孩子知道,而在成年人眼中,世界顯得平平無奇,連呼嘯而過的黃貓公交車也不過成為夏日傍晚偶然刮過的一陣大風。
  • 女兒玩偶丟失,父母聯合迪士尼暖心「演戲」:泛靈論這4點很重要
    可能與「泛靈論」有關!小姑娘和她的小玩偶之間奇妙又溫暖的故事感動了許多網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能夠看到孩子們和自己的玩具之間產生深厚的友誼。為什麼孩子們會堅信玩具有自己的意識,能夠和沒有生命的玩偶做朋友呢?其實,這與「兒童泛靈論」有關。近代最有名的瑞士兒童心理學家J.
  • 孩子喜歡「假裝遊戲」?其實是泛靈期到了,父母需要學會「賦能」
    其實是泛靈期在「作怪」,家長不必擔心 目前沒有任何科學證明孩子能看到「奇怪」的東西,娃之所以喜歡和玩具「假裝遊戲」,其實是泛靈期在「作怪」,家長不必擔心。 「泛靈期」是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一個概念,這個時期主要是在2-7歲之間,孩子會將玩具等事物賦予生命,在他們的認知裡,覺得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樣,是有生命的。
  • 孩子對物質表現較高愛意,是孩子「泛靈思維」在作怪,家長別大意
    丁然越看越覺得不對勁,這孩子老和娃娃膩在一塊,甚至比和爸爸媽媽還親,這孩子是怎麼了,不會是什麼戀物癖吧。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成年人看到的世界其實是迥異的,發生和玩具特別親密的行為也是孩子成長中的正常現象,背後其實是兒童的泛靈思維在做怪。
  • 孩子摔跤大哭,奶奶怒打地板不對?其實這是利用泛靈心理教育孩子
    01、什麼是泛靈心理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幼兒期的孩子,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什麼是泛靈心理呢?就是這個時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識的東西的一種心理傾向。
  • 孩子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東西?專家做出回答,讓人恍然大悟
    婆婆告訴我:以後晚上不能帶他出去了,我懷疑孩子看到什麼不乾淨的東西了。今天有個角落裡,他非說有人,可我啥都沒有看到。我也表示很驚訝,孩子有可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東西嗎?於是,我就在網上搜一些資料,還真被我給搜到了。其中,有教育方面的專家針對這個問題給出了專業解釋,看完之後,感覺還是蠻有道理的。孩子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東西?專家做出回答,讓人恍然大悟。
  • 孩子說屋子裡有人或者怪獸,並不是有「天眼」,而是「泛靈心理」
    你的孩子告訴你,屋子裡有人或者怪獸。尤其是在剛剛分房睡的時候,你的孩子會一直講,不想一個人睡,因為屋子裡有人或者怪獸。遇到這種情況的話,有的爸爸媽媽會以為自家孩子有「天眼」,可以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東西;有的爸爸媽媽則會以為是自己的孩子不想分屋睡而撒謊。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孩子的「泛靈心理」在作怪。
  • 胎夢預示孩子的「前世今生」?心理學家幫你揭秘,背後原因很科學
    對方只有三歲,但說到曾經的記憶,卻能頭頭是道。不僅能回憶起一兩歲時的經歷,還能形容出生前在娘胎裡的感受,簡直堪稱「前世今生」,這讓池川醫生如獲至寶。然而,當他把這個案例分享給老師的時候,對方卻不以為然地笑笑說論據不足以支持理論,只因為孩子的年齡正處於「泛靈心理」階段,杜撰的可能性太高了。
  • 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是受到「泛靈心理」影響,父母要引起重視
    作者/青青編輯/青青不管是在電視節目中或者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很經常能看到孩子對著自己的一堆玩偶在做遊戲,自言自語。年紀小的時候會覺得孩子這樣做挺新鮮挺可愛,可是時間長了不少家長就開始擔心,玩具畢竟不是活的東西,這樣下去會不會對孩子的思想成長產生影響。
  • 「媽媽,空調上有兩個人」,家長傻眼,孩子真的能看到髒東西?
    文|秘籍君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一開始我並不相信這句話,因為作為無神論者,堅定的認為,世間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科學解釋。但老人們篤定地認為,孩子的「天眼」沒關,能看到大人看不見的東西,那到底能不能看見呢?
  • 「媽媽,空調上有兩個人」,家長傻眼,孩子真的能看到髒東西?
    文|秘籍君「科學的盡頭是神學」,一開始我並不相信這句話,因為作為無神論者,堅定的認為,世間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科學解釋。但老人們篤定地認為,孩子的「天眼」沒關,能看到大人看不見的東西,那到底能不能看見呢?
  • 廣東教師招聘簡析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同化指有機體面對新刺激是,不改變原有認知結構僅僅將新刺激整合到原有認知結構中,而順應則是原有認知結構不能解釋新的刺激,改變了認知結構以適應環境。舉個簡單的例子幫助大家理解,小孩子往往會認為會動的事物是有生命的,所以看到月亮會動時也認為月亮具有生命,這是同化。隨著孩子的成長發現很多會動的事物是沒有生命的,這時候認知結構發生了改變,是順應。
  • 3歲的孩子「自我中心」怎麼辦?兒童認知的發展階段,父母要了解
    在他的思維裡:自己不能做,別人也不能做,這也是思維處於前運算階段的孩子的共同表現。2到7歲,孩子的認知發展從感知運動階段發展到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用符號表徵世界的能力迅速發展,你會發現孩子特別喜歡「假裝遊戲」,但是前運算思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是「自我中心主義」。
  • 孩子對著玩具「神神叨叨」,媽媽在泛靈期要及時做好權衡
    孩子們在幼兒的時候,會有時候看起來奇奇怪怪的,尤其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他們會抱著自己喜歡的玩偶,時而與玩具進行「談心」,時而給玩偶餵水打針,神神叨叨地自顧自地說一堆話,好像玩具能聽懂似的。 孩子這種「幼稚」行為,其實是「泛靈論」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