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孕姐
自從平臺要求中西文化結合後,我就常常翻去外網查詢一些資料,以方便融會貫通。這天也是如此,定了有關「胎夢」的主題後,我就去搜集相關的新聞,正好碰上日本醫學界著名心理學家池川明醫生。
作為美國心理學協會的成員之一,池川醫生一直致力於研究人類在嬰幼兒時期的記憶,在得知我的來意後,他跟我分享了意見有趣的經歷:
大約在15年前,池川醫生剛剛踏入該領域,就遇上過一個古靈精怪的小姑娘。對方只有三歲,但說到曾經的記憶,卻能頭頭是道。不僅能回憶起一兩歲時的經歷,還能形容出生前在娘胎裡的感受,簡直堪稱「前世今生」,這讓池川醫生如獲至寶。
然而,當他把這個案例分享給老師的時候,對方卻不以為然地笑笑說論據不足以支持理論,只因為孩子的年齡正處於「泛靈心理」階段,杜撰的可能性太高了。
事實上,現在很多三歲稚兒在說起娘胎裡的所見所聞或者出生前的事情時,總能隨口來上一兩件。這些未曾經歷過的事情,在老一輩眼裡,這就成了「過奈何橋時沒喝孟婆湯」,畢竟在大人的傳統認知裡面,年齡小的孩子是不會撒謊的。
但兒童心理學家看待這些事就不同了,他們更注重依據和心理分析。
比如年齡小的孩子,在講述一些超出科學能解釋的範圍時,我們大可以用泛靈心理、結合現實進行分析,一切都能從科學角度來解釋。
那麼,什麼是泛靈心理呢?
這是兒童心理學上的一種說法,由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跟我國的「萬股皆有靈」的觀念類似。本質是因為孩子年齡太過幼小,對於外界事物認知不全面,更擅長利用已有的知識去詮釋外界帶來的陌生感,這讓世間萬事萬物在孩子眼裡都以「生命體」的狀態出現。
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眼裡,風不是風,是拂過臉頰的一雙手;院中的樹不是樹,是滯留徘徊的巨人;夜晚中徘徊牆頭的貓咪,都可能被孩子誤會是離世的親人回頭的目光。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孩子對外界的認知與成年人不同,在表達內心所想時,就可能把一切擬人化並誇張化。所以,兒童心理學家認為,三歲孩子在「前世今生」方面的言論,不過是泛靈心理作祟,導致孩子在表達上混淆了現實與想像而已。
而孩子到底是通過自己的回憶得出了結論,還是看了神話故事後二次加工後的言論,我們都不得而知。但目前來說,還尚未出現胎夢相關的科學論據,家長們還是聽聽算了,不要信以為真了。